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建设概述 (1)二、国内和我省相关领域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2)2.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4)2.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8)2.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10)2.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12)2.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13)三、建设目标和定位 (14)3.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16)3.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17)3.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19)3.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21)3.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22)四、建设主要内容 (24)4.1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建设 (24)4.2 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及示范培训基地建设 (30)4.3 野外观测站急需的配套设施建设 (31)4.4 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32)五、预期应用效益 (33)5.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35)5.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35)5.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37)5.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38)5.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39)六、运行机制和运营管理制度 (39)6.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41)6.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41)6.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42)6.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43)6.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44)七、建设经费概算及来源 (46)八、负责人与专家团队 (49)九、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 (57)9.1 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总站) (57)9.2 各专业站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 (58)十、附件 (65)一、建设概述项目名称: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承担单位:xx农业科学院建设年限:2010年至2012年项目负责人: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奠基石,可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大量、直接、综合和长期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可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科研基地。
煤矿束管监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

煤矿束管监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矿井束管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等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的矿井束管监测系统管理。
该系统使用的技术指导及管理由公司通防管理部负责。
第三条矿井必须安装束管监测系统,并建立气体分析化验室(或气相色谱工作站),配备必要的仪器,同时必须加强束管监测系统管理。
明确矿总工程师为分管领导和通防管理部为责任部门,确保系统装备、运行所需的资金和人员到位。
通防副总师具体监督落实实施,制定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制度和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正常运行。
第四条回采工作面及回采封闭后1年内的采空区要利用束管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气体。
无法用束管监测采空区气体的,必须每7天进行一次人工采样分析。
第五条利用束管监测系统对采空区气体成分进行不间断测定分析,并完成预测预报, 便于掌握采空区自燃发火情况,为防止自燃制定预防性措施做足准备。
第六条对采用井下监测型束管监测系统的矿井,应遵循MT/T 757-1997相关规定及《夏阔坦矿业公司安全监控装备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束管监测系统进行使用及维护。
第二章系统安装第七条矿井装备的束管监测系统必须具备下列基本功能:(一)自燃火灾预防功能,通过连续监测煤自燃过程中标志气体组成、浓度变化规律,早期预测预报煤层自然发火程度,防止自然发火和瓦斯爆炸。
(二)历史数据查询功能,系统数据必须保存1年以上,为判断密闭火区的发展情况和火区的熄灭程度,为启封火区提供科学数据。
(三)利用数据库分析某一测点气体含量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情况的功能,在采用惰气防灭火作业中,跟踪了解作业区惰化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灭火措施提供参考。
(四)报表功能:具有报表、曲线、储存、打印功能,能提供检测日报、月报、检测图谱报表,气体含量变化趋势报表等。
高校自然地理学冰川野外实习方案设计——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36,2020 Sum No.5162020年第36期总第516期摘要野外实习是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对大气气候、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的直观认识,但目前较少有关于冰川野外实习的设计。
该文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结合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在1号冰川开展的科学观测,对冰川野外实习方案进行了规范化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冰川的认知。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1号冰川The Plan Design of Glacier Field Practice for the Natural Geography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e the Urumqi Glacier No.1in Tianshan Mountains as an Exam-ple//FENG FangAbstract Fiel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geograph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rough field practice,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atmospheric climate,topography,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designs about glacier field practice.Taking the U-rumqi Glacier No.1in Tianshan Mountains as an example,com-bined with the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carried out by the re-searcher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Glacier No.1,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standardized plan design for glacier field practice,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perception of glaciers.Key words natural geography;field practice;Glacier No.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延续课堂教学,还能在实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类科研工作积累经验和基础[1]。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20•【文号】国科办基〔2019〕55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国科办基〔2019〕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2019年6月20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
北京市技术管理规程

1北京市地方性标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Technical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Beijing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编号:DBJ01-80-2003备案号:J10336-2004主编部门: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部门: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04 年3 月1 日2关于发布北京市标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的通知京建科教[2004]35 号各区、县建委,各局、总公司,各有关单位:为了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促进企业内部技术管理升级,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根据北京市建委京建科[2003]261 号文件的要求,由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编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已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
现批准该规程为北京市强制性标准,编号为DBJ01-80-2003,自2004 年3 月1 日起执行。
该标准由北京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解释工作,北京城建科促进会负责组织印刷,出版工作。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2004 年2 月5 日3目录1 总则 (1)2 管理机构及职责 (2)2.1 技术管理机构 (2)2.2 技术管理职责 (2)3 技术标准及工法管理 (4)3.1 技术标准管理 (4)4 试验工作管理 (7)4.1 试验室管理 (7)4.3 有见证取样管理 (9)5 计量管理 (11)5.1 一般规定 (11)5.2 计量器具管理 (11)6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13)7 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 (14)7.1 一般规定 (14)7.2 新技术推广计划与申报立项 (14)7.3 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管理 (15)7.4 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 (15)8 技术信息管理 (17)9 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管理 (18)10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 (19)10.1 一般规定 (19)10.3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审批 (20)11 施工测量管理 (23)11.1 施工测量工作内容 (23)11.2 施工测量专业人员 (23)11.3 施工测量仪器 (23)411.4 施工测量依据文件 (23)11.5 施工测量场地条件 (23)11.6 施工测量定位依据点及水准点 (24)11.7 施工测量方案与技术交底 (24)11.8 施工测量放线的实施 (25)11.9 施工测量放线的复测与验收 (25)11.10 施工中的变形观测 (25)12 图纸与设计变更文件的管理 (26)12.1 图纸审查管理 (26)12.2 设计变更与工程技术洽商管理 (26)12.3 图纸与设计变更文件收发管理 (27)13 技术交底的管理 (28)13.1 技术交底内容 (28)13.2 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28)13.3 专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28)13.4 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28)13.5“四新”技术交底 (29)13.6 设计变更技术交底 (29)13.7 技术交底注意事项 (29)14 施工质量检验技术管理 (30)14.1 一般规定 (30)14.2 工程物资进货检验技术管理 (30)14.3 工程隐检和预检技术管理 (31)14.4 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及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技术管理 (32)附表1 (33)附表2 (34)附表3 (35)附表4 (36)11 总则1.0.1 为加强北京市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本规程。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将上交的回收试样,按照黑色、 有 色、涂镀层三大类进行拍照, 并将 照片系统化,编制成图谱,以 便对 腐蚀图谱集的共享 腐蚀形貌进行对照分析。
部分图谱已上传到共享网站, 可免费查阅
1.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台网
库尔勒
漠河
拉萨
万宁
青岛
典型大气环境一年周期耐候钢回收试样
M370扫描电化学工作站(扫描Kelvin,电化 学显微镜,扫描震动电极)
厦门海水试验站
水环境腐蚀试验站
格尔木盐湖水试验站 郑州淡水试验站
武汉淡水试验站
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
成都土壤试验站 大港(北京)土壤试验站
大庆土壤试验站
格尔木土壤试验站
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
库尔勒土壤试验站
拉萨土壤试验站
沈阳土壤试验站
鹰潭土壤试验站
实验室研究仪器设备: 作为材料腐蚀观测研究平台的研究中心,建设了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拥 有开展材料环境腐蚀基础研究的环境扫描电子显 微镜、M370微区电化学工作站、以及Atlas综合 腐蚀试验箱等加速腐蚀设备。
北京科技大学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所
USTB
汇报提纲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所概况 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研究设备 研究所工作展望
一、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所概况
45-55岁:3人 李晓刚、杜翠薇、董超芳 教授 35-45岁:2人 35岁以下:5人 高瑾、何积铨、吴俊升 副教授 博士学位:7人 程学群、肖葵、卢琳、刘智勇 科研博士后3人 培养毕业21人, 在读12人 培养毕业61人, 在读42人 本校学位:2人 国外学校学位:1人 硕士学位:3人
环保新材 料研发
新型转硫、降氮环保催化材料 制备与评价 绿色环保缓蚀剂制备与评价
继往开来 勇于创新 开创甘肃治沙科研事业新局面

省第一个依托省级研究所建设 的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 聘请 中科院郑度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 现已成为 我 国开 展 荒 漠 化 基 础 与 应 用 基 础 研 究 的重 要 平 台 。
20 年成立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 国家野外观 05 测研究站 , 由甘肃省政府和 国家林业局主管 , 是我 国 唯一依托省级科研院所建立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 其主要 围绕西部干旱区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重 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 通过对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的长 期科学观测和研究 , 揭示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规律。2 1 年成立甘肃省荒 00 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 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育基地 )实 , 设遍布河西走廊的“ 两线五点” 生态定位研究站 , 主要
优质丰产栽培 、 病虫害防控 、 贮藏加工等关键技术 问 题, 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 , 切实解决优质丰产栽 培 及产 业化 层面 上 的关 键技 术难 题 。 .
( ) 六 完善保障措施 , 加快建设步伐 。
须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在“ 甘肃林果产业扶持 办法” 的基础上争取出台“ 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林 果 产业 发展 的意见 ” ;二 是争 取 召开全 省 千万 亩优 质
引进 、 使用为重点 ,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强化 自主 创新意识 , 加强创新型团队建设 , 建立 了甘肃沙漠综 合治理 、 近地 面沙尘暴 、 漠生 态定 位监 测 、 漠植 荒 荒
物、 荒漠 植 被恢 复 等 特 色研 究 创 新 团 队 , 中甘 肃 沙 其
来, 共承担科研项 目3 8 , 8 项 总经费超过 1 亿 多元 , . 2 其中国家计划项 目 16 , 5 项 国际合作项 目2 项 。 8 科研项 目的实施 , 既改善 了科研设施 , 拓宽 了研 究内容 ,又在研究领域和学科方面相互交叉渗透 , 使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次
1 总则 .................................................................... 1 2 基本规定 ................................................................ 2 3 建筑声环境 ................................................................ 3
2 基本规定
2.0.1 建筑环境设计应满足人体健康所需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天然采光、 声环境要求,以及工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 2.0.2 建筑室外环境不应对人体构成危害;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对周围 环境产生公害。 2.0.3 建筑构造应防止水或水蒸气在围护结构内部聚集。供暖建筑中应保证建 筑围护结构内部不产生冷凝、外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发生结露。 2.0.4 建筑环境设计、施工应选用安全、高效和节能的设备和材料,并应符合 建筑防火、节能、电气安全及工程质量控制的通用性技术要求。 2.0.5 建筑竣工前应对建筑环境指标进行检测与验收。
表3151主要功能用房室内振动限值13倍频带铅垂向振动加速度级db房间的使用功能13倍频带中心频率hz11251622531545638睡眠类用房昼间81807978777675757575夜间78777675747372727272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81807978777675757575车间办公区93929190898887878787房间的使用功能13倍频带中心频率hz1012516202531540506380睡眠类用房昼间77798183858789919395夜间74767880828486889092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77798183858789919395车间办公区899193959799101103105107表3152主要功能用房室内结构声限值受到振动源激励时的倍频带声压级db房间的使用功能倍频带中心频率hz31563125250500睡眠类用房昼间79635244385夜间7255433529教学医疗办公会议日常生活类用房796352443832隔声设计321对噪声敏感房间的围护结构应进行隔声设计并应根据房间外噪声的情况和噪声敏感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确定围护结构所需的隔声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系统地进行材料(制品)的环境适应性研究,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在我国典型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腐蚀数据,提高我国材料环境腐蚀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水平,为提高我国材料的服役性能、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材料科学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建立了“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以下简称腐蚀站网)。
为进一步做好腐蚀站网工作,规范管理,促进材料腐蚀试验站网络化建设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腐蚀站网是科技部领导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的重要基地。
腐蚀站网是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根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和科技部建设国家野外台站规划,通过遴选、评审、整合后确定的28个试验站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构成。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是按一定标准遴选的、行业中水平最高、最有代表性的腐蚀试验站,是国家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积累基地,是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是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示范基地。
第3条腐蚀站网建设目标:根据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和科技部建设国家野外台站规划,遴选、整合并完善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持续积累材料在我国典型环境中腐蚀数据;深入研究材料在西部典型自然环境和东部工业污染环境中的腐蚀规律与行为预测。
最终建成开放、共享、具有“观测、研究、示范”作用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实现材料环境腐蚀数据为重大工程和创新工程的共享服务。
第4条腐蚀站网的基本任务:完善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建设,建成开放、共享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基地;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系统进行材料(制品)环境适应性试验,长期积累各类材料在我国典型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中的腐蚀数据,开展材料腐蚀行为与环境因素相关性的基础研究,提高材料环境腐蚀科学的研究水平;完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材料腐蚀数据为重大工程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共享服务;研究制订材料环境腐蚀有关资源和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办法、办法及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与稳定一支服务于腐蚀站网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专业化队伍,为全面提高我国各类材料的服役性能、使用寿命和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第5条在国家科技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腐蚀站网采取军民共建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与数据共享。
第二章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第6条历史上形成的由国家科技部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成的“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协调领导小组”继续运行,负责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的领导和总体协调工作。
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办公室(简称站网办公室)是“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协调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挂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单位的具体组织与协调工作。
第7条在科技部的直接领导下,腐蚀站网成立“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站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职责是对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工作提供咨询意见,主要包括:研究提出站网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建议;提出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的遴选标准、程序及其评估考核办法;受科技部委托评价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的工作,对其运行管理和网络化建设等提出咨询意见。
专家组秘书处和站网办公室联合办公。
第8条腐蚀站网按环境分为大气环境腐蚀试验站网、水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各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分别设立组长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对腐蚀站网的建设、运行管理、材料投试、数据积累及试验站的考核评估、验收等方面协助站网办公室开展工作。
各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分别设立技术组,负责相关环境腐蚀试验站建设、运行与试验中的技术指导与咨询。
第9条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综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综合中心)由站网综合管理部、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部、试验指导部和标准部组成,负责腐蚀站网体系建设和运行中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其中日常管理工作由站网综合管理部负责具体实施。
第10条腐蚀站网成员单位以任务书的形式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合同制约束责任、权利和义务;第三章业务运行体系第11条腐蚀站网业务运行体系由大气、水、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与综合中心组成。
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是腐蚀站网的基本单元,承担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环境因素及材料腐蚀检测、腐蚀试验标准化的实施与示范等任务。
各试验站应按相关腐蚀试验规范和标准不断完善场地、设施、仪器设备以及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等建设,加强试验研究力量,持续进行数据积累与共享。
试验站应发展成为开放的、各种测试设备齐全、管理规范、资源和数据共享的试验研究基地。
腐蚀站网各成员单位应逐步通过国家相关质量认证单位的资质认证。
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设站长(需具有高级职称和相关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负责人(需具备本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并有一定数量的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确保检测与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环境参数和腐蚀数据的常规检测,以及相关试验研究工作的完成。
站长的更换须报站网综合管理部批准并备案。
腐蚀站网拥有的仪器、设备、设施均应符合相关腐蚀试验标准、规范,应有专人妥善管理。
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随意挪用,不得随调出人员带离。
主要仪器的操作与管理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第12条综合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1)承担腐蚀试验站的综合管理与服务;(2)承担腐蚀站网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共享工作;(3)制定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试验规范和标准;(4)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培训;(5)出版腐蚀站网系列研究成果;(6)与试验站一起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科技创新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和技术咨询。
第13条为了长期、持续积累国家关键基础材料的环境腐蚀科学数据,应加强材料统一投试的组织工作。
材料投试和试验研究方案经专家组论证审核,上报科技部备案,正式组织实施。
第14条建设与完善材料环境腐蚀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制定数据汇交、共享与服务办法,形成国家材料环境腐蚀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第15条在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制定材料投试规范、试验方法标准、环境因素和腐蚀数据检测与处理标准、材料环境适应性评价标准等,逐步完善我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标准体系。
第16条建立一支稳定的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从事材料(制品)环境腐蚀试验研究与管理队伍,加强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考核,持证上岗。
第四章考核与评估第17条为促进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的良性发展,腐蚀站网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机制,对腐蚀站网各成员的建设和运行状况进行定期绩效评估。
考核与评估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
第18条考核评估工作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与评估相结合、书面评议和现场考查相结合的办法。
考核评估工作分年度考核、综合评估两种方式,其结果报科技部作为奖优罚劣、动态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19条年度考核要求各站网成员每年就场地设施、仪器设备、数据积累与共享、管理制度、试验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人员培训、经费使用、研究成果及逐年进展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自查,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专家组委托秘书处和站网办公室组织交流与评议,并根据需要进行抽查。
年度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其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运行经费分配的基本依据。
第20条综合评估每4年进行一次,分批进行。
站网成员按综合评估要求进行申请,科技部委托专家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综合评估。
重点评估各成员近4年内在试验站建设与示范、数据积累与共享、运行管理与开放交流、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与应用五大方面内容。
综合评估的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连续两次综合评估不合格的站网成员,将上报科技部批准,令其退出国家材料环境腐蚀站网体系。
腐蚀站网体系外的其他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可申请参加综合评估,综合评估结果为优者可申请加入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经专家组审核上报科技部批准后,正式纳入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体系。
第五章数据共享第21条为了充分发挥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网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保护其产权,规范数据管理,腐蚀站网各单位必须在遵守国家保密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前提下,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平等互利”原则,充分实现腐蚀站网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与数据共享,开展与其它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完善腐蚀站网数据共享服务体系。
第22条利用腐蚀站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所产生的数据是国家的数据资源,为数据生产单位(或研究者)和腐蚀站网共同所有。
数据生产单位享有署名权、优先利用权,也有权向他人提供和交换。
第23条综合中心的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部是腐蚀站网数据汇交与共享服务的职能部门,负责腐蚀站网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对于军口部门试验站生产的保密数据,按照相关保密规定进行处理。
第24条腐蚀站网进行数据积累,从获取、录入到发布,均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和权威性。
第25条共享数据以数据集、成果集、研究报告集及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实现共享。
建立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在Internet网上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与数据的网上共享。
第26条:对腐蚀站网的数据用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材料环境腐蚀数据的汇交和使用采用合同化管理模式。
第六章其它第27条:本办法由站网管理部起草,材料环境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验站专家组审定,上报科技部批准后执行。
第28条:本办法由专家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