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高中诗词阅读).docx
《西江月·平山堂》(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前言】《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所作的一首词。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
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
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⑵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⑶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⑷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⑸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⑹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⑺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词阅读理解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代)词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明月别枝..惊鹊______(2)路转溪桥忽见.______3.对本词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在江西闲居期间,夜行经过黄沙道,看到月夜乡村景色时写下的一首小令。
B.词人描摹了一幅江南山村初秋月夜图。
C.上阕中,夜间的“鸣蝉”反而更衬托出乡村的幽静。
D.下阕中的“星”“雨”,与上阕中恬淡清幽的氛围相得益彰。
【答案】1.辛弃疾南宋2.(1)横斜突兀的树枝(2)同“现”3.B【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
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的著名词人辛弃疾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理解诗词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这里的“见”通“现”,显现;“别枝”是横斜突兀的树枝。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从词句“鸣蝉”“稻花”“蛙声一片”可以看出,抒写的是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B项“词人描摹了一幅江南山村初秋月夜图”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西江月(高中诗词阅读)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参考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上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
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
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西江月全诗翻译赏析

西江月全诗翻译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西江月全诗翻译赏析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十一月,是时,东坡61岁。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下面是第一我为你整理的《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诗词阅读题目(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2)请你绽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
(2分)▲《西江月》诗词阅读答案(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接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得意的入迷程度。
(1分,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拂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回旋;一阵阵清风缓缓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悦耳动听的蝉鸣声。
(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西江月》诗词鉴赏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美丽,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常常来此巡游,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奇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回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由于月光光明,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高中诗词阅读)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辛弃疾万事云烟忽过,一身浦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
管竹管山管水。
[注]词人一生为了恢复祖国的统一,屡建奇功,毕生坚持抗战,为主和派所不容。
催科:官府催交的租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云烟”二字给人轻淡之感,其实轻淡中包含着词人对往事如烟的感叹。
B.上阕次句将自己比作入秋蒲柳,意思是说自己身体非常孱弱,过早地衰老了。
C.“早趁催科了纳”既照应题中“以家事付之”,同时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
D.结尾两句词人以“乃翁”自称,说自己依然还可以管管竹林、青山、绿水。
2.词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1)杜甫在《春望》中描写明丽春景让花鸟流泪,借以反衬忧国之愁、思乡之苦的两句是:“,。
”(2)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的看法的两句是“,”。
(3)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答案解析1.C(词中意思是词人嘱咐儿孙及早交纳赋税,家中的收入支出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与“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无关)2.此词上阕写作者晚年的身体状况及闲适的心境,下阕表示自己将不再掌管家事,今后要寄情山水,感受自然。
(3分)全词反映了作者的退居生活和心境,表面上看是显示自然恬淡、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和风度,实际在词中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
(3分)3.(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诗词阅读及答案】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解析理解

【诗词阅读及答案】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解析理解西江月|丹阳湖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这首词作于1162春,作者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
此前三,张孝祥曾两次遭罢官。
(1)上阕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略分析。
(4分)(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1)展现的是一幅宁静优美.(2分)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作者驾舟荡漾在宽广的湖面上,迎来扑来一股和煦的春风(1分);湖边轻柔如丝的柳条,随风飘舞,不时拂面。
(1分)(2)下阕词人由景入情,直抒胸中的深沉感慨。
(2分)仕途升沉的遭遇,使他深谙人情世故,也习惯了世路的艰辛,因此心态也淡泊平和许多,从而面对令人陶醉的美丽如画的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欣喜,进而抒发了作者尽情地领略大自然风光的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
(2分)赏析一张孝祥:历阳乌江人。
读书一过目不忘。
绍兴二十四(1154),廷试第一。
历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集贤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潭州,徙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
筑守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卒,三十八。
(节录《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张孝祥传)这首词是张孝祥题在江苏溧阳县三塔湖三塔寺寒光亭柱上的。
上片写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
”“问讯”,寻访,这里可引申为“欣赏”。
“东风”二句写荡舟湖上的感受,“吹”字和“拂”字极有情致写出词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东风”似解人意,“杨柳”饱含深情,一切尽如人意。
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进一步抒写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
湖光春色,确实美丽,只是作者少的锐气,在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之后,已经消磨殆尽。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译文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译文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译文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辛弃疾《西江月》宋词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参考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上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
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
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
味无穷。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
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
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
象表现出来了。
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
“横空”,写出了天宇
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野外
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
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
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
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
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
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
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
”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
溪流的情景。
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
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
草。
“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
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下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
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
风尘世俗之感。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
可惜,是
可爱的意思。
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
溪晶莹剔透的珠玉。
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
瑶”。
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
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
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
更不违情。
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
“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
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
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
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
此句以独特
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
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
桥上“少休”。
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
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
妙在
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
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
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
的提示。
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
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
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
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
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
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
喧闹和生机。
C.词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
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让人顿生无限
遐想。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
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6
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1)《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给统治者以讽喻。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
答案解析
1.选 B B 项,“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
突出“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
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
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
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
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