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文学批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研究梨洲文学思想者,一般都能指出他反对诗文门户之见,主张诗文表现真性情,主张道统与文统的整一等等。
这些结论都是准确的。
本文的问题是:明代文人每喜坫坛自雄,而梨洲为何要扫除摹拟、空所依傍?梨洲虽是开有清一代通经学古风气的重要人物之一,但他终究与宋学未脱干系。
宋学家为文一般来说寡情、淡情,推崇光风霁月之心灵境界,何以梨洲却激赏变风变雅与忿愤激讦之作?他“文之美恶,视道离合”背后的理论支撑又是什么?总之,以往论者往往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对梨洲之诗文批评已知其然;本文欲从梨洲之学术与诗文批评融通的角度来探究其所以然,追问他诗文观念形成的学理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梨洲的文学思想。
一学贵自得与诗文之有己黄宗羲是明代学术与明代文学的总结者。
除了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之外,他还在阅读两千多家明人别集的基础上,编定《明文案》217卷,《明文海》482卷,可谓有明一代文章之渊薮。
他以学术史的眼光进行文学批评,主张学贵自得,诗文亦贵有己。
在学术上,梨洲反对守一先生之言,反对儒家学术定于一统。
他说:“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这段话实是他编写《明儒学案》发凡起例的原则。
收入学案中的人物,一般都多少有些学术发明。
他在《明儒学案序》中指出:“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
”对“道体”的探求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术需要不断创新。
梨洲打比方说,道犹大海,江、淮、河、汉取径不同,而各自为水,其奔于海而为一水无不同;假如海神拒绝来源不同之水,“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
就学术而言,亦不能好同恶异,才能成就道体之大。
梨洲批评“今之君子”剿袭前人成说,说他们“必欲出学术于一途”,对有不同见解的学人,即“诋之为离经畔道”,造成的结果是学术界“黄芽白苇”,一片单调雷同。
黄宗羲民主法治思想评析

黄宗羲民主法治思想评析
黄宗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的民主法治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政治实践,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宗羲在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是实行民主法治,他以政治实践为基础,倡导政治决策应该聆听全民的意见。
他提出的原则是:“一切臣民都可以向君主提出建议和建议,这样,朝廷就能得到正确的反馈。
”他认为,对公民动员要加以认真把握,依法行政,维护人民的权利和社会秩序,以免产生不安和不稳定。
黄宗羲还提出了“反暴力”原则,主张以和平优先,不用武力来实现政治变革,而是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宣传和传播古典文学,以加强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智力认识。
黄宗羲的民主法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远超过当时的政治实践,因此得到了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遍赞美。
他的思想被充分体现在《春秋》、《论语》和《韩非子》等典籍中,并与黄老之学、孟子之学等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为中国以及世界古
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借鉴。
从中可以看出,黄宗羲的民主法治思想,其实质主张是实施一种君主制,但又以民主原则来构建具有人性尊严、国家合法性和政治正确性的政府体制,以确保整个国家政治稳定。
正是由于这一原则,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都保持了较长的历史稳定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文明能够历久不衰。
总之,黄宗羲的民主法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政治史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今日发展民主法治而言,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黄宗羲 ( 16 10- 1695 ) , 字太冲, 号梨州 , 亦号南雷 , 浙 江余 姚人 。他 师从 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 ,得 敲 山之 学 。黄宗 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 教育家 、 史学家 。 由于他逢乱世的经历与家学渊源的熏陶 ,黄宗羲具有 一些迥异于当时其他学者的思想 ,这就是他思想中的
新 型 的科 学 人才 。著 名 的科 学 家杨 振 宁教 授 说 过 : “ 培
综上所述 , 教育是立 国之本 , 治国之道 。尤其在 当 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 如果教育水平落后 , 民族的文化素 质就不能提高 , 那么科 学就不会发展 , 国家就会落后 , 落后就会挨打。只有通过 比较教育, 吸取国外先进的教 学经验 、 管理模式 , 时进行教 育改革 , 及 更快地 、 更好地 培养 出更 多的新型人 才 ,我们 国家 的 四个现代化建设 才会实现 , 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997 年4 期.
⑦ 谷 贤林.关于 比较教育若干 问题的探讨. 比较教
育研 究, 2003 年 第7 期.
⑧ 梁忠义. 中国比较教 育研 究 的走 向.外 国教 育研
究பைடு நூலகம் 1996 年 第1期.
⑨贝磊, 桂勤.亚洲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发展及其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
道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
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伏尔泰思想(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摘要】黄宗羲作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寓意天下共主,君臣关系互为依存。
他批判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主张以天地人为本,追求人性真理。
黄宗羲对中央集权提出批判,认为政治权力应分散于地方,以实现民众自治。
他建议建立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政治改革。
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独特价值,对后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内涵,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议,影响,独特价值,时代背景,深远影响。
1. 引言1.1 黄宗羲的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伯嗣,又字為仁,號嵩山。
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宗羲出生于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年轻时即以文章才情著称,广结良朋,结识王国维、顾炎武等一批文人学士。
曾游学南京,与汤若望及黄韬亲交,探讨历史、经学、诗文等诸多领域。
后来,黄宗羲被明朝多次嘉奖,深得朝廷宠信。
明末宦官专权,朝纲日衰,社会动荡不安,黄宗羲深感时事危机,开始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明亡后,黄宗羲深居简出,著书立说,致力于复兴儒学、整顿风俗。
他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道、礼义道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之际的“闵学德先生”。
2. 正文2.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内涵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政治秩序的独特理解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空间,君主只是其中一员,应当为人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他主张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执政为民,为民而治。
君主应当具备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康。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一次重要创新。
本文将从黄宗羲的背景出发,阐述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缘由和内涵,以及对后世影响。
黄宗羲生于明末时期,正逢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国力衰退。
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政治观念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民间呼声渐高,思想界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
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正是他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一种创新。
“天下为主,君为客”一词,可以理解为天下万民共同构成的社会整体,而君主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员。
黄宗羲的思想是基于儒家的“仁政”理念,认为天下的治理应该以人为本,以民为主。
他主张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认可,君主只是人民的代表,是为人民服务的。
他同时也认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必须受到约束,而且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
黄宗羲将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喻为主仆关系,强调君主应该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对待人民。
君主不能滥用权力,应该积极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为人民谋福祉。
他认为君主应该注重民生,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黄宗羲在思想上的创新引起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修正。
他的思想强调天下人民的主权和君主权力的合理性,把君主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为后世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后世的民主思潮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为中国社会政治观念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框架,对后来的政治改革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黄宗羲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于君主的认识,从神权到人权的转变,使得政治权力转向了民众,推动了人权意识的觉醒。
黄宗羲的思想对于今天中国政府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包括权力受制约、官员为民众服务等方面。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政治制度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视为天下的主宰,绝对的权力和统治地位使得君主可以肆意妄为,无视民众的利益,造成了天下百姓的疾苦和血泪。
黄宗羲认为,君主应当在天下人民之上,为天下人民服务,君主应当成为天下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主宰天下人民的统治者。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应当尊重天下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天下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平等法治来调整统治与管制的关系。
这在当时几乎是与众不同的观点,也是著名的政治思想之一。
虽然这一思想没有在当时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伦理观念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平等的伦理观念。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认为是皇权至上的神圣存在,他的命令和意志具有绝对的权威,天下百姓只能顺从和服从。
而在黄宗羲的思想中,天下人民应当是主体和主人,而君主应当是客人和仆人。
这种伦理观念反映了黄宗羲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是对传统等级制度的一种根本批判。
他主张通过平等之道,来彻底改变绝对性的支配压迫的等级关系,建立一个以平等和自由为基础的社会。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来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新式的公民观念开花结果,思想家们开始以民主和平等为中心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蕴,号琴山,贵州仁怀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明代顶尖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他对政治秩序和道德原则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所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发展。
在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中,君主是天下的主宰,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而臣民则是应该顺从和侍奉的。
而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强调了天下(人民、社会)的主宰地位,将君主的地位置于天下之下。
这样的思想观念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挑战了传统的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君主的专制和腐败已经在人民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正是对当时政治危机的一种回应,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路。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他的思想观念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黄宗羲的思想观念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
道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
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伏尔泰思想(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原君》篇)是否以民为本也是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的裁决。
也就是“由于民本的治政全靠君主的仁德,所以古来的民本思想实质上是君主的思想,权能只在君主方面。
更尖锐的说,民本思想是君主方面为了柔和地维持其专制政治并使之再生的一种安全阀的思想。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华书局,2005 P259)而黄宗羲反对这种“民本”,他提倡的是真正的以民为本。
黄宗羲继承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但他却更进一步,他将“天下”与“君王”分开,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11 月出版《原君篇》)“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篇〔M〕·北京:中华书局, 1981)在君主与天下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他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原君》篇)由此可以看出。
黄宗羲心目中的国家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君主应该为天下服务,为天下操劳,而不是凌驾于万民之上的巧取豪夺。
黄宗羲将千百年来一直占据社会历史舞台中心的至高无上的君主,贬为“客”,而视天下民众为社会主人,认为君主应当是社会之公仆,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
这一见解看似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离经叛道,实质却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升华,在近代资产阶级尚未产生的清初社会,这种大胆的假设是弥足珍贵的。
在君臣关系上,黄宗羲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传统的儒家观点中的君臣关系是遵循“三纲五常”的,君为臣纲。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与臣是主仆关系、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而黄宗羲认为,“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原臣》篇)天子仅仅是比“公”、“卿”高一等而已,“非独至于天子遂截然无等级也”(《置相》篇)因而君臣之间的隔阂被打破。
黄宗羲在君主与天下以及君主与臣子关系上的重新定义一方面降低了君主的地位,在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臣子的地位也可以说是提高了其他所有臣民的地位,君主的最高地位受到了冲击,君主不在凌驾于一切之上。
与黄宗羲同时代的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也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这种政体的缺陷是武断,国王高于一切,可以为所欲为,践踏人权,剥夺人民自由,这些都是违背自然法的。
他肯定共和政体的原则是正确的,共和政体崇尚平等和自由,可以避免暴政和专断。
但是他又认为,共和政体缺乏对平民的约束力,容易引发骚乱和无政府状态。
因而,伏尔泰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制度。
他他批评了帕斯卡尔主张“只应当爱上帝,而不应当爱人类”的思想,他又主张言论自由,他曾说过“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总的来说,相对于黄宗羲的思想,伏尔泰的思想更加完整,更加体系化。
在对于权力的监督方面,黄宗羲创新型的提出了一定的制衡思想。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置相》篇),黄宗羲希望宰相们可以在皇帝不作为的时候能够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最高权力的一种监督,在必要时甚至有可以弹劾的意味。
这是中国在权力监督方面理论中的一次飞跃。
黄宗羲创新性的提出了学校制度,这里的学校,不同于当是专门培养读书人学经书,考八股的书院,而是在执行教化职能之外,能够参政议政,为政府提供建议且能左右政府决策的机构。
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智囊团。
这在皇权至上,“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君主专制制度下,是一种颇具胆略的理论设想。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篇)黄宗羲设立学校制度是希望学校就较高的地位,能够传达社会的呼声,希望人民在接受教育后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政治之中去,参与国家事务。
从一定程度上说,黄宗羲的这一思想已经是在畅想新的社会制度了。
同时代的西方,很多思想家已经开始考虑权力的制衡问题了,其中最有代表型的要数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思想。
孟德斯鸠想要建立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与制衡,很好的解决了某一国家机构或个人权力过大的问题。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就是在孟德斯鸠的思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思想。
相比之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先进性,但却不如孟德斯鸠的先进。
然而尽管黄宗羲笔下的学校与近代西方的议会不可同日而语,但应该承认,这是对“是非一出于朝廷”的君主专制的否定,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因而是具有民主性的政治主张。
除此以外,为了限制君权,黄宗羲还提出了复方镇。
从表面上看,黄宗羲的这一主张是军事目的。
可实际上是在考虑限制君主专制权力的问题。
他认为方镇之制的优点之一是“统帅专一,独任其咎,则思虑自周,战守自固”(黄宗羲.黄宗羲全集[Z]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p 21)。
这是针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黄宗羲.黄宗羲全集[Z]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p 21)所造成的“事权不一,能者坏于牵制,不能者易于推委”(黄宗羲.黄宗羲全集[Z]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p 21)的状况,希望给地方官以独立管理一方的权力。
这样做实际上是要削弱中央政府进而起到限制皇帝的权力的目的。
如果说黄宗羲以臣权限制君权以及学校议政的措施都缺乏强力保证的话,那么,他要复的方镇就是一个强大的武装力量。
有了这个力量,才能使君主不敢过分追求一家一姓的私利,真正以强国富民为大计,并为了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而充分发挥群臣以及平民的作用,建设一个像黄宗羲所设计的那样强有力的政权机关体系。
有了使君主畏惧的力量,君主才会甘心与群臣、平民坐下来讨论问题,并接受这种会议的正确意见。
有了这种力量,君主才会接受某种约束自己的“天下之法”,使君主的专制权力受到进一步的限制。
徐大同、陈哲夫等先生说过:黄宗羲的思想“只要再前进一小步,就会出现君主立宪的前景”(徐大同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p 521。
)但是黄宗羲没有再前进,因为当时的社会无法向他提供再前进的条件。
总观黄宗羲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及主张,黄宗羲实质上是“把治世的原点从君主移到万民,从而过去的皇帝一元的专制权力就空洞化了,再以可称为公论基础的‘分治’来填补这个空洞。
这是把公论纳入专制权力内,然后以此进行权力的再编和再生,在可称为专制分治政治的路线上,建立新的君臣关系。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华书局,2005 P258)这是不同于西方同时代的民主思想的。
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又是有共同点的。
“假如黄宗羲把批判的对象由‘群体’过渡到‘整体’,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话,那么他就会由批判君主专制上升为否定君主制”(程志华.儒学民主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J]载《哲学研究》,2004.2.p 45)。
在经济方面,同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相反,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篇〔M〕•北京:中华书局, 1981)黄宗羲主张发展工商业,将商从“末”的位置提升到“本”的位置。
明清之际,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在古老的中国封建母体内孕育、躁动之时。
因而黄宗羲的这些观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黄宗羲的思想也是非常系统的,尽管其中还有很多封建的杂质和糟粕,但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这些思想是非常超前的,因而是非常宝贵的。
黄宗羲比洛克早生22年,比孟德斯鸠早79年,比伏尔泰早84年,比卢梭早101年。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1663年,而洛克的《政府论》成书于1690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成书于1762年,比前者整整晚了100年。
是什么原因致使一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初期,早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相对系统的民主启蒙思想呢?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黄宗羲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说:“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资本论》第1卷,第16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明末清初,我国的商品生产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开始具有发达的商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