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3.能够展示出对金华的地理和人文的基本了解。
4.能够体会自然风光对心灵的陶冶和启发。
二、教学重点1.背诵和理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双龙洞的独特之处。
2.能够展示对金华地域和地貌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准备1.电子板书:相关图片、地图等素材。
2.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互动环节等。
3.教学资料:包括金华地图、双龙洞的图片、全班学生的分组等。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的美丽风景,在学生的想象中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步:课文学习(15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词和词组。
第三步:课文分析(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双龙洞的特点和景色。
第四步: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出双龙洞的独特之处,并展示给全班。
第五步:模拟游览(15分钟)•让学生模拟游览双龙洞,用他们的想象写下自己对双龙洞的感受和描述。
第六步:讨论交流(10分钟)•让学生彼此交流对金华风景和双龙洞的看法,展示出他们对自然风光的体会。
六、教学反馈及评价(5分钟)•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小组展示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地方,用类似的方式描述并分享给全班。
八、板书设计•金华的双龙洞•描述双龙洞的特点•我们的感悟以上是本次教案的详细设计,希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让他们对金华的双龙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双龙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性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祖国的美好河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课文深入感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的描绘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的字词,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2.课文的描绘之美:课文的描绘细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描绘之美。
六. 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录音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描绘之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双龙洞的奇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生词、长句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节奏和语气。
3.理解课文描述的双龙洞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指导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词短语、图片视频等。
2.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气,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本文以作者亲身游历金华双龙洞的经历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双龙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金华双龙洞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洞内景观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基本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课文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1. 对金华双龙洞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理解。
2. 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中的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地图等。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美。
4. 传说故事:教师讲述与金华双龙洞相关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金华双龙洞的短文。
7. 课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阅读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板书设计1. 《记金华的双龙洞》2. 课文结构:引子-描写-传说-结尾3. 重点词汇:金华、双龙洞、历史、文化、景观等4. 插图: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和地图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金华双龙洞的短文,要求包含对金华双龙洞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洞内景观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的介绍。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本文还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好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游记类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的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章中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的理解。
3.课文写作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资料。
3.作业设计: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学生跟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双龙洞的奇特风光。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景观的理解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品味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理解。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确保学生正确理解。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进行点评,确保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基本内容和故事背景。
2.掌握本文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学特点。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重点语言点和情节发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和相关教学资源。
2.准备课堂教学所需的课件、黑板和笔等教学工具。
3.提前安排好课堂活动和讨论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展示金华的双龙洞的实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学习阅读1.学生课前预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文章。
2.学生自主阅读,重点理解文章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文本解析1.介绍《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文学赏析1.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意义。
5. 语言运用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结构,借助课文进行语法和词汇讲解。
2.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总结,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能力。
五、巩固提高1.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练习,鼓励学生多多阅读相关教材。
2.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金华的双龙洞的感受和想法,形成读后感或小结。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以上内容为《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领略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抓住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2. 学具:铅笔、橡皮、笔记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今天,我们要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 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
2. 交流展示,师生共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3. 重点关注:游览顺序的描写、景物特点的描绘。
四、总结提升1. 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2. 你觉得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3. 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2. 提问:作者是如何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二、深入学习,合作交流1. 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2. 每组选取一个景物,尝试按照游览顺序进行描绘。
3.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下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事,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来到双龙洞,按照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外洞、孔隙和内洞,以表达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二课,既可作精读课文品读,也可当习作例文学习写作。
本课条理清晰,按照游览顺序把作者游双龙洞的经过写得清楚明了,且景物之间过渡自然贴切,是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好载体。
课文对于“孔隙”的特点描写,匠心独具,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窄小有了清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让人对孔隙的危险有了身临其境般的切身体会。
而“内洞”的描写,突出了“大”和“奇”,既点明了“双龙洞”得名的由来,又展现了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奇景,却又言犹未尽,适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施语言实践。
二、教学要点1.生字识写。
课文22个生字,7个要求会读、15个要求会写,其中,“浙、臀”两字,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2.品味语言。
课文是一篇游记,是学习游览顺序行文的典范文本。
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同时关注景物之间的自然过渡。
抓住重点语段,探究作者通过多种手段将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重点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内洞”的“奇”与“大”。
3.习作策略。
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是这个习作主题单元教学重点。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学习按游览顺序习作的范文,围绕习作主题,需要开展三个层次的习作学习:(1)“游览路线图”,理清游览顺序;(2)“交流平台”,梳理归纳习作方法与策略;(3)“初试身手”,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并尝试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特点写出来。
三、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4.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揭示课题,初识游记。
1.教师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指读课题。
出示“记”在字典中的意思选项,想想题目中的“记”应取哪个意思选项?像这样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我们叫它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游记,作者是叶圣陶。
2.认识名家:叶圣陶出示作者信息:自由读,你获取了作者的哪些信息?板块二:学习生词。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要点:“簇”“兀”2.出示需要正确书写的生字,学生描红,自主小结书写要点。
要点:“浙、窄、臀”指导:左中右结构的字,根据组成部分的大小,合理安排宽窄;上宽下窄字的书写方法。
板块三:填路线图,初试身手。
1.默读课文,自主完成课后问题1的路线图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路线图同学们,请四人小组内分享自己所填的路线图,如果组内有不同答案的,请议一议,不能形成共识的,等会班内交流。
3.展示一到两组路线图。
4.学习游览顺序。
像这样,作者按一定顺序游览一个个地方,把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这就是游览顺序。
默读课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怎么把这一处处景物连起来的。
把你找到的景物之间连接的句子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出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用上这些句子后有什么好处?是啊,用上这样的句子,把各个景物很自然地连起来了,游览经过就显得特别自然。
5.初试身手【出示“初试身手”】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
根据提供的示意图,请你设计一条参观路线。
(1)画一画仔细看图,根据植物园的门及景物的布局,设计一条合理的参观路线,并在示意图上画一画。
(2)议一议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们设计的参观路线合理吗?你又有怎样合理的建议?(3)说一说合理的参观路线图我们已经画好了,下面我们要按顺序来说一说,在说之前啊,请你仔细看图,图中的小作者是怎么介绍去“芍药园”的?真会发现,我们可以学着图中的提示,也可以学课文中景物之间自然连接起来的办法,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4)评一评评价要点:按照设计的示意图按顺序说,能把景物之间自然连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说的清楚,连接自然。
板块四:研读孔隙,感受特点1.聚焦“孔隙”,把握特点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介绍了双龙洞,他重点介绍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孔隙”的特点,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孔隙的特点。
2.抓住关键,品味特点。
孔隙,是那么小,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小”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读这个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划一划能表现“小”的语句,圈一圈关键词,写写你的批注。
交流学习成果,相机出示。
【出示句1】要点:通过船的形状小来体会孔隙的狭小要点:通过只能两头拉绳才能进出,而不是用船桨,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3】要点:抓住双重否定句“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及关键词“贴”,从我一系列的所做准备,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4】要点:抓住我的感受,不仅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更生动地表现出孔隙的“险”。
这两句话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出孔隙的狭小?除了狭小的感觉,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危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3.师生合作,情感朗读。
板块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的脚步,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认识了游览顺序并品味到了双龙洞孔隙的狭小与危险,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内洞一探究竟,去感受其不一样的特点。
作业1.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按游览顺序画画路线图。
第二课时板块一:词语练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出示】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选项。
“端”,在字典中的意思选项有:A不歪斜; B东西的一头; C仔细地看; D用手很平正地拿着。
变化多端.()端.菜盛饭()端.坐()端.详()板块二:品读内洞,合理想象。
1.学习方法复习上节课,我们知道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还通过做批注的办法感受到了孔隙的小和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内洞,去一探究竟。
2.探究内洞特点(三)小组展示,学习汇报(1)内洞的“大”要点:“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和“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两句话体会,第一句的以小见大,第二句的用熟知的“十来进房子”来形象表现。
(2)内洞的“奇特美丽”要点:“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在明白双龙洞来历的同时,感受内洞景色的奇丽。
再抓住石钟乳和石笋通过合理想象表现美丽,体会美丽。
3.想象丰满特点(1)出示图片,引发合理想象出示石钟乳与石笋图片,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2)拓写片段,展现奇特美丽好一个变化多端,好一个颜色各异,叶圣陶先生只用两个词语,便引发了同学们无限的想象,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内洞天地。
(3)情感朗读,表达赞美之情读第六自然段,读出内洞的大和美。
板块三:交流平台,梳理归纳。
1.小结提炼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用大笔墨来描写“孔隙”和“内洞”啊?2.交流平台【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后的“交流平台”,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是啊,这孔隙的小和险,内洞的大和美,特点明显,非常吸引人,所以作为重点来写。
板块四:再试身手,重点介绍1.选择重点上节课的作业要求同学们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按游览顺序画画路线图。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选一选特别吸引你的景物,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并在景物旁打上五角星。
2.再试身手(2)学生典型小练笔展示,互动评议。
(3)修改补充。
(4)把自己的片段小练笔贴入“习作小天地”,分享自己笔下的美景。
板块五:总结课文,提升认识。
跟着叶圣陶先生的脚步,我们畅游了金华的双龙洞,不仅认识了游记,还学习了用游览顺序画一画、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景物,并学习试着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特点写出了,大家学得都特别投入,这为我们更好地完成本单元习作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写,并试着写出景物的特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
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
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