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上。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他主张“实学”,即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他提倡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方法的探索上。
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反对教育的一刀切,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摘要: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原则;全面否定了明清之际以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为教学和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陈腐体系,提出了崭新的教程方案;他主张的教学内容,是由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文化类学科和由天文、地理、数学、乐律等组成的自然类学科。
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黄宗羲;学贵适用;现实意义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1] p176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是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革新,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文将从黄宗羲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黄宗羲,字裕初,号万青,江西永新人,生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初康熙四年(1665年)。
他早年受家庭教育,深谙经传之学,通达史馆之学。
他一生追求真理,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他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之一。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封建王权的质疑和批判,是他对人类政治理想的表达。
他认为,天下万物本就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天下才是最高的主宰,君王只是人民的代理人,理应负责人民的幸福。
这个思想正是黄宗羲力求深化儒家思想并推动政治改革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像律富等传统儒学观念的批判,是一种大胆的革新。
他的思想得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黄宗羲的这一思想,首先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一体、君臣父子之道,注重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
而黄宗羲则认为,天下万物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封建王权是人为形成的制度,没有永恒的正统,没有永远的王道。
他认为君主只是人民的代表,应当依法行事,为人民谋福利。
他的思想力求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变革与发展。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
黄宗羲认为,封建王权体系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根植于封建礼乐之中,造成了一种尊卑失序的局面,使得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
他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使得天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
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黄宗羲 ( 16 10- 1695 ) , 字太冲, 号梨州 , 亦号南雷 , 浙 江余 姚人 。他 师从 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 ,得 敲 山之 学 。黄宗 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 教育家 、 史学家 。 由于他逢乱世的经历与家学渊源的熏陶 ,黄宗羲具有 一些迥异于当时其他学者的思想 ,这就是他思想中的
新 型 的科 学 人才 。著 名 的科 学 家杨 振 宁教 授 说 过 : “ 培
综上所述 , 教育是立 国之本 , 治国之道 。尤其在 当 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 如果教育水平落后 , 民族的文化素 质就不能提高 , 那么科 学就不会发展 , 国家就会落后 , 落后就会挨打。只有通过 比较教育, 吸取国外先进的教 学经验 、 管理模式 , 时进行教 育改革 , 及 更快地 、 更好地 培养 出更 多的新型人 才 ,我们 国家 的 四个现代化建设 才会实现 , 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997 年4 期.
⑦ 谷 贤林.关于 比较教育若干 问题的探讨. 比较教
育研 究, 2003 年 第7 期.
⑧ 梁忠义. 中国比较教 育研 究 的走 向.外 国教 育研
究பைடு நூலகம் 1996 年 第1期.
⑨贝磊, 桂勤.亚洲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发展及其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浅谈黄宗羲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

浅谈黄宗羲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作者:刘晓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06期一、黄宗羲教育思想概述学贵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和“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 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其弟子李杲堂在《奉答犁洲先生》中说:“先生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意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
直至年逾八旬,仍终日手不释卷。
”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
黄宗羲在教学实践中,对那种脱离社会现实,一味空谈之心性的“静坐参悟一类工夫”,表示极为反感,他曾明确指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奈何今日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于适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危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在他看来,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若只是讲究个人“一身之行为”,而在“国家之急难”时刻无能为力,绝非真正的士人,要成为一个“真儒”,就必须将“学道”与“事功”紧密结合,既有学问,也会应用。
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黄宗羲在实践致知的教学原则时,既重视读书活动,也十分注重于实践中学习各种本领,即实际才能的培养。
黄宗羲提出要对所学习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然而思考离不开在求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怀疑。
所以,黄宗羲又强调“能疑”。
他把怀疑视为是“觉悟之机”,在《南雷学案答董吴仲论学书》中,明确指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明代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强调以“经世致用”的实践教育为核心,主张以诚信、知行合一、明理实践为基础的全面教育。
以下是对黄宗羲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黄宗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以诚信为本,诚信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学习古人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其次,黄宗羲主张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黄宗羲强调明理实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判断力的人才。
最后,黄宗羲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个别化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诚信为基础,注重实践和思维培养的全面教育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非,对社会负责。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摘要】黄宗羲作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寓意天下共主,君臣关系互为依存。
他批判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主张以天地人为本,追求人性真理。
黄宗羲对中央集权提出批判,认为政治权力应分散于地方,以实现民众自治。
他建议建立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政治改革。
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独特价值,对后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内涵,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议,影响,独特价值,时代背景,深远影响。
1. 引言1.1 黄宗羲的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伯嗣,又字為仁,號嵩山。
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宗羲出生于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年轻时即以文章才情著称,广结良朋,结识王国维、顾炎武等一批文人学士。
曾游学南京,与汤若望及黄韬亲交,探讨历史、经学、诗文等诸多领域。
后来,黄宗羲被明朝多次嘉奖,深得朝廷宠信。
明末宦官专权,朝纲日衰,社会动荡不安,黄宗羲深感时事危机,开始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明亡后,黄宗羲深居简出,著书立说,致力于复兴儒学、整顿风俗。
他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道、礼义道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之际的“闵学德先生”。
2. 正文2.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内涵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政治秩序的独特理解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空间,君主只是其中一员,应当为人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他主张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执政为民,为民而治。
君主应当具备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思想
• “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 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 “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 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 •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 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 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 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 校,究其实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可以 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 思想的萌芽。这样,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 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 事利弊的场所。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 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 (三)学贵独创 • 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反对“墨 守一先生之言”,这是黄宗羲教学思想的 又一显著特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黄 宗羲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 1、由博致精 • 所谓“博”,就是要多读书,有渊博的学 识,这是提出独立见解的前提。但广泛读 书,必须抓住各家学派的宗旨。他说各家 学派“自有宗旨”,这既是学派创立者的 “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因 此,抓住了宗旨,即把握了学派思想的精 华。
• (一)“学必原本于经术” • 黄宗羲重视经学的学习,认为学问必须以经学 为根底,求学者首先应当通经。他说:“学必 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又指出“受业 者必先穷经”,“以经术为渊源”。在实际教 学中,他把经学列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如此 重视经学的传授,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认为经学能够经国济世。这是他经世 致用思想在教育内容上的反映。其次,是为了 改变当时空疏浅薄的学风。自明中叶以后, “讲学之风,已为极敝”。士人或者高谈性命, 直入禅障,束书不观或者“袭语录之糟粕”, 而“不以六经为根柢”。他认为强调学习经学, 可以改变这种学风。
五、关于教学思想
• (一)力学致知 • 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 “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 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 则是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他自己 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夜身拥组被, 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 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 每至丙夜。”甚至行年八十,仍手不释卷。黄 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 力的证据,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 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科举制 度使士人“富贵熏心”,读书求学,只不 过是获得功名禄位的一种手段。一旦侥幸 登第,便认为目的已达,“读书之事毕 矣”。同时士人为了获取功名禄位,竟以 “偷窃为工夫,浮词为堂奥”,摹仿、盲 从之学风盛行。黄宗羲对于科举制度的批 判,不仅切中时弊,而且站在经世致用, 要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高度,这就使 他的批判具有时代精神,超越了他的先辈。
• 黄宗羲的著作甚丰,共有112种, 约有1300卷,2000万字。现流传下 来的计有55种,1077卷。前人编有 《梨洲遗著汇刊》,今人编有《黄 梨洲文集》和《黄· 宗羲全集》。 主要教育著作有《明夷待访录》中 《学校》、《取士上》、《取士下》 三篇,以及《留别海昌同学序》、 《广师说》、《续师说》等。
• 5.郡县佐之法
• 各郡县设置户、礼、兵、工、刑、 吏六曹,经提学官考试,选拔郡县 学生员中学行高等者,分别担任六 曹职务。凡三次考核均合格者,升 贡太学肄业,其才能尤著者,直接 补选为中央六部衙门官吏。反之, 若实绩平庸者,则罢免。
• 6.辟召之法 • 凡宰相、六部、方镇及各省巡抚,皆可自 辟属吏,“试以职事”,如其在实际工作 中,确实表现出显著才能,则上报朝廷正 式委任。此法也重在考察人的实际才能。 • 7.绝学之法 • 所谓绝学,是指历算、乐律、测望、占候、 火器、水利等为极少数人专门掌握的自然 科学技术知识。要求各郡县将上述有关专 门人才上报朝廷,“政府考其果有发明, 使之待诏”。才能平庸者,则罢归。可见, 它意在选拔各类科学技术人才。
• (三)教授诗文
• 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 的重要内容。同时,根据他长期教学经验, 对于如何教授诗文,提出如下主张。首先, 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其次,反对模仿,提 倡独创。再次,为文要情理交融。最后, 必须兼通经史百家之学。否则,任凭怎样 跟从名人“章参句炼”,也写不出好诗。 黄宗羲的上述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 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还积极开 展学术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 夷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前者成书于康熙二年。在书中,他猛烈抨 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 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 论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矣”,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 思想专著”。后者编成于康熙十五年以后, 共62卷,对明朝270多年的儒学,尤其是王 学的发展演变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黄宗羲教育思想
• 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 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 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 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 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 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 生了重要影响。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 黄宗羲(1610一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 者尊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 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 黄宗羲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即使在抗清武装斗争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坚 持讲学,教授历算、乐律等知识。康熙二年 (1663年)四月,他应石门吕留良之邀,设馆于 吕氏祖居友芳园梅花阁,教授吕留良的子侄及 其友好子弟,历时4年;康熙六年九月,他与 姜希辙等重新恢复绍兴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 同张应鳌等“共主教事”。在黄宗羲的教育实 践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次:
• 3.太学之法
• 太学生“积岁月累试”,根据成绩 分为三等:上等者同进士,由宰相 直接分配至中央各部衙门任职;中 等者不经乡试,直接参加礼部会试; 下等者罢归乡里。此法旨在把人才 培养和人才选拔相结合,学生学行 优劣与他们的前途直接联系。
• 4.任子之法 • 规定凡六品以上官员子弟年满15岁者,皆 入州县学,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年满15岁者, 皆入太学,若肄业15年而学无所成,俱退 学。根据父辈品秩,决定其子弟进不同等 级的学校,黄宗羲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 一是为了防止官员利用特权在人才选拔中 的请托舞弊行为,二是为了改变“公卿之 子不论其贤否而仕之”的弊病。因此,其 积极意义仍不应忽视。
• 一是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并 主讲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年,培养学生有 姓名可考者60余人,其中高足18位,奠定 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培育了主张经世 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 • 二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应邀到海宁 主持讲席,历时5年,培养学生20余人,对 清初浙西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康 熙二十八年,黄宗羲已80高龄,仍还兴致 勃勃,“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黄宗羲 讲学时间之长,成就学生之多,足以表明 他是当时一位大教育家。
“取士八法” 主要内容:
• 1.科举之法
• 科举制度经过改革,仍可作为选拔人才的 主要方法。可以效仿朱熹的建议,考试分 为经、子、史、时务策四场,突出经学、 诸子学和史学的地位,重视应试者的独立 见解,强调对录取者的使用要严加考核。 总之,其基本精神是重在选拔经世济时之 才。
• 2.荐举之法 • 规定每年各郡荐举1人,列为待诏,先由宰 相以国家疑难之事问之,根据其所答,再 由廷臣反复诘难。若能自理其说,则“量 才官之;或假之职事,观其所效而后官 之”。若被荐者是“庸下之材”,则坚决 淘汰,推荐者要坐罪。若被荐者道德高尚, 才能出众,则不拘常规,破格重用,推荐 者亦受重赏。希望通过地方推荐与中央考 核相结合,选拔所需要的人才。
• 2、重视“异同论” • 在学术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人“心之万 殊”,“功力所至”不同,因而必然会出 现各种不同见解,即所谓“一偏之见”, 或“相反之论”,而这些恰恰是学者自己 研究的心得。因此,他要求“学者于其不 同处,正宜著眼理会”。并且还根据历史 经验,强调指出:“古之善学者,其得力 多在异同之论。”事实一再表明,学术上 的创新,往往是从各种不同学术见解中引 发的,因此,黄宗羲重视“异同之论”的 见解,是颇有道理的。
• (四)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 黄宗羲精研天文、数学、地理、乐律等,曾撰 有《授时历故》、《西历假如》等天文类著作 10种,《圆解》、《割圆八线解》等数学类著 作6种,《今水经》、《四明山志》等地理类 著作5种,以及《律吕新义》乐律著作一种。 向学生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是黄宗羲关于教育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将天文、数学、地理等 自然科学知识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既是对中 国古代科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 受到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反 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教育所提出的新 要求。他不仅开清代“浙人研冶西洋天算之风 气”,而且还开清代浙人传授西洋历算之先河。
• “取士八法”
• 在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与取士 制度紧密相联。取士制度对于人才 考核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了学校 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因而,黄宗 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紧接着 《学校篇》之后,专设《取士》上、 下两篇,集中论述了取士问题。
• 黄宗羲他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认为主 要有以下三点。 • 第一,“科举盛而学术衰”。士人在富贵利禄 的引诱下,以研读时文为获取名利的捷径,而 摒弃经、史、古文以及兵、农、礼、乐等“切 于民生日用”之学,造成了学术的衰落。 • 第二,“举一先生以废百”。科举驱使士人在 学习内容上局限于时文,而且在思想上也邛艮 以一先生之言,非是则为离经畔道”。士人为 自己的“仕宦之途”计,当然不敢标新立异, 而唯“一先生之言”是从。结果扼杀士人独立 思考,禁锢他们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