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解读中国经济之谜

解读中国经济之谜作者:林靖来源:《中国报道》2012年第11期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破解中国经济崛起的谜团。
从“李约瑟之谜”到“三年自然灾害”,从农村合作社到金融机构,本书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解答了一系列中国经济的问题。
谜题一:“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谜”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第二,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国又称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本书在指出其他理论不足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解释。
通过探讨工业革命的本质,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人口及生产要素等,作者非常详尽地解释了我们领先和落后的原因。
谜题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怪象”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种种“怪象”,全国人民大炼钢铁、买米买布全部凭票、农村刚分到土地却又要加入集体、上山下乡、“三年自然灾害”等。
抛开政治,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一切现象有其自然的经济学规律。
新中国成立之初,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来保证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国防需求,国家只能通过压缩其他产业的投入和统筹资源来保证社会中的剩余资本流向重工业,于是便产生了“三位一体”的经济政策,即扭曲价格信号,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和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权。
谜题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能走多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国外经济学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的高速发展到底还能坚持多久?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也留下了很多历史问题。
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金融机构规范问题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礁石”。
优化国有企业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以及加强监管等都是基于中国当前国情提出的解决措施。
只要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中国的经济就一定能坚挺地走下去。
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10月11日宣布,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浅识中国经济的两个奇迹

浅识中国经济的两大奇迹中国的两大奇迹拥有高度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落伍,甚至在结束了战乱,完成了革命以后的几十年,尚未摆脱贫困与封闭,是另外一个“奇迹”;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一个“奇迹“。
□中国的近代落伍的原因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 为什么在19世纪会走向衰败和落伍? 长期战乱分裂的欧洲,为什么会在19世纪后超越中国、领先世界?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在世界学术界,它被称为“李约瑟之谜”。
许多杰出的学者已在破解这个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麦迪逊(Angus Madison)的《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以及伊懋可(Mark Elvin) 关于“高度平衡陷阱”的重要论断(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按照麦迪逊的统计, 中国经济一千年里一直在持续增长,并在1820年左右达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 尽管如此, 中国经济的增长却一直是依靠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而维持的, 而1500年之后,西方的增长则主要是依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来实现的。
如果说西方1500年之后的增长, 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话,那么观察同时期的中国, 却会发现:经济增长伴随的乃是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口很少的西方却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并最后超越了中国。
麦迪逊和伊懋可的论断, 就“李约瑟之谜”给出了一个典范性的解释模式。
但是, 他们的解释也遭到了两个方面的有力挑战。
一个挑战就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 西方的增长方式受资本积累这个基本目标的制约, 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排斥人类劳动的弊端。
同时, 西方在1500年之后的飞跃增长不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也是近乎无偿占有当时还很廉价的世界资源的结果, 这包括无偿占有美洲、印度的农产品,以及世界绝大部分矿产品, 西方的增长带有掠夺自然的特性。
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1、制度创新: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中国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和 法律体系,保护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创新和竞争。
2、文化价值:改变传统儒家文化的束缚,重视商业的价值和发展,树立“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
参考内容
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从中国历史来看,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然而,在 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与这些科技进步同步。相反,由于各种原因,中 国在近代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在科技进步的情况 下,经济增长并没有如期发生。这就是李约瑟之谜的核心悖论。
要解开这个悖论,需要深入理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古代中 国的科技进步并没有转化为现代经济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制度、文化或 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尽管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政治稳定、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创新精神等都会对经 济增长产生影响。
从这个视角看,李约瑟之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政治、 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历史遗留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从中获 得有价值的启示。相反,通过理解这个悖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技进步 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总的来说,李约瑟之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因素。从经济增长的视角 看,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各种社会、政治、 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遗留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 和多维性,需要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制度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封建制度强调的是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这不利于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的发生。 此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缺乏大规模的协作和创新。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指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取得了众多重要科技发明,却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以及相应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这个问题得名于美籍华裔学者李约瑟,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
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李约瑟难题”。
要理解“李约瑟难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于其他国家。
这些发明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中国在古代实现了一些重要的科技突破,但却没有像欧洲那样经历过工业革命,这成为了“李约瑟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注重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这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与之相对,欧洲发达国家相对较早地形成了较为公平和透明的政治体制,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经济结构和传统价值观的差异也是“李约瑟难题”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地位低下,社会流动性有限。
相比之下,欧洲的经济更加多样化和商业化,经济上的自由度更强。
这使得欧洲更容易形成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并不完全缺乏对农业和工艺生产的关注。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引入了许多农具和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工艺生产方面,中国古代的陶瓷、纺织和造船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成就并没有转化为工业化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等有关。
“李约瑟难题”涉及到多个因素,其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通过对科技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科技创新本身,还需要有适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来支持。
只有在这些方面的整合中,中国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综合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经过了几堂科技史的学习,我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现在我想说一下自己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做一下阐述。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说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而到了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
对于上述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理环境差异,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我们今天可以将这段话进而阐发为: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儒家孝道、小农体系与中国经济的长期绩效--“李约瑟之谜”新解

可得最大化个人 的跨 时期 消费效用的 最优解 为:
一
Ch a n g i n g P a t t e r n s i n L a n d T e n u r e》一 文中详细考察了古代 中国租地制度的演变。
二是 消费行为 ,如郑起东在 《 近代 华北 的
农 业发展和农 民生活 》一 文中以详 细的小 农 家庭生活收支数据还原历史 ,进 而重 新 评价近 代小农家庭的生活质量 。三是 当地
体的二重决策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 ,对于 个人来说 ,其跨 时期预算约 束函数为 :
c l :( 1 +, ) ( 。 一 ) ( 1】
大量剩余劳动力等方面 ,并没 有客观公正 地 评价 小农体系在古代 中国历史 上所起 的
积 极作用 ,而这种过分贬低 小农经济的看 法则是现在国内关于小农体 系的主流观点 。 对于上述缺憾 ,本文试 图通过 对古代
当时特殊环境下 的储蓄 以及投 资行为 ,这 种 矛盾可 见 《 <再论近代 华北 的农业发 展
亦 即:一个人在 中年 的消费与其在 中
年 的收入成正 比 ,与其遵循 “ 孝道 ”为核 心 的社会规范体 系的程度成反 比 ;一个 人 在老 年 的消 费与其 在 中年 的收入成 正比 , 与其遵循 “ 孝道 ”为核心 的社会规 范体 系
做 出非理性 的投资 、生产决策? 最后 ,纵使现在 有大量的文献对古代 中国的小农经济体 系进行研 究 ,但 这些研 究更 多地一是 着眼于 某一地 区的小农家庭 的生产行为 ,如 Ma r k E l v i n在 《T h e L a s t
Tho us a nd Year s o f Ch i n es e Hi s t o r y: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并且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命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变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相比之下,西方在古代就有更为开放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推崇个人的创新和变革,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发达,但却缺乏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和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垄断。
相比之下,西方具有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需求。
三、制度体制角度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具有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具有更为灵活和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空间。
四、历史事件角度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战乱、政治动荡等,都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古代相对稳定,这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五、当代启示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变革。
我们需要优化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为灵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者其他文明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学技术上有着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也有数百种之多。
曾有中国学者在考察中国与欧洲的发展之后,提出近现代西方科学,工业革命与现代艺术是建立在中国科技、文化、体制与思想的成果基础上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按常理来说,中国的发展应是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而不是落后。
针对这个问题,李约瑟本人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努力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缺乏实践精神,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最特别的一点是他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有力的批评了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
除了他本人的解答之外,后人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数十种解释。
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答案也不尽相同。
但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经济的,而经济发达和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又密切相关的。
因此,李约瑟之谜的答案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经济是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封建时代,中国人闭关自守,大力推行小农经济,致使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中国领先世界时,世界上的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的原因,处于相对封闭的隔离阶段。
而当西方国家领先时,世界上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具有相互影响性,全球化逐步提高,但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仍旧闭关自守,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切断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致使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自亚当
•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就把自由贸易作为
促进国家繁荣的政策来提倡,事实上,国际贸易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结束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后,中国逐渐开放港口,和其他国家进行良好的贸易往来,使得滞后多年的中国经济逐渐复苏。
中国在经济繁盛时出现了下图的情形。
限制因素;市场规模的限制使大机器 生产的比较优势未旨珮成,手工技术 ,框架内技术进步递减趋势
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呈现下图的情形
市场
规琨
小幅
增大 工商 阶层 技术 水平
投资与
湄费需求 消费
投资垂求
规植经齐尺专 业分工水平
工商睑层
收入水平
市场规複
扩大 消费零求 . J
佶格
X
零求里 积累二投资
生产成本
一个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难以有效打破市场经济低水平停滞徘徊状态。
封建社会内部的市场经济要想进入持续的正反馈循环发展之路,唯一的机会在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国内市场经济的极大的正向扰动,表现为国内工商业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国际贸易机会与足够的国外市场,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并诱发向大机器生产的突破性技术进步,从而使国内市场经济由停滞状态跃迁至持续兴盛的活跃状态。
过去二十五年里,国际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近百分之九,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最多使用的说法是“中国的崛起”。
但是有学者称把中国过去二十五年中取得的成就定义为中国经济的“再崛起”更加准确。
因为直到187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都是世界第一。
而目前中国的再崛起还只是经济上的,而不是全面的。
从近代到如今,中国无论在经济上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还远未达到历史上中华文明所达到的全球相对高度,不具有那个时代的整体文明投射力。
在李约瑟之谜中,还有一种解释是站在更高的视角,有人认为这个问题
根本就成不了什么问题•更高的视角是指从更大的时空角度去观察、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李约瑟先生所研究的那个时段。
根据中国古老的哲学理论,事物都是循环往复发展变化的。
没有永远兴盛的,也没有永远衰败的。
事物总是从兴到衰,从衰到兴。
当事物逐步兴盛的时候,促使其衰败的力量在积累,而促进其兴盛的因素在逐渐消失;反之亦然。
因此,我觉得中国经济的兴衰也许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解释。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可以很好的解释李约瑟之谜。
公元一世纪以前中国曾处于世界的顶峰,但由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给自足的制度不能紧跟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潮流,使得中国从经济以及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远远的落后于其他国家,也因此才会有李约瑟之谜的出现。
但是,我坚信凡事都有兴衰的过程,中国经历了兴盛衰败之后,也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会紧跟大潮流,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