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知识点总结详解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说明莲花的可爱之处;第二部分(第4至第11段)分说莲花的不同流俗的可爱之处。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是对《爱莲说》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背景:《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
2. 文章结构:《爱莲说》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说明莲花的可爱之处;第二部分(第4至第11段)分说莲花的不同流俗的可爱之处。
3. 莲花的品质:在《爱莲说》中,周敦颐通过对比来突出莲花坚贞的品格。
他认为荷花从淤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4. 文章主题:《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5. 比喻手法: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莲花的品质。
例如,他把莲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把菊花比作“隐逸之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之人”。
6. 对比手法: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莲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
例如,他把莲花与菊花、牡丹进行对比,以突出莲花高洁、正直、不媚俗的品质。
7. 语言特点:《爱莲说》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周敦颐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来描绘莲花的品质,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8. 意义:《爱莲说》不仅是一篇描写莲花品质的优美散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文学作品。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篇,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全诗以“莲”为主题,描绘了莲花的形态、品性、生长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赞美之情,对自身人生的感慨之情,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对《爱莲说》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供读者参考。
一、“莲”的形态与品性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莲花的形态与品性。
他写道:“亭亭兰溪莲,波叶半含烟。
蕊寒香冷蝶难觅,踪迹落花微茫。
池塘生春色,砌岸自流年。
骊岫烟香间,斜阳草树横。
”这里,白居易通过精美的词藻,表现了莲花的婀娜多姿、优美清冽的品性,同时也展现了莲花的形态特征:莲花开放时似乎是“波叶半含烟”,莲蕊清冷香媚,散发着令人陶醉的芳香。
蝴蝶寻觅其上难觅,却又总有几只顽皮的蝴蝶来回旋飞舞。
池塘中的莲花,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日气息,砌岸上草木如茵,自然之美令人陶醉。
二、自然的生存与人类的情感白居易在《爱莲说》中,除了描绘莲花的品性与形态外,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人类的情感。
他写道:“不接尘埃不染垢,全身珠翠漫无价。
因作此诗功德圆,池塘水淨荷花白。
”这里,他凭借对莲花的美感认识,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钦佩和敬重。
而人类的情感,也在莲花之美中得以表现。
莲花虽然生在池塘之中,却不染尘垢,全身如珠翠青翠。
白居易让读者感受到:“因作此诗功德圆”,是莲花美丽的风景凝练出来的“功德”,同时他又通过池塘水淨荷花白这一诗句,突出了自然之美对于人类情感的滋养和启迪。
三、命运哲学《爱莲说》在表现自然之美、赞美莲花的同时,也探讨了命运哲学的主题。
白居易认为,莲花的品性和生长环境,既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又由自身的本质所决定。
白居易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莲子清于水,无物可比状元心。
”这里,他通过“人生如初见”的词句,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转瞬即逝的感慨,认为人生命运如同莲花的命运般,既是命运的轮回、重生,也是悲欢离合、变迁莫测。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爱莲说(复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三、语音甚蕃()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亵玩()四、通假字五、古今异义词六、词类活用七、一词多义八、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九、特殊句式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十、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十一、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1.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3.主体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4.重点音义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 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5.重点问题(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10、出:长出。
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1、淤(yū)泥:污泥。
31、盛:广。
12、染:沾染(污秽)。
32、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13、濯(zhuó):洗涤。
33、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
14、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 变化。
清水
34、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15、妖:美丽而不端庄。或妖艳。
3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
16、通:贯通;通透。
词,的。
17、直:挺立的样子。
36、鲜(xiǎn):少。
18、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37、闻:听说。
19、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38、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0、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
39、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
雅。
吧。
21、益:更加。
40、宜:当。
22、清:清芬。
41、众:众多。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明确: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明确:我唯独喜爱莲花生长在淤泥里,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香气传播越远,更显得清香,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 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少听说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重点语句停顿 1、可爱者/ 甚蕃。 2、世人/ 盛爱牡丹。 3、予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 而不妖。 4、可远观 / 而不可亵玩焉。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从莲的:生长环境、气质、外形、姿态、香气、态度 来描写莲花。 2、莲花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生长环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气质)低调、谦虚, (外形)正直,(香气)美名远扬,(姿态)不攀权附贵,(态度)受人尊重,是花中君子。 3、作者对莲花、菊花、牡丹的评价、感情及在文中的作用: 莲花——君子——洁身自爱,美名远扬——喜爱 菊花——隐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喜爱——正衬莲花(用菊花的…正衬莲花的…) 牡丹——富贵——追名逐利,爱慕虚荣——厌恶——反衬莲花(用牡丹所代表的…反衬莲 花的…) 明确:作者写菊是用菊花所象征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品质正面衬托莲花的高贵,用牡丹所象 征的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的形象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来表 达自己洁身自好、谦虚低调、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
ppt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ppt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一、《爱莲说》的作者《爱莲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周邦彦。
周邦彦(约1250—约1307),字伯松,号瓢泼山人,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散文创作著称。
他的作品以清新、豪放、奔放、开朗而闻名,是《南宋香谱》的作者。
二、《爱莲说》的主题《爱莲说》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对莲花的赞美和爱慕之情上。
周邦彦从自然界寻找莲花的美丽和高洁,然后将之抒发到人间的美好。
他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一种对高洁、对纯洁、对完美的向往,以及对这种向往的追求和神往。
三、《爱莲说》的结构《爱莲说》主要分为序、自序、莲自己的自述、西湖四十八景和梦莲等五个部分。
其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使全文显得条理分明,内容连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爱莲说》的语言特点《爱莲说》风格清新、豪放、奔放、开朗。
其中,“蜀犬吠日,飞鸡投镜”的形象比喻、带着双关的风姿绰约的婉儿故事,宛然玲珑的艺术词藻,以及贴近现实以及朴实励志的议论体词句,构成了体态轻盈、寓意深远的《爱莲说》。
五、《爱莲说》的艺术特点《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莲花风景画。
从而使人感受到了周邦彦对莲花的真挚热爱,并在心灵深处营造出一种对莲花的美好向往。
这种意蕴深远,寓意深刻的艺术手法,是《爱莲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六、《爱莲说》的主要观点《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周邦彦对高尚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他认为莲花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以清雅脱俗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并以此寓意自己的追求。
周邦彦认为莲花的高洁以及清雅脱俗的品质,正是值得自己追求和向往的,从而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高尚美好的事物。
七、《爱莲说》对于人物的刻画《爱莲说》虽然以莲花为主题,但在描写莲花的过程中,也涉及了诸如婉儿、孤谷逢生、刘带、王羲之等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对婉儿的描绘,其风姿绰约的神采,诗意的气质,正是对一位美好女性形象的诗意描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可爱者【甚】【蕃】甚:很,十分蕃:fán,多2.陶渊明【独】爱菊只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5.香远【益】清更加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7.【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8.【予】谓菊…… yú,我9.【隐逸】隐居避世10.【噫】叹词,表示感慨11.陶后【鲜】有闻 xiǎn,少12.【宜】乎众矣应当13.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2)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其中)14.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水陆草木【之】花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知识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莲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译】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译】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象征君子美好姿态气质的语句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3.高度总结莲的气质品格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品评(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的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的语句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的文言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的文言知识点总结一、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文章中用了很多比喻的手法来描述莲花的美丽。
比如“婴儿之软弱,若比之。
”、“鸟入茂林,若以之。
”、“秋水之泛泛也”等。
2. 讽刺在文章中,也不乏讽刺之辞。
比如“好书如金石,”“为国家劝农桑之事,故世人玩死病鬼。
”3. 对仗文中出现了不少对仗的句子,比如“屈曲而成象”,“波纹不形自成”。
这些对仗的句子,使文章更加有韵味。
4. 夸张在文章中也经常使用夸张手法,比如“美服未著,粉玫瑰之阿兰也”。
5. 反问文章中也经常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比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6. 排比文章中出现了不少排比的句子,比如“况乃纯情是成佳则,长于至理而全于大人者几何?”。
这些排比的句子,使文章更加有韵味。
7. 赋比在文中有很多赋比的手法,将莲花、书籍作比,足以窥见作者反映的人生态度。
8. 擬人文中用擬人的手法,将莲花擬人,比如“莲之生境无污泥之秽”,“养而不化”的擬人手法。
9. 典故在文章中可以看到很多出自典故的譬喻、典故的运用,这些典故给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让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
二、文学思想1. 抒发爱国情怀文章写到“养而不化”、“那明月与花”、“心与莲通”等句,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
2. 赞美之情在整篇文章中,处处透露着对莲花的赞美之情,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莲花之美的感慨和赞叹。
3. 启迪人生赞美莲花的同时,作者还在文中用莲花的品质启迪人生,宣扬清雅的生活情调,提倡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4. 批判社会在文章中还用跳跃式的思维结构,寄托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抨击,对风雅情调的锋芒直指社会风气之失调。
三、语言运用1. 对偶与平行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中用了对偶和平行的修辞。
2. 修辞手法多样化作者运用了比喻、典故、直白等修辞手法。
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书画之所嘉者”、“婴儿之情也”。
这样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三、《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哲学家周敦颐。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
四、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的形象的句子,并说说从中你可以看出“莲”的哪些美好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端庄中通外直――正直、豁达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资质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高洁★五、写莲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写牡丹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六、主旨:借莲花形象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莲,花之君子者也)★七、理解默写:(1)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_。
(3)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4)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香远益清_。
(7)概括本文主旨句的是:_莲,花之君子者也。
(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⑼概括本文主旨句的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翻译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繁,多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
独:只;自:从;甚:众、多;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却(可是,但是);染:被污染。
翻译:我则唯独喜爱莲——(我喜欢)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原文: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翻译: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翻译: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过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原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越发,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翻译:香气远播,越发清新,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原文: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翻译: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以为。
隐逸:隐世避居;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原文: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翻译: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翻译:啊!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原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众:多;翻译:对于莲的钟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钟爱,自然人数就很多了。
四、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可爱者甚蕃: 繁,多(2)亭亭净植: 树立(3)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庄重(4)香远益清: 越发,更加(5)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6)而不染:被污染(7)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8)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9)不可亵玩焉:亵玩:玩弄。
(10)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说)(11)宜乎众矣:(宜:应当)(12)出淤泥而不染: 不被沾染(13)陶后鲜有闻: 少(14) 同予者何人?: 我(15)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16)自李唐来: 从(17)世人盛爱牡丹: 众、多五、一词多义:1、之(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3)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4)何陋之有: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2、可(1)可爱者甚蕃:值得;(2)可远观:可以;3、鲜(1)陶后鲜有闻:少;(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4、远(1)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2)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副词,远远的;五、古今异义:古义今义亭亭净植立栽种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七、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八、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九、用原文语句回答: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
1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0、“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十、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4、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5、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
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
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
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句表达了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9、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0、“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14、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6、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7、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