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弹力》《重力》共3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答案: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例如,当一个人用手推一辆车时,手对车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力,车对手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
2.题型二:力的分类
-题目:请说出三种力的分类,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力的分类有三种,分别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例如,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是重力,弹簧在拉伸或压缩时的力是弹力,物体在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是摩擦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力的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4)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5)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理解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以及力的单位牛顿(N)的含义。
(2)力的分类:区分不同类型的力,并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以及不同力的作用效果的差异。
4.科学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讲解力的分类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方式等。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1.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力的示意图、实验图片和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同时,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4.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接触面上。

5. 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重点: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弹簧门、弹簧床等,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弹力,记录实验数据。

5. 练习: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形变3. 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4. 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接触面上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概念。

答案: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题目:列举一个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实例。

答案:弹簧门(或其他合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和作用点。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弹力的测量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弹簧,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弹力?弹力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有哪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弹力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弹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以及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方向。

3. 弹力的大小及其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以及大小。

3.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证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弹力概念1. 定义: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形变。

二、弹力方向1. 总是与形变恢复的方向相同。

三、弹力大小1. 与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2. 与材料性质有关:材料越硬,弹力越大。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 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弹力的基本知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弹力概念。

但部分学生对弹力方向的掌握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弹簧的弹性系数,了解弹簧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是学生在学习弹力时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弹力的方向,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重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锤线的应用;3。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心、重锤线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刻度尺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

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进行新课】认识重力、重力的大小1.认识重力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

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板书:(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第二节弹力专题教案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第二节弹力专题教案

教案: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第二节弹力专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 弹力的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力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钩码、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拉弹簧、压弹簧等实例让学生感受弹力。

2.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4. 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例题讲解:分析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门、弹簧座椅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力的测量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弹力的概念。

答案: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题目2:解释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答案: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题目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答案:先调零,然后将物体挂在测力计上,读取示数。

题目4:举例说明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弹簧门、弹簧座椅等。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理解较为深刻,能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钩、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同学们感受重力的存在,可以拿一个物体向上抛出,观察物体落回手中的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可以通过悬挂钩实验来验证。

4.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6. 例题讲解: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解:G=mg=2kg×9.8N/kg=19.6N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自己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2. 方向:竖直向下3. 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4. 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求它的重力。

答案:G=mg=3kg×9.8N/kg=29.4N2. 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体重除以 10,求出自己的重力。

答案:假设体重为 50kg,则重力为G=mg=50kg×9.8N/kg=49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然后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能列举语文中关于力的词语吗?那物理中的力有什么含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力》。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3题。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4、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弹力》。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
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2、3、4
五、教学反思
《第三节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找到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3、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了解重力的由来。

4、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5、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讲授新课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
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

用g表示,即g=9.8N/㎏。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 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