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14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文文言文实词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2.初步辨析并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3.正确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学习过程:一、什么是实词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请同学们一起完成:如其言阅十余岁“言”“岁”是________词蒙辞以军中多务及鲁肃过寻阳“辞”“过”是_________词友人便怒曰屠大窘“怒”“窘”是__________词,实词就是这些句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二、实词分类:(一)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找出下列例句中的通假字①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②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在不”中的“不”读成“fǒu”,读音相同,所以“不”通“否”,解释为:不;同样《<论语>十二章》中“不亦说乎”中“说”读成“yuè”,所以“说”通“悦”,解释为:愉快。

可见,一般而言,通假字的解释分为两点:①“……”通“……”②解释为:……2.当堂训练,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其人舍然大喜(《穿井得一人》)②对镜帖花黄《木兰诗》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①中“舍”同“释”,解除,消除;②中“帖”同“贴”粘贴;③中“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词性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也可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意动和使动等1.名词活用作动词,课堂练习:一狼洞其中:《狼》恐前后受其敌:《狼》“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本来是名词,解释为“洞穴”,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打洞”;“恐前后受其敌”中的“敌”本来是名词,解释为“敌人”,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攻击”。

201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201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巧借推断理解实词学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2、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3.能够在课外文言文中对陌生实词准确推断其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点击考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尝薪胆以图内治。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包括:120个实词、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考查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方法归纳】解释加点词,并总结推断的方法1、‚遣官籴.米上江‛()2、‚臵场平价振粜.‛()3、则择官阅实其貲.()4、旱蝗相仍,民殣.于道璐()方法总结:补充我们当掌握的:(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6、卒.然临之而不惊()7、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14.1《促织》(文言文阅读版)导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1《促织》(文言文阅读版)导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导学案(文言文阅读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及作品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情节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学习重点1.整理归纳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学法指导:《促织》是一篇小说,学的时候注意划分结构,梳理情节内容。

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较多,认真积累。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

第二课时一、基础通关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

实词导学案

实词导学案

《文言实词》导学案(教师用)[教学目标]1.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2.运用推断的方法进行合理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案]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正确含义。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二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有的是课外练习做过的。

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

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关键: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2、掌握正确的方法推断文言实词一般来说,有六种基本方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学习案]实词推断的常用方法一联想推断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既有令名,复求寿考便言多令才美好②铨简秀士简能而任之选拔官吏③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执政④引次江北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2.联想成语推断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清楚②召医而尤其故怨天尤人,责问③不素餐兮《诗》尸位素餐白吃饭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二语言结构推断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2..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14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14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14文言文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给下列生字注上拼音。

援射俱弗矣辩3、听朗读录音,注意以下字读音:弈、诲、为、鸿鹄、援弓缴、弗若、与、沧沧凉凉、孰为汝多知乎。

4、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

弈秋、通国、鸿鹄、缴、之、弗若、为、与、然、辩斗、以、日中、车盖、及、盘盂、探汤、孰为汝多知乎5、多音字注音组词为缴三、课中研学板块一1、初步了解文言文。

(1)听朗读录音,练习朗读,读准字音,了解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划分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2、理解题目,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2)、就题目提出问题(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板块二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1)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习“之”的不同意思。

(3)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

练习两遍)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

(读出肯定的语气)2、感悟道理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3、联系生活,深入理解板块三同样方法学习《两小儿辩日》四、课后研学1. 熟练背诵两则文言文;2. 复述故事,并聆听体会。

文言实词导学案

文言实词导学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导学案之一语文组冯祥一、明确复习目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分解为两层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2.能根据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基础知识梳理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出现的实词。

考查重点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其中对一词多、义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一)通假字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知”和“智”。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之间的借代。

如“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

又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

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畔”与“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如“无”和“亡”。

③韵母相同(叠韵),如“嘱”和“属”。

从形声字的角度讲,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

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促)”。

3.古今字。

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

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反”与“返”。

(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1)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2)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3)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4)用心一也(《劝学》)(专一)5)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满,全) 6)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知识。

中考文言实词复习导学案

中考文言实词复习导学案

中考文言实词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悉中考文言文实词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3、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二、考点梳理(一)古字通假现象。

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音同形异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意思2、音同形似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意思3、音近形异如: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意思4、音近形似如:不亦说乎。

通,意思(二)古今异义现象。

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阳之北河:古义:今义:2、词义缩小如:左佩刀,右备容臭臭:古义:今义:3、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今义:4、词义转移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古义:今义:(三)一词多义现象。

如:故公问其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如:绝哀转久绝()以为妙绝()(四)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2、名词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斗:蛇:3、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帝感其诚。

诚: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亲:远:远离6、使动用法翻译为“使……怎么样”。

如:闻寡人之耳者。

闻无案牍之劳形劳:7、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什么”“对……感到怎么样”“认为……怎么样”。

如: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渔人甚异之异:三、习题演练(总复习测试卷五第1至5小题)四、中考链接1、(北海中考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3)杂然相许许:(4)操蛇之神闻之操:2、(北海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王曰:“善.”。

乃下令B、汝亦知.射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久而不去.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D、但微.颔之微.斯人,吾谁与归3、(北海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从口入过中不至,太丘舍.去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遂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范阳祖逖,少有大志.4、(2016预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余因得.遍观群书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C、使人称谢.使宣叩头谢.主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汝心之固.5、(2016预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传一乡秀才以观.之B、益慕圣贤之道.伐竹取道.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生于忧患.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奉.命于危难之间五、备考策略1、善于归类,掌握规律;2、结合语境,准确判断。

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

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

义了。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如“口诛笔伐”,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记忆。

着重记那些和现代汉字,形同、音同而义异的词。

同时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

如:“走”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偷”是“勉强”、“凑合”的意思。

这就可以和“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苟且偷生”中的“走”和“偷”对照理解。

(二)同形异义除单音词古今异义外,要特别防止古汉语相邻的两个单音节词与同形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混淆。

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二十二) 导学案编制人:孙立茹审核:领导签字:预习案(ABC层学生必做)【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兴、行、幸、修”在文中的含义。

2. 阅读课外文言文,明确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运用已学知识解题。

【自主积累】兴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大楚兴,陈胜王()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5夙兴夜寐()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7政通人和,百废俱兴()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行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赵王畏秦,欲毋行()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4《琵琶行》()5感吾生之行休()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大行不顾细谨()8蹑足行伍之间()幸1则吾斯役之不幸()2大王亦幸赦臣()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修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邹忌修八尺有余()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4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5不期修古,不法常可()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7恐修名之不立()8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预习自测】1.【兴】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降落、降下)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兴盛、兴旺)C.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发动) D.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兴致)2.【行】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行走、走路)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行为)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行军)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一种诗歌体裁)3.【幸】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驾临曰幸,这里指宠幸)B.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幸免)C.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有幸、幸运)D.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希望)4.【修】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长、修美)B.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修理)C.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探究案(AB层学生必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明确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画线句子。

(2013辽宁卷)(1)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2)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臵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3)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4)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5)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6)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第一段)讳.举.以.当.著.方.且.释.虽.(第二段)为.益.识.选.格.乃.见.(第三段)以.阴.(第四五六段)数.见.名.纯质..虽.以.谥.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⑵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训练案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

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训练案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文言实词(二十三)导学案编制人:孙立茹审核:领导签字:预习案(ABC层学生必做)【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徐、许、阳、要、宜”在文中的含义。

2. 阅读课外文言文,明确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运用已学知识解题。

【自主积累】徐1不徐不疾()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许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杂然相许()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4高可二黍许()5不知何许人也()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阳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要1北收要害之地()2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4要在安国家,利人民()5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6张良出,要项伯()宜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2诚宜开张圣听()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预习自测】1.【徐】选出意思不同的一项()A.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徐而察焉。

知非池中物也。

D.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2.【许】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答应)B.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赞许、同意)C.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表示约计的数量)D.“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

《晏子治东阿》(同意、答应)3.【阳】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山的南面)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水的北面)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与“阴”相对,这里指“明亮”)D.夫知伯之为人,阳亲而阴疏。

(与“阴”相对,这里指“明亮”)4.【要】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险要)C.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D.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总括、概括)5. 【宜】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应当,应该)B.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应当,应该)C.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应当,应该)D.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适宜,合适)E.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适宜,合适)F.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四五万(适宜,合适)探究案(AB层学生必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明确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画线句子。

(2013江苏卷)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

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

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

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

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