《爱莲说》知识点教师版

合集下载

《爱莲说》课文复习重点解析

《爱莲说》课文复习重点解析

《爱莲说》课文复习重点解析《爱莲说》课文复习重点解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课文了吧,那什么样的课文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课文复习重点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莲说》课文复习重点解析一、文章内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三、语音甚蕃()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亵玩()四、通假字五、古今异义词六、词类活用七、一词多义八、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九、特殊句式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十、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十一、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知识汇总

《爱莲说》知识汇总

《爱莲说》知识汇总)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谥号“元公”,著《周敦颐集》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爱莲的原因,说说喜爱莲的道理。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

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甚蕃(f án ) 淤泥(y ū) 濯(zhu ó) 清涟(li án ) 蔓(m àn ) 亵玩(m àn ) 噫(y ī) 颐(y í) 鲜有闻(xi ǎn ) 隐逸(y ì) (一)重点词语1.甚蕃 (很多) 文体知识创作背景原文呈现字音字形词语汇释2.陶渊明独爱菊 (只,惟独)3.出淤泥而不染 (连词,表示转折) (沾染)4.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5.不蔓不枝 (长蔓延) (生枝节)6.香远益清 (更加)7.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立)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9.余谓菊 (我)(认为)10.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11.陶后鲜有闻 (少)12.宜乎众矣 (应当)(多)(二)通假字(三)一词多义1.之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正文:一、简介爱莲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它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莲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爱莲说以其优美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起源与发展爱莲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以莲花为灵感,通过写诗、创作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莲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莲说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三、基本形式和要素1.诗歌:爱莲说中常常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歌富有韵律美,常常使用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2.音乐:音乐是爱莲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的旋律和声音通过美妙的节奏和和谐的和声,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3.舞蹈:舞蹈是爱莲说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舞蹈既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也可以通过舞台的设计和灯光效果来加强表演的视觉冲击力。

四、主题和意义1.赞美莲花:爱莲说的最核心主题就是对莲花的赞美。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高尚、纯洁、吉祥的象征,因此,爱莲说中常常用莲花来表达美好的品质和境界。

2.生活感悟:爱莲说不仅仅是对莲花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爱莲说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关怀。

五、经典作品赏析1.《蓮花三弄》:这是一首以音乐为主的爱莲说作品。

它通过美妙的乐曲和丰富的音色,传达了对莲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2.《楚美人》:这是一首以诗歌为主的爱莲说作品。

它通过婉约的词句和深情的表达,表达了对莲花美丽的称颂和对生活壮丽的赞美。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1.《蓮花三弄》音乐文件2.《楚美人》诗歌原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作者对其创作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著作权、表演权、录音制作权等。

2.知识产权:指人们在创作、发明等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益。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搜集了这篇八年级语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翻译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繁,多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

独:只;自:从;甚:众、多;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却(可是,但是);染:被污染。

翻译:我则唯独喜爱莲——(我喜欢)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原文: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翻译: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翻译: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过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原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越发,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翻译:香气远播,越发清新,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原文: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翻译: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以为。

隐逸:隐世避居;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原文: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翻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爱莲说》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 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

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

《爱莲说》是一篇关于莲花赞美的文章,作者是周敦颐,文章中介绍了莲花的特质和象征意义,同时也涉及到一些语法和词汇。

以下是一些《爱莲说》的知识点:1、作者和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文章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著称。

《爱莲说》是他在宋熙宁五年任合州知州时所写。

2、莲花的特点:文章中描述了莲花的特点,包括它的花瓣、颜色、香气、风姿等。

莲花的花瓣洁净、淡雅,颜色柔和、鲜艳,香气清幽、深远,风姿高洁、脱俗。

3、莲花的象征意义:莲花在文章中被赋予了高尚、纯洁、正直、廉洁等品质和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些品质和品格的崇尚和追求。

4、句式和语法:《爱莲说》是一篇古文,其中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句式和语法,例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

读者需要掌握这些句式和语法的用法和特点。

5、词汇和用法:《爱莲说》中使用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例如“蕃”、“植”、“鲜”等。

读者需要掌握这些词汇和用法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6、文章结构和风格:《爱莲说》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文章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阅读《爱莲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文章中除了对莲花的赞美之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

读者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才能更好地领略文章的美妙之处。

2、注意古汉语的用法:由于《爱莲说》是一篇古文,其中使用了一些古汉语的用法和句式,例如“之”、“者”、“所”等。

读者需要掌握这些用法和句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3、注重阅读体验:阅读《爱莲说》不仅是为了理解文章的意思,更是为了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体验。

读者可以注重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从而更好地领略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结合实际思考:阅读《爱莲说》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

例如,我们可以思考莲花的高尚品质对于我们的人生态度和品格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爱莲说》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下面是其知识点,欢迎阅读:生字予(yú) 濯(zhuó) 涟(lián)亵(xiè)鲜(xiǎn)蕃(fán)作品断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1)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2)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写作风格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题解“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重要知识点总结重要知识点总结:1. 荷花风姿:《爱莲说》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展现了荷花的风韵和气质。

周密在文章中用“清”、“淡”、“傲”、“素”等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特点,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荷花的优雅和清华。

这种对荷花的细致描绘,为中国文学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2. 荷花品格:《爱莲说》强调了荷花的优雅品格与高洁的气质。

作者指出,荷花虽然生长在泥泞之中,却不染尘埃,出淤泥而不染,品质高洁,清雅淡泊。

这种品格与气质使得荷花成为了风雅洁净的象征。

3. 文学意蕴:《爱莲说》的意境描绘和对荷花的细腻描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以寥寥数百字,勾勒出了荷花的风姿和品格,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审美情趣。

这种文学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在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

4. 思想内涵:《爱莲说》中不仅仅是对荷花的描写,更深层次的是通过荷花的品格,寓意着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作者通过荷花的品格,表达了对高洁、清华的向往,强调了清雅淡泊,品格高尚的人生理想。

这种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

5. 艺术表现:《爱莲说》对荷花的描绘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文学笔墨,将对荷花的描绘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

这种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典范,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爱莲说》以其对荷花的细腻描绘、娴熟的意境描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爱莲说》的学习与阅读,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拓展自己的文学修养,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初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爱莲说》知识点(教师版)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蕃:多
2.独:只
3.染:沾染(污秽)
4.濯:洗涤
5.涟:水波
6.妖:艳丽
7.蔓:生枝蔓(名作动)8.枝:长枝节(名作动)
9. 益:更加10.亭亭: 耸立的样子
11.植:竖立
12. 亵玩焉: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13.隐逸:隐居避世14.陶后鲜有闻鲜:少
15.宜:应当
二、重点语句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应当是有很多的人了。

三、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独
A.无丝竹之.乱耳取独
B.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C.水陆草木之.花的
D.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
四、理解性默写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衬托君子的高尚气节。

(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志向。

3.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
不贪图富贵、不追名逐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