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变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多样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A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表: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 年) 年份类别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9 年 报纸总印数(亿 246.8 211.3 263.3 318.4 份) 广播节目制作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时间(小时) 电视节目制作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时间(小时) 互联网用户(户) — — 7 213 2000 年 329.3 3 381 466 585 007
平日的年节庆典、婚丧寿辰、乔迁新居等,国人都会用张贴对
联,悬挂横幅的形式来烘染气氛,况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在 厅堂悬挂书法佳作的习惯,以此来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学识 修养、改善和提升主人的自我形象,其实书法也从来没有真正 进入过象牙塔,它一直都在为民所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保护 传统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大可不必为书法艺术的前途过 分担忧,既然钢笔取代毛笔没有使书法消亡,那么电脑也绝不
红色中华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_________》、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光明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__________》、《文汇报》 等 改革开放后 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二、影视事业
1.电影 (1)19 世纪末,传到中国。 定军山 (2)1905 年,《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3)20 世纪 20 年代后,发展迅速。 (4)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2.电视 北京 (1)1958 年,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 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大众传媒的变迁91803

大众传媒的变迁91803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报刊业
例1 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 确信息是( )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 维新变法时中国人已经有《中外 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政论性报 刊,因此首先排除A项。《新申报》采用白话 文形式报道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及一些社 团组织的爱国行为,如冲击曹宅、痛打章宗祥、 露天演说等,没有报道工人阶级的斗争表现, 而且当时中国执政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 府。因此C、D两项也不正确,正确选项为B。
新申报采用白话文形式报道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及一些社团组织的爱国行为如冲击曹宅痛打章宗祥露天演说等没有报道工人阶级的斗争表现露天演说等没有报道工人阶级的斗争表现而且当时中国执政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 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 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例2 (2011 年青岛市统考)下列是来源于中国互 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 速发展状况,B项正确;A、D两项反映了互联 网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互联网不会取代报
解析:选D。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给 人们的便利,一方面要利用,同时也要注 意鉴别一些不良信息。
【探究史料研习】
中国报业的发展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 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 人自己创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 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的汉口《昭文新报》、 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 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 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 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 都仿效外国报纸。

16大众传媒变迁

16大众传媒变迁

都发挥主要作用。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 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 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 生活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等
D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 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 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 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 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 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若去 北平出差也可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 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A
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1、外因:西方文明(生活方式、民主思想等)的影响。
2、内因: 政治上:近代政治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重大事件和政府的政策(新中国成立、改 革开放等;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经济的不断发展; 思想上:思想解放运动(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维 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科学思想等)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印刷媒介)走向繁荣
2、影视事业的发展 3、互联网(“第四媒介”)
表现 形 成
19c中前期,洋人在华办报, 外文:《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c70s起,国人办报
社会影响
发 展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 影响: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 重大启蒙作用。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大规模媒介向广大民众传播信息、文化、艺术和商业内容的机构和行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发展,大众传媒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在过去,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

报纸是最早的大众传媒形式,起初以印刷方式传播新闻和信息。

广播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通过声音的方式传递给大众,而不再局限于印刷媒介。

电视的普及则进一步将图像与声音结合,为大众传媒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大众传媒正在面临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受到冲击。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和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分享中。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得传统媒体的传统模式变得不再适用。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各种工具(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消息。

这种即时、互动的传播方式成为了新一代年轻人获取信息和表达自己的重要渠道。

在大众传媒的变迁中,少数民众也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发声机会。

以前很难进入传统媒体领域的个人或小团体,现在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得传统媒体不能再完全掌握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大众传媒的变革给行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市场份额的逐渐萎缩,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了冲击。

同时,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问题也在互联网时代加剧。

传媒行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伦理准则。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在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传媒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媒体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影响深远且多方面。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历史
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1、报刊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指出就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立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
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顺利,完结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映,标志着中国的问世。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3、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宣布互连
互联网。

4、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P67A。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之大众传媒的变迁,期望同学们写作后会对
自己有所协助,预祝大家写作开心。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机构和行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众传媒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形势。

首先,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技术的进步。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报纸和杂志面临着数字化媒体的竞争,逐渐失去了传统读者和广告商的青睐。

与此同时,电视和广播也面临着由有线电视和网络流媒体平台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大众传媒不得不转型升级,努力利用新的技术和媒介,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

其次,传媒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过去,传统的大众传媒主要通过广告支持经营,而如今,随着用户对广告的抵制和付费意识的增强,大众传媒也不得不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订阅制度和会员制度成为新的趋势,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个性化的服务,传媒公司可以吸引用户进行付费,从而保持经营的盈利能力。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人可以直接成为信息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大众传媒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声音,公众有更多的选择和发言权。

传媒公司必须与用户互动,并及时调整策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反馈。

最后,大众传媒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占据主导地位,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多样化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大众传媒不得不加大探索和创新的力度。

提供具有深度、独特性和创意性的内容,成为大众传媒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总体来说,大众传媒经历了技术进步、商业模式转变、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内容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它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保持活力,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也将持续进行,求新求变将成为其永恒的主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包括技术的演进、商业模式的升级、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内容的创新。

这些变迁对于传媒行业和公众来说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挑战。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媒体的转变。

过去,大众传媒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来传递信息。

这些媒体通常由少数控制者拥有和运营,而且只能通过特定的频道或时间段来传播信息。

这种传媒形态存在着时间、空间和信息传递上的限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获取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众传媒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共享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博客等方式即时地获取和传递信息,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

这使得大众传媒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领域,而是成为了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和影响的平台。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引入了新的媒体形式,如在线新闻、视频分享网站和流媒体服务等。

这些新兴媒体不仅丰富了传媒的形式,还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和更个性化的服务。

大众传媒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机构,而是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媒体创业企业和个人影响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来传播信息和观点。

与此同时,大众传媒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大多数传统媒体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运营,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了免费的信息获取,广告商也开始将资金转移到在线广告上。

这促使大众传媒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如付费内容、会员制度和品牌合作等。

此外,大众传媒也逐渐重视用户体验和数据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内容和服务。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

在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已从以往的垄断状态发展为一个多元化、开放和互动的平台。

这种变迁不仅改变了大众传媒的形式和商业模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还将继续演变和发展,给我们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挑战。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媒体形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还涉及了媒体内容、用户体验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国人办的报刊。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2.发展阶段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馆址位于英租界四马路石路。

该报最早是由黄遵宪、汪康年等倡导出版的,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为主编,章炳麟(太炎)、王国维等先后任编辑并撰文,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西方报刊为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

胡汉民、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

撰文者均为当时的重要革命党人,如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意舆论工具。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1)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2)作用: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3)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4)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1931年,我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纵横
《新华日报》是由 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 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 发行的报纸。1938年1 月,《新华日报》正式 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1947年2月,被国民党 勒令停刊。被人民群众 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 座灯塔”。
《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 个重要窗口。解放后,《新华日报》作为中共 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后来又成为中共江苏省 委机关报。2001年9月,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 版署批准,省委、省政府同意,新华日报报业 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历程,理解各个时期具 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 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 联网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表 史料解读 问题探究
史量才
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 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 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 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 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 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 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 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 极作用。
C
史量才与《申报》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从报》、 《万国公报》、《申报》等
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 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 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 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 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 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 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合作探究】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 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 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 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 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 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尽管一部分 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 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 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 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 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 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 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1.报刊业的发展
——

《 时 务 报 》
有 为 与 梁 启 超
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 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务报》、《民报》、《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 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 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 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 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 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 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 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 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 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 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 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 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现代传播媒介
报影 广 互
刊视

联 网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 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 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 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 介”。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 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该报于清同治十二年闰六月 (公元1873年8月)创办于汉口,创 办人艾小梅自任主编。内容多为轶 闻趣事,间有诗词小品,与当时以 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 《宫门钞》旨趣颇异。初为日报, 后改为五日刊,不久停办。
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纪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报 刊
形成
1873年,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 创办报纸。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向 繁
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文革”时期
繁荣 改革开放以后
历史纵横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 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 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作为,大众传媒 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 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 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 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 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 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 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 大的中文报刊。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 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 国报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大众媒体的 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尤其是精神生活方 面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知识结构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大 众
《中国从报》《万国公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的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变 迁
《定军山》《渔光曲》
三、互联网的兴起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 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 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也 大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历史纵横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 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 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 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1948年6月,《人民 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1949年3月,迁 至北平(今北京),作为一份权威、严肃的 综合性日报,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 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 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 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