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康复理论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康复医学中的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康复医学中的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康复医学中的康复技术的新进展近年来,康复医学领域的技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康复医学中的一些新兴技术,包括机器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技术和神经反馈系统等,以及它们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一、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是近年来康复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利用机器人设备能够实现康复治疗的个性化、精准化和定量化,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例如,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步态训练,通过精确的运动控制和力量支撑,促进患者的运动恢复。

二、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另一个在康复医学中迅速发展的领域。

通过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患者创造出生动逼真的虚拟环境,提供与现实世界相似或完全不同的体验。

在康复治疗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被应用于平衡和协调训练、动作控制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等方面,提供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治疗方式。

三、神经反馈系统神经反馈系统是一种通过测量和分析神经信号,帮助患者调整和控制自身生理和身体状态的技术。

通过具体的信号反馈,患者可以实时了解自身的身体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康复训练的进程和效果。

神经反馈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和运动控制的研究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四、其他康复技术的新进展除了上述提到的技术,康复医学领域还涌现出诸如电磁刺激、脑机接口和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

电磁刺激技术通过对神经组织进行刺激,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脑机接口技术以大脑电活动作为输入信号,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和交互;基因治疗技术通过改变基因表达,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这些技术的不断突破为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总结:康复医学中的康复技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机器人辅助康复到虚拟现实技术,再到神经反馈系统和其他新兴技术,它们都为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可能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康复治疗的效果,还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方式。

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其应用前景

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其应用前景

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其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成果不断涌现。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们认识大脑和思维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颠覆性的变革。

本篇文章将对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其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大脑的可塑性近年来,大脑的可塑性成为了脑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不仅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还具有极高的可塑性。

也就是说,人类大脑可以通过经历不同的环境和学习经验来不断变化、重构和升级。

这一发现对于教育、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为设计更科学、更适应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例如,通过合理的训练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在医学领域,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在残疾人康复中,通过大脑可塑性的训练,可以重建和加强病人的智能神经功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可以为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提供灵感。

例如,通过模拟大脑可塑性的机制,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化、自适应的系统。

二、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通过直接与大脑进行交互,达到控制外部设备的目的。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在医学、通讯、游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医学领域,脑机接口技术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

在通讯领域,脑机接口技术被用于辅助语言残疾人群的交流。

在游戏领域,脑机接口技术被用于体感游戏的创新。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例如,在军事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可用于训练和战争场景中的导弹控制。

在生活领域,脑机接口技术也可以被应用在针对身体缺陷的康复治疗上,比如假肢、轮椅等外部设备的控制。

三、神经影像技术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在不同任务下的激活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为进一步研究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系统损伤成为世界各地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

因此,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包括神经元再生、突触重塑以及胶质细胞增殖等过程。

神经元再生是指损伤后失去功能的神经元重新恢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突触重塑是指损伤后连接神经元的突触重新组织和形成。

胶质细胞增殖是指损伤后活化的胶质细胞通过增殖和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和突触进行修复。

这些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为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神经元再生方面,许多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再生潜能。

神经干细胞是实现神经元再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干细胞疗法,激活损伤部位的神经干细胞,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

此外,神经元再生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调控,如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和外源性因素的干预等。

突触重塑是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另一个重要生物学机制。

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关键连接点。

在损伤后,突触的重塑能够重新建立和修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研究表明,在突触重塑过程中,突触蛋白的表达和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突触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可以促进突触的重塑和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胶质细胞增殖是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微胶质细胞等。

在损伤后,胶质细胞会被活化,并增殖为新的神经元和突触进行修复。

研究表明,促进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以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

此外,胶质细胞在损伤后还参与维持神经元的稳态和神经回路的重塑。

除了上述生物学机制外,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炎症反应、神经肽和细胞黏附分子等都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密切相关。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功能神经外科学研究的进展

功能神经外科学研究的进展

功能神经外科学研究的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功能神经外科学研究的进步已经为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功能神经外科学着重于帮助患者改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各种障碍和症状。

这种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贡献。

一、深脑刺激术深脑刺激术是针对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如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症等病症的一种新疗法。

该技术主要通过植入电极到患者的大脑深层神经核,以发放高频电信号,从而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深脑刺激术通过增加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或者认知功能。

二、脑膜病变病的治疗脑膜病变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肌肉瘫痪、肌肉无力等症状。

目前,功能神经外科学中的微创手术技术已经成为治疗脑膜病变病的主要方法。

该技术通过利用显微镜、外科器械和电生理技术,切除受影响的脑膜病变部分,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三、脑动脉瘤的治疗脑动脉瘤是一种能够导致患者死亡的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功能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治疗脑动脉瘤的新技术。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内镜治疗、微创血管手术、射频消融和植入支架等方法。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长,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

四、脊髓损伤的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通过微创手术技术和脊髓电刺激技术,功能神经外科学已经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一些有效方法。

脊髓电刺激术是通过神经电刺激技术,刺激患者脊髓周围的神经和肌肉,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总体来说,功能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而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随着新的技术的不断涌现,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也将有着更为光明的前景。

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和康复进展

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和康复进展
在评估与治疗时,需考虑外力及肢体间相互作用力的 影响。例如:中风病人的垂足可能会使走路时过伸。
动作训练应以功能性动作为目的。如:在步行训练时 ,则应在分析步态后,依其问题逐一解决,而非自反 射或其他低级动作训练开始。
CNS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
实验研究事实:
把外周神经节段移植进脊髓,观察到损伤的 脊髓神经纤维能够长距离地延伸
传统的物理治疗技术源于此理论
相关临床应用技术
Brunnstrom疗法 Bobath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 Rood疗法
(三)系统控制理论
1932年由Nicoli Bernstein 提出,动作控制是 由生物内外不同系统,根据动作目标所达成的。 即除神经系统外,身体的其他系统以及体外之环 境都对动作控制有影响
桥接 胚胎神经元及干细胞移植 促进神经轴突的修复
以上研究均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距离
(四)神经康复技术
神经康复目的(根据WHO-ICF标准): 身体-活动-参与的全面康复
预防残疾的发生和改善运动、言语交流、认知
以及其它受损的功能(身体水平上) 提高患者的ADL能力 (活动水平上) 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参与水
对比 系统
指令 系统
感觉运 动系统
环境 系统
作业目标
骨骼肌 系统
调节 系统
特点
动作控制是以动作功能为目标的 强调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对动作控制的影响 强调动作控制需考虑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强调肢体动作本身也是遵循力学定律,故会相互
影响
临床应用
除神经系统外,在评估时也需确认其他系统对动作可 能造成的问题。例如:中风病人肩膀抬不高,除因神 经问题外,疼痛及关节僵硬也可能是其原因。

神经损伤的再生与康复治疗新进展

神经损伤的再生与康复治疗新进展引言: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但极具挑战性的疾病,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意外事故、创伤、肿瘤和感染等。

传统上,神经组织急性损伤后很难再生,并且恢复困难。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神经损伤再生与康复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一、神经损伤的机制理解在实现对神经损伤治疗方法革新之前,了解其机制至关重要。

最新的研究表明,除了传统信号通路如递质释放、髓鞘形成外,还有一些新发现需要重视。

例如,免疫系统对于神经修复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当神经受到损伤时,免疫细胞会迅速进入受损区域,并释放出一系列促进再生的分子信号。

此外,在微环境因素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和神经血管再生等。

二、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1. 修复性手术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对于神经损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修复。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修复技术,其效果更好并且具有潜力。

例如,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并且已在动物模型中取得显著成功。

另一个突破是纳米技术的应用,它可以通过释放药物或增强细胞附着来促进伤口愈合。

2. 基因工程与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通过转染特定基因到受损区域,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一些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

例如,连接蛋白家族C (connexin family C) 的异常表达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利用CRISPR-Cas9等新兴技术修改这些异常基因使得失去功能的神经组织能够再次正常工作。

三、康复治疗的创新方法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恢复功能至关重要。

在过去,传统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创新性的康复方法已被推出。

1.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康复领域取得了革命性进展。

通过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患者可以进行模拟场景下的运动训练。

这种基于游戏化思想的治疗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患者对锻炼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康复效果。

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一种功能往往在神经系不同水平上再现几次。 神经系较高等级的部分发展较晚,易于兴奋, 对功能起精细调节作用,对较低级的部分有抑 制性影响。当较高级的部分损伤以后,较低级 的部分就从抑制中释放,并尽力去完成失去的 功能。
Munk 1881年提出 认为未受损皮质区能承担损伤区由于损伤丧失
的功能
Munk假说成为以后功能重组理论的前驱
系统内的功能重组 系统间的功能重组
(1)轴突长芽
再生长芽:是从损伤轴突断端向损伤区生长,由于速
度慢、距离长,往往尚未长到损伤区而该区已被生长 迅速的神经胶质包围而形成神经胶质疤,以致无法进 人损伤区
侧枝长芽:是从最靠近损伤区的正常轴突向侧方伸出
分支去支配损伤的区域。由于轴突本身正常,再加上 距离近,因此能够迅速达到而恢复支配的目的。已证 实在单侧视皮层损伤后,在外侧膝状体和顶盖前核中 出现侧枝长芽,并使相应的功能得到恢复
1969年,Luria等重新提出并完善功能重组理论,认 为伤后脑的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完 成已丧失的功能,并认为功能重组分为系统内和系统 间两类。①系统内重组:在同一系统内相同水平或不 同水平上出现的代偿,如由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或由 病灶以上或以下结构来代偿;②系统间重组:是由一 个完全不同的系统来代偿,如由皮肤触觉来代替视觉 等。并认为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功能训练是必须的。 因此人们又将Luria等的理论称为再训练理论。
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奇怪的是,脑损伤患者家人,由于不知道脑损 伤后“不能恢复”理论而继续积极给患者进行 治疗,结果却得到出人意料的恢复。
其后一些学者也相继证实脑损伤后确能恢复。
一、功能在神经系不同等级上再现说 二、替代说 三、功能与形态联系不能说
Jackson1884年提出

颅脑损伤者康复疗效评价研究


研究建议与展望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对颅脑 损伤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 估和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全 面康复。
建议进一步开展颅脑损伤患 者康复治疗的研究,探索更 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和策 略。
建议加强康复医学专业人员 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 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认 知和能力。
展望未来,通过进一步的研 究和实践,我们有望更加深 入地了解颅脑损伤患者康复 治疗的机制和规律,为患者 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康复 治疗服务。
《颅脑损伤者康复疗效评价研究》
2023-10-26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颅脑损伤康复疗效评价概述 • 颅脑损伤康复疗效评价的指标和体系 • 颅脑损伤康复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1
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 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颅脑损伤康复疗效评价的指标和体系
康复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日常生活能力
认知功能
评估颅脑损伤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吃饭 、穿衣、洗澡等。
评估颅脑损伤者的认知能力,如记忆、注意 力、思维等。
情绪和心理健康
社会参与能力
评估颅脑损伤者的情绪状态、焦虑、抑郁等 心理健康问题。
评估颅脑损伤者回归社会后的社会参与程度 和能力。
2
康复治疗是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但 目前缺乏对其疗效的科学评价方法。
3
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 行精细化调整,以最大化康复效果。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颅脑损伤者康复疗效评价方法,为临床医生 提供更准确的康复治疗效果评估手段。
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 和社会负担。

脑部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

脑部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脑部损伤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无论是因为事故、缺血、中风、肿瘤等因素所造成的脑部损伤都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那些曾经对治疗失望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在脑部损伤的修复方面。

本文将从修复机制、疗效的实现和未来展望三方面来探讨脑部损伤的修复机制。

一、修复机制脑部损伤的修复机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大脑损伤区域的功能重建,从而恢复受损的神经元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实现从基本功能到高级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恢复。

对于脑损伤,神经元本身具有可塑性,即能通过与其他神经元的连接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

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可以发生基本生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如改变突触传递效率和细胞膜离子通透性,调控信号通路等。

其中,密切的人-机器互动为脑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如肌肉电刺激、脑-机接口等技术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疗效的实现在脑部损伤修复的过程中,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认知训练和神经调节等多种方案。

目前最为成熟也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物理治疗,即运动康复。

通过逐步恢复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此外,药物治疗在控制患者的病情稳定方面比较成功,但其对于脑损伤的修复机制并不完全了解。

此外,认知训练和神经调节同样是脑部修复的主要疗效实现方案,不过这两种方法相对而言需要更为细致的个体化定制,故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耐心和技巧,尤其是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和高质量的护理、关爱也非常重要。

三、未来展望对于脑部损伤修复机制的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它必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从当前的研究方向来看,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例如干细胞和生物工程等的发展,都有助于把脑损伤的修复机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此外,脑电图识别、脑磁共振、生理学和材料科学等新技术新工具的引入也为脑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掌握更多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生物材料学、特异性药物的发现,制定更为有效的脑部损伤修复机制,为患者带来更为科学、精确、可持续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论坛#脑损伤康复理论研究新进展朱镛连≈关键词 脑损伤 脑可塑性 康复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 2 2≈本文著录格式 朱镛连 脑损伤康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脑损伤康复由来己久 因为人类在与自然界!与人类自己斗争的过程中无不发生跌!打!损!伤 随之自然会出现康复的方法∀然而 我国的脑损伤康复与西方国家一样还缺少有力!特效的方法和较为全面的理论∀在我国 脑损伤康复之所以受到延误 恐怕与我国古代战争中以首级数为战利品有关∀既然没有了首级 也就没有生命 也就谈不上康复∀此外 旧理教的影响也有关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0 连头发都不敢乱动 还谈什么头颅手术!解剖与病理检查 国内尸检至今都十分困难 恐怕与此也有关系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国家各类伤病员增多 出现大量伤残者∀因此在美国 被称为美国康复之父的 ∏ 大力提倡康复医学 并将康复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上世纪 年代 现代康复医学开始传入我国 并得到政府和医学界的重视 使患者能得到适当的康复∀我国自从上世纪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改善 生活节奏加快 这些变化逐渐改变了疾病谱∀例如 脑血管病在许多城市现己成为死亡病因的首位 而且致残率极高∀而交通高速发展!车辆增多!事故频发已使我国外伤性脑损伤的死亡率超过美国∀此外 建筑业与工矿业发生的生产事故也多造成脑与脊髓损伤 故康复事业的兴起是医学和患者的需要∀1脑功能可塑性与功能再组织以往认为 脑组织一旦损伤不能再生 因而脑损伤无特效治疗方法∀事实上 脑功能是可塑的 功能是可以再组织的 而且医学家据此创造了各种方法 使损伤的脑功能得到康复∀1 1脑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重塑及脑中的变化 给受试者戴上一种特殊棱镜 开始时受试者感到视物反转 左右!上下颠倒 人向后倒 感到不适 混乱 数日后情况好转 视物稳定 渐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 如摄食 再后就可完成复杂活动 如滑冰!骑自行车等∀但在脱去该棱镜后又不能适应 视物又成颠倒 犹如开始戴棱镜一样 再后又恢复稳定∀此试验说明人类有巨大潜能 可适应视觉改变∀猴戴上棱镜后的表现犹如人一样∀≥∏ 发现 猴在适应戴镜后 脑中有下列改变 ≠运动前区皮质不活化 猴就难以取得适应 动物适应棱镜后 在视物目标时 °∞×测定显示顶后皮质 ≤ ƒ明显增加∀另外 猴适应棱镜后 其视觉皮质细胞功能有所改变∀即正常时 ∂ 区细胞仅对对侧视野刺激作者单位 北京市 北京博爱医院∀作者简介 朱镛连 2 男 江苏丹阳市人 教授 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康复∀有反应 但在适应后 ∂ 区细胞对同侧刺激也有反应 而棱镜撤去后 这种反应立即消失∀支持棱镜适应可塑性改变的人认为 这可能是突触组织化改变引起的∀∏ 的动物实验也取得相同结果∀训练松鼠猴分别从狭小或广阔的容器内抓取食物∀前者用手指钳抓食物 后者用手和腕的动作获取食物 对两种方法均通过微电极绘制皮质运动图∀在动物以手指抓取食物时 手指代表区增大 说明活动运动输入的不同 产生的皮质图也不同∀像运动皮质图一样 感觉皮质图也可通过经验 历 而修正∀ 发现 在切去 个或多个手指时 剩余手指的代表区扩大∀同样 如将 个手指缝合在一起 则以往分开的两个手指皮质代表区成为 个∀人出生后 以蹼相连的手指其皮质代表区是合在一起的 如以手术分开 则代表区就分开∀这就表明 皮质区也可由操纵感觉输入而改变∀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人脑的重塑和功能重组比比皆是∀弦乐器演奏者左手指的皮质图较右手为大 布莱叶 盲字诵读者 以手指触摸 右手皮质图大于左手 说明手的反复操作和技巧性活动 即经过训练 可使脑皮质的手指代表区扩大 并且可以重塑∀但没有训练是不会如此的∀以上诸例说明 人类脑神经元的活动 无论是运动或感觉的 增加或减少均可得到同样的功能重组∀1 2/技巧性)依赖0皮质组织与脑可塑性1 2 1皮质图组织化上世纪脑的10年中 令人兴奋的是康复再训练与神经可塑性理论相结合∀此类研究多通过卒中动物模型皮质图检查和人的 和× ≥测定进行∀/使用)依赖 ∏ 2 0神经性再组织在脑损伤后成为脑卒中运动恢复的重要概念∀获得的实验性新资料使这一理论有所发展∀ ∏ 等 对松鼠猴进行抓)取作业 2 2 2 √ 训练 即一个小组从最小的洞穴中取出小球 另一个组仅在最大的洞穴中取物∀后者操作极为简单∀手指屈曲总数在两组中配对∀由于前者在早期训练中关节协调是随机的 随后关节活动相结合∀例如手指屈曲 前臂旋后 以后越来越多 速度也不断加快∀结果后者的皮质图未见改变∀这个试验支持运动皮质功能的可塑性是一种/技巧性)依赖0而不是单纯的/使用)依赖0∀在缺乏新的技巧作业时 皮质图是没有改变的∀其他的研究也证实 运动功能的经验可引起运动皮质图形态的改变∀最近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积极的训练并不引起鼠的运动皮质改变和重组∀因而 不是以往学习活动的重复 而是新的运动技巧的获得才是驱使运动皮质可塑的最重要因素∀1 2 2突触组织化与可塑性将脑组织经 氏染色后观1.察树突分枝 或使用电镜观察突触的数目和大小的研究显示 鼠经过 天训练技巧熟练时的每一个神经元的突触数与非技巧状态时相比增加了 因而发生皮质图的改变∀现己确认 脑的树突分枝的复杂性是由脑区完成的任务数和性质决定的∀躯体脑的相应代表区的神经结构与手指代表区相比 细胞要简单得多∀这是因为 由躯体来的感觉输入对皮质神经元提供的信息比手指要少得多∀但皮质手指区的细胞如与顶叶缘上回相比 则后者又要复杂得多 因为后者担负着较多的认知功能∀1 2 3脑区树突分枝改变与/经验)依赖性0有关这虽无直接证据 但有两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种改变∀一个手指高度灵活!技巧很好的人如打字员 其脑中手与躯体代表区的神经元有很大差别∀反之 一个售货员的手指和躯体在脑中的代表区则无明显差别∀这是因为其职业对他手的缺少进行大量和特殊活动的要求 因而手指代表区的神经元没有特殊的改变∀等 对鼠先做技巧性训练 使之能达到修正皮质运动区时 从扩伸的脑的 相当于人类 腕与手指代表区取一块脑组织在电镜下观察 发现训练有素的动物皮质的变化涉及脑和 相当于人类 手指的皮质活动区 其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较未训练鼠多∀上述脑的/经验)依赖性0改变在动物中是普通存在的∀2脑功能可塑性为脑损伤康复提供了科学基础在西方 世纪 年代前出现了不少脑损伤康复方法 统称运动疗法或理学疗法 °× 如 ! ∏ ! 与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法 √ ∏ ∏ ∏ ° ƒ 等 均有疗效∀ƒ 等 提出 鼠的单侧皮质切除后 °×加苯丙胺可加速其运动功能恢复 如不与°×结合则无此种作用∀躯体活动对鼠损伤半球卒中后神经元的发芽是重要的∀°×的康复作用被视为是一种/经验)依赖性0的皮质作用∀ 等 发现 如将实验鼠手术后关在一个优良环境 与群鼠同居 有各种活动场所和设备 中 则偏瘫恢复较实验环境中快 因而优良环境被视作与/经验)依赖性0有同样作用∀作者同时指出 躯体活动对促使鼠半球卒中后神经元的发芽和功能恢复是重要的∀等 证实 鼠的行为训练对功能恢复的效果有决定作用∀等 发现 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ƒ ƒ 伴每日进行技巧性运动训练可改善功能恢复的效果 两者须相互结合 缺一不可∀∏ 等 通过猴的动物模型证实躯体活动在缺血性半球恢复和功能再组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实验性皮质梗死后 手的运动功能恢复导致未损伤的运动功能皮质区重组∀这使受障肢体的运动疗法 °× 成为可能∀以上事实进一步说明°×在脑损伤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即°×可以促进卒中恢复期未损伤脑部分结构和功能的再组织∀结构方面 损伤和未损伤半球有树突和轴束发芽与新突触形成∀功能上 缺血半球未损伤区和对侧半球呈现脑血流与代谢改变 生理上建立新的反应模式∀3脑的可塑性促进脑损伤康复的发展虽然°×在治疗卒中方面取得了功效 学者们用可塑论来解释其作用∀但以往发表的有关°×疗效的文章病例数不多 缺少对照组 也不随机和使用盲法 以至影响结论的科学性∀特别是虽有多种°×法 法 ∏ 法和 法等 但哪一种最好迄今无定论∀这就为康复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和≥ 首先提出了运动再学习方案 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再学习!再训练的过程 重点在于特殊作业训练 2 清除不必要的肌肉活动 而不必像以往 在进行°×时需先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等∀据文献报导 该疗法的疗效优于上述°×法 患者住院天数减少 一般活动较 法恢复快∀此后出现的定向任务训练 2 2 !有关的任务训练 2 康复虽用词有别 内容上则大致相同 即运动控制是以指向性行为为目标而组织的 训练应以功能性动作为目的 或者说训练需要导向性 集中在重要的和需要的功能上∀研究表明 脑损伤后的积极再训练可以使脑组织重组 功能进一步恢复∀躯体四肢部位在脑皮质中的代表区决定于该部位的活动和使用程度∀上述特殊作业训练是符合这一理论的∀近 年来的强制性使用 2 ∏ ≤ 运动疗法!减重平板车步行训练 ∏ •≥×× 和功能性电刺激 包括肌电图 ∞ 的扳机电刺激 多是应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其作用的∀× ∏ 曾针对强制性运动疗法指出 要使残障肢体在积极和始终如一的/限制 要求 0规则下实行活动 需大量实践 练习 即积极反复技巧训练 使技巧变为生活内容 造型 塑造 2 是重要的 要连续 几乎超时地进行部分任务的练习 并逐渐增加复杂性∀如 •≥×× 由头上的吊带和脚下的可调整行走速度/限制0着∀在此治疗方法中 反复运动训练 行走 是/大量练习0的实例∀/欲想再获得行走 必须去走0∀不断放松头上的吊带和超时间增加平板车的速度是/造型0的实例∀限制!大量练习和造型对∞ 扳机电刺激等也都是获得效果的重要内容∀根据这个实例 它是符合/使用)依赖性0皮质再组织和脑的可塑性理论的∀由该理论扩伸!发展并由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生理资料与电镜检查等证实存在 并成为/技巧性)依赖0皮质再组织的理论∀由此 特殊运动作业训练/技巧性)依赖0皮质再组织 包括强制性运动使用疗法 就成为当今神经康复中的重要理论 指导着脑损伤后的康复∀为此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开展和使用运动再学习方案∀≤ 运动疗法! •2≥××和功能性电刺激能提高运动!言语功能恢复药物的疗效 创造优良环境 建立卒中单元 使脑损伤患者尽可能减少残障!残疾 使脑损伤患者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改善 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诸方面获得再适应 使患者能恢复自主活动!社会活动和人际间交往 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收稿日期 2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