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切削过程的三个要素
机械制造(第2版)第二章课后习题解答

Fc
C a f v K x Fc pFc
yFc n
c Fc
sFc
900 31 0.4 0.75 80 0 1.0 1358N
Fp
xFp
yFp nFp
CFpap f vc K sFp
530 3 0.9 0.4 0.75 80 0 1.5 1075N
Ff
xFf
yFf nFf
CFf ap f vc K sFf
450 31 0.4 0.4 80 0 0.75 702N
再根据 p38公式(2-17),可得切削功率 P c Fcvc 10 3 1358 80/ 60 10 3 1.81 KW
2-11 影响切削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论述其影响规律。 答:(P41-42)影响切削力的主要因素有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刀具 磨损、切削液和刀具材料。 工件材料的影响:工件材料强度、硬度越高,切削力越大; 切削用量的影响:背吃刀量 ap影响最大,几乎成正比; f 次之,v 最小。
2-13 试分析刀具磨损四种磨损机制的本质与特征,它们各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答:(P47)刀具磨损四种磨损机制的本质和特征: 硬质点划痕:工件材料有硬质点,造成机械磨损,有划痕、划伤。 冷焊磨损:即粘接磨损,在高压高温作用下,刀具材料被粘接、撕裂,导致磨损。 扩散磨损:在高温下刀具材料中金属原子扩散,导致材料软化磨损。 化学磨损:由于化学腐蚀、氧化作用产生的磨损。
2-6 怎样划分切削变形区?第一变形区有哪些变形特点? 答:切削形成过程分为三个变形区。第一变形区切削层金属与工件分离的剪切滑移 区域,第二变形区前刀面与切屑底部的摩擦区域;第三变形区刀具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 的摩擦区域。 第一变形区的变形特点主要是:金属的晶粒在刀具前刀面推挤作用下沿滑移线剪切 滑移,晶粒伸长,晶格位错,剪切应力达到了材料的屈服极限。
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

切削过程: 三个变形区
(1)第一变形区
(2)第二变形区: (3)第三变形区:
制造技术
切屑种类:
1)带状切屑
外形连绵不断,与前刀 面接触的面很光滑,背面呈毛 茸状。用较大前角、较高的切 削速度和较小的进给量切削塑 性材料时,容易得到带状切屑。
制造技术
2)崩碎切屑 切削铸铁等脆性材料
制造技术
二、切削热的传散
在一般干切削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切削热由切屑传散出 去,其次由工件和刀具传散,而周围介质传散出去的热量很 少。但各种传散热量的比例,随着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切 削用量、刀具角度及切削方式等切削条件的不同而异。 切削热传散给切削及周围介质,对切削加工没有影响, 且传散得越多越好。 切削热传散给刀具切削部分,使刀具磨损加快,缩短刀 具的使用寿命;切削热传散给工件,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和 表面质量。 为了减小切削热对工件加工质量的不良影响,可采取的 两方面工艺措施:一是减小工件材料的变形抗力和摩擦阻力, 降低功率消耗和减少切削热;二是要加速切削热的传散,以 降低切削温度。
面粗糙度;严重时,会引起崩刀打刀,加速刀具的磨损。 二、表层材质变化
1.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是指在切削过程中,工件已加工表面受刀刃和后 面的挤压和摩擦而产生塑性变形,使表层组织发生变化,硬度 显著提高的现象。硬化层深度可达到0.02~0.03mm,表层硬度 约为工件材料的1.2~2倍。
制造技术
对加工硬化的影响因素:刀具几何参数、切削条件、工件
制造技术
2.润滑作用 金属切削加工液(简称切削液)在切削过程中的润滑作用, 可以减小前刀面与切屑,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间的摩擦,形成部 分润滑膜,从而减小切削力、摩擦和功率消耗,降低刀具与工件 坯料摩擦部位的表面温度和刀具磨损,改善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 性能。在磨削过程中,加入磨削液后,磨削液渗入砂轮磨粒-工 件及磨粒-磨屑之间形成润滑膜,使界面间的摩擦减小,防止磨 粒切削刃磨损和粘附切屑,从而减小磨削力和摩擦热,提高砂轮 耐用度以及工件表面质量。 3.清洗和排屑作用 在金属切削过程中,要求切削液有良好的清洗作用。除去生 成切屑、磨屑以及铁粉、油污和砂粒,防止机床和工件、刀具的 沾污,使刀具或砂轮的切削刃口保持锋利,不致影响切削效果。 对于油基切削油,粘度越低,清洗能力越强,尤其是含有煤油、 柴油等轻组份的切削油,渗透性和清洗性能就越好。含有表面活 性剂的水基切削液,清洗效果较好,因为它能在表面上形成吸附
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

机械制造基础习题一、填空题1.切削用量三要素指的是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2.在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运动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其中主运动消耗功率最大,速度最高。
3.金属切削刀具的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足够的强度和韧性、高的耐热性和良好的散热性、良好的工艺性与经济性。
4.刀具在高温下能保持高硬度、高耐磨性、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则该刀具的热硬性较高。
5.前刀面和基面的夹角是前角,后刀面与切削平面的夹角是后角,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和进给方向之间的夹角是主偏角,主切削刃与基面之间的夹角是角刃倾角。
6.刀具角度中,影响径向分力Fy大小的角度是主偏角。
因此,车削细长轴时,为减小径向分力作用,主偏角常用75°或90°。
7.车外圆时,刀尖高于工件中心,工作前角变大,工作后角变小。
8.切削过程中影响排屑方向的刀具角度是刃倾角,精加工时,刃倾角应取正值。
9.积屑瘤产生的条件是用中等速度切削塑性材料且能形成带状切屑时。
避免积屑瘤的产生,主要控制切削用量中的切削速度。
10.在切削用量中,影响切削力大小最显著的是背吃刀量,影响切削温度大小最显著的是切削速度。
11.切削用力常分解到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主切削力与主切削刃上某点的切削速度方向一致;与工件轴线平行的为进给抗力;与工件半径方向一致的是切深抗力力。
12.从提高刀具耐用度出发,粗加工时选择切削消量的顺序应是背吃刀量、进给量、切削速度。
13.孔加工中,镗床主要用于箱体类零件上孔系的加工。
14.在拉削加工中,主运动是拉刀的旋转,进给运动是靠拉刀的齿升量来实现的。
15.合理的刀具耐用度(寿命)包括最高生产率寿命与最低成本寿命两种。
16.转位车刀的切削性能比焊接车刀好(好,差),粗加工孔时,应选择麻花钻(拉刀、麻花钻)刀具。
17.当主偏角增大时,刀具耐用度增加(增加,减少),当切削温度提高时,耐用度减少(增加、减少)。
18.当工件材料硬度提高时,切削力增加(增加,减少);当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减少(增加、减少)。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知识点总结

I 切削原理部分第1章刀具几何角度及切削要素1、切削加工必备三个条件:刀具与工件之间要有相对运动;刀具具有适当的几何参数,即切削角度;刀具材料具有一定的切削性能2、切削运动:刀具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即表面成形运动。
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1)主运动是刀具与工件之间最主要的相对运动,消耗功率最大,速度最高。
有且仅有一个。
运动形式:旋转运动(车削、镗削的主轴运动)直线运动(刨削、拉削的刀具运动)运动主体:工件(车削);刀具(铣削)。
2)进给运动:使新切削层不断投入切削,使切削工作得以继续下去的运动。
进给运动的速度一般较低,功率也较少。
其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是连续进行的,也可以是断续进行的。
可以是工件完成的,也可以是刀具完成的。
运动形式:连续运动:如车削;间歇运动:如刨削。
一个运动,如钻削;多个运动,如车削时的纵向与横向进给运动;没有进给运动,如拉削。
运动主体:工件,如铣削、磨削;刀具,如车削、钻削。
3、切削用量切削用量是指切削速度c v 、进给量f (或进给速度)和背吃刀量p a 。
三者又称为切削用量三要素。
1)切削速度c v (m/s 或m/min):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速度称为切削速度。
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切削速度由下式确定1000dn v c π=式中:d-工件或刀具的最大直(mm)n-工件或刀具的转速(r/s 或r/min)2)进给量f:工件或刀具转一周(或每往复一次),两者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称为进给量,其单位是mm/r(或mm/双行程)。
3)背吃刀量p a (切削深度mm)2m w p d d a -=式中:w d -工件上待加工表面直径(mm);m d -工件上已加工表面直径(mm)。
4、工件表面:切削过程中,工件上有三个不断变化的表面待加工表面:工件上即将被切除的表面。
过渡表面:正被切削的表面。
下一切削行程将被切除。
己加工表面:切削后形成的新表面。
5、刀具上承担切削工作的部分称为刀具的削部分,刀具切削部分由一尖二刃三面组成。
金属切削的基本要素

平面。
切深剖面Pp—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同时垂直于
基面Pr和进给剖面Pf的平面。
Pr-Pf-Pp组成进给、切深 剖面考系2.刀具工作角度参考平面——根据ISO标准形成 工作系tool-in-use system 为了确定刀具工作状态下的切削角度,就必须按合成切削运动方向建立参考系(见 表1-1)。
头刨床(插床)的工作台带着工件或龙门刨床的刀
架带着刀具作间歇的直线运动,产生导线。 铣削时刀具旋转运动B1和工作台带着工件作直线 运动A2。 简单运动组合:由一个旋转运动B1和一个直线运动 A2组成。这两种运动最简单,也最容易得到,因而 都称为简单成形运动。
(2)复合成形运动
加工飞机发动机叶片需要相当复杂的表面成形运 动。多个运动单元组成复合运动。
现代切削刀具引入 “可转位”概念之 后,使得刀具切削部 分的统一性获得了 新的发展,许多结 构迥异的切削刀具 其切削部分都不过 是一个或若干个 “可转位式刀片”。 刀具切削部分的这 一步变革,大大促 进了切削工具的发 展。
1.三个表面: (1)前刀面Ar—在切削过程中,直接作用于被切削的金
1.1 工件表面的成形方法和成形运动
1.1.1工件的加工表面及其形成方法
1.被加工工件的表面形状
2.工件表面的形成方法 各种典型表面都可以看作是一条线(称为母线)沿 着另一条线(称为导线)运动的轨迹。母线和导线统 称为形成表面的发生线。
(1)两条发生线及其表面形成方法 (2)母线相对旋转轴线位置不同,所产生的表面 也不同
2. 主运动、进给运动和合成切削运动 (1)主运动——使工件与刀具产生相对运动以进行切削
的最基本的运动。这个运动的速度最高、消耗功率最多。 也可由刀具完成,且每种切削加工方法的主运动只有一
金属切削原理【详解】

金属切削原理解析本文档由深圳机械展SIMM整理,详细介绍金属切削原理。
金属切削原理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精炼概括的,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也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庞丽君写的《金属切削原理》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及有关专业本科、专科的教材,也可供机械类和相近专业的其他类型学校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透彻理解金属切削原理需要了解切削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刀具几何角度及其选择,刀具工作角度,切削层参数,切削方式,还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和使用寿命,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已加工表面质量,刀具合理几何角度和切削用量的选择,磨削,以及刀具材料的分析及选择、车刀的结构分析与应用、孔加工过程分析、刀具的结构分析与应用、拉刀的结构特点与使用、铣削过程分析与铣刀的选择和其他刀具的结构与应用。
以下为一些重要知识的整理:基面:切削刃上任意一点的基面是通过这一点并与这一点的切削速度相垂直的平面。
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必须具备两种运动,车削时的切削运动是工件的旋转运动;进给运动,使新的金属不断的投入切削的运动。
也就是使切削过程在所需要的方向继续下去的运动,进给运动可能有一个以上,车削时的进给运动是刀具的连续移动。
1、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粗加工时,一般以提高生产率为主,但也应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和加工成本。
具体数值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并结合经验而定。
从刀具的耐用度出发,切削用量的选择顺序是:先确定背吃刀量,其次确定进给量,最后确定切削速度。
2、背吃刀量的确定背吃刀量由机床、工件和刀具的刚度来决定,在刚度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使背吃刀量等于工件的加工余量,这样可以减少走刀次数,提高生产效率。
确定背吃刀量的原则:(1)在工件表面粗糙度值要求为Ra12.5μm~25μm时,如果数控加工的加工余量小于5mm~6mm,粗加工一次进给就可以达到要求。
2切削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3、划分工序的依据: 1)、工作地点是否变化 2)、工作是否连续 如:在下表1-1的工序1中,先车一个工件的 一端,然后调头装夹,再车另一端。如果先车好 一批工件的一端,然后再车这批工件的另一端, 这时对每个工件来说,两端的加工已不连续,所 以即使在同一台车床上加工也应算作两道工序。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切削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 一、车削运动和工件上的加工表面: 普通外圆车削加工中的切削运动由两种运动单元组 合而成的: 其一是工件的回转运动;是切除多余金属以成工件 新表面的基本运动。 其二是车刀的纵向(或横向)进给运动:保证切削 工作的连续进行。 在新表面的形成过程中,工件上有三个依次变化着 的表面: 待加工表面、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 (1)、待加工表面:加工时即将切除的工件表面。 (2)、已加工表面:已被切去多余金属而形成符合 要求的工件新表面。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对于多刃切削工具(铣刀、铰刀、拉刀、齿 轮滚刀),应规定每一刀齿的进给量af,即后一个 刀齿相对前一个刀齿的进给量。单位为mm/z。
vf=f*n=af*z*n 3、切削深度ap :为工件上已加工表面和待加 工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m。 外圆柱面车削的切削深度可用下式计算: ap=(dw-dm)/2(mm) 对于钻孔工作: ap= dm/2(mm)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当n一定时,切削刃上各点的切削速度是不同的,考 虑到刀具的磨损和已加工表面等因素,在计算时,应取最 大的切削速度。
切削三要素计算公式【终于全了】

金属切削技能在机械加工中是一个基本的技能,也是很多机械加工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虽然金属切削技能很基本,但是深入了解金属切削后你会发现里面的学问还真的很多,不少数控车床的操作者,对车床的切削原理知道得很少,常常不知道如何正确选择主轴转速S、进刀量F,以及进刀的深度,即切削三要素的计算公式,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众说周知,提高加工效率时,提高切削三要素(切削线速度,吃刀深度,进给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但刀具切削三要素的提高,一般会受到现有机床设别条件的限制。
在切削三要素的确定法则:依次确定吃刀深度,进给量以及切削线速度。
吃刀深度一般根据加工余量确定,粗加工进给量根据机床功率确定,精加工进给量根据表面粗糙度确定;切削线速度根据刀具材质和机床主轴转速确定。
主轴转速S、进刀量F,进刀的深度,在切削原理课程中称为切削加工三要素,如何正确选择这三个要素是金属切削原理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我这里想尽可能简单地介绍一下选择这三个要素的基本原则:(一) 切削速度(线速度、园周速度)V(米/分)要选择主轴每分钟转数,必须首先知道切削线速度V应该取多少。
V的选择:取决于刀具材料、工件材料、加工条件等。
刀具材料:硬质合金,V可以取得较高,一般可取100米/分以上,一般购置刀片时都提供了技术参数:加工什么材料时可选择多少大的线速度。
高速钢:V只能取得较低,一般不超过70米/分,多数情况下取20~30米/分以下。
工件材料:硬度高,V取低;铸铁,V取低,刀具材料为硬质合金时可取70~80米/分;低碳钢,V可取100米/分以上,有色金属,V可取更高些(100~200米/分).淬火钢、不锈钢,V 应取低一些。
加工条件:粗加工,V取低一些;精加工,V取高些。
机床、工件、刀具的刚性系统差,V取低。
如果数控程序使用的S是每分钟主轴转数,那么应根据工件直径,及切削线速度V计算出S:S(主轴每分钟转数)=V(切削线速度)*1000/(3.1416*工件直径)如果数控程序使用了恒线速,那么S可直接使用切削线速度V(米/分)(二)进刀量(走刀量)F主要取决于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切削过程的三个要素
切削加工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其三要素是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
它们分别代表如下含义:1. 切削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切削刃与工件接触的线速度。
切削速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材料的切削热,对切削加工质量、刀具的使用寿命、切削力等都有重要影响。
2. 进给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切削刃向工件进给的距离。
进给量的大小影响切屑的形态、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等。
3. 切削深度:是指刀具在一次切削中切削刃进入工件的深度。
切削深度的大小影响切屑的形态、表面质量、加工时间和切削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