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迁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礼 帽 守逐渐向美观开放、 舒适方便方向发展。 当时,中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满族旗袍
现代古风旗袍
返回
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辛 亥 革 命 前
辛 亥 革 命 后
剃 发 留 辫 强 令 剪 辫
少 大拱 长顶 爷 人 手 袍戴 马花 老 老 请 褂翎 太 爷 安 爷
缠
足 天 足
男 主 外 女 主 内
走 向 社 会
生 活 封 建 化 生 活 近 代 化
思 想 保 守 思 想 解 放
长 西 官 某 鞠躬 衫装 职君 脱帽 旗中 同先 袍 山 志 生 握手 装
2、废跪拜
辛亥革命前
礼节 的变化
请安、 作揖 跪拜、 拱手
辛亥革命后
鞠躬礼、脱帽礼、 握手礼
拱 手
作 揖
你知道废除封建社会的称 谓和礼节有什么作用吗?
1、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2、宣传平等的观念以扫除尊卑等级 观念
礼仪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民主共和精神,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 山宣布废除跪拜、作 揖等礼节,代之以鞠 躬、握手。礼仪的简 化,显示出平等、自 由等文明精神。中外 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 方的握手礼节。
清 末 民 初
思考 3:妇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赶走了末代皇帝,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 开始了女权运动时代;妇女解放 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 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 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 始走向近代化。
小结:
类别 发式 时期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现象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现象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对中国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两个方面阐述民国时期的特点与意义。
一、社会变迁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文化和习俗上的。
1.政治上的变革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新中国,民主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也都发生了变化。
一部宪法的颁布,削弱了各地土豪劣绅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加速了地方自治的进程。
同时,新政权也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行了精神新文化运动。
2.经济上的变革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有了北洋政府的支持,许多先进的商业企业兴盛起来,中国的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城市改建和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
3.文化和习俗上的变革北洋政府鼓励各地封建习俗的改革,通过法律的限制和宣传的力量,一些残酷的和反人类的传统习俗得以改变。
同时,中国的现代出版业和新闻事业得到了兴旺发展,使人民得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启示。
二、文化现象民国时期也涌现了很多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的特殊性。
1.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精神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反对旧文化,呼吁推行现代化和民主化。
该运动代表人物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发起了许多文化运动和学术论坛,培养了大批的新兴文化人士和思想家。
2.新派京剧的出现新派京剧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在戏曲艺术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新派京剧的音乐、唱腔、舞美和演出形式都进行了大幅度改变和创新,深受观众的欢迎。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3.绘画艺术的新潮流绘画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新式水墨画和新美术运动成为当时最具创新和先锋性的画风。
多位画家如吴湖帆、徐悲鸿、齐白石等都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打破了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定式。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这些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代表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生活习惯、婚俗与丧葬习惯以及传统节日庆典。
一、生活习惯1. 礼仪之邦民国时期,礼仪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注重仪表和态度,在社交场合对他人表示尊重。
在饮食方面,人们追求饮食文明,讲究菜肴的烹饪技巧和食用礼仪。
而在家庭生活中,尊敬长辈、照顾子女是当时的家庭价值观念。
2. 时尚与娱乐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开始注重时尚和娱乐。
时尚服装和化妆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元素。
此外,人们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戏剧、音乐会、舞会等,以放松身心并增进社交关系。
3. 文化兴盛在民国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文人墨客们重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另外,读书和学习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世界观。
二、婚俗与丧葬习惯1. 婚俗习惯在民国时期,婚俗习惯严格遵循礼仪,强调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重要性。
婚礼通常在酒楼或大宅举行,亲友齐聚祝贺。
新郎需穿着礼服,新娘则穿着嫁衣,整个过程需要经历迎亲、拜堂、交杯酒等环节,以表示双方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婚姻的祝福。
2. 丧葬习惯在丧葬习俗方面,民国时期人们非常注重送葬礼仪和祭祀仪式。
丧礼通常会在离世者家中或丧家举行,亲友前来吊唁并悼念逝者。
葬礼中,亲属会为逝者献花、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此外,人们在丧葬期间要遵守丧期,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传统节日庆典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也是人们最热烈庆祝的时刻之一。
人们将家中打扫一新,张贴春联、挂灯笼,整个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走亲访友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寄托哀思和缅怀逝者的日子。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初当时当社会发 展的趋势:体现自由平等和追求文明进步
为什么民国初年社会习俗会发生重大变革? 受西学传播的影响,传入中国的新知识冲击了封建伦 理道德和传统文化,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社会风气。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分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 的政令,促成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1913年,对国会施加压力,攫取正式大总统职位(取得正统地位) ②1914年正式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排斥民意机构,因为国会已失去 利用价值) ③1914年,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以《约法》,其中规定大总统 总揽统治权(排除民主宪政的标志,民国徒有虚名,难以制约袁 世凯独裁) ④1914年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每届十年,连任无限制, 有权推举继承人(袁世凯实际成为终身总统和潜在的世袭总统, 离称帝仅一步之遥)
(3)意义: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 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 革命”
“ 国民党人物中, 袁之最忌者唯宋教 仁。 …… 饵以官,不 受;啖以金,不受。 日奔走于各政党 间, …… 一时声望大 哗。” ——《谭人凤集》
宋教仁(1882—1913年)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 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 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 泥塑金身,三寸金莲,山东实行 放足运动后,将泥塑娘娘小脚也 换成大脚,普告被钳制的妇女。 ——时人笔记《东鳞西爪》
“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 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 时欲杀吾国民,破坏共 遇刺後的宋教仁 和。” 上海《真相画报》关于 宋教仁被刺真相的报道 ——《于右任辛亥文集》
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迁

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迁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迁民国初期,一般指民国成立及其后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历史,置身于漫漫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不起眼,然而当我们愿意细细来品味这一段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变化之大。
在中国蔓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历史结束了,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发展,而此时社会习俗的变革就更加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因为它是最和当时民众及其生活相关的。
这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民间的社会习俗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决定其变革的曲折性。
通过对民初社会习俗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的面貌,而社会习俗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会引起我们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思考,另外,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中的“扬弃”对于当今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闯开中国大门后,中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融入了西方的一些元素,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
衣:男子的服装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过渡,女子服装开始出现了以满族服装为基础兼容西方元素的旗袍,民间的服饰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男子装像女,女子裝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效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怪现象。
毡帽、鸭舌帽、胶鞋、皮鞋、高跟鞋等成为人们新的佩饰。
食:在民国,除了原有的以米、面及米面制品(一些偏远地区以杂粮)为主食外,西方的面包、糕点、三明治等亦传入中国,另外,西方的调味品如食用油、牛肉汁、番茄汁等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调味品的种类。
中国向来有以酒会客,以茶待客的习俗,而民初,西方的啤酒、汽水、洋酒等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尽管如此,但当时民众依旧以传统的饮食习惯为主。
住:受西方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如四合院、石库门日趋衰落,帝皇宫殿、苑囿、陵寝的建筑历史结束了,近代新式的建筑类型初具规模。
出现了西式的小洋房、高层公寓,还有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新形式——里弄,这种建筑“采用欧洲联列样式形式,一般将原先的三合院式单体建筑加以横向联排、高度密集而成”。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建筑的变化
• 在近代,由于受西式 建筑风格的影响一级 都市化程度的提高, 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 人也开始修筑西式或 半西式住宅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建筑的变化 • 钢筋水泥结构、布局合理 的西式建筑成为巨商富贾 和大官僚炫耀财势的资本, 同时也为我国建筑业增添 了新的内容; • 电灯的使用为广大市民的 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 习惯,人们可以充分利用 夜晚的时间来学习或娱乐。 以上因素均使近代中国居 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 俗发生重大变化
府院之争导致了张勋复辟,复辟 后的张勋解散了议会,段祺瑞镇压了 张勋后却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孙中 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满段祺瑞的做法, 成立了非常国会和广州军政府,随即 发动了护法战争。 结果,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 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 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 目的,遂于次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二)饮食的变化 • 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 尚,洋式风味的饮料先 后进入中国市场,外国 传来的大量排挤着本土 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 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 业发生了变化; • 自来水的使用省却了挑 水的痛苦,更有益于提 高市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是近代城市居民饮食卫 生方面的一大进步。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二)民族工业的“黄 金时代”
背景:欧战时西方国家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宽松的政 策(共和制度的建立, 实业家当政,如张謇, 周学熙等)。
图 1 : 1895 年 , 张 謇 开 始 筹 办 大 生 纱 厂 , 1899年春开车生产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1、轻工业 1)棉纺织:在民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的纺织 厂1913年前有231家,资本额为3254.7万元,1920年 已增到475家,资本额达8275万元;全国的纱锭 1913年为65万枚,1919年增加到118万枚,各厂的 织布机同期也由2016台增加到5800多台——厂数, 纱锭和织布机在短短几年内超过以往20多年所有积 累的两倍多,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2)面粉:全国民族资本开设的面粉厂1896—1912年共 有47家,1913—1921年间有105家;中国的面粉出 口数1915年第一次出超5万担, 1918年增到200万担, 1920年更猛增至400万担。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PPT课件2 (共26张PPT)

服饰的变化
女士服饰
•旗袍----旗袍是属于“长袍”类的女装,是由远古秦汉
时代的“深衣”演绎而来的,历经唐、宋、元、明、清 几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起先是指男女通用的长袍,后 来到了近代就成为女子的专利了。清朝时的旗袍宽大、 平直,长可至足,而且多用绣花滚边修饰。到了20世纪 20年代,辛亥风暴推翻了封建王朝,也把传统苛刻的礼 教和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加之受外来服饰的影响,旗 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新式旗袍在乱世妆扮中 开始酿成,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的长度变短, 腰身收紧,领子变高并且系扣,线条分明,成为极有东 方女性端庄典雅、含蓄风范的改良旗袍。
• 4.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 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B ) • A.中山服装厂出品 •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 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 • 5.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D ) • A.西服的引进 •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抢答
• 1.以前,有什么习俗? • 留长辫、缠足、跪拜礼、翎 顶补服 • 称呼:老爷、大人、少爷、 小姐…
古代的人们信儒家,男子与一样蓄发不 剪,或披散于肩,或束于发顶,这种 汉民族的风俗经历了四千年,没有太 大的变化。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剃掉 一部分,留一部分蓄辫的。宋朝时的 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人 的发式就是同金人一致的,因为他们 同出于女真族。
8.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D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 辫 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 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迁
民国初期,一般指民国成立及其后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历史,置身于漫漫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不起眼,然而当我们愿意细细来品味这一段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变化之大。
在中国蔓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历史结束了,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发展,而此时社会习俗的变革就更加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因为它是最和当时民众及其生活相关的。
这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民间的社会习俗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决定其变革的曲折性。
通过对民初社会习俗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的面貌,而社会习俗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会引起我们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思考,另外,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中的“扬弃”对于当今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闯开中国大门后,中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融入了西方的一些元素,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
衣:男子的服装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过渡,女子服装开始出现了以满族服装为基础兼容西方元素的旗袍,民间的服饰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男子装像女,女子裝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效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怪现象。
毡帽、鸭舌帽、胶鞋、皮鞋、高跟鞋等成为人们新的佩饰。
食:在民国,除了原有的以米、面及米面制品(一些偏远地区以杂粮)为主食外,西方的面包、糕点、三明治等亦传入中国,另外,西方的调味品如食用油、牛肉汁、番茄汁等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调味品的种类。
中国向来有以酒会客,以茶待客的习俗,而民初,西方的啤酒、汽水、洋酒等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尽管如此,但当时民众依旧以传统的饮食习惯为主。
住:受西方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如四合院、石库门日趋衰落,帝皇宫殿、苑囿、陵寝的建筑历史结束了,近代新式的建筑类型初具规模。
出现了西式的小洋房、高层公寓,还有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新形式——里弄,这种建筑“采用欧洲联列样式形式,一般将原先的三合院式单体建筑加以横向联排、高度密集而成”。
民初,随着传统大家庭的解体,小家庭的分居,陆续出现了新石库门和新广式里弄,以解决人口密集问题。
行:民国初期,西方传入的马车流行一时,但乘坐的一般是官宦富商。
而使用最广的、流行时间最长的当数人力车,北方称其为“洋车”,上海称“黄包车”,一般是车夫向车行租借,载客谋生。
电车、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当时只是为上层社会阶层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