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辛弃疾《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西江月》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翻译及赏析《西江月》翻译及赏析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西江月·遣兴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遣兴翻译及赏析西江月·遣兴翻译及赏析《西江月·遣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全文如下: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前言】《西江月·遣兴》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
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
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注释】1、“近来”二句:语本《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以手”句:套用《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夏侯)常曰:‘去!’”【翻译】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鉴赏】有两种角度的赏析,其中赏析一更为生动形象: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
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
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
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
这两句是“醉话”。
“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
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鉴赏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鉴赏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欣赏下这首《西江月(渔父词)》。
西江月(渔父词)宋代: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沈沈。
闲管兴亡则甚。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轶事典故义斩义端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
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
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
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
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
辛弃疾《西江月 遣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①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②【注释】①“近来”二句:语本《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②“以手”句:套用《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夏侯)常曰:‘去!’”【译文】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集评】现代·夏承焘:“全词写醉酒心情:欢之可贪,因为它暂得之不易;古书之不可信,因为当时南宋的社会现实已经不似古书里所说的。
下片写出自己倔强性格,就是他的《贺新郎》词所谓‘北夏门高从拉攞,何事须人料理’(用《世说》和峤说任恺语》的意思。
这样写闲适,和朱敦儒一班人的‘拖条筇仗家家竹,上个篮舆处处山’,显然是另一种心情。
”(《月轮山词论集·辛词论纲》)【赏析】此词从表面上看写的是闲适饮酒,但却掩不住作者倔强的性格和战斗者的锋芒。
借酒浇愁本是稼轩词中屡见不鲜的一个内容,但这一篇写酒醉之态别有风味,表现手法非常新颖生动。
松边醉倒,与松问答,疑松来扶,举手相拒,此老的狂态、醉态,多么活泼可爱!然而透过这倔强癫狂的形象,我们又窥见了作者憎恨世俗、力抗黑暗社会的内心活动的波涛。
尤可注意的是上片后二句。
历来注家皆注明它源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语,这固然不错。
但结合稼轩思想特征与坎坷经历来看,这两句决绝之语的含义已超出了孟子原话的一般认识论的水平,而具有一点反思传统与历史的叛逆意味了。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员逼迫导致民众起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
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
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
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清平乐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
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
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
辛弃疾的西江月赏析

辛弃疾的西江月赏析辛弃疾的西江月赏析导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诗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辛弃疾的西江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诗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诗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西江月 新秋写兴》解析

《西江月新秋写兴》解析《西江月·新秋写兴》为刘辰翁的词,全词如下: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
却是有婆姨样。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
来时诵我伴牢愁。
一见尊前似旧。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新秋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狂欢。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暗示着自然规律的恒定和人事的无常。
人们在夜晚试换新妆,展现出狂欢的景象,但这种欢乐却带着一种庸俗之感下阕则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美丽的容颜如同醉梦一般转瞬即逝,而白发和胡须则见证了时光的流转。
最后两句“来时诵我伴牢愁。
一见尊前似旧”,表达了对过去友情的怀念,以及与老友重逢时的感慨。
整首词通过对新秋时节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词中的景象和情感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
同时,词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表达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赏析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前言】【注释】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盏:同“盏”,酒杯。
【翻译】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鉴赏】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
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辛弃疾《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宋代:辛弃疾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
来时诵我伴牢愁。
一见尊前似旧。
诗在阴何侧畔,字居罗赵前头。
锦囊来往几时休。
已遣蛾眉等候。
译文
妻之美貌都成为了醉梦,已成过去,而我鬓白余生有几?初见之
初即诵我的抒写愁怀之作,一看便知能与我同甘共苦者。
你的诗作与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水平相近,书法则在罗叔景赵元
嗣之上,诗囊往来什么适合才能停止,每次归来,你早遣蛾眉迎候,
为我整理诗囊。
注释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
词”“江月令”等。
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
粉面:粉嫩洁白之面。
陆畅《解内人嘲》诗:“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
”
伴牢愁:楚辞篇名,汉扬雄著。
《汉书·扬雄传》:“又旁《离骚》作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为一卷,
名曰《畔牢愁》。
”注:“李奇曰:畔,离也。
牢,聊也。
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
“诗在”句:引自杜甫《解闷》十二首:“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阴何:谓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
“字居”句:引自《晋书·卫恒传》:“恒作四体书势曰:罗叔景、赵元嗣者,与张伯英并时,见称于西州,故英自称上比于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苏轼《次韵孙莘老见赠》诗:“龚、黄侧畔难言政,罗、赵前头且眩书。
”
“锦囊”:用李贺锦囊寻诗事。
锦囊来往: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
”
赏析
开头二句自叹年老。
言青春年华已在如醉如梦的生活中过去,如今两鬓如霜也不知还能度过几个春秋,好景不长,令人失望,表现了作者叹老嗟衰的愁苦心态。
“来时”二句写作者同诗友的亲密关系。
言每次诗友来时,总是对我诵述扬雄《畔牢愁》之作,作者用扬雄的《畔牢愁》借指自己的抒写愁怀之作,表示“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之意,很愿同我往还,密切关系,所以“一见樽前似旧”,和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
“诗在”二句颂美诗友工诗善书。
此处化杜诗和卫恒语意,言友人之诗和南北朝诗人阴铿、何逊相近,值得学习;其书法也在罗(晖)赵(袭)之前,虽见称于人,而我却不敢恭维。
结尾二句写候其来诗。
《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
”此处化用其意,言互相赠诗不要停止,已遣侍人等候来诗,对诗友表现了企盼与敬重之意。
此词追忆其生平数事,既以为知音,又表彰其内助之劳,更推崇其诗书之佳,篇幅虽短,情意殷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