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工艺原理-合成纤维

合集下载

染整工艺原理

染整工艺原理

染整⼯艺原理染整⼯艺原理(有⾊)(dyeing & printing)第⼀章绪论⼀. 被染⾊物的形态⼆.染⾊牢度三. 染⾊⽅法四. 从染料的性质看上染⽅式五. 染⾊设备⼀. 被染⾊物的形态(1)散纤维→纤维丝的直接染⾊(2)纱线→可分为绞纱和筒⼦纱染⾊(3)织物(布)→常⽤的⽅法有浸染法和轧染法⼆. 染⾊牢度1,定义:染⾊物在染⾊后的使⽤或加⼯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能够保持原来⾊泽的能⼒。

2,⼀般牢度可分为5级(⽇晒牢度分为8级),⽽且,级数越⾼牢度越好,按外界条件可分为⽇晒牢度、汗渍牢度、皂洗牢度、⼲摩擦牢度、湿摩擦牢度、熨烫牢度、氯漂牢度、升华牢度等。

3,⽇晒牢度分8级,与①染料结构、②纤维材料、③染料⽤量(⾼-⽇晒牢度⾼;低-⽇晒牢度低))④后整理、抗皱整理、柔软整理⽇晒牢度下降有关。

若要达到⾼标准,可加紫外吸收剂。

三. 染⾊⽅法染⾊⽅法有浸染和轧染。

1,浸染法:将织物浸在染液中,在⼀定条件下,维持⼀定的时间,使染料和纤维结合上染(影响因素有:染液浓度、染⾊温度、时间和pH值、添加剂等)。

(1)上染百分率=(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投⼊到染浴中的染料总量)×100%(2 )⽤量常⽤―owf ‖,即相对于织物重表⽰。

(3)浴⽐:织物重量与染液体积(重量)的⽐。

如1:20。

也可以写做20:1,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同。

(4)平衡上染百分率:染⾊达到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

(5)半染时间: 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半所⽤的时间2. 轧染:将被染织物短暂浸在染液后,⽤轧辊把染液挤轧⼊织物,并轧去多余的染料溶液,再经烘⼲(焙烘),使染料与纤维结合固着。

(1)轧余率(轧液率、带液率):(浸轧后织物重-⼲布重)/⼲布重×100%轧染⼀般是连续染⾊加⼯,⽣产效率⾼,适合⼤批量织物的染⾊,但被染物所受张⼒较⼤,通常⽤于机织物的染⾊,丝束和纱线有时也⽤轧染染⾊。

*: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后焙烘过程中,染料随⽔份的移动⽽移动的现象(烘⼲时,织物表⾯⽔分蒸发,通过⽑细管效应,这两部分染液会向织物的受热表⾯移动,产⽣染料―泳移‖现象,造成⾊斑。

合成纤维制备的原理与方法

合成纤维制备的原理与方法

合成纤维制备的原理与方法合成纤维是一种人造纤维,其制备原理是将聚合物化合物通过加热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为可拉伸的溶液或熔体,再通过纺丝成为纤维。

与天然纤维相比,合成纤维具有许多优点,如强度高、耐磨、易染色、易加工等,广泛应用于纺织、化工、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合成纤维制备的原理与方法。

一、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制备合成纤维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常将含有合成纤维原料的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可拉伸的溶液或熔体,并通过纺丝成为纤维。

常用的化学合成法有溶胶-凝胶法、湿法纺丝法、干法纺丝法等。

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将有机聚合物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可拉伸溶液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分为催化凝胶法和热凝胶法两种。

催化凝胶法:将含有合成纤维原料的有机化合物在氯化锂、甲醇和水的共沸溶液中进行反应,生成凝胶。

通过脱水、再生、纺丝等工艺步骤,得到合成纤维。

热凝胶法:将含有合成纤维原料的有机化合物加入亚硝基漆酸或氧化氰等引发剂中,在高温下进行反应,生成凝胶。

通过脱水、再生、纺丝等工艺步骤,得到合成纤维。

2. 湿法纺丝法湿法纺丝法是将含有合成纤维原料的聚合物溶液加入硫酸、盐酸等溶剂中,生成纤维的方法。

通常该方法的步骤包括聚合、溶解、加纺、成纤、拉伸等多个环节。

最终得到的纤维具有优异的拉伸强度和耐久性。

3. 干法纺丝法干法纺丝法是将合成纤维原料经过溶解加工,形成熔体,然后通过经过高温等处理,使熔体变为柔软的纤维状物质。

这种方法需要高温条件,并且设备较为复杂,但是所得到的纤维质量稳定,拉伸强度较高。

二、物理法物理法是制备合成纤维的另一种主要方法。

它主要依靠原料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和纤维化条件来制备纤维。

常用的物理法有熔融纺丝法、膨胀法等。

1. 熔融纺丝法熔融纺丝法是将合成纤维原料加热后熔化,然后通过纺丝器将熔体挤出,形成纤维状物质的方法。

该方法相比于湿法纺丝等方法来说,工艺简单,所需要的设备也比较少,成本相对较低。

合成纤维及混纺纤维制品的染色要点

合成纤维及混纺纤维制品的染色要点

模块四合成纤维及混纺纤维制品的染色单元一涤纶织物的染色一、高温高压法染色法⏹优点:高温高压法染物得色鲜艳、匀透,可染制浓色。

织物手感柔软,适用的染料品种比较广,染料利用率较高(80%~90%)⏹缺点:间歇生产,生产效率较低,需要压力染色设备。

(一)高温高压染色法(浸染)工艺⏹1、工艺流程及主要条件⏹冷水进缸→润湿(60~65℃×10min)→60℃起染色→升温至130℃保温(升温速率1-2℃/min,130℃×30-90min)→降温(降温速率1—2℃/min) →80℃排液→温水洗(70-80 ℃×10min)→冷水洗10min →还原清洗(38% NaOH 3ml/L、85%保险粉2。

5g/L、表面活性剂3g/L,70~80℃×20min)→水洗(40~50℃×10min)→冷水洗×10min→出缸2、工艺处方⏹分散染料 x%(对织物重)⏹分散剂NNO(或胰加漂T) 0~0.5g/L⏹冰HAC 0。

5ml/L(调节PH=5~6)⏹(或磷酸二氢铵 1~2g/L)还原清洗:⏹100%NaOH 2—3g/L、⏹85%保险粉 2-3g/L、⏹表面活性剂 1—3g/L,⏹70~80℃×20min(二)高温高压染色法(卷染)工艺⏹1、工艺流程及主要条件冷水进缸→温水2道(60~65℃,2道)→60℃起染色2道→1道升温至100℃→ 1道升温至110℃→ 1道升温至120℃→1道升温至130℃→130℃保温染色6道→冷水洗2道→还原清洗(38% NaOH 3ml/L、85%保险粉2。

5g/L、表面活性剂3g/L,70~80℃,2道)→水洗(40~50℃,1道)→冷水洗→出缸2、工艺处方⏹分散染料 x%(对织物重)⏹分散剂NNO(或胰加漂T) 0~0.5g/L⏹冰HAC 0。

5ml/L(调节PH=5~6)⏹(或磷酸二氢铵 1~2g/L)还原清洗:⏹100%NaOH 2—3g/L、⏹85%保险粉 2-3g/L、⏹表面活性剂 1-3g/L,⏹70~80℃×20min(三)工艺讨论(1)染料的选择⏹必须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和较好的移染性、遮盖性。

染整工艺与原理重点

染整工艺与原理重点

烧毛工艺:烧毛车速:稀薄织物120-150m/min厚密织物80-120m/min织物品种:纯棉织物:透烧法轻薄织物:切烧法涤/棉织物:切烧法或对烧法冷水辊:对冷水辊中通有的冷却水的温度必须进行适当控制,以便提高冷却效率,避免辊面上形成冷凝水滴。

烧毛质量评价按照5级制标准进行评级,5级质量最好,一般要求4级以上一般:门幅收缩应控制在2%以下落布温度应控制在50℃以下接触式烧毛机对于粗支厚密织物及低级棉织物的烧毛效果好,可以炭化和去除棉结(死棉),改善布面白芯。

Principle of alkali desizing(碱退浆)1)在热碱液作用下浆料会发生溶胀,从凝胶状态变成溶胶状态而与纤维的粘着变松,容易洗落下来。

2)CMC、PA类的浆料在热碱液中的溶解性能较好,再经水洗可具有良好的退浆效率。

特点:适用性强,可用于各种浆料的退浆;可使用丝光的废碱液,成本低;退浆率低,约50-70%;对大多数浆料没有化学降解作用PV A上浆织物最好在烧毛和预定形前退浆。

原因:PV A浆料水溶性很好,但经上浆烘燥成膜后,其水溶性大大下降。

在高温作用下如果条件剧烈,可能会使PV A的羟基之间发生脱水反应,形成内醚;热处理也会使浆膜中高聚物有结晶化现象。

这些都会造成PV A浆料浆膜的溶解度降低,而退浆前的烧毛或预定型都有可能使PV A发生脱水和结晶化,浆膜变硬而溶解度变差,造成退浆困难。

alkali desizing process(碱退浆工艺):轧碱→打卷堆置或汽蒸→水洗平幅轧碱:轧碱(烧碱5~10g/L,温度70~80℃);打卷堆置(50~70℃,4~5h)或汽蒸(60min)水洗Acid desizing(酸退浆)优点:去除矿物盐,提高织物白度缺点:退浆率不高;条件控制不当,易损伤纤维素纤维;对PV A和PA浆料无降解作用工艺:碱(酶)退浆、湿进布浸轧稀硫酸溶液(硫酸浓度4~6g/L,温度40~50℃),再保温堆置45~60min(严格防止风干现象发生)Enzyme desizing(酶退浆)淀粉酶的种类α-淀粉酶(液化酶、糊精酶):切断淀粉大分子内部的α-1,4-甙键,形成糊精、麦芽糖、葡萄糖,具有很强的液化能力β-淀粉酶(糖化酶):从淀粉大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顺次进行水解,形成麦芽糖;对支链淀粉中的α-1,6-甙键无水解作用酶退浆工艺有轧堆法、浸渍法、轧蒸法和卷染(机)法。

染整工艺原理二(1)

染整工艺原理二(1)

1.染色牢度:染色产品在使用或以后的加工处理过程中能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2.浸染:将纺织品浸渍在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

3.轧染: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品组织空隙并去除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布在织物上。

染料的固着是在以后的气蒸等过程中完成的。

4.浴比:染液体积与被染物质量之比。

5.轧液率:织物上带的染液质量占干布质量的百分率。

6.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以后的烘干过程中,染料沿着水分蒸发方向移动的现象,引起阴阳面等色差。

7.扩散边界层:动力边界层内靠近纤维表面的染液几乎是静止的,此时,然也主要靠自身的扩散靠近纤维表面,该也曾成为扩散边界层。

8.动电层电位:吸附层与扩散层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电位差。

9.动力边界层:一般把染液从染液本体到纤维表面流速降低的区域成为动力边界层。

10.双电层电位:在水溶液中,纤维表面带负电荷与其带相反电荷的正离子由于热运动距离纤维表面远近一定的浓度分布。

因此产生一个吸附层和一个扩散层即所谓的双电层。

11.直接性:染料离开染液上染纤维的性能,一般可用染色平衡时染料的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12.平衡上染百分率:在一定条件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吸附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的百分比。

上染百分率: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总量的百分率。

13.平衡吸附量:染色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成为平衡吸附量。

14.染色饱和值:纤维在一定的染色温度下,所能上染的最大染料量。

15.半染时间:达到平衡吸附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表示染色达到平衡的快慢。

16.匀染:染料在织物表面以及纤维内部分布的均匀程度。

17.移染:使上染较多部位的染料通过解吸转移到上染较少的部位,提高匀染效果。

18.亲和力:纤维上染料标准化学位和染液中染料标准化学位差值的负值。

19.染色热:无限小量染料从含有染料呈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染有染料呈标准状态的纤维上,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吸收的热量。

染整工艺与原理

染整工艺与原理

染整工艺与原理染整工艺是指将纺织品通过染色、印花等工艺,使其获得所需颜色和图案的过程。

而染整工艺的原理则是指在染色和印花过程中所运用的化学、物理原理,以及工艺技术。

下面将就染整工艺与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染色工艺是指将染料溶液渗透到纤维内部,使其获得所需颜色的过程。

染料分子通过与纤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将染料固定在纤维上,从而实现染色。

在染色工艺中,染料的选择、染色剂的使用、染色条件的控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染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其与纤维的亲和力,染色剂的使用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染色条件的控制需要考虑温度、时间、pH值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印花工艺是指将染料或浆料通过模板印刷到纺织品上,形成所需图案的过程。

印花工艺的原理是利用染料或浆料与纤维之间的化学或物理作用力,将染料或浆料固定在纤维上,从而实现印花。

在印花工艺中,模板的设计、染料或浆料的选择、印花条件的控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模板的设计需要考虑图案的复杂度和精细度,染料或浆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其对纤维的亲和力,印花条件的控制需要考虑温度、压力、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除了染色和印花工艺,染整工艺还包括漂洗、定型、整理等环节。

漂洗是指将染色或印花后的纺织品进行清洗,去除多余的染料或浆料,使其获得所需的颜色和图案。

定型是指将染色或印花后的纺织品进行加热或加压处理,使染料或浆料固定在纤维上,增强其耐洗、耐摩擦等性能。

整理是指将染色或印花后的纺织品进行整理,使其获得所需的手感和外观。

总之,染整工艺的原理是在染色和印花过程中运用化学、物理原理,以及工艺技术,使纺织品获得所需的颜色和图案。

染整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对化学、物理原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为染整工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染整工艺原理后整理

染整工艺原理后整理

染整工艺原理后整理染整工艺是指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的方法和过程。

染整工艺的原理主要包括染色原理和整理原理,下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染色原理:染色是指将染料溶解在一个溶液中,使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内部或与纤维表面发生反应,从而在纤维上形成一层彩色薄膜或彩色纤维的过程。

1.染料的选择:染料是染色的核心材料,其选择需要考虑颜色的稳定性、亮度、鲜艳度等因素。

常见的染料有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等。

2.染料的吸附和扩散:染料在纤维上的吸附和扩散是染色的关键步骤。

纤维内部的吸附表现为分子间的物质转移,这要求染料分子要小且易溶于纤维内部;纤维表面的吸附需要染料与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如酸性染料与羟基纤维表面形成氢键,阳离子染料与阴离子纤维表面形成离子键。

3.温度和浸泡时间:温度和浸泡时间对染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提高温度可增加染料分子的动力学能量,加快扩散速率;延长浸泡时间则有助于染料分子均匀地吸附到纤维上。

4.盐的作用:染色过程中加入盐可提高染料的吸附率和色牢度。

这是因为盐能增加纤维表面的离子浓度,促进染料与纤维表面的离子反应,从而加强染料的固着力。

二、整理原理:整理是指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外观、手感和性能。

整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物理力学、化学处理、聚合技术等方法。

1.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指通过拉伸、压缩、压光等手段改变纤维的结构和形态,改变纺织品的手感和外观。

例如,通过水洗、拉直、烘干等处理,可以使纺织品获得柔软、平整的效果。

2.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指通过化学药剂作用改变纤维或织物表面的性质。

例如,通过应用涂覆剂、膨润土和硅油等处理,可以提高纺织品的防水性、防尘性和耐洗性。

3.聚合技术:聚合技术是指通过聚合物的形成或加入增韧剂等手段改变纤维的性能。

例如,通过在纺织品中加入增韧剂,可以增强纤维的拉伸强度和耐磨性。

4.效果检测:整理后的纺织品需要进行效果检测,以确保染色和整理效果符合要求。

第五章合成纤维

第五章合成纤维

为了改善涤纶的性能,必须从改变其 大分子链结构着手,一般方法有:
(1)引入有空间阻碍的基团,降低大分子的结晶度。 (2)引入第三单体,使涤纶分子结构的规整性下降,
改变其紧密堆砌的状况,使结构变得较疏松。 (3)引入可与染料分子结合的基团,以提高其对染料
的亲和力。 (4)引入一定的吸水性基团,改善其吸湿性。 (5)改变工艺条件,增加纤维中无定形区的含量。
图5-8 假捻法加工示意图
二、锦纶的结构
锦纶的形态结构与普通涤纶相似,在显微镜下观 察,纵向光滑,横截面接近圆形。
锦纶的聚集态结构也与涤纶相似,为褶叠链和伸 直链晶体共存的体系。
锦纶的大分子主链上含有酰胺键。 锦纶的结晶度为50%~60%,最高可达70%。 锦纶纤维具有皮芯结构,一般皮层较为紧密,取
合成纤维的原料来源广泛,生产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并具 有许多优良特性,如坚牢耐磨、质轻、易洗快干、不易皱 缩、不霉不蛀等,成为很好的衣着原料。
市场上销售的涤纶、锦纶、腈纶、丙纶、氨纶等都属于合 成纤维。
合成纤维的分类
聚酯类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涤纶)、各类 改性聚酯纤维等。
聚酰胺类纤维——聚酰胺6纤维(锦纶6)、聚酰胺66纤维 (锦纶66)、聚酰胺1010纤维(锦纶1010)、芳香族聚 酰胺纤维(芳纶)等。
目前合成纤维生产中以熔融法纺丝为主,其次 是湿法纺丝,干法纺丝使用较少。根据各种高 分子聚合物的不同性质,采用熔融法纺丝生产 的有锦纶、涤纶、丙纶等;采用湿法纺丝生产 的有腈纶短纤维;采用干法纺丝生产的有腈纶 长状有圆形、三角形、五叶形、扁 平形、中空形等各种形状。
回弹性好——锦纶大分子结构中具有大量的亚甲基—CH2—,在松 弛状态下,纤维大分子易处于无规则的卷曲状态,当受外力拉伸 时,分子链被拉直,长度明显增加。外力取消后,由于氢键的作 用,被拉直的分子链重新转变为卷曲状态,表现出高伸长率和良 好的回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异形纤维
常规合纤喷丝口:圆形,纤维截面一般圆形。
异形纤维喷丝口:非圆形,纤维截面非圆形或中空。
种类:如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扁平形及中空 形等。见P249图6-1。 用途:仿真,如仿丝、仿毛、仿麻等。
主要原料:涤纶。
特点:具有特殊的光泽,并具有蓬松性、耐污性和 抗起球性,纤维的回弹性与覆盖性也可得到改善。具 体如下 :
裂离型复合纤维:在纺丝成型和后加工过程中均以 较粗的长丝形态出现,而在织造加工中,特别是整理 和磨毛过程中,由于两组分的相容性和界面黏结性差, 每一根较粗的长丝分裂成许多根丝。
复合形式的影响:复合形式不同,裂离后纤维的截 面形状和粗细也不同,如橘瓣型复合纤维,裂离后纤 维横截面为三角形,裂片型复合纤维,裂离后成为扁 丝。制造超细纤维。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合成纤维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聚酯纤维 第三节 聚酰胺纤维 第四节 聚丙烯腈纤维 第五节 聚氨酯弹性纤维 第六节 竹炭纤维 第七节 聚丙烯纤维(自学) 第八节 聚乙烯醇缩醛化纤维(自学) 第九节 聚氯乙烯纤维(自学) 第十节 高性能合成纤维(自学) 第十一节 其他合成纤维(自学)
概述
本章学习要求
3.熟悉聚酰胺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能。包括聚 酰胺纤维的基本组成物质及生产,聚酰胺纤维的形态 结构和超分子结构,聚酰胺纤维的热性能、拉伸性能、 化学性能。
4.熟悉聚丙烯腈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能。包括 聚丙烯腈纤维的基本组成物质及单体加入的目的,聚 丙烯腈纤维的形态结构和超分子结构,聚丙烯腈纤维 的热性能、拉伸性能、吸湿性能、染色性能、化学性 能等性能。了解聚丙烯腈纤维生产概况。
影响热收缩的因素:
纤维种类:纤维不同,同样条件下收缩率不同。
纤维的吸湿性:干热收缩率和湿热收缩率不同。
吸湿性好的合成纤维:湿热收缩率>干热收缩率。
吸湿性差的合成纤维:干热收缩率>湿热收缩率。
生产时拉伸倍数:拉伸倍数大,热收缩率较大。 热处理温度:温度↑,热收缩率↑。 纤维成型及染整等加工过程热定形的目的:消除纤 维拉伸时产生的内应力,提高纤维的尺寸稳定性,消 除热收缩现象。
第6章
合 成 纤 维
本章学习要求
1.了解合成纤维的基础知识。包括合成纤维的共性, 合成纤维与纺织品,合纤生产方法。 2.熟悉聚酯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能。包括涤纶 纤维的基本组成物质和生产,涤纶纤维的形态结构和 超分子结构,涤纶纤维的热性能、拉伸性能、吸湿性 和染色性能、静电现象、化学性能。了解其它聚酯纤 维,包括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 CDP 或 CDPET ), 常温常压可染聚酯( ECDP ), PPT ( PTT )、 PBT 和PEN纤维。
6.染色性能 不同的纤维不同。
腈纶和锦纶:易染色。
聚酯、聚烯烃及含氯纤维:难染色。要特殊的设备 和染色条件。
二、常见术语(常用基本概念)
1.长丝
长丝:不需纺纱,就可用于织造,长度可达千米。 用途:可纯织或和其他长丝或纱线交织。 分类:单丝、复丝和帘子丝。 单丝:含有3~6根单丝的少孔丝。 复丝:由数十根(8~100)单纤维组成的丝条。其 纺织品柔软性较好。 帘子丝:由一百至几百根单纤维组成的用于制造轮 胎帘子布的丝条。
复合纺丝设备:由螺杆挤出机、计量泵和复合纺丝 组件组成。其中复合纺丝组件是关键部件,纺丝组件 的形式改变,就可生产出各种类型的复合纤维。
8.超细纤维 纤维分类:按单纤维的线密度分类。 常规纤维:单纤维线密度1.5~4dtex。 细旦纤维:单纤维线密度0.55~1.44dtex,主要用于 仿真丝轻薄型或中厚型织物。
双层型:并列型、皮芯型。
多层型:海岛型、木纹型、多芯型、放射型等。
几种复合纤维截面形状:见P250图6-2。
7.复合纤维
7.复合纤维
性能:根据不同聚合物的性能及其在纤维横截面上 分配的位臵,可以得到许多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复合纤 维。如:
并列型复合和偏皮芯型复合纤维:因两种聚合物热 塑性不同或在纤维横截面上不对称分布,在后处理过 程中产生收缩差,从而使纤维产生螺旋状卷曲,可制 成具有类似羊毛弹性和蓬松性的化学纤维。
5.差别化纤维 差别化纤维:在原有合纤基础上经物理变化或化学 改性而得到的纤维材料,在外观或内在品质与普通合 纤明显不同。
性能:改善和提高了合纤的性能和风格,赋予合纤 新的功能及特性,如高吸水性、导电性、高收缩性和 染色性等。 种类:异形、复合、超细、易染、高吸水吸湿、高 收缩、抗静电、低熔点纤维等。 改性方式:物理、化学和工艺改性3种。 主要品种:仿毛、仿麻、仿蚕丝等。
皮芯型纤维:兼有两种聚合物特性或突出一种聚合 物特性的纤维。
芯层:具有纤维的主体性能。 皮层:提供特殊的表面性能(如吸湿性、导电性、 低熔点性等) 例如:将锦纶作皮层,涤纶作芯层,可制得染色性 好、手感柔中有刚的纤维;利用高折射率的芯层和低 折射率的皮层可制成光导纤维。
母体-小纤维型(海岛型)复合纤维:一个组分以 多束很细的小纤维状(岛)分布在另一连续组分(母 体)中。用溶剂溶去海组分,剩下岛组分,就成为非 常细的极细纤维。
聚酰胺长丝
聚酯(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酯)长丝
Hale Waihona Puke 2.短纤维:被切成几厘米至十几厘米长度的化纤。 特点:需纺纱才能用于织造。
分类:棉型、毛型、中长型。
棉型短纤维:长度 25-38mm,纤维较细 (线密度 1.31.7dtex),类似棉纤维,主要用于与棉纤维混纺。
毛型短纤维:长度70-150mm,纤维较粗(线密度3.37.7dtex),类似羊毛,主要用于与羊毛混纺。 中长纤维:纤维的长度为 51-76mm,纤维的线密度 为 2.2-3.3dtex ,介于棉型和毛型之间。用于制造中长 纤维织物。
1.合成纤维:指以简单小分子化合物为原料,通过一 定的方法聚合得到高分子物(成纤高分子物),再通 过纺丝和后处理加工而制成的纤维。
2.合成纤维的分类
聚酯类纤维-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涤纶)、各类改性聚酯等 聚酰胺类纤维-如聚酰胺6纤维(锦纶6)、聚酰胺66纤维(锦纶66)等 (锦纶、尼龙) 聚烯烃类纤维-如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丙烯纤维(丙纶)、 聚氯乙烯纤维(氯纶)、聚乙烯纤维(乙纶) 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纶)等 其他类纤维-如聚氨酯弹性纤维(氨纶)、聚甲醛纤维、 含氟纤维、酚醛纤维、碳纤维等
本章学习要求
5.掌握聚氨酯弹性纤维的生产原理,聚氨酯弹性纤维 的结构及弹性,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性能。了解高吸放 湿聚氨酯纤维。
6.掌握竹炭纤维的生产原理、性能。
7.了解聚丙烯纤维、聚氨酯纤维、聚乙烯缩醛化纤维、 聚氯乙烯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能。
本章学习要求
8.了解了解高性能合成纤维的发展概况、结构特征和 使用特性。
易起毛起球。
3.耐光性:腈纶高,涤纶次之,锦、丙及氯纶较差。
4.电学性能
合成纤维的比电阻>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与吸湿 性有关)。 聚酯和聚丙烯纤维比电阻最高。 合成纤维的导电性小,生产和使用易引起静电。
5.耐热性和热收缩性
(1)耐热性:敏感。
温度↑:初始模量↓,断强↓,断裂伸长率↑。
高温下的强度:一般>天然和再生纤维。
高比强力 力学性能 高扭绕性
高比表面积 表面性能 平滑性
高反应活性、高吸湿性 流体阻力、摩擦性
第一节
合成纤维的基础知识
一、合成纤维的共性 二、常见术语
三、合成纤维与纺织品 四、合成纤维生产方法简述
一、合成纤维的共性
1.相对密度:<天然和再生纤维,丙、腈和锦纶小。 2.机械(力学)性能 强度:普遍较高,涤、锦、丙及维纶更高。 断裂伸长:较大,>天然和再生纤维。 强韧性:较好。 耐磨性:好。锦、涤、维纶最高,丙纶相对较低。
用途:纯纺、混纺。
涤、锦、腈纶三大纶:锦纶长丝为主;腈纶短纤维 为主;涤纶两者接近。
3.粗细节丝(自己看) 粗细节丝:外形上能看到交替出现的粗节和细节部 分,丝条染色后可看到交替出现的深浅色变化。 性能:物理性能与粗细节的直径比等有关。断裂伸 长率和沸水收缩率较高,断裂强度和屈服强度较低。
注意点:采用圆形纺丝孔湿法纺制的非圆形截面的 纤维不能称为异形纤维,如粘胶,腈纶。
7.复合纤维 复合纤维:在纤维横截面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 相混合的聚合物。又称共扼纤维或多组分纤维。即将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纤高分子物熔体或浓溶液分别输 入同一喷丝头,在喷丝头适当部位相遇后,从同一喷 丝空中喷出,成为两组分或多组分粘并的一根纤维。 品种:双层型和多层型两大类。
4.合成纤维的起始原料:石油、天然气、煤、农副产 品。
5.合成纤维的加工过程 低分子单体→聚合→纺丝成形→后加工 6.合纤的优缺点 优点:强度高、弹性好、耐穿耐用、光泽好、化学 稳定性强、耐霉腐、耐虫蛀、· · · · · ·
缺点:吸湿性差、耐热性差、导电性差、防污性差、 易起毛起球、不易染色、腊状手感、· · · · · ·
涤纶较好。
(2)热收缩性
热收缩:纤维受热的作用而产生收缩的现象。
分类:干热、湿热收缩。
原因:生产时拉伸处理,纤维分子间存在内应力。
拉伸:使纤维获得一定的取向度和结晶度,同时也 使纤维分子间存在一定的内应力。 热处理:原来大分子间的取向和结晶有所改变,原 来有序排列的分子链段会趋于无序,同时还发生链的 折叠和重结晶现象,从而使纤维产生不可逆的收缩。
适应性:涤纶弹力丝多用于衣着。
锦纶弹力丝宜用于生产袜子。 丙纶弹力丝多用于家用织物及地毯等。 变形方法:主要有假捻法、空气喷射法、热气流喷 射法、填塞箱法和赋型法等。
(2)膨体纱:
生产原理:利用纤维的热塑性,将两种收缩性能不 同的合成纤维毛条按比例混合,经热处理后,高收缩 的毛条迫使低收缩毛条卷曲,从而使混合毛条具有伸 缩性和蓬松性、类似毛线的变形纱。其中腈纶膨体的 产量最大,用于制作针织外衣、内衣、毛线、毛毯等。 见P276图6-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