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1教学文档
马1

马1
[法]布封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鬣剽悍疆场驯良勇毅窥伺迎合疮痍枉然阔绰观瞻
妍丽庇荫遒劲犷野畸形颚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
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
《马》教学教案设计

《马》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马的基本知识,包括马的种类、特点、习性等。
1.1.2 培养学生对马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1.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马的种类与特点1.2.2 马的生活习性1.2.3 马与文化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马的种类与特点2.1.2 马的生活习性2.1.3 马与文化2.2 教学难点2.2.1 马的内部结构与功能2.2.2 马的驯化过程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马的基本知识、种类、特点等。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回答,增强课堂活力。
3.1.3 观察法:观察马的图片、视频,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2 教学手段3.2.1 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马,让学生直观了解。
3.2.2 视频:播放马的生活习性、驯化过程等,丰富教学内容。
3.2.3 实物模型:展示马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引入:讲解马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4.1.2 讲解:介绍马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等。
4.1.3 互动:学生提问、回答,讨论马的文化意义。
4.1.4 实践:观察马的图片、视频,分析马的内部结构与功能。
4.2 时间安排4.2.1 引入:5分钟4.2.2 讲解:15分钟4.2.3 互动:10分钟4.2.4 实践: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与回答情况。
5.1.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5.2 反馈与调整5.2.1 根据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
5.2.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6.1.1 活动一:马的知识竞赛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马的相关知识。
课程《马》教学教案

《马》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马的起源、进化以及在我国的历史地位。
(2)培养学生对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认识。
(3)引导学生了解马在农业、交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对马的观察能力。
(2)采用对比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马的品种及其特点。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马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马是人类的朋友,提高道德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马的起源、进化及其在我国的历史地位。
(2)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马在农业、交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马的进化过程。
(2)马的形态结构特点。
(3)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马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资料。
(3)设计教学活动及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
(2)搜集关于马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马的图片,激发兴趣。
(2)简要介绍马的特点,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的起源、进化。
(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关于马的资料。
3. 课堂讲解:(1)讲解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2)介绍马在农业、交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马的品种及其特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提高道德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绘制马的形态结构图,加深对马的认识。
3. 调查周边的马匹,了解其生活状况,关注动物保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马的起源、进化、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其对马品种特点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
教学设计范文:《马》教案

《马》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马的基本特征、品种和分布情况。
掌握马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技巧。
学会观察和描述马的行为和习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探究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马的饲养和管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马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动物的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提倡和谐共处的理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马的基本特征马的形态结构特点马的生理功能和特点马的品种和分布情况2.2 马的饲养管理马的饲养环境需求马的饲料和饲养方法马的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对马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马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2 探究马的基本特征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总结马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马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3.3 马的饲养管理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马的饲养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马的饲养环境需求和饲料选择。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马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饲养管理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马的饲养管理方法的掌握情况。
4.2 学生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观察报告或饲养管理计划书的质量和准确性。
评估学生对马的兴趣和保护意识的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采用《马》相关教材或科普书籍,提供学生系统的学习材料。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或网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5.3 实物资源准备一些马的实物标本或模型,供学生观察和触摸,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一些马的饲养和管理工具和设备,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课文马教案

初中课文马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老舍,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马在你们的心中是怎样的形象?2. 简介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马的特点?问题2:作者为什么说马是“兽中的王”?问题3:课文中的“龙马精神”指的是什么?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马的作文,题目自拟。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对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有了体会。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的总结不够全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初中《马》教案

初中《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会欣赏描绘动物的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会欣赏描绘动物的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马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马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马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马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2)学生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文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解释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学生互相批改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马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互相交流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马的短文,可以描述马的特点、生活习性或者与马有关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马》1. 马的特点- 形态优美- 力量强大- 耐力惊人2. 作者情感- 喜爱- 赞美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马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 29《马》(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马》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马》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不同的命运和形象,流露出对“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的由衷赞美,对“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切同情。
3、中招考点结合历届某某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散文类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释义,作者简介。
(2)、概括文章的内容,赏析重点句子。
4、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字词识记上升到阅读理解,品位鉴赏,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通过参阅课下注释和学习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查阅工具书,能掌握本课生字词3.通过朗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文章的思路。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1)开展字词大闯关的活动,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
(2)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一和自学检测二。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七件事,说出文章的感情线索。
并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三。
四、教学过程当堂检测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剽悍()疮痍()窥伺()面面相觑()2、解释加点的字。
疮痍:剽悍:慷慨以赴:相得益彰:3、填空。
布封,____国_______ 家、____家。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马1

优秀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马1导言: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要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感形成。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要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
本篇分享的教案,以教学设计合理、内容充实、学生参与度高为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认可。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马1》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情感价值,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读懂"能力,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加深对修辞的理解,提高语感。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爱与责任的关系,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文章情节深入了解,区分不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难点: 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掌握修辞规律三、教学准备:1.《马1》的文本和相关练习题2.录像或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马匹生活及训练的认知。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 (15 mins)a.展示马匹训练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马匹的生活和训练。
b.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及目标。
2.讲解 (30 mins)a.阅读《马1》,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章。
b.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变化与情感变化,反复阅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引导学生寻找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c.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经历带有怎样的价值观,如伟大的奉献精神、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责任的认真担当等。
d.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结合文章中的情节和修辞手法形成自己的感触。
3.探究 (15 mins)a.学生讨论文中所见的修辞手法,探讨其使用方法和意义。
b.教师对不同学生、不同类别的思路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观点,让学生再次理解修辞手法。
4.归纳总结 (15 mins)a.回到教师的主题,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修辞手法进行分类总结。
b.听取几位学生的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提出意见建议让学生再次理解或应用修辞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于家马的是 2 3 6 7 10
属于野马的是 14589
作者对这两种马持什么样的态度?
深层探究:
作者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 样的情感态度? 对你有什么启示?
崇尚自由 善待生命 关爱动物 尊重自然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的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头望望前面
作者在第五段运用了 什么手法写马?
对比—外貌特征
你如何看待作者的 这种描写?
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 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 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 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 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 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 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 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
下面是课文有关两类马的行为或 性格的描写,请你分类:
1.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
2.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
3.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 4.它们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5.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
6.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
7.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 8.它们从不为追捕一只小兽打斗
9.它们经常成群结队而行 10.它的动作只是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
美
家马的美 ACF
野马的美 BDEGH
A.勇毅,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B.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即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C.驯良,服从主人操纵。 D.天性决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 E.群居行动,团结和睦。 F.无私地奉献自己,甚至生命。 G.互相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争斗。 H.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欣赏图片,谈谈你对马的印象
布 封
布封(1707—1788)法 国博物学家、作家。 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 皇家花园,并用40年 的时间写成了36巨册 的《自然史》。
文章给我们介绍了那两种 状态下的马?
人工驯养的马 (1-2节)
天然野生的马 (3-5节)
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 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 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 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 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 的堕落。
找出你认为比较优美的语句,并加以品析。
如: 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 既不 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赏析: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又----”的句式, 既精练又淋漓尽致 的写出了天然马群的自 由自在。表达了作者对野马的喜爱之情。
文体:
既是科学小 品,又是优 美散文。
家 马
?
野 马
谁 更
一马平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万马奔腾、老马识途 、走马观花 、
快马加鞭 、 汗马功劳 、驷马难追 、千军万马 、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指鹿为马 、
人在衣裳马在鞍 风马牛不相及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俗
语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
马——歇后语
1、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2、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3、马儿伸腿----出题 4、马屁股上的苍蝇----瞎嗡嗡 5、马散笼头----自由自在 6、马上耍杂技----艺高 7、马尾巴栓豆腐----提不起来 8、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野马有什么样的品质?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 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 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 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 有高贵姿态。
这两类马中你更喜欢那种马?如果你是 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
如果我为马
梁晓声
军马的一生是豪迈的;赛马的一生 是荣耀的;野马的一生是自由奔放的; 役马的一生如牛,注定了辛劳的.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的选择时, 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 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马——成语
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单枪匹马、 一马当先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马的同情。
第二节最后一句:“这一切”指什么? 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这一切”指“额上覆着……锦毡”等 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
因为蹄铁只能有限地束缚马的身体, 而“这一切”使马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 物,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比 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