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外交政策
论述印度特色之大国外交

论述印度特色之大国外交介绍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论述印度特色之大国外交,包括其外交政策重点、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外交政策重点印度的外交政策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合作:印度积极参与南亚地区的合作组织,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等。
印度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合作,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
2. 东亚战略:印度将东亚地区视为其重要的外交战略方向。
印度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在经济、安全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 全球治理:作为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印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印度倡导多边主义,提出了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方案,并在国际组织中积极发声。
战略合作伙伴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国家:1. 美国: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显著改善。
两国在经济、安全、反恐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2. 俄罗斯:印度和俄罗斯是长期的传统盟友。
两国在军事装备、能源合作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3. 日本:印度和日本的关系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两国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4. 以色列:印度和以色列是重要的军事合作伙伴。
两国在军事技术、反恐合作等领域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国际影响力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其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加。
印度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1. 经济增长:印度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巨大市场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和贸易合作。
2. 气候变化: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国,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处理和应对措施对全球非常重要。
3. 和平维持:作为维和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印度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大量军事和警察人员。
结论印度特色之大国外交通过区域合作、东亚战略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努力,确立了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地区各国的外交政策调整

地区各国的外交政策调整地区各国的外交政策调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议题。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地区国家不断调整自身的外交政策,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以亚洲地区为例,探讨地区各国在外交政策上的调整与变化。
1. 背景介绍亚洲地区是一个多国相处的复杂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和经济潜力。
近年来,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这些变化使得地区各国调整外交政策成为必然选择。
2. 中国的外交政策调整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的大国,其外交政策调整对地区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实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合作与交流。
3. 日本的外交政策调整日本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外交政策调整在地区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日本调整了对外政策,加强与亚洲邻国的合作,特别是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更加密切。
此外,日本积极参与地区安全合作,提出维护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推动地区稳定与繁荣。
4. 韩国的外交政策调整韩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调整对地区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韩国强调与邻国的友好合作,并加强与东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此外,韩国也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推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5. 印度的外交政策调整印度作为亚洲地区的大国,其外交政策调整对地区影响深远。
印度加强了与邻国的经济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同时,印度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提出“印太战略”的概念,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战略对接。
6. 小结地区各国的外交政策调整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地区重要国家在外交政策上的调整体现了地区国家适应新形势下的努力和积极态度。
这种外交政策调整对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文结束。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1. 引言1.1 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简介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是指印度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和外交政策,旨在加强与该地区国家的合作关系,提升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和地位。
印度视印太地区为其战略重心,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
印度希望通过“印太”政策,加强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战略合作,构建一个稳定、繁荣的印太地区秩序,推动印度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印度将“印太”地区视为其重要的外交战略空间,致力于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
随着“印太”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演变,印度的“印太”政策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字数:177】2. 正文2.1 印度的地缘战略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印度的地缘战略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重要转变。
传统上,印度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南亚地区,特别是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印度意识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印度的经济和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亚地区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聚集地,而太平洋地区则是全球贸易的重要航道。
印度希望通过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合作,借助其经济实力和地缘优势,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也是中国的战略重点区域,因此印度的地缘战略转向也是对中国地缘影响力扩张的回应。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积极推动“印太”政策,加强与东南亚和太平洋国家的关系,推动区域合作,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
印度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共同推进“印太战略”,努力构建一个受尊重的、规则清晰的地区秩序,以抵制中国在该地区的霸权主义。
印度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扩大在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促进和平稳定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
2.2 “印太”政策的背景和动机印度的“印太”政策的背景和动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印度开始重新审视其地缘战略,并将重点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印度外交发言稿

印度外交发言稿尊敬的各位,今天我要谈一谈印度的外交政策。
印度,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为维护地区及全球的和平稳定而努力。
我们坚信和平与稳定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基础。
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外交交流与合作来增进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和友谊,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
首先,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基于“多边主义”原则的。
我们认为,各国应当在平等与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真诚、友好和平等的合作。
多边主义可以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发展,通过开展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和分歧,谋求共同发展。
其次,我们的外交政策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印度坐落在南亚地区,与我们的邻国交往密切。
我们认为,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及良好关系是维护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稳定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南亚乃至整个印度洋地区都积极地参与各种合作与对话,促进区域内各国的发展,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第三,我们的外交政策很注重经济合作。
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我们深知经济发展和合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我们正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和平与繁荣。
我们积极地推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文化交流,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包容并富有活力的全球经济体系。
第四,我们的外交政策还注重和平与安全。
作为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我们承诺将它们只用于自卫,并致力于通过外交努力巩固和平与稳定。
我们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并通过与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对话解决区域和平与安全问题。
最后,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开放的和灵活的。
我们愿意与所有国家开展合作和对话,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不干涉他国内政。
我们也坚信通过和平对话,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矛盾和分歧,让世界更加美好。
总之,印度将继续以多边主义为原则,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全球各国的合作和对话,推进区域和全球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我们相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全球和平的目标。
我们期望进一步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合作,以实现这个共同目标。
冷战后印度外交策略的转变与中印关系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冷战后印度外交策略的转变与中印关系的发展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冷战后,国际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印度不再被迫取舍东西方阵营。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积极探索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交流。
与此同时,中印关系也逐渐呈现出从互相猜忌、敌视的状态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加强互信的态势演变。
因此,研究冷战后印度外交策略的转变与中印关系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和印度的互利合作、加强地区和平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选题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冷战后印度的外交政策转变过程,分析印度对中国政策的调整与中印关系的发展,以期对中印关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三、选题研究内容1. 冷战后印度外交政策的转变a. 冷战背景下的印度外交政策b. 冷战结束后印度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转变c. 印度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2. 中印关系的发展a. 中印建交前的对抗和敌视b. 中印关系在冷战后的发展c. 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影响和应对3. 冷战后印度外交政策转变对中印关系的影响a. 印度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b. 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c. 合作共赢的中印关系发展思路四、选题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资料,以及对中印互动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梳理出印度在冷战后的外交政策调整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影响,提出对中印关系优化和提升的建议。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是对印度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中印关系的发展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推动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同时还将提出中印合作的方向和途径,为加强中印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贡献中国智慧。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林民旺【内容提要】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观察。
在印度政策界和战略界看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中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战略竞争博弈阶段,大变局下的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
为此,印度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
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将给国际格局及中印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关键词】印度外交战略;中印关系;国际格局;不结盟;多向结盟【DOI】10.19422/ki.ddsj.2021.04.00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印度方面也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局之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大变局的发展态势。
作为当前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之一,印度在大变局中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谋求实现莫迪政府提出的“新印度”愿景。
过去数年,在莫迪及印度人民党(以下简称印人党)的强势执政下,印度在外交战略上进行大调整,对全球局势及地区稳定都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着时局的发展进一步呈现出来。
印度对大变局的基本认知2020年9月,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出版了《印度道路:不确定世界下的战略》(以下简称《印度道路》)一书,[1]系统阐述了对国际大势和印度战略的思考。
苏杰生深受莫迪倚重,虽然其声称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仅为个人观点,但事实上代表了印度政府的外交战略取向。
[2]结合对《印度道路》相关阐述的分析,以及印度自身的利益与战略关切,印度视野下的世界大变局至少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维度。
第一,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巨变之中。
印度战略界普遍认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当前这一轮世界巨变的起点或拐点时刻,当今世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是这一巨变的具体表现。
论当代国际格局变化下的印度中东外交

阿 拉伯世 界研 究
AJ bW o l t d e a r dS u is
J l, 0 0 uy2 1 N0 4 ..
论 当代 国际格 局变化 下 的印度 中东外 交 六
钮 维 敢
摘 要:冷战 时期 ,印度对 中东的外交政策 ,基本上奉行 了支持 巴勒斯坦解放组 织、支持阿拉伯联
作者简介 :钮 维敢,博士 ,中国科学 院研 究生院管理学院博 士后研 究人 员 ( 北京 1 0 8 ) 0 0 0 ,江苏省行 政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 中心 副教授 ( 江苏南京 2 0 0 10 4 o
文章编号:1 7 — 11( 0 0 4 0 6— 7 6 3 5 6 2 1 )0 — 0 7 0 中图分类号:B 3 8 文献标识码 :A
作 ,积极 主张按 照联合 国安理会决议和平解 决阿 以冲突
外交
6 7
冷 人 民党政府 (9 7 邀 以外长秘 密访 印,但 由于 印度 国家利 益远高于 党派 间利 适应冷 战缓和 , 1 7 试 战 年 3 ~1 8 年 1 益,印以关 系没有取得深入进 展; 继续奉行 亲阿反 以政策, 图 保 持 与 中 东 阿 月 90 缓 月) 和 期 反对埃及及 与以色列片面媾和 ,主张全面、公 正合理地解决 拉 伯 国家 传 统交 中东 问题 ,赋 予不 结盟运 动以 “ 不干预” 的新 内容 ,并在此 往的基础上 , 强 加 基础上承认伊 朗和阿 富汗新政权 与 以色 列的交往 英・ 甘地第二次执 即 2 O世 纪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时期 印度成 为国际不 结盟 成 为 国 际不 结 盟 政和拉 ・ 甘地政府 运 动的中心 ,印度借助不结盟运动,使其 成为 开展 中东 外交 运动中心, 阿富 在 (9 0年 1月 ~ 的平 台,谋求和平解决 中东冲突,以此提 高印度 的国际地位 汗 问题 上 为 苏联 18 18 9 9年 1 月) 2 入侵辩 护, 损害 了 印度 和 国 际 不 结 盟运动的形 象 冷 2 0世纪九十年代 以来的平衡外交时期 (9 0年 至今) 自从纳拉 辛哈 ・ 19 , 拉奥执政 以来 反 对 美 国 的 中东 战 的历届政府 ,根据 世界格局 的巨大变化对 印度的中东政策作 了调整 ,在 阿拉伯国家与 单边外交,但也与
印度外交

周恩来总理1954年 在印度新德里会见印 度总理尼赫鲁。
两极格局下的外交
外交政策
继续推行不结盟政策; 发展同苏联的密切关系,获取 广泛军事支持; 采取强硬手段推进其在南亚的 势力范围;
重大外交事件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 1965年和1967年先后与巴基斯坦进行了两次 战争; 1970年6月与苏联签订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 《苏印友好和平条约》;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使东巴成为孟加拉国, 巴基斯坦遭到空前削弱,印度成为南亚次大 陆无可争议的大国; 1987年干涉斯里兰卡内乱; 1988年武装镇压马尔代夫政变; 1992年,印度首次提出“向东看”,强调发 展与东盟和亚太国家的关系,正式启动“东 向政策”。
2009年11月6日 印度-欧盟 峰会在新德里举行。 印度总理辛格(中)与欧盟轮 值主席国瑞典的首相赖因菲尔 特(左)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 罗佐共同出席印度-欧盟峰会。 新华社发(帕萨· 萨卡摄)
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关系
印度是联合国的成员国之一,是 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 印度活跃在若干国际组织之间, 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开发 银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八国 集团,东亚峰会和二十国集团。 印度正在争取成为联合国的常任 理事国; 印度向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靠拢。
中印关系
印度是发展中大国。中印两国已经成为亚洲乃 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近年来中印双边经贸快 速发展,且呈不断加速的趋势。中印双边贸易 额从2001年35.9亿增长到2010年617亿 美元,十年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持续高速 增长。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企业在印 度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超过100亿美元。 作为南亚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印 度近年来也加大与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 2010年,随着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经济的迅 速复苏,双方以中印建交60周年为契机,高 层互访和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借助上海世博会、 广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契机,中印双边民间交 流活动更趋频繁,中国现已成为印度旅游者的 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2011年,中印贸 易额达73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19.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联合国宗旨和
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 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 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 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2年联大期间正式向大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的要求,建议扩大安理会,实现决策 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印度与日本、 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提出安理会改 革框架决议草案,要求扩大安理会,同时增加 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并坚决要求拥有 安理会否决权。
3 瓦杰帕伊总理时期
瓦杰帕伊于1996年5月16-28日和1998年3月 19日至2004年5月22日担任总理。冷战结束后, 印度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开始实行全方位大国 平衡外交,与美国发展一种新的关系,与俄罗斯 保持传统关系,拓展东向政策,重新恢复与欧洲 及西亚、海湾、中亚等远邻地区的传统联系,改 善与中国的关系。在外交布局中,印度对大国和 多边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本地区和多边的重视。
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建交。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对印度进行第一次 正式访问。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作为新中国 接待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对中国进行正式访 问。
1959年中国中央政府平定西藏上层反动集团 叛乱后,中印关系恶化。 1962年,中印双方发生大规模边境冲突。
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中印关系逐步改 善。
印俄双边关系密切。2000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 年度峰会机制。2008年2月,俄总理祖布科夫访印,出席在印举办俄罗 斯年开幕式。双方签署关于执法和档案合作的2份谅解备忘录。12月,俄 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印,分别会见印总统、副总统、外长及议会反对派领导人, 与印总理辛格举行会谈,并出席在印举办的“俄罗斯年”闭幕式。双方发表 联合声明,并签署了能源、经贸、金融、海关、旅游、航天等领域的10个 合作协议。
2009年8月15日,印度总理辛 格在印度独立日发表讲话,阐述内政外 交重点。他说,印度政府愿与所有南亚 邻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同时把保证社 会安定和谐、寻求经济恢复高速增长作 为国内工作的重点。
印度与美国签署国防等三个合作协议
2005年7月,印美宣布 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6年 3月,美总统布什访印。双方就 印度核设施分离计划达成协议, 制定两国贸易三年内翻番的目标, 宣布成立科技委员会,探讨民用 航天合作。12月,美国会通过 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200 8年9月,印总理辛格访美,与 布什总统举行会谈。双方发表联 合声明,同意开展民用核能合作。 美在印增设驻海德拉巴总领馆, 印在美新增驻亚特兰大和西雅图 两个总领馆。核供应国集团取消 对印度的核出口限制后,美众议 院批准《印美核协议》。
印俄合作发展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
印俄外长会谈
印度总理辛格与日本前首相小泉
印日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伙 伴关系。2004年起,印成
为日最大海外开发援助对象。
2006年12月,印总理辛
格访日,双方宣布建立战略 性全球伙伴关系,并将2
007年定为“印日友好年” 和“印日旅游交流年”。20 08年10月辛格总理访日, 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 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气候变 化、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加强 合作,发表了《印日安全合作 联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战略 伙伴关系进展联合宣言》。
前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
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 国事访问。
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对中国进行 正式访问。
近几年来,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
03年,两国建立了联合研究小组,专门研 究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并制定了经贸合作计
划。中印贸易额以每年20%~30%的速 度递增,2005年达到168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印
加快推进大国外交战略。强调外交为经贸
服务,在保持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
关系的同时,大力发展与美、日、欧等发
印
达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贸科技合作,吸
度
收资金和技术。与东盟及亚太地区国家的 关系发展迅速。重视能源安全,逐步拓展
总 理 辛
同海湾、中亚等能源供应国的交往与合作。 格
时期:
一、从尼赫鲁到辛格
印度是议会制国家,总理在外交
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从1947年独立 以来的60多年中,尼赫鲁总理、甘地总 理、瓦杰帕伊总理和辛格总理执政时印 度的外交包括国际组织外交搞得最有声 有色。
1 尼赫鲁总理时期
尼赫鲁于1947年8月15日至1964年5月27日 担任印度总理。在印度,没有一个公众人物在对 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经验方面比得上他,难怪圣雄 甘地也称他为自己外交事务方面的导师。15J作为 印度的开国元勋和首任总理,尼赫鲁为印度后来 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印度独立时,正是冷战 开始和两大阵营对抗的世界战略格局形成之时。 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政府决定在两极对抗 中采取中立立场,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在国际事 务中保持行动的独立性。i954年尼赫鲁与周恩来 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 尼赫鲁又参与发起并参加了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99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印度 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 首次访印。 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中国。 2002年,朱镕基总理访问印度。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 正式访问。11月,中印两国海军在上海东部海 域举行50多年来首次联合军事演习。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老挝首都 万象会见印度总理辛格时表示,中印关系目
然而,1947年与巴基斯坦和1962年与中国的 军事冲突损害了印度的和平大国形象。尽管印度 曾经表示接受联合国印巴委员会于1949年1月通
过的关于在克什米尔进行公民投票的决议,但印
度很快又改变了立场。印度还继承和巩固英国殖 民统治在南亚地区的权利,把三个喜马拉雅山国 家(不丹、锡金、尼泊尔)纳入自己的保护和控制 之下。印度的外交综述同美国的关系
同俄罗斯的关系
同日本的关系
印 度
国
徽
同东盟及东盟国家的关系
同南盟及南盟国家的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发起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
策的基础,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 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 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以瓦杰帕伊为首的印度人民党政府更具有民 族主义色彩。瓦杰帕伊政府有各大外交行动:公 开进行核试验、大幅提升印美关系、提出入常目 标。印度长期以来没有加入联合国防扩散体系, 1998年核试后,一直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 约》和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印度还国 防扩散体系,1998年核试后,
一直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签署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印度还大力发展导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与印度总理辛格
第15届南盟首脑会议开幕
2004年以来,印巴保持和平对话进程, 双边关系继续缓和。2008年11月, 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后,印指责巴 境内的恐怖组织“虔诚军”制造了此次事 件。印巴关系骤然紧张,和平进程中断。 经国际社会斡旋,两国紧张局势有所降温, 但尚未根本缓解。2009年6月,印总 理辛格在俄罗斯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 间会见巴总统扎尔达里。
吉夫甘地总理在联合国最有影响的外交行动是
1988年6月他在联合国大会第三次裁军特别会议
上提出开创无核武器和非暴力世界秩序的行动计
划,其核心是进行全面、彻底和非歧视性的核裁 军,到
2010年分三阶段取缔所有核武器。该行动 计划的基本要点包括:第一,所有国家共 同承诺最迟于2010年取缔核武器;第二, 所有核武器国家必须加入核裁军进程,所 有其他国家也应成为这一进程的一部分; 第三,为了显示善意和建立必要的信任, 每一阶段应取得有形的进展;第四,有必 要改变现有的原则、政策和机构以维护一 个无核武器的世界,在联合国主持下进行 谈判以建立一个全面的全球安全体系。
在英迪拉甘地第一次担任总理期间,印度积
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特别是在77国集团内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提出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对77国集团的发展方向
和行动路线,以及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具有
重要的影响和意义。英迪拉甘地在第二次担任总 理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多边外交活动,如1981年 10月在坎昆的南北首脑会议、11月在墨尔本的英 联邦会议、1982年2月在新德里的不结盟国家首 脑会议并当选为主席、1983年6月在贝尔格莱德 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0月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拉
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总理在印度国会人 民院的演说中全面阐述了以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 和根据我们自己判断为主要含义的不结盟政策。
这一政策很快赢得广大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的 支持,尼赫鲁与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尼西亚的 苏加诺和埃及的纳赛尔共同领导了不结盟运动。 在1964年开罗召开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印 度提出了不结盟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核裁军; 第二,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第三,免于外国统治、 侵略、颠覆和种族歧视;第四,通过国际合作加 快经济发展;第五,充分支持联合国及其和平与 发展事业。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和最大成员, 印度对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甘地总理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英迪拉甘地执政(1966年1月24 日至1977年3月24日,1980年1月14日至1984年 10月31日)和拉吉夫甘地执政(1984年10月31日至 1989年12月1日)。
两位甘地总理执政的岁月,正是印度的外交 政策包括国际组织外交经历考验和面临调整的时 期。印度从实力地位和地缘政治出发,重点发展 与苏联的特殊关系,建立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 在核不扩散、阿富汗、柬埔寨等问题上,印度与 西方国家的立场相左、利益相异。在南亚,印度 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对待地区内小国,并提出被 称为印度主义的英迪拉主义,反对地区外国家对 南亚事务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