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望江南·幽州九日①汪元量②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注】①幽州,元都城所在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官延琴师,在 1276 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的初秋,被元兵俘虏,遣送到幽州。

阅读题目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头三句写重阳节词人心绪如麻,夜不能寐,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长夜中响起的角声也似在诉说悲伤。

B.上片写景运用视听结合和拟人的手法,衬托了深夜的寂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也暗示出词人身在官舍的心境。

C.下片"绮席"两句写词人讽刺以前在南宋拥金枕玉的"美人",忘了亡国之痛,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醉生梦死。

D.末句"和泪捻琵琶"动作描写真切,把感情外化为有形,呼应上片"悲""愁",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15.词人为什么会"肠断裂"?请简要分析。

(6 分)参考答案14.C15.①故国不再、亡国被俘的屈辱。

面对被囚禁的境况,怀想旧日南宋宫廷的繁华,深感悲痛。

②佳节思亲、夜不能寐的孤独。

重阳节在旅馆思念家人,长夜无眠,搔首长叹。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望江南》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二」望江南金德淑阅读答案赏析,这是南宋女词人金德淑所创作的一首词,也是唯一存留下来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了亡国之哀,堪称“亡宋之挽词”。

原文:望江南・春睡起金德淑春睡起,积雪满燕山。

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人立玉楼间。

望江南・春睡起字词解释:①燕山:在大都(今北京)东北面。

②缟带:白绸带,丧服外系的带子。

阑珊:将尽。

③玉楼:楼房的美称。

《望江南》阅读答案9篇

《望江南》阅读答案9篇

《望江南》阅读答案9篇《望江南》阅读答案9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江南》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江南》阅读答案1●望江南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1)赏析“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中蕴含作者的感情。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的后面三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中吕】阳春曲·春景①(节选)【元】胡祗遹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②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①中吕:宫调名。

阳春曲:曲牌名。

春景:曲题。

②觉来:醒来。

(1)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2)“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的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附答案)福建福鼎林承雄初稿于5/4——7日 5/9晚改定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离(加“酉”字旁),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

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导读】这篇记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作者调任密州知州的第二年。

本文记述了他到密州后的生活情况,反映了他澹泊自适的生活态度,达观超然的老庄哲学。

文章以说理挈领,然后写建台的背景和经过,进而写登台之乐,简笔点染四方形胜佳景,末尾卒章显志。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含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含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遣意①(节选)【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唐】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唐】元稹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望江南超然台作答案

望江南超然台作答案

望江南超然台作答案>古文诗歌阅读1004 1104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分)(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评分细则】(1)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苦闷”“郁闷”等,写出同义词可以得2分,理解为春日的惆怅,可得1分,理解为抒发豪情不得分。

第二个问题能结合诗人的具体行为,如“咨嗟”“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等进行分析可得2分,分析不到位,不贴切,酌情给分。

(2)题答出“春未老之景”,或具体写出景物的都可得1分。

词描绘了一个迷茫的画面,寓有思乡之情,采用了寓情于景之法(答情景交融也对),答出“思乡”“情景交融”各得1分;从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是抒写思乡之情,从下片的动作、情态描写中可以看出是抒写思乡而不得归的惆怅、无奈,答出“无奈”“愁怅”都可得1分。

【考生误答】(1)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的乡愁,但生性旷达的苏轼却在煮茶、喝酒中找到了摆托苦恼的办法,获得了超然物外的心情。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写思乡之情。

【原因剖析】(1)理解的情感时出现了错误,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的情感倾向,只机械地解读了个别词语,如标题中的“超然”等,而没有抓住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

【答题技巧】考生答题前,一定要读懂诗歌大意,然后才可通过把握关键词,如本词中的“柳斜斜”“烟雨暗”“思故国”等理解的思想情感。

(2)没有分析出“景”与“情”的关系,缺少关键词,如“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等。

望江南·超然台作 阅读答案附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 阅读答案附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附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本词在修辞上运用了与两种手法。

(2分)(2)本词的标题为超然台作,请具体分析全词是如何围绕这一标题来展开的。

(6分)参考答案10(1)拟人通感对仗(或对偶) (任写两种)(上片春未老;上片风细句中将触觉转换为视觉;下片休对句中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与且将句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严格对仗)。

(2)①着力描写了超然台上看到的景色:暮春时节,柳条轻拂,站在超然台上远望,春水荡漾,春花满城,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②抒发了登上超然台后产生的愁思:寒食节前后,应当是返乡扫墓之时,但作者却欲归而不能,表达了思亲而不可得的无奈和怅惘之情。

③表达了作者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感慨: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作者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

于是决定暂且抓紧时机,借吟诗饮酒以自娱吧!(每点2分,观点及简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

)(或概括为两点:一为登超然台所见之景,二为登超然台所抒之情,包括无奈怅惘和豁达超脱两方面。

)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

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

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

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

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

下阕作者因景生情。

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

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

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休对且将,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答案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答案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答案1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表现作者的什么感情和内心活动?(3分)(2)全词上下片是如何情景结合的?(4分)答案:10.(7分)(1)(3分)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1分)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2分)(2)(4分)触景生情(或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1分)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烟雨景色(或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1分)。

下片写情,触景生情,因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引起作者感情的复杂变化(1分),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1分)《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5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②壕:护城河。

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④咨嗟:叹息、慨叹。

6.词作中,“一城”与“”相结合,写出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之景。

(1分)7.你如何感受到词中作者面对人生失意时的积极心态?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附答案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

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

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15.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14.A、C(A.没有用比喻。

C.“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15.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

(2分)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2分)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