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与牌楼的区别
中国礼制建筑之牌坊

中国礼制建筑之牌坊关于牌坊牌坊,又名牌楼,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
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
牌坊和牌楼的区别许多人都认为牌坊和牌楼一样,因为牌坊和牌楼的建筑差不多,其实也是有区别的。
牌坊和牌楼其中一个区别就是,牌楼上面是有屋顶的,而牌坊上面没有屋顶,反过来讲,有屋顶的叫牌楼,没有屋顶的叫做牌坊。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最早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我国唐代的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称为“坊”。
“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牌坊分类牌坊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
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
材质分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
牌坊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
牌坊与牌楼及区别

在读侯幼彬的<中国建筑美学>,有一个疑问,就是如何区别牌坊与牌楼,从形体上来看,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是牌坊是石制的,而牌楼似乎都是木制),除此之外,就看不出.是不是从摆放的位置上来区别,还是……啊呀,都是些猜测,希望各位古建高手,给我解惑!陈老师说,坊无屋顶,楼有屋顶。
不过后来我想起来在绍兴那边似乎见过有屋顶的石牌坊,反正叫坊不叫楼,一下就又胡涂了。
不知是否和时代及地方有关呢?我知道北京和南京都有以牌楼为地名的,不知别的还有什么地方也这样?另外,昨夜睡前无事乱翻书,翻到张清常先生(语言学家)所著之《北京街巷名称史话-社会语言学的再探索》中,有一节谈到牌坊的,觉得挺有趣,摘来与诸位共享。
“。
“坊”字作为构成“牌坊”这个词的语素使用,不知“坊”与“牌”是怎样才会产生联系的。
我提出一项揣测请专家指正。
明朝坊之下有牌,牌之下有铺。
依坊之大小,人口之多少而计牌与铺的数目也有多有少,一坊之中或有牌与铺,或缺其一。
从上述史实看出“牌”乃是用于计算坊户籍的一个单位。
向更早的时代追溯,《宋史。
兵志》六“保甲”:“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这可能是牌用于民政的开始?。
就北京城的情况来说,从明朝记录当时街巷及户籍情况的资料开看,只有人口较稠密,户籍基层组织有牌,街道纵横的地区,才有牌坊。
明朝的街巷名称中只东城黄华坊有”牌房胡同“,北居贤坊有”牌坊“,只东城和西城由于牌坊同类的”单牌楼“、”四牌楼“(也就是现代的东单、东四、西单、西四);清朝则在前门大街北端(地处明朝南城)有”五牌楼“。
明朝中城北城人少,户籍基层组织没有牌,街巷地名也没有叫牌坊牌楼的。
我这样来解释”牌“和”坊(房)、楼“作为语素结合成语,或许不够圆满,但跟仅把”牌坊“看成一个词而解释他”带有封建性“相比,或者我的解释倒是从语言结构来谈问题的。
”这倒让我想起来,北京的单牌楼、四牌楼都是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的,单牌楼分别在宣武门大街、崇文门大街和长安街的交点上,四牌楼则分别在宣武门大街和阜成门大街的交点,以及崇文门大街和朝阳门大街的交点上。
牌楼

安徽歙县许国石 牌坊 安徽歙县许国石牌坊
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 许国石人名,明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中进士,先后在嘉靖、 隆庆、万历三朝做了二十多年的 官,因在云南打仗有功,晋升为 武英殿大学士,于是他的家乡树 立牌楼以表彰他的功绩。牌楼立 在县城的十字路中心,上面刻有 “恩荣”、“先学后臣”、“上 台元老”等大字和“少保兼太子 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 一串官名。此牌楼为四拄三开间, 三层顶楼,顶楼结构简单,挑出 不大,冲天拄,以石狮为抱鼓石。 属于典型的纪念用石牌楼。。
牌楼
牌楼,有时也称为牌坊,一般安置在一组建筑群 的最前面,或者立在一座城市的市中心,通衢大道的 街头等十分显著的位置上。 牌楼起源于建筑的院门,古代把城市划分为 方形或矩形的里坊,里面整齐的排列住宅。里坊之门 称为“闾”,另外有“表闾”的制度,将功臣的姓名 和事迹刻于木牌上,置于闾门上以表彰其功德。 于是闾门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牌坊之名 由此产生。从形式上讲,一般柱子上有屋顶的称为牌 楼,没有的称为牌坊,以示区别。
在汉源县九襄镇,有一座雕刻有48部戏曲故事的石牌坊,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的九襄“双节孝”石牌坊。
四、装饰性的牌楼 这种牌楼常见的一 是用在古代一些店铺 的门面上,二是用在 寺庙、祠堂等一些重 要建筑的大门上。
寺庙、祠堂等建筑大门的牌楼,是为 了增加大门的气势,用砖或石在大门 的周围墙上砌出牌楼的式样,这种牌 楼变成了贴在墙面上的一种装饰而不 是一座独立的建筑。
山西阳城县黄城村牌楼为了表彰陈廷敬一生的荣华富贵而建。中国自古讲究家族门望,这种门望
在这座牌楼上充分体现出来
棠樾yuè村牌坊群位于古徽州府歙 shè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 棠樾牌坊群是中国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 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牌坊与牌楼

牌坊与牌楼北京曾经是全世界牌楼最多的城市。
除了胡同、四合院之外,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就是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
可如今消失得最彻底的也是老北京街道上的牌楼了。
东单、西单、东四、西四,皆是著名的闹市区,大多数人却不知这些地名其实都与牌楼有关。
当年的详称叫做东单牌楼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和西四牌楼。
现在牌楼作为建筑物被拆除了,地名中的“牌楼”二字也就省略了。
同样被拆除的还有许多曾深深烙印在老北京记忆中的牌楼,如正阳门大街五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
旧时北京著名的牌楼还有前门大街五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帝王庙牌楼、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楼等。
这些牌楼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妨碍交通而拆除。
北京城内幸存下来的牌楼,主要是坛庙寺观门前的一些牌楼。
像地坛的牌楼,如今重新焕发光彩。
随着历史的演变,牌楼已成为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期就已出现。
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虽属于起点缀作用的装饰品,但也相当于“门面”;书要封面人要脸,牌楼就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
牌楼是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清末访问过北京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其《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写道:“只要有石头的地方,沿途你就会看到一些横跨主路的纪念性拱门。
这些建筑就是经过官方许可后建立的名闻遐迩的…牌楼‟。
”。
浅谈中国古代牌坊

浅谈中国古代牌坊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
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牌坊在古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门的称谓,但是到什么时候确定它为牌坊的呢,这要从唐代说起。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
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老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的种类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
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如果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牌坊之最最多的城市: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目前北京还有新建牌楼百余座。
牌坊和牌楼的区别

牌坊、牌楼的称谓历来很乱,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仿古建筑渐成体系的今天,有必要予以澄清。
牌坊,是以宣扬标榜功德为目的的纪念性建筑物。
主要功能是道德教化,纪念追思。
牌楼,是以强化突出其标识为目的的标志性建筑物。
主要功能是标志引导,装饰美化。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蓝滢教授的《浅析河南古牌坊、牌楼》,对认识和区别牌坊、牌楼很有意义,转载如下,与大家共享。
感谢蓝滢教授的辛勤劳动。
浅析河南古牌坊、牌楼蓝滢(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摘要:牌坊作为我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价值,需对古牌坊、牌楼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切实对其加以保护。
关键词:牌坊/牌楼;种类;社会功能河南省地处中原,自古以来政治、经济发达,其境内的古牌坊、牌楼数量甚多。
尤其在经济繁荣之处,牌坊、牌楼林立数以百计。
经过几个世纪的洗礼,现存的并不是很多,其价值堪比凤毛麟角。
虽然牌坊是古老的中华文化的象征性标识,但是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也只是属于“小品”之列,故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几乎无人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
一、何谓牌坊、牌楼(一)牌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
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标榜功德。
其实在牌坊以独立的建筑形式出现之前,“牌”和“坊”分别代表不同的涵义。
概括地说:“牌”,一是揭示或标志所用的板,如门牌、路牌;或用作凭证的小木板或金属板,如古时的腰牌;二是旧时宗祠或家中供奉的祖先、父母的神位,如灵牌、牌位等,用以揭示死者身份以及与生者的关系。
总之,“牌”是一种用简要文字来昭示某种特殊意义的物件。
“坊”,邑里之名。
从土,方声。
古通用土”。
故“坊”的本意为以土防范。
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则土克水,因此,“坊”又可解释为堤防。
孔颖达疏;“坊者所以蓄水,亦以水”。
解读中国古牌坊

解读中国古牌坊牌坊的起源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我们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
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牌坊在古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门的称谓,但是到什么时候确定它为牌坊的呢,这要从唐代说起。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
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老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的种类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
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如果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
源远流长的牌坊建筑(一)

源远流长的牌坊建筑(一)牌坊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起源于门。
从古老的“衡门”、唐代的“乌头门”到宋代的“里坊门”,牌坊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标志性建筑。
京郊,一座废圮的古墓,墓前石牌坊立于荒野一隅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由单排或多排立柱和横向额枋等构件组成的标志性开敞式建筑。
实际上,牌坊较牌楼简单,上面没有斗拱或楼檐。
有人以有无楼檐作为牌坊与牌楼的区别,在学术上是科学的。
习惯上,北方民间多称牌楼,南方不论有无楼檐都叫牌坊。
本书采用牌坊,但举例时,为尊重原名,有的也用牌楼。
安徽歙县忠烈祠坊牌坊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造型独特,源远流长,至今仍在发展。
牌坊起源于门,不仅有门的功能,并与雕刻、书画、文学相结合,富有标志性、纪念性、观赏性等精神功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石头的史书”,文化的载体,凝固的音乐,艺术的瑰宝。
霞晖中的安徽棠樾牌坊群源头—古老的“衡门”远在公元前17~前11世纪,商朝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上的“菛”字,所见“门”的形象是两根立柱上架一横梁,柱上安门扉。
古籍《诗·陈风·衡门》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营造法式》中《诗义》:“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
”《诗经》写成于春秋时代,说明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出现“衡门”,这就是牌坊的源头。
《汉书·玄成传》载:“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
”东晋陶渊明诗云:“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直到唐杜甫诗中尚有“岁月在衡门”之句,可见衡门流传之久。
从五代后梁画家关仝的《关山行旅图》中可看到像甲骨文象形文字的“门”,这种门是冲天式柱出头牌坊的源头。
《关山行旅图》局部至今,衡门在东北吉林城乡民居中仍使用很广,“光棍大门”(衡门)是满族固有的式样。
而某些地区看到的“贫者之居”的“衡门”原始形象,门扉却改成了可以装饰的栏板,比“光棍大门”更加简陋。
永吉县北蓝屯住宅“光棍大门”,它的形式就属于早期的衡门未完待续!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再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读侯幼彬的<中国建筑美学>,有一个疑问,就是如何区别牌坊与牌楼,从形体上来看,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是牌坊是石制的,而牌楼似乎都是木制),除此之外,就看不出.是不是从摆放的位置上来区别,还是……啊呀,都是些猜测,希望各位古建高手,给我解惑!陈老师说,坊无屋顶,楼有屋顶。
不过后来我想起来在绍兴那边似乎见过有屋顶的石牌坊,反正叫坊不叫楼,一下就又胡涂了。
不知是否和时代及地方有关呢?我知道北京和南京都有以牌楼为地名的,不知别的还有什么地方也这样?另外,昨夜睡前无事乱翻书,翻到张清常先生(语言学家)所著之《北京街巷名称史话-社会语言学的再探索》中,有一节谈到牌坊的,觉得挺有趣,摘来与诸位共享。
“。
“坊”字作为构成“牌坊”这个词的语素使用,不知“坊”与“牌”是怎样才会产生联系的。
我提出一项揣测请专家指正。
明朝坊之下有牌,牌之下有铺。
依坊之大小,人口之多少而计牌与铺的数目也有多有少,一坊之中或有牌与铺,或缺其一。
从上述史实看出“牌”乃是用于计算坊户籍的一个单位。
向更早的时代追溯,《宋史。
兵志》六“保甲”:“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这可能是牌用于民政的开始?。
就北京城的情况来说,从明朝记录当时街巷及户籍情况的资料开看,只有人口较稠密,户籍基层组织有牌,街道纵横的地区,才有牌坊。
明朝的街巷名称中只东城黄华坊有”牌房胡同“,北居贤坊有”牌坊“,只东城和西城由于牌坊同类的”单牌楼“、”四牌楼“(也就是现代的东单、东四、西单、西四);清朝则在前门大街北端(地处明朝南城)有”五牌楼“。
明朝中城北城人少,户籍基层组织没有牌,街巷地名也没有叫牌坊牌楼的。
我这样来解释”牌“和”坊(房)、楼“作为语素结合成语,或许不够圆满,但跟仅把”牌坊“看成一个词而解释他”带有封建性“相比,或者我的解释倒是从语言结构来谈问题的。
”这倒让我想起来,北京的单牌楼、四牌楼都是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的,单牌楼分别在宣武门大街、崇文门大街和长安街的交点上,四牌楼则分别在宣武门大街和阜成门大街的交点,以及崇文门大街和朝阳门大街的交点上。
又回去细看了这一帖,/cgi-bin/bbs/topic_show.cgi?id=40794&h=1&bpg=2 &age=0,觉得有疑问。
“坊”者,“防”也。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以及“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这样的论断不知有没有更具体的论据呢?徽州由于存留了大量的牌坊,因此总让大家觉得牌坊就该是那样的,但我认为牌坊成为一种纪念性的或者表彰性的象征性形式,应该是明清以来的事。
倒是这种转化是如何发生的,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让我们嬉戏说来。
《汉语大辞典》牌楼一种装饰性建筑物。
有两根或四根并列直柱。
上有檐额。
多建于街市要冲或名胜处。
亦指为庆贺而用竹木等搭建的类似牌楼的临时建筑物。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好大圣,捻着诀,念个咒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螃蟹,不大不小的,有三十六斤重,扑的跳在水中,径沉潭底。
忽见一座玲珑剔透的牌楼,楼下拴着那个辟水金睛兽,进牌楼里面,却就没水。
大圣爬进去,仔细看时,只见那壁厢一派音乐之声,但见朱宫贝阙,与世不殊。
黄金为屋瓦,白玉作门枢。
屏开玳瑁甲,槛砌珊瑚珠。
祥云瑞蔼辉莲座,上接三光下八衢。
非是天宫并海藏,果然此处赛蓬壶。
高堂设宴罗宾主,大小官员冠冕珠。
忙呼玉女捧牙郤,催唤仙娥调律吕。
长鲸鸣,巨蟹舞,鳖吹笙,鼍击鼓,骊颔之珠照樽俎。
鸟篆之文列翠屏,虾须之帘挂廊庑。
八音迭奏杂仙韶,宫商响彻遏云霄。
青头鲈妓抚瑶瑟,红眼马郎品玉箫。
鳜婆顶献香獐脯,龙女头簪金凤翘。
吃的是,天厨八宝珍羞味;饮的是,紫府琼浆熟酝醪。
那上面坐的是牛魔王,左右有三四个蛟精,前面坐着一个老龙精,两边乃龙子龙孙龙婆龙女。
正在那里觥筹交错之际,孙大圣一直走将上去,被老龙看见,即命:“拿下那个野蟹来!”龙子龙孙一拥上前,把大圣拿住。
大圣忽作人言,只叫:“饶命,饶命!”老龙道:“你是那里来的野蟹?怎么敢上厅堂,在尊客之前,横行乱走?快早供来,免汝死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
问文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
到那里去住,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
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
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
士女游人,络绎不绝。
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
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
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
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
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
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
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
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
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
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
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
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
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第三十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正待吃饭,小厮来禀道:“沈媒婆在外回老爷话。
”慎卿道:“你叫他进来何妨!”小厮出去领了沈大脚进来。
杜慎卿叫端一张凳子,与他在底下坐着。
沈大脚问:“这位老爷?”杜慎卿道:“这是安庆季老爷。
”因问道:“我托你的怎样了?”沈大脚道:“正是。
十七老爷把这件事托了我,我把一个南京城走了大半个。
因老爷人物生得太齐整了。
料想那将就些的姑娘配不上,不敢来说。
如今亏我留神打听,打听得这位姑娘,在花牌楼住,家里开着机房,姓王。
姑娘十二分的人才还多着半分,今年十七岁。
不要说姑娘标致,这姑娘有个兄弟小他一岁。
若是妆扮起来,淮清桥有十班的小旦,也没有一个赛的过!他也会唱支把曲子,也会串个戏。
这姑娘再没有说的,就请老爷去看。
”杜慎卿道:“既然如此,也罢。
你叫他收拾,我明日去看。
”沈大脚应诺去了。
牌坊一词在廿五史中最早见于《明史》,凡三见。
新校本明史/志/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禮一吉禮一/壇壝之制云:嘉靖九年復改分祀.建圜丘壇於正陽門外五里許,大祀殿之南,方澤壇於安定門外之東.圜丘二成,壇面及欄俱青琉璃,邊角用白玉石,高廣尺寸皆遵祖制,而神路轉遠.內門四.南門外燎爐毛血池,西南望燎臺.外門亦四.南門外左具服臺,東門外神庫、神廚、祭器庫、宰牲亭,北門外正北泰神殿.正殿以藏上帝、太祖之主,配殿以藏從祀諸神之主.外建四天門.東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廣利.又西鑾駕庫,又西犧牲所,其北神樂觀.北曰成貞.北門外西北為齋宮,迤西為壇門.壇北,舊天地壇,即大祀殿也.十七年撤之,又改泰神殿曰皇穹宇.二十四年又即故大祀殿之址,建大享殿.方澤亦二成,壇面黃琉璃,陛增為九級,用白石圍以方坎.內,北門外西瘞位,東燈臺,南門外皇祇室.外,西門外迤西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北門外西北齋宮.又外建四天門,西門外北為鑾駕庫、遣官房、內陪祀官房.又外為壇門,門外為泰折街牌坊,護壇地千四百餘畝./新校本明史/志/卷六十志第三十六禮十四凶禮三/謁祭陵廟云:擎天柱四,石望柱二.長陵有神功聖德碑,仁宗御撰,在神道正南.南為紅門,門外石牌坊一.門內有時陟殿,為車駕更衣之所.永陵稍東有感思殿,為駐蹕之所.殿東為神馬廠/新校本明史/列傳/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楊漣云:今日 賞,明日祠額,要挾無窮,王言屢褻.近又於河間毀人居屋,起建牌坊,鏤鳳雕龍,干雲插漢,又不止塋地僭擬陵寢而已,大罪十二.牌楼在廿五史中亦最早见于《明史》。
/新校本明史/列傳/卷二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五十二/王家禎云:進忠等於南陽,復遣兵救襄陽,大戰牌樓閣.考其二者意,与《汉语大辞典》所述应无异。
牌坊和牌楼是否有区别,有什么区别,前辈学者也有不同意见,如下:刘敦桢《牌楼算例》“牌楼亦云牌坊”梁思成《店面简说》“牌坊较牌楼简单,虽亦四柱冲天,但柱间只有绦环华版,上面没有斗拱楼檐遮盖”4809兄所提到的从地域角度出发,二者实际上是同物异称,在下以为极有见地。
刚好手边放着《营造法原》一书,就不妨先看一看在苏州地区采用什么称呼。
《营造法原》·第九章·石作:“牌楼亦称牌坊”,粗看似乎与刘敦桢先生的说法一样,但仔细看下面的阐述,就会发现里面不断提到“无楼牌坊”、“有楼之石牌坊”等说法,揣摩上下文可以推断:苏州地区应该采用的“牌坊”这个称呼,而不管是否有无楼檐,”牌楼“一词在苏州地区好像专指上面的楼檐,“牌楼亦称牌坊”的说法或许是来自刘敦桢先生的意见(此书由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里面应该有他们的个人意见)。
如果真要证实4809兄的推测,就找上几十部不同地域、差不多年代的方志、家谱之类的东东(年代好像不宜太晚),比较一下里面对于牌楼、牌坊的不同称呼,或许就能得出些结论来,呵呵。
古代的“表闾”制度(请参考吴裕成《中国的门文化》“表闾”一节)。
中国古代本有“表闾”之说,摘相关史料如下:《史记·周本纪》:“表商容之闾”《后汉书·百官五》:“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南史·周盘龙传》:“孝子则门加素垩,世子则门施丹赭”。
《南史·孝义传》:“益州梓潼人张楚,母疾,命在属纩,楚祈祷苦至,烧指自誓,精诚感悟,疾时得愈。
见榜门曰“孝行张氏之闾”,易其里为孝行里。
”另,《宋平江府图碑》中亦曾见“武状元坊”,此或许即是表闾之产物。
明代重视旌表,洪武二十一年曾榜示天下,“本乡本里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及但有一善可称者,里老人等,以其善迹,一闻朝廷,一申有司,转闻于朝。
若里老人等已奏,有司不奏者,罪及有司”。
这或许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明以后各种公德、贞节牌坊大盛。
首先,讨论牌坊和牌楼的区别并不是咬文嚼字。
以前总以为中国的古人思维特别的没有逻辑,没有严格界定的概念,后来在了解青铜器的用途的过程中,以及细读了一小部分《营造法式》之后,才发现,原来古人至少在器物上的区分是及其严密细致的,并且这种区分很多时候不是针对形式,而是针对功能或等级的。
由于整个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现代人对这些区分缺乏了解,又常常将其后来的转意投射上去,才造成很多的概念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