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实词教案

文言实词教案

文言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3.能够正确运用文言实词进行写作。

二、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

三、教学难点1.文言实词的运用;2.文言实词与其他词类的区别。

四、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与虚词相对,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如“之”、“乎”、“者”等。

文言实词的特点是:语义明确,表达精准,常用于叙述、描写、说明等语境中。

2. 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1)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人、事、物等,常用于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中。

例如:孔子曰:“君子有三乐,取乎身,观乎俗,知乎礼。

”《论语》“君子”、“身”、“俗”、“礼”等都是名词,用于表示人、身体、社会风俗、礼仪等概念。

(2)动词动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常用于谓语、状语等成分中。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庄子》“思”、“学”都是动词,用于表示思考、学习等动作。

(3)形容词形容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常用于定语、状语等成分中。

例如:夫人之相与也,俯首甘言,如合符节,而日以信诺。

《左传》“甘言”、“信诺”都是形容词,用于表示言语的甜美、可信等特征。

(4)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常用于状语等成分中。

例如:夫人之不齿于人者,亦以此物矣。

《左传》“不齿”、“以此”都是副词,用于表示不受人欢迎、以此为由等意义。

3. 文言实词的运用文言实词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语境文言实词的运用需要根据语境进行选择,不能随意使用。

例如,在叙述人物形象时,可以使用形容词来描写其性格特征,但在叙述事件时,需要使用动词来表达动作。

(2)注意搭配文言实词的运用需要注意搭配,不能随意组合。

例如,在表示时间时,需要使用副词来修饰动词,不能使用名词或形容词。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为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解答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文言文实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与虚词相对,能够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君子”、“国家”。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如“行”、“有”。

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或特征,如“美”、“大”。

4.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百”。

5. 量词:用来计量或限定名词,如“篇”、“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1. 一词多义:许多文言文实词具有多个含义。

2. 词性转换: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词性使用。

3. 合成新词:通过合成方式形成新的词汇。

文言文实词的学习方法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不断扩大文言文实词的词汇量。

2. 上下文理解: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3. 比较辨析:对比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细微差别。

4. 实践应用: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文言文,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实词,如“学”(动词,学习)、“时”(名词,时间)、“习”(动词,复习)、“说”(形容词,愉快)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今语言的联系。

总结与反思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使用情况。

2. 讲解实词:(1)名词:举例说明名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山”、“水”、“人”、“事”等。

(2)动词:举例说明动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走”、“跑”、“看”、“写”等。

(3)形容词:举例说明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美”、“丑”、“高”、“低”等。

(4)数词:举例说明数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一”、“二”、“三”、“四”等。

(5)量词:举例说明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个”、“只”、“匹”、“车”等。

(6)副词:举例说明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乎”、“焉”、“哉”等。

3. 讲解虚词:(1)介词:举例说明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于”、“从”、“自”、“以”等。

(2)连词:举例说明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且”、“而”、“乃”、“则”等。

(3)助词:举例说明助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4)叹词:举例说明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哉”、“矣”、“耶”、“乎”等。

(5)语气词:举例说明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矣”、“焉”、“哉”等。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2)分组讨论,分析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虚词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如“山”、“走”、“美丽”、“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如“的”、“和”、“吗”、“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难点:理解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语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和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词和虚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实词:介绍常见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3. 讲解虚词:介绍常见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4. 语境练习:提供一些含有实词和虚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互动和合作。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

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02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文言实词和虚词第1课时系列教案

202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文言实词和虚词第1课时系列教案

202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以《逍遥游》为例: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三)古字通假1.通假的具体情况:2.识别通假字的方法:(四)词类活用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洪海宁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

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

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
1.通假字辨析。

(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

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一厝朔东
③百废具兴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板书: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

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

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师生共同分析:。

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

(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

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⑥公将鼓之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

(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

“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战于长勺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

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
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