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中医护理方案共29页文档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吐粉红色泡沫
脉细促。
样痰,口唇青紫,汗
出肢冷,烦躁不安,
2.阳虚喘脱证(急性加重期)
• 症状:
• 舌脉:
面色晦暗,喘悸不休, 舌淡苔白,脉微细欲
烦躁不安,或额汗如
绝或疾数无力。
油,四肢厥冷,尿少
肢肿,面色苍白,
3.痰浊壅肺证(急性加重期)
• 症状:
咳喘痰多,或发热形 寒,倚息不得平卧; 心悸气短,胸闷,动 则尤甚,尿少肢肿, 或颈脉显露。
为标
治疗原则
邓铁涛教授认为,五脏六腑,息息 相关,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 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衰。故 “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 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可以治 一脏。 故此,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 气化浊行瘀为法
常见证候
➢ (一)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穴位贴敷
•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 (2)遵医嘱准确选定穴位,按药方将研末好药物用食醋调成糊状,
泵衰竭 心律失常 猝死
59% 13% 13%
流行病学
心衰人群发病率 1.5-2%
65岁以上老年人 7.4%
基本病因
前负荷
收缩性
后负荷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基本病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脏负荷过重
炎症、缺血、坏死·····
前负荷、后负荷增加
诱因
• 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 心律失常:房颤最多见 • 心脏负荷增加:摄盐过多,输液过多过快 • 合并其他疾病:心梗、甲亢、贫血等 • 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 药物:不当使用、停用洋地黄或降压药物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二)饮食指导



2.控制液体摄入量:减轻心脏负荷,24小时入量 比出量少200~300ml为宜。 3.控制钠盐摄入量:限制量视心衰的程度而定。遵 医嘱轻度者每日供给食盐不超过5克,中度者每日 不超过3克,重度者每日不超过1克。 4.进食的次数:宜少量多餐,每日进餐4~6次, 每晚进食宜少,避免饱餐。


3.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定 时翻身,协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避免推、 拉、扯等动作,预防压疮。可使用减压垫、 气垫床、翻身枕等预防压疮的辅助工具。温 水清洁皮肤,勤换内衣裤、勤剪指甲。会阴 部水肿患者做好会阴清洗,防止尿路感染, 男性患者可予吊带托起阴囊防止摩擦,减轻 水肿。下肢水肿者,可抬高双下肢,利于血 液回流。
四、健康指导


(3)心功能Ⅱ级:多卧床休息,中度限制一般的 体力活动,避免比较重的活动。室外步行,自行 上1层楼梯,逐步过渡到通过步行测验,制定步行 处方。在日常生活活动能自行站位沐浴,蹲厕大 小便,轻松文娱活动,如广播操、健身操、太极 拳等。 (4)心功能Ⅰ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但必 须避免重体力活动。增加午睡和晚上睡眠时间, 全天控制在10小时内为宜。



2.注射给药 (1)根据医嘱辨证选择适宜中药输注的静脉。 用药前询问患者过敏史。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严格遵医嘱控制液 体的入量及输入速度。 (3)执行药物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中药浴足)(详见附录2)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2)方药遵医嘱执行。如气虚、血瘀者可选 用:红花、银花、当归、玄参、泽泻、生甘草 等。阳虚、水停者可选用经验方(足疗老中医 袁海波)桂枝、鸡血藤、凤仙草、食盐、芒硝 等。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2.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减少心衰病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确保光线适宜、温度适宜。
(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3)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如散步、太极拳、五禽戏等,注意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护理
(1)指导患者遵循中医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
(2)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合理搭配食物,如气虚证患者可适当增加黄芪、党参等补气食材;血瘀证患者可适当增加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食材。
(3)控制钠盐摄入,避免高脂、高糖、刺激性食物。
3.情志护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1.定期评估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
2.加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解患者需求,优化护理服务。
4.探索新的中医护理方法,提升护理水平。
本方案旨在为心衰病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中医护理,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为目标,为心衰病的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1)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加强用药宣教,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四、护理评价
1.患者对心衰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
2.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3.心衰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4.患者满意度及护患关系。
五、持续改进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理康复:帮 助患者建立积 极的心态,提 高生活质量
5
常见护理措施
药物护理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 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 体质调整药物剂量
药物用法:根据药物说明书 和医生建议正确使用药物
药物副作用:注意药物副作 用,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康复护理
01 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病 02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
心衰病心力衰竭 中医护理方案
演讲人
目 录
Part One.
病因和发病机制
Part Two.
临床表现
Part Four.
常见护理注意事项
Part Five.
常见护理措施
Part Three.
辅助检查和处理要 点
Part Six.
常见护理技巧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分类
01
原发性心衰:由于心脏结构 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心衰
06
心功能检查:检查心脏功能, 评估心衰程度和预后
处理要点
01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 心率、血压、呼吸频
率等
03
药物治疗:使用利尿 剂、血管紧张素转换
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
治疗
05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 蛋白质、维生素的食
物,减少盐和脂肪的
摄入
02
控制液体摄入:根据 病情调整液体摄入量,
防止水肿
04
呼吸支持:根据病情 使用氧气、呼吸机等
设备进行呼吸支持
06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 的心理状况,提供心
理支持和疏导
4
常见护理注意事项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少盐少油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蛋白质,如瘦肉、豆腐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生冷等 保持水分平衡,适量饮水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心衰,即心脏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从而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异常。

传统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对于心衰的治疗与护理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心衰的护理方案。

一、中医理论与心衰中医信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脏是“君主”,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心衰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因此,在护理中要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是重要的目标。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强调养生之道,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心衰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建议减少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多食用新鲜蔬果,有助于改善体质,减轻心脏负担。

2. 经络调理: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流动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

推拿、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可以刺激经络,缓解心衰的症状,提高心脏功能。

3. 草药治疗:中医草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心衰也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黄芪、丹参、山楂等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补气健脾的作用,可以提高心脏功能,减轻心衰的症状。

但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草药的副作用。

4. 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对心脏功能有很大影响,过度的焦虑、抑郁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所以,心衰患者需要积极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中医的气功、太极拳等方式缓解情绪压力。

5. 环境调理:中医注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心衰患者的生活环境应该保持舒适,避免过度疲劳、寒冷等不良影响。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方面。

三、配合西医治疗中医护理方案并不与西医治疗相矛盾,而是相互补充、加强疗效。

心衰患者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同时,可以借助中医的方法进行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建议心衰患者在选择护理方案时要咨询医生的意见,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结语:中医护理方案在心衰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其综合了对人体的整体性认知与细致入微的护理手段。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完整版)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完整版)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力衰竭时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病位在心。

【临证施护】1.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

并给予吸氧。

2.心悸时,遵医嘱给予耳穴埋豆心、交感、神门等穴,短绌脉者应正确测量。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之品。

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

【辩证施护】1.心肺气虚兼血瘀1)严密观察病情,如心悸发作,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取半卧位,心电监护,给氧。

2)饮食宜食益气温阳之品,如羊肉、胡桃肉等。

2.气阴两虚兼血瘀1)注意休息、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增加饮食调养,平时用西洋参泡水代茶频饮,以补养心气。

3.心血瘀阻1)病室温暖,保证休息,注意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便溏者便后药保持肛周清洁。

3)失眠多梦者予耳穴埋豆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

4水饮凌心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

防寒保暖。

若心悸喘咳不得平卧,应采取半卧位,呼吸困难者给养,绝对卧床休息不得劳累。

2)汤药浓煎温服,少量多次分服,严格按时间和剂量给药。

3)饮食宜少食多餐、易消化、益气温阳、化饮利水宜食新鲜蔬菜、藕粉、蛋花汤、牛奶、酸奶、冬瓜等。

【用药护理】1.中药宜温服,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洋地黄类药物的效果及反应。

【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适量、适度的保健锻炼,避免过劳。

2.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控制食盐摄入量。

3.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心率的方法。

4.保持大便通畅,切记排便时因过度用力而发生意外。

中风中医护理常规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

一、临证施护: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

2、绝对卧床休息,头部略抬高,偏向一侧,减少搬动。

心衰中医护理

心衰中医护理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觀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咳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令,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微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得症状、4、穴位按摩风门、肺腧、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5、喘脱得护理(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