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经济思想

合集下载

明清社会思想家黄宗羲启蒙观念解析

明清社会思想家黄宗羲启蒙观念解析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一、明清时期社会启蒙思想的产生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承接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开始出现现代文明思潮的萌芽。

在经历过盛唐以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个国家开始形成天朝上国的梦想,同时在明清时期的开放,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对外传播活动的出现,使得中国不再是整个世界上的偏安一隅,它开始意识到盛唐以外的世界,开始意识到有国家与世界的意识区分。

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纵列上的承前启后,以及历史节点上的冲突与爆发。

任何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都必然深深的根植于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种客观必然。

在明清时期,有盛唐时期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天朝上国思想的趋势下,当时的明清社会虽然依旧沉睡在封建王朝的美梦里,但是与西方国家建立一种优势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明清时期政府普遍采取的对外交往政策。

在这种对外交往的环境下,当时的社会经济开始有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开始成为社会主流的经济形态。

经济水平的进步,带来了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体现指西方文化的进入,还包括对秦国一同天下以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各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反思、探索与困惑。

道德观念的趋向、阶级矛盾的激化、皇权政治的进一步加强,明朝的贪污腐败,农民起义的不断盛行,满族的清朝统治,这是当时明清时期社会面临最重要的问题[1]。

清军入关,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以后,实际上是当时社会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中间不仅涉及王朝替换,更是民族力量格局的一次大的调整。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统治者虽然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有了可以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康乾盛世,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的向前演进,经济的进步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神龛必然会被掩埋,这其中变动的因素就是当时已经接受了先进文明教育的知识分子。

他们开始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人民的权力利益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理性的批判,针砭时弊成为当时社会启蒙思想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和启蒙思想得以扩展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科举考试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 颢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佛道挑战,三教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儒学困境
魏晋 佛道民间传播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3
14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 道 " 是万物的本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 学说 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 政治主 姓。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汉代讲学图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规模扩大,儒学地位提高, 统治者重视儒学教育。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荀子· 天论》
荀子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主要 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论
12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浅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作者:李加亮张祥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12期摘要:黄宗羲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民本为出发点,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将古代的民本思想推向新高度。

在政治上,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法治上,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念;在经济上,提出“废金银,通钱钞”、“均田”和“改革赋税”等主张。

他的民本思想显现出批判精神、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黄宗羲;民本思想;君主专制1引言明末清初之际,国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已经变得日渐衰落,各种矛盾迭起,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与此前不同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此时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新内容。

尤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代表,他的民本思想汲取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营养,并结合当时情况提出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

2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产生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到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传统民本思想深深影响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朝代的更迭让统治者认识到民的作用,把满足民心、顺应民意作为政治实践的出发点。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民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认为民的地位比社稷还重要。

黄宗羲十分推崇孟子,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题。

他痛加批判君主的这种行为,说道:“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他认为,任何时期君主都是为天下万民兴公利,而不是将自己置于比民还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对孟子“民贵君轻”论的继承,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商业城市的繁荣发展。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读通鉴论》
2.王夫之的思想
(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 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3)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 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 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五)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材料三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
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 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
(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 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四、明末清初思想的特点
1.反教条 2.反封建反专制 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体现时代特色和时代要求(资本主义萌芽)
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我 们能体会哪些精神?
五、认识与评价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 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 变革,明覆亡的惨痛事实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 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文化学术界首先掀 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和文化大繁荣,传统儒 学的地位发生动摇,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 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传 统的儒学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 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76岁时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下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其著作多次遭禁毁,但仍流传于世。
材料一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 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 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3)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3)

笔记!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一)社会背景(三位思想家共同的背景) (1)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激烈。 (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 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 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 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4)思想上, 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西 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 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 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 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知识巩固一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表现 孔子 1、挑战 及其儒家思想 的正 统地位,揭露 道学家 的伪善。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人 的 正当私欲 ,即强调个性发展。 二、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 焚书 1、《 》; 藏书 2、《 》。
经济 思想 代表作 共同 反对君主专制 重视手工业 具时代特 思想 独裁、提倡 和商业,提 色的新思 “人民为主” 倡“经世致 想体系 用” 黄宗 激烈批判封建“工、商、皆 “天下为主, 《明夷 羲 待访录》 民生之本” 君为客” 专制制度 顾炎 武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政治
实践中求 《天下郡 真知 国利病书》
(三)李贽的代表作 《 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藏书》的命名 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 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四)李贽的进步思想简介
(1)阴阳本源: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 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2)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 然,要顺其自然。

黄宗羲民本思想

黄宗羲民本思想

[内容提要] 本文从《明夷待访录》入手,重新审视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其产生的背景,深入分析其自身特征,并对近年来出现的对黄政法思想“新民本”的定位做出评价,旨在论证其与传统民本间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

本人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可定位为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过渡形态”——这种过渡基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而非指传统民本可以自发地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

[关键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过渡形态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古藏室史臣、双瀑院主持、改斋等,学者多称其梨洲。

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潽人,于顾炎武、王夫之同成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与孙夏峰、李二曲并称为“国初三大儒”世人对黄宗羲多有赞扬之辞。

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黄宗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文人陶望龄曾将时局形象地比为“漏舟泛江湖”。

黄宗羲一生著作颇多,其所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便选前人的著作(主要是宋元明三代的名人名言以及乡人遗著),有十余种,一千余卷,一千万字以上。

……另一类是黄宗羲亲自撰写的著作,又一百余种,三百余卷,字数在三百万字以上。

”其政治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明夷待访录》写作始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完稿于1662年(康熙元年)。

今本注原君、原臣等二十一篇。

近年又有黄遗著新发现,如“文质”、“封建”等两篇。

百年来,围绕此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清一代将之列为禁书,当今学界多对其褒扬有加,典型的如侯外庐先生直称其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呼吁君臣平等
黄宗羲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 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 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 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生平简介
思想及其影响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三、明清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 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 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 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 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 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 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 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 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2020·广东广州二模·27)古代有学者认为, 周孔与宋儒的根本区别在于:宋儒“只教人 明理”,而“孔子则教习事”;他还认为只 有“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 • 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 C.力图冲破周孔儒学束缚 • D.推崇重利轻义价值观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材料2:“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 低”(《焚书》)”;

《明清中国疆域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卷

《明清中国疆域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

“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

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A.重视基层治理B.弘扬程朱理学C.注重民族团结D.破坏乡村自治2.明代选妃制度非常特殊,太祖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女子,“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

”其主要目的是A.防止大臣勾结宗室B.保证皇族血统纯洁C.打破血缘贵族政治D.扩大王朝统治基础3.王夫之认为,并不存在包容“气”(物质)的虚空,而是虚空本身即是“气”的一部分,一切不过是“气”显隐状态的区别,一物之生是“气聚”,一物之亡是“气散”。

王夫之这一思想A.继承了朱熹的世界观B.是新生产关系在思想领域的反映C.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D.体现了人类的理性追求4.《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

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恢复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废除君主D.反对王位世袭5.乾隆年间,清政府以英商不遵守中国法律为由,下令沿海只准广州一口与外国通商,同时还颁布了——系列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这说明当时A.海禁的主因是维护司法独立B.西方在经济上开始侵略中国C.中国进入严厉闭关锁国时期D.英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6.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贩运商业的发展,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推进商业贸易与物质流通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于地域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言、习俗等沟通障碍,以及商业地方保护主义的排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A.政府严格管制贩运贸易B.全国性商贸城市得以发展C.“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D.新型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7.宋元时期,福建曾是对外贸易发达的地区之一,而明代“自海禁严而闽贫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释道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从“民本”的立场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生平可以总结为: 为父鸣冤,庭锥奸党 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人,做出了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不仅京城为之震撼,而且名扬天下,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得拜名师,入社兴学 黄宗羲归乡后,即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林之绪”。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黄宗羲的天赋,加上超人的勤奋,使他的学业突飞猛进, 20 岁出头,就以博学精研为世所重。不仅青年人奉他为楷模,就连那些年高望重的大学者也对他格外垂青,比如经学专家何天玉和史学专家钱谦益,都邀请他一起探讨学问,把藏书和资料全部拿出来供他使用。 黄宗羲并不自满,他知道要成就大事业,单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学得知识必须能用,这就需要了解社会,增长阅历。 不久,他离开刘宗周、 频繁往来于南京、 苏州、 常熟、 安庆、 杭州、 绍兴等地,求师访友,广结同志。这段时间的求学经历,对黄宗羲后来的发展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为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学以致用、 实事求是的学风,并且进一步磨砺了他的品格,同时,还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也为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拓宽了道路。 崇祯四年(1630年),张溥在南京召集“金陵大会”,当时恰好也在南京的黄宗羲经友人周镳介绍参加复社,成为社中活跃人物之一。这年,他还加入了由名士何乔远为首领的诗社;后来,黄宗羲与万泰、陆符及其弟宗炎、宗会等还在余姚组织过“梨洲复社”。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宗羲 33 岁,他到北京应礼部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大学士周延儒很器重他,打算推荐他为中书舍人。黄宗羲看见时势艰危,内外交困,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已经回天无术了,便力辞不就,黯然南归。冬月初十,宗羲回到余姚家中。 明亡抗清,兵败隐居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明亡。五月,南京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编《蝗蝻录》(诬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据《留都防乱公揭》署名捕杀,黄宗羲等被捕入狱。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崩离,黄乘乱脱身返回余姚。闰六月,余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抗清。于是,黄变卖家产,召集黄竹浦600余青壮年,组织“世忠营”响应,著《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鲁王宣付史臣颁之浙东。 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被鲁王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五月,指挥“火攻营”渡海抵乍浦城下,因力量悬殊失利。六月兵败,清军占绍兴,与王翊残部入四明山,驻杖锡寺结寨固守,后因其外出时部下扰民,寨被山民毁而潜居家中,又因清廷缉拿,避居化安山。顺治六年朝鲁王,升左副都御史。同年冬,与阮美、冯京第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长崎岛、萨斯玛岛,未成而归。遂返家隐居,不再任职鲁王行朝。顺治七至十一年,遭清廷三次通缉,仍捎鲁王密信联络金华诸地义军,派人入海向鲁王报清军将攻舟山之警。期间家祸迭起,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两次遭火。顺治十年九月,始著书讲学。 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1679),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入清拒仕,著述以终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学生代为力辞。十九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赴京修《明史》,以年老多病坚辞。康熙帝令地方官抄录其所著明史论著、史料送交史馆,总裁又延请其子黄百家及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万斯同入京后,也执意“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是年黄宗羲始停止讲学,悉力著述。二十二年,参与修纂《浙江通志》。廿九年,康熙帝又召其进京充顾问,徐乾学以“老病恐不能就道”代辞。二十五年(1686年),王掞视学浙江,倡议在黄宗羲故居黄竹浦重建忠端公(黄尊素)祠,宗羲写了《重建先忠端公祠堂记》。次年,王掞又捐俸汇刻刘宗周文集,宗羲与同门友董玚、姜希辙一起编辑了《刘子全书》,并为之作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黄宗羲将旧刻《南雷文案》等文集删削修改,定名《南雷文定》重行刊刻。这年,他自筑生圹于龙虎山黄尊素墓侧,并有《筑墓杂言》诗。康熙二十九年,黄宗羲年已八十,曾至杭州、苏州等地寻访旧迹,拜访朋友。次年,应新安县令靳治荆之邀游览黄山,为汪栗亭《黄山续志》作序。康熙三十一年,黄宗羲病势沉重,闻知贾润刊刻其《明儒学案》将成,遂抱病作序,由黄百家手录。次年,《明文海》编成,宗羲又选其精粹编为《明文授读》。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黄宗羲久病不起、与世长辞。他在病中曾作《梨洲末命》和《葬制或问》,嘱家人丧事从简:死后次日,“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遗体“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黄宗羲在临终前四天给孙女婿万承勋的信中写道:“年纪到此可死;自反平生虽无善状,亦无恶状,可死;于先人未了,亦稍稍无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尽传,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无苦矣。” 黄宗羲经济思想的理论因素: 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 明清之际是当时人们惊呼为“天崩地裂”的动乱年代,同时也酝酿着社会变革的要求。黄宗羲在对封建政体的反思中,尖锐的抨击了君主制度内在的专制形态。《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治理论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从政治、法律、经济以及文教等各方面提出了社会变革的广泛要求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君主制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元凶,扼杀了人的个性权利,提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的口号。中国历时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是由宗法制演变而来,加上“君权神授”的封建观念,使君主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统治地位。黄宗羲深刻的揭露了历代专治君主是如何把“天下为公”的口号,变为护卫一己之私的工具,颠倒的“天下”与“君主”的应有关系是造成社会财富分配极大不公的根本原因。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类社会需要君主,是需要他去为天下除害。归根结底,君主将天下视为自己的产业,暴露了封建君主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本质特征。但是黄宗羲并没有否定君主制,而是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为天下万民服务。 黄宗羲在对封建政体的反思中,认为为了维护君主政权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政权的监督机制,还应产生取代“一家之法”的“天下之法”。 黄宗羲的哲学探讨 儒学发展到黄宗羲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两宋时形成的程朱理学,明代中期出现的阳明心学打破了理学的一统天下。黄宗羲在哲学方面进行了艰难探索,对理学和心学进行了批评和改造,以图整合符合时代精神的哲学思维。 程朱理学在解释哲学的首要问题上,即宇宙的本原上,程朱理学认为“理”是第一性的,“理在气先”,“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且是永恒的本体,程朱理学不仅是宇宙观,更是道德观。其“理”,往往是与封建的伦理纲常相吻合。由于程朱理学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封建伦理纲常的永久性和合理性,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了巩固自身政权地位的最好的思想武器。 阳明心学的兴起实际上拉开了晚明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王阳明认为“心”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阳明心学的兴起,客观上促使了程朱理学建立起来的具有神性意味的制衡封建社会秩序的六百年道统轰然坍塌,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整个晚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晚明知识分子道德批判的先驱。黄宗羲继承并弘扬了心学。黄宗羲提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哲学命题,即“盈天地皆心也”。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