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文化(二)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现象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现象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对中国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两个方面阐述民国时期的特点与意义。
一、社会变迁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文化和习俗上的。
1.政治上的变革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新中国,民主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也都发生了变化。
一部宪法的颁布,削弱了各地土豪劣绅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加速了地方自治的进程。
同时,新政权也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行了精神新文化运动。
2.经济上的变革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有了北洋政府的支持,许多先进的商业企业兴盛起来,中国的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城市改建和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
3.文化和习俗上的变革北洋政府鼓励各地封建习俗的改革,通过法律的限制和宣传的力量,一些残酷的和反人类的传统习俗得以改变。
同时,中国的现代出版业和新闻事业得到了兴旺发展,使人民得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启示。
二、文化现象民国时期也涌现了很多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的特殊性。
1.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精神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反对旧文化,呼吁推行现代化和民主化。
该运动代表人物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发起了许多文化运动和学术论坛,培养了大批的新兴文化人士和思想家。
2.新派京剧的出现新派京剧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在戏曲艺术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新派京剧的音乐、唱腔、舞美和演出形式都进行了大幅度改变和创新,深受观众的欢迎。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3.绘画艺术的新潮流绘画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新式水墨画和新美术运动成为当时最具创新和先锋性的画风。
多位画家如吴湖帆、徐悲鸿、齐白石等都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打破了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定式。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这些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代表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生活习惯、婚俗与丧葬习惯以及传统节日庆典。
一、生活习惯1. 礼仪之邦民国时期,礼仪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注重仪表和态度,在社交场合对他人表示尊重。
在饮食方面,人们追求饮食文明,讲究菜肴的烹饪技巧和食用礼仪。
而在家庭生活中,尊敬长辈、照顾子女是当时的家庭价值观念。
2. 时尚与娱乐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开始注重时尚和娱乐。
时尚服装和化妆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元素。
此外,人们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戏剧、音乐会、舞会等,以放松身心并增进社交关系。
3. 文化兴盛在民国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文人墨客们重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另外,读书和学习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世界观。
二、婚俗与丧葬习惯1. 婚俗习惯在民国时期,婚俗习惯严格遵循礼仪,强调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重要性。
婚礼通常在酒楼或大宅举行,亲友齐聚祝贺。
新郎需穿着礼服,新娘则穿着嫁衣,整个过程需要经历迎亲、拜堂、交杯酒等环节,以表示双方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婚姻的祝福。
2. 丧葬习惯在丧葬习俗方面,民国时期人们非常注重送葬礼仪和祭祀仪式。
丧礼通常会在离世者家中或丧家举行,亲友前来吊唁并悼念逝者。
葬礼中,亲属会为逝者献花、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此外,人们在丧葬期间要遵守丧期,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传统节日庆典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也是人们最热烈庆祝的时刻之一。
人们将家中打扫一新,张贴春联、挂灯笼,整个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走亲访友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寄托哀思和缅怀逝者的日子。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之二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16课民国时期的文化(一)——科学技术和教育教材分析教材分两课叙述了民国时期的文化。
民国时期,中国处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
许多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极端艰难地耕耘在各自的领域内,并取得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同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分不开的。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竺可桢奠定中国气象研究基础;茅以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
2.思想教育:①民国时期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极其缓慢,是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
②通过介绍李四光、蔡元培等人的感人事迹和卓越成就,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勤奋治学的科学态度。
3.能力培养:①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我国科学家取得的主要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民国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竺可桢奠定中国气象研究基础;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
难点:地质力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
教学过程提问:我国民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和社会性质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民国时期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科学技术和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但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辛勤耕耘在科学、教育和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这节课先介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李四光和地质力学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由他创立了地质力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观察李四光野外考察图,教师介绍李四光)李四光先留学日本,后又留学英国。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随着近年来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与传承。
而作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早已在百年前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多元性。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文化吸收了来自各地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一、粤曲艺术的繁荣在民国时期,上海粤曲艺术非常繁荣。
粤曲是粤剧的一种形式,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广东地区。
自20世纪初期到上世纪40年代,上海曲艺市场持续增长,粤曲成为上海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当时的上海,从剧本创作到表演艺术形式,都吸收了大量的本地文化特色。
比如,上海的妇女地位及上海城市文化都被纳入表演中,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上海人形象。
因此,粤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表现当时社会和文化历史的一种载体。
二、上海的时尚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的时尚文化影响了整个东亚,从服装到发型,都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上海的时尚文化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元素,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从上海的街头到电影院,人们都追求着时尚的生活方式。
比如,旗袍就是上海时尚文化的代表之一,兼具中西风格,表达着女性的优美和包容。
而在上海的社交圈子里,时尚文化也成为了展示个人品味和身份的方式。
三、上海的廊桥文化廊桥是上海的一个特色景观,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上海的廊桥更是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在廊桥上做各种事情,比如休闲、聊天、观看表演等。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上海的社交文化也随之形成,人们从各个社会层面互相结识,交流着各自的文化、思想和经验。
这种多元性的交流方式在当时的上海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成为一种缓解社会压力、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
四、上海的民间艺术上海的民间艺术多样性也是当时上海文化的特点之一。
比如,剪纸、泥塑、苏绣等,这些民间艺术表现出上海文化中不同的方面和特色。
民国时期的文化繁荣

民国时期的文化繁荣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尽管这一时期面临着动荡和战争的局势,但同时也孕育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挖掘,东西方的思想交流日益频繁,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一、文学艺术的繁荣在民国时期,中国文学迎来了一股春天般的繁荣。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新文化运动兴起,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涌现出来。
胡适、鲁迅、郭沫若等杰出的文学家,通过小说、散文和文艺评论等作品,积极探索着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个体主义的表达方式。
同时,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蓬勃发展。
梅兰芳、程砚秋等戏剧界巨匠的出现,使得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了现代化的舞台。
他们创新了传统戏剧形式,加入了西方戏剧的表演手法,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使得话剧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思想与学术的交流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展开了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流与学术合作。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开始进入中国。
梁启超、胡适等知识分子积极引进和翻译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相结合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在民国时期也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陈寅恪、胡适等学者将西方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三、艺术与文化运动在民国时期,中国艺术界掀起了一股运动热潮,众多文化组织和团体相继成立,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著名的“蜗居”艺术团体、木刻艺术家齐白石的“民国画派”等,都成为了这一时期的艺术亮点。
其中,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倡导推崇旧时的文化传统,挖掘民间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成为了运动的核心思想。
而由此催生的传统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复兴,使得中国文化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民国时期的文化

民国时期的文化1. 民国时期的概述民国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从1912年到1949年的间隙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战争、政治变动和社会动荡等因素而被认为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与交流中,中国文化得以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加强国家整体文化的建设。
2. 民国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民国时期文学艺术融合各国文化传统,包括日本、西方、中国内地和海外华人等。
其中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贡献颇丰。
在艺术方面,民国时期也有大量出色的作品,如张大千的国画和赵无极的抽象派绘画等。
3. 民国时期的科技和教育民国时期,中国也在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方面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
科技方面,中国开始向美国派遣学者学习科学知识,并逐步建立了许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在教育方面,新中学运动的推进,促进了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4.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风俗习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群体和阶层,包括女性、工人、农民等。
同时,新文化运动推广了“新婚姻观”,“时尚”等社会风潮,对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如冬至、春节等传统节日在民国时期也开始变得更为热闹和丰富。
教学建议针对民国时期的文化特点,可以将其作为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学科的重要内容进行教学。
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合适的教学案例,从文字、艺术、科技对比,了解民国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结合现代的文化现实进行比较分析。
2.建立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与之前封建社会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国文化的进展和变革。
3.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提供一些有关民国时期文化精神的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中尝试回答。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和说明民国时期的文化表现,使得学生可以更有感触地进行理解和探究。
民国时期的文化思潮与流派

民国时期的文化思潮与流派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它既有近代化西学东渐的影响,也有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民国时期的文化思潮和流派应运而生。
一、文化思潮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思潮之一。
这个运动的核心是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批判旧文化,主张革命、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和自由思想,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2. 人性哲学人性哲学是民国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潮。
它主张重视人的主观性和个性发展,与新文化运动相互呼应。
人性哲学思想家认为,人性是无法改变的,只有通过人的本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等。
3. 萌芽的女权主义在民国时期,女性地位开始得到一定改善。
女性开始加入工作岗位,并且形成了一些女权主义组织。
女权主义者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
代表人物有鲁迅之妻许广平等。
二、文化流派1. 五四文学五四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五四文学主张用白话文写作,国家需要塑造新的形象,并且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代表人物有鲁迅、郁达夫等。
2.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强调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
它反对西化和蒙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光大。
代表人物有郑振铎、巴金等。
3. 新月派新月派是五四文学的一支,主张文学应该走向现实生活,并且关注群众生活。
新月派对于五四文学里过于西化的单向性提出了鲜明的批判。
代表人物有丁玲、冯雪峰等。
4. 古典诗派古典诗派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主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传统诗歌。
代表人物有郑挺声、陈健民等。
总之,民国时期的文化思潮和流派千姿百态,既有推动现代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也有强调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学,更有代表新月派、古典诗派等具体派别,文化思潮和流派紧贴时代发展节奏,各具特色和意义。
民国时期的文化史研究与文化遗产

民国时期的文化史研究与文化遗产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承载了中国历史的转型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面临严峻考验的时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文化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分析民国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贡献,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探讨和思考。
一、文化史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也是中国文化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大量的思想家、文化人、文学家、艺术家等,他们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和对话,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对于民国时期的文化史研究,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民国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氛围。
民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文化思潮流转,政府的文化政策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政策、文化机构和文化运动,探究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联等,以及它们对于民间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影响。
2.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多元丰富,各种新思潮、新流派、新学说层出不穷,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力。
例如,新文化运动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此外,还有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月派、泰山派、白话文运动、吴派文学等等,这些思潮和运动,都是今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
3.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和出版业。
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出版业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活力。
例如,鲁迅、茅盾、郭沫若、沈从文等一批文学家,他们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象。
同时,民国时期的美术、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也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出版业在民国时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为文化的传播和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成就
1、文艺成就
作家 代 表 作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小说 丁铃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 《暴风骤雨》 诗歌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 《兄妹开荒》(秧歌剧) 《白毛女》《刘胡兰》(大型歌剧) 戏剧 《三打祝家庄》(改良京剧)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音乐 贺绿汀 《游击队歌》
② 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 长褂纽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辨发被认为是祖 制,不可变更。
——《浙江潮》1903年第7期
③( 中山装)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 襟四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 试、监察)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又依据三民主义 (民族、民主、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
(社会生活变革不均衡、不彻底)
HOME
· 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成就
1、文艺成就
作家 小说 诗歌 戏剧 代 表 作
音乐
HOME
· 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成就
1、文艺成就
作家 代 表 作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小说 丁铃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 《暴风骤雨》 《阿Q正传》之阿Q 《故乡》之闰土 诗歌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 《兄妹开荒》(秧歌剧) 《白毛女》《刘胡兰》(大型歌剧) 戏剧 《三打祝家庄》(改良京剧)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赵树理 音乐 贺绿汀 《游击队歌》
卢沟桥抗战
广州民众焚烧日货
在亚洲的东方,有一片热 土叫中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 祖国妈妈,我们世代在这里生 存、繁衍。然而,有一天· · · · · ·
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曲谱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 九· 一八事变,日军攻击沈阳,东北危急!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932 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1937年南京大屠杀照片之一。日军疯狂屠杀中国军民,仅南京 1935 日军铁蹄所至,中国人民背井离乡, 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 东北抗日联军在英勇作战 一· 二九运动 1895 年《马关条约》签定,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泻劫并焚毁圆明园 八路军 木刻《到前线去》 129 师挺进晋东北 。 大屠杀一次就有 30 余万人遇害,绝大部分为手无寸铁的平民。 1901 1937 年《辛丑条约》签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划“华北五省自治”,华北危在旦夕! 图为1932年上海人民逃难情形。
5、改历改元
6、饮食新风 7、住宅变化 8、邮电发展 · · · · · ·
基本特征:变
分组讨论: 1、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广泛的变革? 2、这些广泛的变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① 辛亥革命后 军警为行人剪辫
② 留短发﹑穿西 服的末代皇帝溥仪
③ 晚清时期 缠足的老太太
归纳: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广 泛的变革呢? ①反清统治和反封建专制的政治需求;
马克思主义 史学和哲学
教育(已学)
民国时期的 社会生活
HOME
科学技术的 成就(已学) 民国时期的进 步文艺(已学)
革命根据地的 文化教育成就
民国 文化
马克思主义 史学和哲学
民国时期的
教育(已学)
民国时期的 社会生活
HOME
清 代 照片
晚清时期照片
民国时期照片
民国 照片
晚清 照片
民国照片
晚 清 照 片
——
科学技术的 自行车,俗名“洋 成就(已学) 马”。解放前因价格高
昂,购者寥寥,双流县 政府民国26年(1937年) 民国时期的进 统计全县仅有136辆。 步文艺 (已学) 摩托车,解放前双流县 仅有1辆。 —摘自《双流县志· 交 民国时期的 通志》1992年版
革命根据地的 文化教育成就
民国 文化
成都市第二届现代课堂教学研讨会展示课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第四章第四节
民国文化(二)
授课教师:
四川师大附中
梁晓东
指导/协助: 四川师大附中史地教研组
刘咸炘 (1896~1932)
字鉴泉,别号宥斋,双流柑梓人。 史学家,目录学家,校雠学家,教授。
刘 咸 忻 《 推 十 书 》
之 土 俗一 ,代 一有 纵一 一代 横之 ,时 各风 具, 面一 目方 。有 一 方
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曲谱
· 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成就
1、文艺成就 果 2、教育成就 3、文艺指导思想 因
⑴国共对峙时期:瞿秋白及其大众文艺思想
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及其《讲话》
瞿秋白
HOME
·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1937 年发表《矛盾论》 李大钊,在 瞿秋白,20 和《实践论》,创 五四时期发表《我 年代撰文系统介 造性的发展了马克 的马克思主义观》, 绍马克思主义的 思主义的认识论和 唯物辩证法理论。 辩证法。 第一次较详细的介 HOME 绍了马克思主义。
民国服饰:
中山装
建国50周年大庆时江泽民着中山装阅兵
孙中山长眠卧像
旗装与旗袍
旗 装
旗 袍
旗袍既体现了中华民 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
旗 袍 风 采
1938年6月,宋庆龄(右一)
着旗袍的社会名媛; 1938年,武汉 2000 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的市民形象表演
·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史学
封建史学: 论 “帝王将相家谱”、历史循环
史界革命:梁启超等
新史学: 探求历史发展规律、肯定历史进化论
李大钊:《史学要论》
郭沫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HOME
刘咸炘
马克思
一代有一代之时风, 一方有一方之土俗,一 纵一横,各具面目。
传统交通工具
民有至死不履城市者。
------- 民国初年部分县志的记载 独轮车 我的妈妈一生总共只走过六里路——从外婆家的 那个庄子到我家的那个庄子。 ------(当代)季羡林
木船
轿子
马车
民国交通的改善
火车
公交车
汽车
飞机
1、剪辫子
民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生 活
2、禁缠足
3、服装变革
4、交通改善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 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HOME
鸣谢
双流中学高2004级X班
成都市教科所历史组
四川师大附中史地教研组
四川师大历史系资料室
四川师大附中图书馆
① 西式礼服以呢羽等材料为之,自大总统以至平 民其式样一律;中式礼服以丝缎等材料为之,蓝色袍 对襟褂,于彼于此听人自便。
——《申报》1912年5月《袁总统饬定民国服制》
——《中国全史· 中华民国习俗史》
②融入世界洪流,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
归纳:广泛的变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①人和人性的解放; ②推动中国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
例如,作为反缠足运动模范的山西省, 有如下情况:
①1935年《新新新闻》总结说:“城市缠足妇 女,尚未绝对绝迹;至穷乡僻壤,率多仍沿旧习。”
②1937年4月,《妇女共鸣》杂志称:山西(某 地)“缠足妇女尚有二十三万余人,已解放者计十 五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