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观点

合集下载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文学批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研究梨洲文学思想者,一般都能指出他反对诗文门户之见,主张诗文表现真性情,主张道统与文统的整一等等。

这些结论都是准确的。

本文的问题是:明代文人每喜坫坛自雄,而梨洲为何要扫除摹拟、空所依傍?梨洲虽是开有清一代通经学古风气的重要人物之一,但他终究与宋学未脱干系。

宋学家为文一般来说寡情、淡情,推崇光风霁月之心灵境界,何以梨洲却激赏变风变雅与忿愤激讦之作?他“文之美恶,视道离合”背后的理论支撑又是什么?总之,以往论者往往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对梨洲之诗文批评已知其然;本文欲从梨洲之学术与诗文批评融通的角度来探究其所以然,追问他诗文观念形成的学理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梨洲的文学思想。

一学贵自得与诗文之有己黄宗羲是明代学术与明代文学的总结者。

除了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之外,他还在阅读两千多家明人别集的基础上,编定《明文案》217卷,《明文海》482卷,可谓有明一代文章之渊薮。

他以学术史的眼光进行文学批评,主张学贵自得,诗文亦贵有己。

在学术上,梨洲反对守一先生之言,反对儒家学术定于一统。

他说:“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这段话实是他编写《明儒学案》发凡起例的原则。

收入学案中的人物,一般都多少有些学术发明。

他在《明儒学案序》中指出:“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

”对“道体”的探求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术需要不断创新。

梨洲打比方说,道犹大海,江、淮、河、汉取径不同,而各自为水,其奔于海而为一水无不同;假如海神拒绝来源不同之水,“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

就学术而言,亦不能好同恶异,才能成就道体之大。

梨洲批评“今之君子”剿袭前人成说,说他们“必欲出学术于一途”,对有不同见解的学人,即“诋之为离经畔道”,造成的结果是学术界“黄芽白苇”,一片单调雷同。

黄宗羲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和史料学观点

黄宗羲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和史料学观点


中 国 之 与 夷 狄 内 外之 辨 也 以 中 国 治 中 国


以 夷 狄 治 夷 狄 犹人 不可 杂 之 于 兽 兽 不 可 杂 之


于人 也


由此

他严厉 批评 了 前代 诸多 史 书 如 晋 书




他认 为



晋书 变例 载记
》 《




夷也

守 其 疆 土 者 则 传 之 人 乱 中 国 者 则 纪 之 后 之夷 狄 其 谁 不 欲 人 乱 中 国 乎
, ,


晋书 设


立 《 载 记 》 记 载 十 六 国 的 历 史 不 强 调 华夷





在 黄 氏 看 来 是 鼓励 夷狄 乱华

理应 受到 谴 责
1 1
料 学 现 点
“ ”

他还 指 出 宋 亡 于 元 是 千 古 之 痛
, ,
元修 宋史》






实 行 的残 酷 的 民 族高 压 政 策 亲 身 参 与 了 全 国 各 地 的抗 清 斗 争 这 些 都增 养 了 他 强 烈 的 民 族
, ,
意识


这种 民 族意 识 反 映 到 他 的 史 学 见 解 上 就是 坚 持 在 编 纂史 书 时 严 夷 夏 之 防
, ,



他 认为



历史 编 纂学 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政治制度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视为天下的主宰,绝对的权力和统治地位使得君主可以肆意妄为,无视民众的利益,造成了天下百姓的疾苦和血泪。

黄宗羲认为,君主应当在天下人民之上,为天下人民服务,君主应当成为天下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主宰天下人民的统治者。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应当尊重天下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天下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平等法治来调整统治与管制的关系。

这在当时几乎是与众不同的观点,也是著名的政治思想之一。

虽然这一思想没有在当时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伦理观念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平等的伦理观念。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认为是皇权至上的神圣存在,他的命令和意志具有绝对的权威,天下百姓只能顺从和服从。

而在黄宗羲的思想中,天下人民应当是主体和主人,而君主应当是客人和仆人。

这种伦理观念反映了黄宗羲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是对传统等级制度的一种根本批判。

他主张通过平等之道,来彻底改变绝对性的支配压迫的等级关系,建立一个以平等和自由为基础的社会。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来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新式的公民观念开花结果,思想家们开始以民主和平等为中心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黄宗羲(1193-1267),号宗羲,江苏彭城(今江苏南京)人,宋代思想家、经学家、辩论家。

他在宋朝政治和思想上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被称作“晚宋朝的开创者”。

黄宗羲的思想被称为“思想重构”,是将宋明理学、儒家文化与外来思想和术语融合在一起思考,并重新审视宋元传统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黄宗羲的思想有着多种重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重视把握人的“本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性格特征,要善于发掘,加以充分发展。

二是他注重实用及技能,他认为学习不仅要知道原理,而且要掌握技能,有助于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实现实用价值。

三是他重视立德立言,他强调要做到言行一致,坚持廉洁奉公,克服贪欲欺诈,做到真正“无为而治”。

黄宗羲对宋代政治理论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提出“政治有谋”的观点:在政治的运行中,既要有思想秩序,也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而思想秩序和规范制度之间必须坚持“有谋”的联系,这就是他认为宋代政治的运行方式。

此外,黄宗羲还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保证。

因此,他提出了父母之慎”思想,认为要教育家庭成员,就要以“父母之慎”,用“慈”来指导子女,用“爱”来鼓励子女,使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成长。

黄宗羲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婚姻家庭价值观以及政治有谋的观念。

他的“思想重构”的理论,也不失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为我们探索宋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思考和参考。

总之,黄宗羲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提出的观点颇具可延伸性,对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研究黄宗羲的思想和理论,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理论视野,又可以帮助我们精进思想,创造性地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文发展。

【杂史】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辨析

【杂史】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辨析

杂史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辨析《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

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

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客人”。

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种‘主客'论讲的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观念所生发出来的主客关系,意为天下是万民的天下,不是君主一人的天下,君主不过是万民请来的客人,不能反客为主,窃天下为已有,而应以万民之生死为职志”。

另一说认为“主”相当于“地主”,“客”意指“佃客”。

“‘客'应诠释为‘佃客',‘主'应诠释为‘封建土地制的地主'。

君主的职责就是为天下人民服务,是人民的佃客”,而非指客人的意思。

此两说尤其是前说颇具代表性。

但从另一角度出发,我提出略有不同之看法。

《辞海》中对“主”一词之释共有十二义之多,其中第二义就是俞荣根先生所采之相对于宾客的“主人”一义,但此义中“主”一词也与“奴、仆”相对,所以单采与宾客相对之义似稍有不妥(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若采其中第五义“根本”似更符合黄宗羲此说的原义。

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客”一词的词源作了这样的阐释:“客,寄也。

字从各”,“故自此託彼曰客。

引伸之曰宾客”。

可见,俞先生所采之“宾客”一义乃其引申义,其本义则应是“寄”,即“自此託彼”。

所以,“主”应解为“根本”,“天下为主”意即“天下之人是根本”,天下之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根本和来源,在国家、的治理中居于主要的地位。

盐铁论读后感

盐铁论读后感

盐铁论读后感首先,黄宗羲在《盐铁论》中对盐铁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

他指出,明代盐铁政策的问题在于政府垄断盐铁产业,从而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和市场失灵。

黄宗羲主张应该取消盐铁政策中的垄断,让市场能够自由运作,从而调节价格和供求关系。

这一思想对当代的市场经济也有启示作用。

在当今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着政府垄断和市场失灵的问题。

通过学习黄宗羲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黄宗羲提出了“择善而行”的观点。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合理的标准来评估官员的能力和品德,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能力和特长的职位。

这样可以确保政府的运作更加高效和公正。

这一观点在当代政治中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政府官员的选拔和评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学习黄宗羲的“择善而行”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建立起公正和高效的政府制度。

此外,黄宗羲还在《盐铁论》中提出了“人设计”的观点。

他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人们应该根据这些规律和秩序来进行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经济规律和现象。

通过学习黄宗羲的“人设计”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和现象,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经济决策。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盐铁论》,我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当代经济学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黄宗羲在《盐铁论》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思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精华,为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黄宗羲(1878-1942)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对中国文化坚持着独立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依赖于西方文化,而是需要发掘和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进步。

他坚信中国人民有能力自己建设和发展国家,而不需要受到西方列强的统治。

他认为,建立民主政体不仅可以拯救中国,而且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承和更新。

黄宗羲还是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热心支持者,他相信文学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水平,从而推动社会改革,改善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他的新文化运动深受实践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倡导中国文化要重视实践性,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以追求文明进步。

黄宗羲也认为,中国需要更新其传统教育,实行科学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他指出,在当时的中国,传统教育仍依赖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在科学领域一片萧条,很少有人接受科学知识。

他从此提出了18年代以后探索科学知识的理念,并强调要求学生积极接受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此外,黄宗羲也倡导实行民主政治,主张建立一个实行民主政治的政体,以便实现真正的文明发展。

他认为,民主政体可以保证中国人民有权利参与社会政治运动,并实现更多的社会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

此外,黄宗羲还提倡社会正义,他强调对所有人的公平正义,保护弱者的权利,坚决反对奴隶制度和专制统治,他认为只有在充分尊重人权的环境中,中国人民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总之,黄宗羲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他认为中国文化应当坚持传统文化,尊重实践性,实行科学教育,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弘扬社会正义,都是通往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总结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总结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总结黄宗羲的主要思想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史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历史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黄宗羲主要思想的总结,包括他的治国理政观点、对天命论的批评、推行农学改革的主张、对历史的重视以及他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治国理政观点主要包括“天下为公”和“三纲五常”思想。

他认为,天道是普世的,君主应当以天下为公,践行仁政,守正道,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他主张君主应当放弃个人私利,以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此外,他强调了“三纲”和“五常”的重要性。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忠诚、孝顺和妇女的纲纪。

而“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们要具备这五种品德。

黄宗羲对天命论的批评是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批判了传统儒家学说中过于强调天命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天命是指领袖需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而不是凭借出生的权利。

他主张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确保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黄宗羲的这一批评对于后来康有为等人关于维新变法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宗羲主张农学改革,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提倡注重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并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来支持农业发展。

他的这一主张对于后来江南经济的繁荣,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宗羲对历史的重视体现在他的著作《明儒学案》中。

他认为研究历史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史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来诸如梁启超、胡适等人的历史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明儒学案》中。

他批评了传统的儒学教育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格物致知”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人才以服务社会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新式教育运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

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

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

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当时是进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