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思想探析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
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
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
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当时是进步的。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摘要】黄宗羲作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寓意天下共主,君臣关系互为依存。
他批判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主张以天地人为本,追求人性真理。
黄宗羲对中央集权提出批判,认为政治权力应分散于地方,以实现民众自治。
他建议建立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政治改革。
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独特价值,对后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内涵,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议,影响,独特价值,时代背景,深远影响。
1. 引言1.1 黄宗羲的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伯嗣,又字為仁,號嵩山。
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宗羲出生于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年轻时即以文章才情著称,广结良朋,结识王国维、顾炎武等一批文人学士。
曾游学南京,与汤若望及黄韬亲交,探讨历史、经学、诗文等诸多领域。
后来,黄宗羲被明朝多次嘉奖,深得朝廷宠信。
明末宦官专权,朝纲日衰,社会动荡不安,黄宗羲深感时事危机,开始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明亡后,黄宗羲深居简出,著书立说,致力于复兴儒学、整顿风俗。
他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道、礼义道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之际的“闵学德先生”。
2. 正文2.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内涵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政治秩序的独特理解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空间,君主只是其中一员,应当为人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他主张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执政为民,为民而治。
君主应当具备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康。
第四节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二、民主启蒙思想
民主启蒙思想和社会改革理想是黄宗羲的突 出贡献,而这些思想又集中于其《民夷待访 录》一书之中。
黄宗羲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其人性自私 自利的基础上的,他说:“有生之初,人各 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黄宗羲从天下乃“百姓之天下”,并非黄帝 一家一姓的“囊中之物”出发,主张在处理 国家政务,评议天下是非之时,不能以天子 之是非为标准,而是要“公其是非于学校”。
在认识论上,黄宗羲思想上的矛盾也很多, 他一方面说“理在吾心”“不假外求”,认 为知识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与是否接触外物 无关。另一方面又主张“躬行实践”“学贵 践履”“世人之心,离了事物更无泊处,只 得循于耳目。”(《孟子师说》)说明他认 识到了理性认识来自于感性认识,黄宗羲在 认识上的矛盾,反映了他向旧传统突破的过 程中带有旧的烙印。
黄宗羲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思想,唱出了时 代新曲,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 有很大影响。
第四节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 南雷,学者称梨州 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 宗 羲 墓 地 黄宗羲
一、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基本命 题之上,一是理气关系,一是心物关系。 在理气关系上,黄宗羲认为整个世界统一于 物质性的气。 在心物关系上,表现得比较复杂和混乱,按 黄宗羲理气关系的观点,既然一切皆由气生, 那么心也应该是由气所生,但他又把“心” 视作天地万物的最高精神本体,使其哲学的 陷入唯心主义。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㈠“公其非是于学校”(低频名解)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
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即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㈡论教学思想(低频论述结合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⒉学贵适用为了改变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空书无用的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还将是否有真材实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⒊学贵独创⑴强调由博致精⑵重视“异同之论”⑶深思与能疑⑷讨论辩难㈢论教师(低频论述和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尊师,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
⒉为师的资格黄宗羲主张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必须品行端正。
此外他还提出地方官学的学官不应该由政府委任,而应由“郡县公议”产生。
⒊论教师的影响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历史影响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政治制度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视为天下的主宰,绝对的权力和统治地位使得君主可以肆意妄为,无视民众的利益,造成了天下百姓的疾苦和血泪。
黄宗羲认为,君主应当在天下人民之上,为天下人民服务,君主应当成为天下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主宰天下人民的统治者。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应当尊重天下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天下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平等法治来调整统治与管制的关系。
这在当时几乎是与众不同的观点,也是著名的政治思想之一。
虽然这一思想没有在当时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伦理观念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平等的伦理观念。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认为是皇权至上的神圣存在,他的命令和意志具有绝对的权威,天下百姓只能顺从和服从。
而在黄宗羲的思想中,天下人民应当是主体和主人,而君主应当是客人和仆人。
这种伦理观念反映了黄宗羲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是对传统等级制度的一种根本批判。
他主张通过平等之道,来彻底改变绝对性的支配压迫的等级关系,建立一个以平等和自由为基础的社会。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来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新式的公民观念开花结果,思想家们开始以民主和平等为中心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黄宗羲(1193-1267),号宗羲,江苏彭城(今江苏南京)人,宋代思想家、经学家、辩论家。
他在宋朝政治和思想上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被称作“晚宋朝的开创者”。
黄宗羲的思想被称为“思想重构”,是将宋明理学、儒家文化与外来思想和术语融合在一起思考,并重新审视宋元传统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黄宗羲的思想有着多种重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重视把握人的“本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性格特征,要善于发掘,加以充分发展。
二是他注重实用及技能,他认为学习不仅要知道原理,而且要掌握技能,有助于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实现实用价值。
三是他重视立德立言,他强调要做到言行一致,坚持廉洁奉公,克服贪欲欺诈,做到真正“无为而治”。
黄宗羲对宋代政治理论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提出“政治有谋”的观点:在政治的运行中,既要有思想秩序,也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而思想秩序和规范制度之间必须坚持“有谋”的联系,这就是他认为宋代政治的运行方式。
此外,黄宗羲还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保证。
因此,他提出了父母之慎”思想,认为要教育家庭成员,就要以“父母之慎”,用“慈”来指导子女,用“爱”来鼓励子女,使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成长。
黄宗羲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婚姻家庭价值观以及政治有谋的观念。
他的“思想重构”的理论,也不失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为我们探索宋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思考和参考。
总之,黄宗羲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提出的观点颇具可延伸性,对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研究黄宗羲的思想和理论,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理论视野,又可以帮助我们精进思想,创造性地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文发展。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黄宗羲提出了君主与天下的关系中,应当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君王应该以天下民众的利益为重,并强调君主的权力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县。
他年少时即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十三岁便通晓经史子集,十六岁即通书目经史。
黄宗羲在政治上,曾力主变法,主张政治改革,并有志于理学复兴,提倡朱子学,对于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明儒学案》、《明儒学案补编》等,对明代后期的教育、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是他对明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在明代,封建君主制度极端封建,君权凌驾天下,官僚体系更是贯穿整个社会,民众受雇于各种特权阶层的压迫。
黄宗羲力主推翻这种制度,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作为改革的出发点。
黄宗羲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来反对当时社会道德的堕落。
他认为,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以忠诚相待为主,但是在明代,君臣之间的关系往往被滥用,上位者的专制和贪婪导致了道德沦丧。
他主张君王应该以天下民众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利己,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也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
在封建社会里,各种等级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鱼鳞一样,交织在一起。
而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使得社会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变得困难,更严重的是,它使上位者变得不负责任,使得底层民众在生活中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黄宗羲在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时,强调君主的权力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主张君主应该尊重民意和民众的权益。
这是因为民众支撑着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的根本,所以君主应该将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也提出了君主应当尽其所能,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使他们陷入疾苦的主张,可以看出他对于民众权益的重视。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孔昭,号稼轩,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一生思考政治道德的结晶,是对传统封建君主制度的一种挑战,也是他所倡导的改革观念的核心。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中国政治传统的批判和思考的结果。
传统封建制度中,皇帝被视为“天子”,凌驾于万民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而黄宗羲认为,天下乃人共有,君主仅是治理者,应当依靠天下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他认为君主应是服务于人民的,与人民共同分享治理权力和天下的利益,而不是统治和压迫人民。
黄宗羲主张君主应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个人权力和私利为中心。
他提出“君先民而民之后”,强调君主应是天下人民的代表和服务者,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应当依靠人民的支持和合作。
他批判了一些专权的君主对人民进行压迫和剥削的行为,对君主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要求。
黄宗羲关注社会公平和农民权益,强调君主应当尊重人民的权益和劳动成果,推崇农耕文化和农民的生活方式。
他主张君主应当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和国家的繁荣。
他鼓励君主普及教育,加强君主和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提高人民的自觉性和素质。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理论基础。
它强调了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在中国的发展。
它对中国封建君主制度的批判也引发了对现有政治制度的反思和改革的呼声。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推广。
他的理想与现有的封建体制格格不入,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排斥和打压,他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思想家和改革者,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着较为重大的突破。
将民本思想之中,尊重民意的思想上升到了尊重民众权益的层面。
“以民为本”就是认为君为民而设,君为民之仆。
君和臣都是为了天下人而服务的。
与此同时,黄宗羲提出“先有法制后有人制”的政治学思想。
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独具特色,独特的生活和成长历程,对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关键词:黄宗羲;学校议政;气外无理;心即是气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朝政荒废,北满入侵,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在社会政治方面,明末清初社会大动乱,阉党与东林党相互争权。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等历史事件相继发生,使得社会矛盾被激化。
在社会经济方面,明末清初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货币的发展起到了积累原始资本的作用,雇佣关系继而发生与发展,在江南地区手工业资本化活动日益扩大,史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儒学的世俗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
到后来王阳明心学的诞生,使儒家思想具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也是黄宗羲思想诞生的源泉。
二、东林党的兴起对黄宗羲思想的影响黄宗羲其父黄尊素,万历年进士,天启中官御史,是当时著名的东林党人,后来在东林党的政治活动中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后下狱,遭受酷刑而死。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被除,天启朝冤案将黄尊素平反。
黄宗羲上书恳请诛灭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
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黄宗羲从袖中拿出锥子刺许显纯,并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
这件事后黄宗羲被人称为“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对其父的孝顺。
同时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的黄尊素,其政治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黄宗羲。
东林学派的兴起,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为目的,对于扭转当时的士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东林党人在讲学的同时,也会关注社会及政治问题,他们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解决民不聊生的状况。
东林书院是东林党人主要的活动、讲学场所。
既讲学又议政的东林书院,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其中也包括一些因为批评朝政而遭到贬斥的官员。
此时的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为了一个舆论中心,在讲学与讨论实事的过程当中,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学术团体转变成为一个带有独特政治思想的派别,这些具有相似政治思想的人集中在一起,从而在朝廷中也有了不小的影响力,而他们的反对者则称他们为“东林党”。
那时所谓的“党”,与现在我们所说的政党有着本质的不同。
当时的所谓“党”,既没有固定的章程,也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只是政治思想,政治理念相似,有着共同的政治期望的一群人。
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动,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
由于东林党没有固定的章程和稳定合理的组织形式,所以党内人士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只能通过个人的政治活动表现出来。
东林党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政治局面,主张既重视农业和工商业,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在官员录取与任命方面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应该按照个人的才智予以录用;另外在军事外交方面,东林党主张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式而言,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黄尊素的儿子,黄宗羲很早的就接触到了这些积极的思想,其中“东林学院”在当时对政治的评议的作用,也成为黄宗羲后来提出“学校议政”思想的一个蓝本。
三、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一共有十三篇。
“明夷”一次源于《周易》,是其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人攸往,主人有言。
”为六十四卦中的第三十六卦,卦象是为“离下坤上”,意思是地在上,火在下。
“明”指的是太阳(离),“夷”是损伤的意思。
从卦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处“坤”也就是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到来的情况,也可以说成是指光明受到了伤害。
作者借用这句卦来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怒和指责,同时也是对太阳能够再度升起并且照临天下的盼望。
并且也暗指有智慧的人处在困难的处境之中。
“待访”指的是等待有贤德的人到访,意思是希望此书能够成为后人之师,为后人指引的意思。
另外,明夷中的“明”亦称为“大明”,这里有暗合“大明朝”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宗羲对于明朝的忠诚和眷恋;“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这里表达出作者对于亡国的痛苦。
黄宗羲通过《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抨击专制君主制度的“家天下”思想,向世人宣传了“民主”精神,这在当时权利高度集中的社会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主张就是重新设立宰相一职。
在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设制的内阁大学士制度,其内阁大学士的职责只是备顾问以及根据皇帝的意旨批答章奏的意思,其更像是皇帝的“秘书”的角色。
内阁没有僚属,也没有力事机构,对于事情的处理权力很轻,根本不能与昔日的宰相的权利相提并论,内阁既无实权,而皇帝又不能或不愿处理政事的时候,就依靠皇帝身边的宦官近臣来进行统治,所以宦官专权的形式就理所当然的出现。
这些宦官把持朝政,任用亲信,渐渐的形成一个新的权力阶层。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和参加政事的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与皇帝共同参议朝政。
设立宰相,是对限制君主权过分膨胀的有效措施。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
黄宗羲在开篇就试图阐述设立君主的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君主应该为天下的人民而服务,让天下的人民因君主的存在而受到应有的权利和保护,君主可以革除影响人民生存发展的弊病,是天下人民安居乐业。
对于这个君主来说,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的,为了更好的履行其义务服务的。
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之中,对“三纲五常”是尤为看中的。
其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在某种程度上将君臣关系定位成了父子关系,臣对于君的服从,就应该像子对于父的服从。
但是黄宗羲确认为君臣关系更应该是老师与弟子的关系,同事关系。
因为君为天下人而设,那么臣只是辅助君的存在,也同样服务于天下人,所以他们之间也可以使同事的关系。
黄宗羲的这个对君主的新解释,使得“家天下”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
君和臣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治理天下的人,“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所以君主就不应是高高在上的地位。
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否则就应该让位给有能力的人。
四、黄宗羲“学校议政”的政治思想由于黄宗羲父亲系出东林学派,所以东林学派的思想对黄宗羲“学校议政”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
当初东林学派的起始阶段就是在讲学的时候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议论和抨击。
这使得黄宗羲深刻的意识到学士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与推动力。
将学校变成一个舆论中心,使之具有议政的能力,“使天下支具皆出于学校”是黄宗羲对限制君主专制的有一个举措。
黄宗羲认为,创办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培养读书人,也不是为了让读书人单纯的科举考试当官入仕,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具体而言,是想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希望学校的舆论中心和议政的能力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局势。
黄宗羲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黄宗羲还指出,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的祭酒,应当选择当世的大儒来担任,其地位应与宰相相等,每年的初一,皇帝率领众臣前往太学。
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
如果皇帝的政策有缺失的地方,祭酒可以当面向皇帝提出来。
这样,太学的祭酒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影响政策决定的能力。
在中央如此设置,在各个地方政府上,郡县的学官也由当地名儒担任。
每月的初一、十五,郡县官员也必须前往听学、讲学,而且执弟子之礼。
黄宗羲的这一设想,虽说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的这个思想却是难能可贵的,他将读书人的地位如此的抬高,正式充分看到了读书人的政治作用。
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来的君主立宪的政治方案,早在黄宗羲这里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萌芽。
五、黄宗羲“气外无理”和“心即是气”思想黄宗羲的哲学思想有两方面。
首先在理气问题上,黄宗羲认为气是具体存在的实体,理是依托气而存在的,承认“理在气中”,理随着气的变化而变化,坚决反对理的独立存在性。
所以他反对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的思想命题。
其次,黄宗羲接受了王守仁的“心外无理”的思想,在心物问题上认为“一切皆心”,反对理在心外的思想。
黄宗羲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所以这是世界是气的世界。
同时,他认为心即是气,所以,世界也是心的世界。
他说“盈天地皆心也。
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
”“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事之万殊也。
”(《明儒学案》自序)黄宗羲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相对比,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性就是理,那么心就是气。
与陆王学说中的“心即理”不同,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心外无气,所有事物都是既是心的,也是气的。
黄宗羲受王守仁的影响很深。
他坚持王守仁的“心外无理”的观点。
但是,黄宗羲和陆王也有不同。
首先,陆王强调心是永恒的,唯一的。
而黄宗羲却认为心是万殊的,是变化多端的。
其次,陆九渊所讲的“本心”,王守仁所讲得“心之本体”,而黄宗羲却认为“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黄宗羲从根本上否定了陆王所认为的心是固有的状态,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使心能回归到它本来的面目。
黄宗羲强调“变化”,强调“工夫”。
他认为心是可以变化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提升心的境界。
“其途亦不得不殊”,如果“必欲出其一途”是没有好处的。
他主张自辟途径。
在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的这个思想富于启蒙思想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