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复习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学设计

一、命题透视

与现代文一样,文言字词是组成文言文最基本的材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言的不断演变,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产生相当的差距。因此,文言字词就成为理解文言文中难以突破而又必须突破的一道障碍,若不排除这一障碍,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就无从起步。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一精神,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

根据《课程标准》、各地考试大纲及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对文言实词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实词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3、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尝试自主总结复习方法,学会归类整理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十年寒窗磨一剑”,再过65天就是我们中考的日子了,为了打赢这一仗,我们必须抓紧最后两个月的复习,整理好学过的知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文言词类的复习与整理。

二、分析题型、明确考点

请同学们拿出印有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各学习小组讨论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有哪几种考查类型。

明确:试题规律:

(1)、题量相对增多,分值增大:

(2)、考点主要分为:古今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3)、命题方式主要为:具体释义

(4)、翻译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三、考点梳理: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古字通假现象。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

即是通假字。

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音同形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音同形似: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音近形异: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4、音近形似: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二)、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

如:左佩刀,右备容臭臭:古义:气味,今义:气味难闻

3、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中性)

今义:言行十分恶劣(贬义)

4、词义转移

如: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如:“无论”。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

(三)、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

1、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作状语中)

2、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4、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

达使令式的内容。

5、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要注意判别的两个原则,就是一看功能、二看搭配,可根据现代汉语中一般词类的主要功能及搭配规律加以识别。

(四)、一词多义现象。

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例:安: 1、死于安乐。安逸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奉养。

3、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4、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安定

备: 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犹得备晨炊。准备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四、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