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题库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题库及答案

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
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
答案
1. C 2.E 3.B 4.D5.C 6.B 7. C 8.B 9.D 10.A11.A12.E
14.D
四、问答题: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上述各种环境因素,可将环境卫生学的主要
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工作
(3)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A.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
B.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C.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
D .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
E.以上都不是
16.环境污染的概念是()
A.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B.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C.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
D.A+B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 .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环境卫生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卫生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1、某人拟准备在市区开办一文化娱乐场所,在经营前必须到当地卫生机构申办有关证件后方可营业。
此证件名为A、D公共场所防火安全合格证B、E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合格证C、C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D、A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E、B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合格证答案:C2、地方性砷中毒常见的临床症状为A、B皮肤色素缺失或高度沉着B、D骨质疏松C、A全身皮肤瘙痒D、C恶心、呕吐、全身不适E、E心脏肥大答案:A3、评价居室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不包括A、E有害气体B、A二氧化碳C、D烟尘D、B微生物E、C空气中重、轻离子比值答案:C4、生活饮用水中制定了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标准,其原因是A、A这两种物质可恶化水的感官性状B、B这两种物质可损害肾脏,引起人群的慢性中毒C、C二者均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D、D进行氯化消毒时可产生氯化副产物E、E以上都不是答案:C5、一青年妇女在初次使用护肤霜后未出现任何反应,连续使用多日后,皮肤逐渐出现红斑,并有皮肤干燥、皲裂,以后发展为丘疹、疱疹样湿疹等皮肤炎症,皮肤发痒,有不适和疼痛感。
这种情况可能是A、C光变应性皮炎B、A刺激性接触性皮炎C、E真菌性皮肤损害D、D化妆品性痤疮E、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答案:B6、下列非人为污染源为A、B工业三废B、C森林火灾C、E生活污水D、D化肥农药E、A汽车尾气答案:B7、对个别污染源调查时,采样点的设置不应考虑的条件是A、B工人数量B、A工厂生产规模C、D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及高度D、E当地风向频率E、C附近地形答案:A8、计算结果掩盖了高浓度参数的影响的是A、A比值简单叠加型大气质量指数B、B兼顾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的大气质量指数C、C分段线型函数型大气质量指数D、D水质评分加权型指数E、E比值算术平均型大气质量指数答案:E9、环境毒理学的特殊毒性方法是A、B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B、D致癌、致突变、慢性毒性试验C、C致癌、致突变、致畸测试方法D、A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E、E致突变、致畸、慢性毒性测试方法答案:C10、PM2.5是指直径A、E≤2.5um的颗粒物B、D=2.5um的颗粒物C、B>2.5~D、AE、C>2.5-答案:A11、当人体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量大于人体接受周围物体的辐射热量时称为A、B负辐射B、D强辐射C、E弱辐射D、C热辐射E、A正辐射答案:A12、应用注射器采集空气样品时,采样体积一般不大于A、100mlB、50mlC、150mlD、200mlE、10ml答案:A13、生活居住区的卫生要求不包括A、E附近应有过境公路B、A地势高,土壤清洁干燥C、C附近有良好的水源D、D有适宜的微小气候E、B良好日照,通风好答案:A14、土壤中蛋白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在需氧和厌氧条件下分解而产生氨的过程A、D亚硝化作用B、C氨化作用C、A硫化作用D、B腐殖质化作用E、E硝化作用答案:B15、土壤的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威胁,下列哪种疾病可以直接由土壤传播给人类A、B寄生虫病B、C钩端螺旋体病C、A肠道传染病D、D肉毒中毒病E、E军团菌病答案:C16、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物A、S03、颗粒物B、S03、NOxC、B烟尘D、CO3E、A氯氟烃答案:D17、某一高层封闭式办公大楼,终日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近日工作人员诉说呼吸道干燥、鼻塞、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等,但下班后返回家中,上述症状自行消失。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及答案.doc

一、填空题1.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 和______ 。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 、_____ 、______ 、 _____ o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3.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 和______ o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 、 ______ 和 _____ o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和三个主要阶段。
(引发;促长;进展)6.在暴露测量屮,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 、______ 和 _____ o (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________ 、 _____ 、_____ 和______ (周圉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这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9.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方式有_______ 与______ 两类。
(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二、单选题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2.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污染物在环境屮的分布与转归C.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屮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B.未受人类活动彫响的天然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索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桂(CFCs)造成的全球坏境问题主要是()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臭氧层破坏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9.生态系统健康是()A.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B.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C.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D.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E.生态系统Z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10.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A.12.0%左右B. 0.2%左右C. 0.01%左右D. 1.0%左右E. 5.0%左右11.人与环境之I'可的关系是()A.环境决定人类B.人类改造环境C.互为因果D.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E.无待殊关系12.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A.两头大,屮间小B.两头小大,中间大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D.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都一样大13.在人群健康效应谱屮,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A.生理代偿的变化B.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C.正常调节的变化D.出现严重中毒E.生理异常的变化14.人群易感性是()A.遗传决定的B.后天获得的C.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D.是不会改变的E.是感染以后产生的15.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A.历來存在B.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依然存在D.将继续长期存在E.将逐渐消失16.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A.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B.主要产生神经毒性C.主要引起过敏反应D.主要是致癌性E.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17.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A.透明质酸酶B.糖昔C.每菌毒素D.生物碱E.毒蛋白18.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A.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C.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髙和摄入不足D.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E.以上都不是19.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排入坏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坏境的自净能力B.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C.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D.A+BE.A+B+C20.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B.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C.人群处于低水平长吋间暴露状况D.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E.以上都是21.下而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地方性氟中毒B.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氧基甲酯泄漏事件C.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D.伦敦烟雾事件E.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22.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A.污染物的暴露剂量B.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C.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D.机体的反应特性E.以上全是23.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A.DDT、PCBs 等B.氧化物C.汞D.镉E.铅24.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A.1类:对人致癌B.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C.2A类:对人可能致癌D.2B类:对人很可能致癌E.3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25.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髙,在()A.城市居民中B.乡村居民中C.燃柴农户的居民屮D.燃煤农户的居民中E.空气屮苯并(a)花浓度较髙地区的居民屮26.下列都是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除外()A.三卤甲烷B.次氯酸C.氯乙酸D.浪乙酸E.卤化酮27.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着床前期B.着床期C.器官形成期D.器官形成后期E.胎儿期28.影响致畸物经胎盘转运作用的因素是()A.化学物的分子大小B.化学物的脂溶性和与蛋白质结合能力C.胎盘的结构D.胎盘中生物转化酶E.以上都是29.高危人群即()A.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B.易感人群C.抵抗力低的人群D.多病的人群E.年龄幼小的人群30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好指标()A.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B.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C.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的含量D.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E.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31.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A.色素沉着作用B.杀菌作用C.红斑作用D.抗佝偻病作用E.镇静作用32.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B.污染的空气屮轻离子浓度低C.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D.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E.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33.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插()A.地势低凹B.逆温C.空气潮湿D.气温高E.大气SO2污染严重34.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A.SO2B. H2S C・ CO2 D. O3 E. DO35.彫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A.气流、气压、光照B.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C.气温、气流、气压、气湿D.气温、气流、气湿、雷电E.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36.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A.排除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除高度B.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除高度的平方成反比C.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D.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E.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37.大气发生逆温时()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y<0D.y>0E.y=038.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A.扩散B.微生物分解C.氧化D.植物吸收E.沉降39.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B.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C.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D.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E.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40.下列屮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A •慢性中毒B.变态反应C急性中毒D.肺癌E.佝偻病4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A.臭氧层破坏B.酸雨C.温室效应D.大气能见度降低E.机体免疫力降低42.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E.受害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最早43.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匕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B.多发生在早晨C.主耍污染物是S02D.多发于寒冷季节E.多发生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44.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A. 6.5B. 5.6C. 4.5D. 3.0E.以上都不对45.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多环芳烧D.二氧化氮E.灰分46.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B.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C.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D.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E.大气颗粒物可催化犬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47.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的颗粒物A.<100pmB.<10|xmC.<2. 5pmD.<0. 1pmE.>lpm48.水永久硬度指:()A.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B.钙、镁的重碳酸盐C.钙、镁的硫酸盐和氧化物D.水中不能除去的钙、镁盐类E.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盐类总和49.最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有机物为:()A.有机氮B.蛋白氮C.氨氮D.亚硝酸盐氮E.硝酸盐氮50.可致水质发黑、发臭的是:()A.耗氧作用〉复氧作用B.耗氧作用v复氧作用C.耗氧作用=复氧作用D.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 / LE.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 / L51.水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迁移的重要介质是:()A.水B.悬浮物C.颗粒物D.生物体E.胶体52.含亚铁盐地下水抽出地面后呈现:()A.棕色或棕黄色B.绿色或黄绿色C.黄褐色D.黑色E.蓝色53•水中氯化物过多吋呈:()A.苦味B.收敛味C.涩味D.沼泽味E.咸味54.下列哪种疾病属介水传染病()A.克汀病B.水俣病C.甲型肝炎D.氟斑牙E.地方性甲状腺肿55.介水传染病一般多见于()A.中毒性疾病B.肠道传染病C.呼吸道传染病D.皮肤病E.免疫性疾病56.关于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B.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C.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D.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发病者可终年不断E.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后,疾病的流行仍难以得到控制57.饮水中硝酸盐增高易引起婴幼儿患的疾病()A.营养不良B.克汀病C.皮肤色素沉着D.高铁血红蛋白血症E.骨软化症58.在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A.有机前体物B.三卤甲烷C.卤代乙酸D.藻毒素E.氯化轻基咲喃酮59.有效氯是指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A.>+1价B.<—1 价C.>一1 价D.>一2 价E.>一3 价60.氯化消毒剂灭菌的主要作用是()A.吞噬作用B.溶菌作用C.破坏细菌的主活环境D.干扰细菌的糖代谢E.抑制细菌对氧的利用61.需氯量等于()A.加氯量+余氯量B.加氯量一余氯量C加氯量x余氯量D.加氯量一余氯量E.加氯量一需氯量62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A.克山病B.氟斑牙C.黑脚病D.水俣病E.克汀病63.下列哪种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无关()A.PB.IC.SeD.AsE. F6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是指()A.区域内的传染病B.自然疫源性疾病C.地质坏境因素引起的疾病D.环境公害病E.种族遗传性疾病65.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不正确的是()A.山区患病率高于平原B.内陆患病率高于沿海C.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D.青春期发病率高E.男性多于女性66.冬季建筑施工加入的防冻剂,会造成建筑物渗11!()A.HCHOB.NH3C.NO2D.S02E.222Rn67.尘嫡是家庭室内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之一,常隐藏在()A.空调机冷却塔的冷却水B.淋浴器、洗衣机C.加湿器、水龙头D.微波炉、计算机E.床铺、家具和地毯68. 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屮含有大量()等污染物°三、概念题1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环境卫生学习题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习题及答案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三)1.微量元素的剂量效应曲线为:()A.直线B.U型C.S型D.不规则型E.抛物线型【答案】B2.下列哪些癌症可能与亚硝胺无关:()A.胃癌、食管癌B.肝癌、胰腺癌C.宫颈癌D.结肠癌、膀胱癌E.乳腺癌【答案】C3.下列何者不是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A.水中微粒的性质和含量B.水温C.混凝剂种类和搅拌强度D.滤料颗粒大小E.水的PH值和酸碱度【答案】D4.城市规划中,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为避免城市热岛效应,应将城市中有污染的工厂迁移至城市周围。
B.北方寒冷地区,在不影响日照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建筑密度。
C.南方炎热地区,可适当降低建筑密度。
D.应尽量把地面水组织到城市用地内,结合绿化建成河(湖、海)滨公园。
E.曾被有机物污染而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的土壤不宜作居住区用地。
【答案】A5.克汀病是由于下列哪种原因引起:()A.砷中毒B.碘缺乏C.饮水硬度过低D.缺硒E.以上都不是【答案】B6.引起水俣病的原因是:()A.饮水受镉污染B.水中铬污染C.水中砷超标D.饮水中汞含量超标E.以上都不是【答案】E7.COPD是指:()A.慢性支气管炎B.肺气肿C.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D.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E.以上都包括【答案】E8.引起痛痛病的物质是:()A.CrB.AsC.HgD.CdE.Pb【答案】D9.氟斑牙的发生最常见于:()A.2岁以下幼儿B.6岁以下儿童C.7~15岁儿童D.成年后迁入病区的氟骨症患者E.20岁以上成年人【答案】C10.下列何者为介水传染病:()A.痢疾、乙型肝炎、伤寒B.伤寒、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C.霍乱、伤寒、乙脑D.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阿米巴E.以上都不对【答案】B11.净化饮水最常用的混凝剂是()。
A.漂白粉B.硫酸钙C.硫酸铝D.臭氧E.硫代硫酸钠【答案】C12.复氧作用是指()。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一)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一)1.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
A.大气圈B.水圈C.土壤岩石圈D.生物圈E.以上都包括【答案】E2.下列哪项不是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
A.皮肤温度、体温B.脉搏、心率C.代谢产热量D.出汗量E.温热感【答案】C3.下列哪项不是健康城市的标准()。
A.清洁的环境、可靠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B.舒适的生活条件、便利的交通体系C.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方便市民沟通和联系D.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健康服务质量E.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等基本要求【答案】B4.环境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自然环境B.生活居住环境C.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D5.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是()。
A.能量流动失去平衡B.温室效应C.酸雨D.氮循环不平衡E.以上都是【答案】D6.居住建筑密度是指()。
A.每人居住建筑用地面积B.单位面积上的居住人数C.使用面积占建筑面积之比D.居住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建筑用地面积E.每万平方米上的建筑物个数【答案】D7.环境影响评价是指()。
A.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价B.多年的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评价C.将来要建设的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D.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E.寻找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评价【答案】C8.下列哪项不是氯化消毒的方法()。
A.普通氯化消毒法B.氯胺消毒法C.折点消毒法D.二氧化氯消毒法E.过量氯消毒法【答案】D9.下列何者不包括在生活饮用水标准中()。
A.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B.毒理学指标C.细菌学指标D.水体自净指标E.放射性指标【答案】D10.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
B.5.6C.4.6D.3.6E.2.6【答案】B11.测定大气中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为()。
A.呼吸带高度B.0.5米的高度C.1.0米的高度D.3米的高度E.5米以上高度【答案】A12.某工厂每日燃煤1000吨,煤中含硫量为1%,约有10%的硫转入炉渣中,该工厂每日可向大气中排放SO2()。
《环境卫生学》试卷及答案(精心整理)

环境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集中净化的消毒后,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
3生物圈: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4.环境污染: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5.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6.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
7.有效氯: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
8.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10.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11.中暑: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12.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13.职业性肿瘤: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14.中毒: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15.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二、填空题1.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 ___和___ ___。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一〕1.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包含〔〕。
【答案】E2.以下哪项不是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
A.皮肤温度、体温B.脉搏、心率【答案】C3.以下哪项不是健康城市的标准〔〕。
A.清洁的环境、可靠的食品、饮水、能源供给B.舒适的生活条件、便利的交通体系C.各种娱乐和休闲园地,方便市民沟通和联系D.爱护文化遗产、改善健康效劳质量E.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宅、收入、平安等根本要求【答案】B4.环境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包含〔〕。
C.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答案】D5.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是〔〕。
【答案】D6.居住建筑密度是指〔〕。
【答案】D7.环境影响评价是指〔〕。
【答案】C8.以下哪项不是氯化消毒的方法〔〕。
【答案】D9.以下何者不包含在生活饮用水标准中〔〕。
【答案】D10.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
【答案】B11.测定大气中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为〔〕。
【答案】A12.某工厂每日燃煤1000吨,煤中含硫量为1%,约有10%的硫转入炉渣中,该工厂每日可向大气中排放SO2〔〕。
【答案】A13.溶化氧含量可作为〔〕。
【答案】C14.水体污染物的转化是指〔〕。
C.污染物改变了原有的化学性质、毒性和生物学效应D.污染物在水中逐渐扩散,以致于浓度降低【答案】C15.环境污染对遗传影响的典型事例是〔〕。
【答案】D16.在大气光化学反响产物中,80%以上是〔〕。
【答案】C17.山谷风的风向是〔〕。
A.白天由山坡吹向谷地,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B.白天由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谷地C.冬天由山坡吹向谷地,夏天由谷地吹向山坡D.夏天由山坡吹向谷地,冬天由谷地吹向山坡【答案】B18.以下哪项不是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制定的依据〔〕。
【答案】E19.大气卫生标准中规定两种浓度,其中制定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污染物的〔〕。
【答案】E20.堆肥法的原理是〔〕。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五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五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A. 空气污染B. 水污染C. 噪声污染D. 遗传学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卫生学中常用的空气质量指数?A. PM2.5B. PM10C. SO2D. UVI答案:D3. 环境卫生学中,哪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大?A. 重金属B. 农药残留C. 放射性物质D. 以上都是答案:D4. 环境卫生学中,哪种污染源对儿童健康影响最严重?A. 室内污染B. 室外污染C. 食品污染D. 噪音污染答案:A5. 环境卫生学中,以下哪种措施不是减少水污染的有效方法?A. 污水处理B. 垃圾分类C. 工业废水处理D. 直接排放工业废水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环境卫生学中,以下哪些因素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A. 交通尾气B. 工业排放C. 农业活动D. 家庭烹饪答案:ABCD2. 环境卫生学中,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水污染?A. 使用节水器具B. 减少化肥使用C. 建立污水处理厂D. 禁止使用农药答案:ABC3. 环境卫生学中,以下哪些因素是影响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A. 工业废弃物B. 农业化肥C. 城市垃圾D. 森林砍伐答案:ABC4. 环境卫生学中,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噪声污染?A. 使用隔音材料B. 限制夜间施工C. 增加绿化带D. 限制车辆鸣笛答案:ABCD5. 环境卫生学中,以下哪些因素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A. 建筑材料B. 室内装饰C. 室外空气污染D. 室内通风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环境卫生学只关注室外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错误)2. 环境卫生学中,噪声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错误)3. 环境卫生学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
(正确)4. 环境卫生学中,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气;水;土壤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名词解释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臭氧层破坏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B.人群健康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E.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13.清洁生产是指()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清洁的生产过程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E.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答案1.C2.E3.B4.D5.C6.B7. C8.B9.D 10.A 11.A 12.E 13.D14.D四、问答题: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根据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上述各种环境因素,可将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1)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2)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工作(3)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4)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3.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1)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2)加强改良厕所和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指导工作3)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4)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4)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环境卫生学——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填空题1.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______和______;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______和______;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
2.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3.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主要阶段。
4.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
5.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将生物标志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1.原生环境;次生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引发;促长;进展4.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5.暴露生物标准;效应生物标志;易感生物标志二、名词解释1.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
2.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5.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6.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7.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9.剂量—效应关系:是指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关关系。
10.易感人群: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
1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群对某种化学元素摄入量过高或过低而引发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2.环境流行病学: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13.暴露: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
14.环境暴露水平:是指人群接触某一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剂量。
15.生物标志: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三、选择题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这些功能流是()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E.都不是2.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是异养型微生物B.是草食动物C.是肉食动物D.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3.“食物网”的概念是()A.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B.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C.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D.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E.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4.生态系统健康是()A.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B.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C.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D.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E.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5.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A.12.0%左右B.0.2%左右C.0.01%左右D.1.0%左右E.5.0%左右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环境决定人类B.人类改造环境C.互为因果D.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E.无特殊关系7.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A.两头大,中间小B.两头小大,中间大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D.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都一样大8.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A.生理代偿的变化B.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C.正常调节的变化D.出现严重中毒E.生理异常的变化9.人群易感性是()A.遗传决定的B.后天获得的C.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D.是不会改变的E.是感染以后产生的10.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A.历来存在B.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依然存在D.将继续长期存在E.将逐渐消失11.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A.秋冬季多见B.冬春季多见C.春夏季多见D.夏冬季多见E.夏秋季多见12.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A.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B.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C.影响污染物的吸收D.对人体的物理作用E.影响环境质量13.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A.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B.主要产生神经毒性C.主要引起过敏反应D.主要是致癌性E.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14.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A.透明质酸酶B.糖苷C.霉菌毒素D.生物碱E.毒蛋白15.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A.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C.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D.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E.以上都不是16.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C.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D.A+BE.A+B+C1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B.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C.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D.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E.以上都是18.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地方性氟中毒B.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C.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D.伦敦烟雾事件E.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19.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A.污染物的暴露剂量B.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C.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D.机体的反应特性E.以上全是20.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A.DDT、PCBs等B.氰化物C.汞D.镉E.铅21.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A.1类:对人致癌B.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C.2A类:对人可能致癌D.2B类:对人很可能致癌E.3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22.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