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合集下载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上。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他主张“实学”,即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他提倡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方法的探索上。

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反对教育的一刀切,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

述评黄宗羲学术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文学批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研究梨洲文学思想者,一般都能指出他反对诗文门户之见,主张诗文表现真性情,主张道统与文统的整一等等。

这些结论都是准确的。

本文的问题是:明代文人每喜坫坛自雄,而梨洲为何要扫除摹拟、空所依傍?梨洲虽是开有清一代通经学古风气的重要人物之一,但他终究与宋学未脱干系。

宋学家为文一般来说寡情、淡情,推崇光风霁月之心灵境界,何以梨洲却激赏变风变雅与忿愤激讦之作?他“文之美恶,视道离合”背后的理论支撑又是什么?总之,以往论者往往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对梨洲之诗文批评已知其然;本文欲从梨洲之学术与诗文批评融通的角度来探究其所以然,追问他诗文观念形成的学理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梨洲的文学思想。

一学贵自得与诗文之有己黄宗羲是明代学术与明代文学的总结者。

除了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之外,他还在阅读两千多家明人别集的基础上,编定《明文案》217卷,《明文海》482卷,可谓有明一代文章之渊薮。

他以学术史的眼光进行文学批评,主张学贵自得,诗文亦贵有己。

在学术上,梨洲反对守一先生之言,反对儒家学术定于一统。

他说:“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这段话实是他编写《明儒学案》发凡起例的原则。

收入学案中的人物,一般都多少有些学术发明。

他在《明儒学案序》中指出:“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

”对“道体”的探求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学术需要不断创新。

梨洲打比方说,道犹大海,江、淮、河、汉取径不同,而各自为水,其奔于海而为一水无不同;假如海神拒绝来源不同之水,“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

就学术而言,亦不能好同恶异,才能成就道体之大。

梨洲批评“今之君子”剿袭前人成说,说他们“必欲出学术于一途”,对有不同见解的学人,即“诋之为离经畔道”,造成的结果是学术界“黄芽白苇”,一片单调雷同。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思想及特点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思想及特点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思想及特点人民版教材是“民末清初思想活跃”,而人教版教材是“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两个版本的教材对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人民版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活跃的”是资产阶级思想这个假象,其实明末清初思想就是再活跃,它也是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所以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人教版的教材措词更加准确。

首先黄宗羲的也是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他的“学校”和西方的议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

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军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

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

《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

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他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说:“……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明夷待访录》)。

他认为:“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明夷待访录》)。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明夷待访录》)。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子应该“公其是非于学校”,企图通过加强法治、加强学校舆论来限制君权。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

黄宗羲的思想对垂死的封建制度是个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摘要: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原则;全面否定了明清之际以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为教学和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陈腐体系,提出了崭新的教程方案;他主张的教学内容,是由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文化类学科和由天文、地理、数学、乐律等组成的自然类学科。

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黄宗羲;学贵适用;现实意义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1] p176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是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革新,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文将从黄宗羲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黄宗羲,字裕初,号万青,江西永新人,生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初康熙四年(1665年)。

他早年受家庭教育,深谙经传之学,通达史馆之学。

他一生追求真理,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他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之一。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封建王权的质疑和批判,是他对人类政治理想的表达。

他认为,天下万物本就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天下才是最高的主宰,君王只是人民的代理人,理应负责人民的幸福。

这个思想正是黄宗羲力求深化儒家思想并推动政治改革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像律富等传统儒学观念的批判,是一种大胆的革新。

他的思想得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黄宗羲的这一思想,首先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一体、君臣父子之道,注重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

而黄宗羲则认为,天下万物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封建王权是人为形成的制度,没有永恒的正统,没有永远的王道。

他认为君主只是人民的代表,应当依法行事,为人民谋福利。

他的思想力求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变革与发展。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

黄宗羲认为,封建王权体系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根植于封建礼乐之中,造成了一种尊卑失序的局面,使得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

他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使得天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摘要】黄宗羲作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寓意天下共主,君臣关系互为依存。

他批判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主张以天地人为本,追求人性真理。

黄宗羲对中央集权提出批判,认为政治权力应分散于地方,以实现民众自治。

他建议建立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政治改革。

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独特价值,对后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内涵,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议,影响,独特价值,时代背景,深远影响。

1. 引言1.1 黄宗羲的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伯嗣,又字為仁,號嵩山。

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宗羲出生于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年轻时即以文章才情著称,广结良朋,结识王国维、顾炎武等一批文人学士。

曾游学南京,与汤若望及黄韬亲交,探讨历史、经学、诗文等诸多领域。

后来,黄宗羲被明朝多次嘉奖,深得朝廷宠信。

明末宦官专权,朝纲日衰,社会动荡不安,黄宗羲深感时事危机,开始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明亡后,黄宗羲深居简出,著书立说,致力于复兴儒学、整顿风俗。

他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道、礼义道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之际的“闵学德先生”。

2. 正文2.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内涵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政治秩序的独特理解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空间,君主只是其中一员,应当为人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他主张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执政为民,为民而治。

君主应当具备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康。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㈠“公其非是于学校”(低频名解)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

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即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㈡论教学思想(低频论述结合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⒉学贵适用为了改变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空书无用的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还将是否有真材实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⒊学贵独创⑴强调由博致精⑵重视“异同之论”⑶深思与能疑⑷讨论辩难㈢论教师(低频论述和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尊师,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

⒉为师的资格黄宗羲主张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必须品行端正。

此外他还提出地方官学的学官不应该由政府委任,而应由“郡县公议”产生。

⒊论教师的影响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历史影响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08-11-20T11:06:50.420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供稿作者:李林杨圣[导读]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摘要: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原则;全面否定了明清之际以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为教学和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陈腐体系,提出了崭新的教程方案;他主张的教学内容,是由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文化类学科和由天文、地理、数学、乐律等组成的自然类学科。

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黄宗羲;学贵适用;现实意义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1] P176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作为其政治法律思想的组成部分,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变动时期,影响其思想的时代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统治的“变态化”
黄宗羲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已发展至末期,弊端尽现,而统治者为维护其地位变本加厉地推行集权专制,导致“封建统治已经逸出了常规”,形成“变态化”的畸形状态。

具体表现为自明初罢相以来,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极端的君主独裁专制,君臣、君民关系高度紧张。

这种“变态化”的统治衍生出许多恶果,如任意诛杀大臣导致明代朝臣一度所剩无几,形成统治中枢的瘫痪;又如宦官专权,阉党把持朝政,残酷迫害正直人士,使明王朝更加分崩离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林书院的影响
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高攀龙等讲学于东林书院,四方学者闻风来会,评议朝政,形成了政治上的反对派,被称之为东林党。

“外论所是,内阁必以为非,外论所非,内阁必以为是”,矢志“一党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在明后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就是东林党中的著名人物,黄宗羲十四岁时随父在京,深受其父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的影响。

因此,黄宗羲所设计的“学校”与东林书院的实践不无关系。

3.抗清斗争的经验教训
清兵入关后,黄宗羲在家乡组织了“世忠营”,旨在抗清复明,但却同时受到两方的打压:一面是清政府的镇压追捕,一面是被阉党、军阀把持的南明小朝廷的排斥压制。

这种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使黄宗羲力不从心,对现实心灰意冷,于1653年基本上停止了抗清的武装斗争,转而从事著书立说。

斗争的经验使黄宗羲对明代的腐朽黑暗痛心疾首,进而开始了对以明代为典型的失范了的封建制度的反思和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