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及对其评价素材川教版!

合集下载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2)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2)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中的第二课。

第一课讲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本课紧接着讲到该体系形成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的繁荣也孕育着危机因素的增长,经济危机已不可避免。

1929年10月,随着美国股市的崩溃,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场危机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迫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想方设法寻找出路。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实施了一场名为新政的改革。

改革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改革措施涉及财政、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

改革使美国在经济上得以摆脱并逐渐复苏,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政治上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得到巩固,还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也就无法避免新的危机。

在接下来的一课将要讲到德国、日本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把世界推向新的大战危机。

可见,本课内容讲的就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到开始走向危机的这段历史,是本主题的中心环节部分。

本课与前后课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另外,不管是在国际关系史中,还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中,还是在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中,本课内容都是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二、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

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2、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发展的意识。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ppt课件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ppt课件

罗斯福在签署文件
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
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通过无线电广 播发表“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关闭银行的原因及联邦政府重整金融系 统的措施,同时宣布将陆续使经过合格的银行重新开业。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 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 ——柯立芝
有人描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危机的 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为:被 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 济制度。”
返 回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胡佛 1929年初,新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 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10月24日华 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胡佛总统基本延续传统的 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焦虑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下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关闭的交易所门前由警察把守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美国银行前的挤兑人群(1930)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聚集的人们要求银行兑现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罗斯福新政是指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政策措施。

这一时期,美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率飙升、农荒、工业生产急剧下降。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扭转经济状况并改进人们的生活。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改革、劳工保护、农业复兴、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政策的评价:首先,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包括实施银行假日、通过1933年的银行法案重组银行体系、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

这些政策有力地稳定了金融体系,恢复了人们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有效减少了银行倒闭的风险,为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罗斯福新政在劳工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包括国家劳资关系法案、雇佣保险法、最低工资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了最低工资、最长工时限制以及劳工组织和集体谈判的权利。

这些政策保护了劳工的权益,改善了劳工的工作条件,提升了劳工的社会地位。

第三,罗斯福新政通过农业调整法案和农业调整管理局等农业复兴政策,试图解决农民面临的各种问题。

这些政策包括通过农业补贴来保持农产品价格,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来鼓励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此外,罗斯福新政还注重公共事业建设,通过建设公共设施如桥梁、公路、学校和图书馆等,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一政策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还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

最后,罗斯福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失业者和贫困人口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这些政策帮助了许多人度过了经济危机,减少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罗斯福新政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不仅稳定了金融体系,振兴了经济,而且改善了劳工和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为美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个资本主义世界,并由经济危机引发
了政治危机。但美国在短期内经济开
始复苏,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其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马歇尔计划 C.罗斯福新政 D.新经济政策
c
4、(2011年泰州市). “……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 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总统为应对“恐惧而采取的中心 措施是”指 A.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B.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 控
B 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D.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5、(2011年烟台市).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
真正天赋在于,懂得改变。”下列
事件中堪称“懂得改变” 的成功范
例的是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
联抗衡
B.罗斯福“新政” C.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B
D.越过联合国轰炸南联盟
6、(2011年苏州市).
• 对工业的调整。
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 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新政
罗斯福新政 效果
•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 到改善;
•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 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得到加强; •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 什么是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 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 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 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 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 入混乱。
经济大危机的首发国家:

九年级历史下册罗斯福新政笔记

九年级历史下册罗斯福新政笔记

一、背景介绍罗斯福新政是指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1933年至1936年期间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该政策旨在改善大萧条期间的经济困境,恢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并促进经济复苏。

罗斯福新政包括了一系列立法、政府干预和经济刺激措施,被认为是美国现代社会福利国家的雏形。

二、政策内容1. 金融改革: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重建金融体系,防止类似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其中最重要的是《银行法》,该法案于1933年通过,对美国银行进行了全面的监管和改革,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农业调整法案:罗斯福政府还致力于改善农业经济,通过农业调整法案提供补贴,促进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以解决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

3. 劳工保障法案:罗斯福新政也在改善劳工待遇和保障方面下了大力气,包括《全国劳动关系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这些法案确立了劳动者的权利和福利,为美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4. 公共工程项目: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罗斯福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公共工程项目,如《国家复雇法案》,鼓励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创造的投资。

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国家的基础设施,也为大量失业者提供了工作机会。

三、影响与评价1. 经济复苏: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就业率的提高。

通过政府的干预和投资,使得经济逐渐走出了大萧条的困境。

2. 社会改革:罗斯福新政在改善社会福利、劳工权益和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美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

3. 政府干预争议:然而,罗斯福新政也引起了部分争议,一些人认为政府的过度干预会扭曲市场经济,削弱个人和企业的自由。

4. 对世界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影响,许多国家借鉴美国的经验,采取类似的政策来缓解大萧条对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四、结语罗斯福新政作为美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深刻影响了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知识点素材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知识点素材 川教版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首先在美国爆发,很快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激化了各国阶级矛盾,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目的:为了尽快摆脱危机,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2.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采取淘汰小银行,扶持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等措施,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②工业方面,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以及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工代赈等内容,同时还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刺激消费和生产等。

这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4.评价:①作用和影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②局限性: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1。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当选总统和连任素材川教版(new)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当选总统和连任素材川教版(new)

罗斯福当选总统和连任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出生于纽约一个叫海德公园的小镇上一个百万富翁的家庭。

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兄。

在著名的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读于哈佛大学。

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律师考试合格后辍学。

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者著称。

39岁时,在休假期间的一次游泳后.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痊愈后,他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

当选纽约市市长.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

人们听到他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他又说:“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

1933年3月4日.发表“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的著名就职演说,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

那时,他50岁,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

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上任第二天.就开始推行“新政”,在一百天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立法活动,同时利用著名的“炉边谈话”,每次都以“我的朋友们”开头,亲切、轻松、及时地把大政方针告诉人民。

1936年,因得到农民、工人和非特权阶级的坚定支持而连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请国会修改“中立法案”,援助英、法。

1940年,他破例第三次当选总统.任期内使国会通过“租借法案".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

决定给苏联以战时援助。

在珍珠港事件后,对日本宣战。

使有孤立传统的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柱之一。

参加德黑兰、雅尔塔会晤并使美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1944年.再次连任总统,打破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三次的传统。

成为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也是惟一的坐在轮椅上的总统。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危机给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严重影响。

2.识记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受害最严重的国家。

3.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内容及影响。

并深入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

4.理解罗斯福的成长经历,感悟伟人的人格魅力及带领美国人走出黑暗和恐惧的魄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受害最严重的国家。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内容。

难点:1.经济危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局限性。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课型:新授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银行信用
罗斯福就职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的股票与商品市场关闭,天空一片灰色,气氛有如“战时的围城”。

第二天,他滚动轮椅来到椭圆形办公室,当晚做出全国银行一律休假4天的决定,以便制止挤兑。

经他要求,73届国会特别会议于3月9日召开,会议进行的100天中,他召集一批教授组成“智囊团”,提出一系列法令,大致包括了“新政”的内容。

其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1/3,最重要的就是只用38分钟就在欢呼声中通过的“紧急银行法令”,它授予总统紧急权力管理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的交易。

授权审计官对有问题的银行逐个审查,给有偿付能力的发放执照,准许3月13日重新开业。

授权政府以各银行资产的储备,发行20亿元新钞票。

后来,又对那些在一周之内就囤积了全国15%货币的人们施加压力,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使人们把藏在床垫下、园土中、宝盒内的黄金和货币纷纷储入银行。

政府还批准某些银行可让每个存户提取10美元现金。

商业开始活跃。

不出一周,全国3/4银行复业,交易所又响起锣声。

不到一年,存款增加10亿~20亿美元。

调整农业
1933年5月通过“第一农业调整法令”,用三种方法减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1)棉花买卖选择方法。

种棉人将种植面积至少减30%,可买进等于减产量的棉花,若棉价上涨,这部分购进的棉花可以卖出。

(2)政府对暂不栽种的农田给予奖金。

(3)订立销货合同法。

后来,又对不按计划的耕种和饲养课以重税进行惩罚。

1933年,控制全国棉花播种面积73%的100万个棉农,将棉花播种面积减至不到l 000万英亩,使未来收成减少440万包左右,政府付出1亿多美元补偿。

国家工业复兴法
1933年6月通过,目的在于通过商业的自行调节,减少生产过剩、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提高物价,从而促进工业的复兴,授权总统拟定一些为工业部门自愿接受但可通过执照制度执行的公平竞争的法规。

为此成立全国复兴总署,领导几千种适于编入法规的工业部门拟定法规。

当时华盛顿出现了一种与战争时期相似的激昂气氛,最后通过了576项基本的和189项补充的法规。

7月宣布的“再就业协定”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作35小时,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角。

遵守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可以领到一个“蓝鹰”标志。

1933年仲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这一规程,900万工人在“蓝鹰”标志下工作。

1935年,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取消。

举办公共工程
罗斯福刚就职就制订法令,授权总统雇用青年人组成平民保持队进行造林、防洪和其他市政工程,每人每月工资30元,其中22元寄往家中,由陆军部负责提供粮食、服装等。

第一年就有30万人参加。

全国工业复兴总署成立后,又设市政工程总署,拨款33亿元发展公共工程。

1935年,又成立工程计划署,统一计划,耗资约105亿元,建筑了12.2万幢公用房屋、64.4万英里新路、7.7万座桥梁、285个新机场、2万多英里下水道和公园、游戏场、水库、医院、校舍、运动场等。

这项工作,在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了就业,约占失业人数的1/3。

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
为了治理水患频繁的田纳西河,提供就业机会,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着手在田纳西河上筑起了16条水坝。

这些水坝保护了农业,提供了大量电力,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已准许在田纳西河上的“麻梭浅滩”建立两座发电厂,生产制造炸药用的硝酸盐,并投资1.4亿元,于1925年建成使电厂得到电力的“威尔逊水坝”。

但是在政府拥有和营运方面,一直有争论。

1933年5月通过“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法令”,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具有收买地产、建筑水坝、设水电站、拟定洪水控制计划、保持水土、造林及制造硝酸盐产品等广泛权力,并在10年内实现了政府经营,从而达到了加强国防、发展该地区工农业、改善航运、控制洪水的目的。

它是“新政”中最有持久意义的一项成就。

“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1934年秋,经济得到有限恢复。

1936年,银行恢复了正常活动,农业收入增加近1倍,许多工业部门恢复到1929年水平,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50%。

但1938年,失业率仍高达10%。

1939年,在业工人年平均工资只是1 264美元,仍低于危机前一年的1 405美元。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短期作用和深刻的长期影响。

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到1936年底,美国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农业生产也有较大恢复。

新政在维护资产阶
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中下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

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极端主义组织,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从实质上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矛盾的大爆发。

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财产占有形式、生产调节方式、生产管理体制等方面向更高的层次调整,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的空间。

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

国家干预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