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
③层霄,即层云。
④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1. B B项,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2.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⑤俯仰结合。
“弥弥浅浪”是俯视,“隐隐层霄”是仰视。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艺术手法和鉴赏诗句的能力。
作答时,指出诗词运用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用典、烘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
西江月 苏轼 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苏轼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
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二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2分)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参考答案14.冰清玉洁天然丽质(2分)(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梅花之美。
(3分)三:1.请结合文本,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惠州梅花的神韵的。
2.有人说这首词“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请结合全词谈谈“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美。
起首两句说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是正面描写;后两句写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是从美的影响着笔来写美本身,是侧面描写。
2.表达了作者对超尘脱俗的岭南梅花的挚爱;抒发了作者对有着岭南梅花一般风姿神韵的侍妾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蕴含着作者内心郁结不散的怅惘之情。
简析:《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
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
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
下阕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
诗歌《西江月》——苏轼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 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 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 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 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 的意思。这一溪风月确实是太迷人了!那月光洒满了静静的原 野,洒满了清澈的溪流,水月交辉,真像缀满了无数晶莹无暇 的珠玉。如果策马前进,那些珍奇的珠玉书势必被马蹄踏碎, 这怎么能行呢?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春晓。
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天空中隐隐约约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下得马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醉倒在芳草中睡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了那水中的月亮。
马鞍作枕,斜卧绿杨桥上进入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
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 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 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 以顺处逆的襟怀。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 读来回味无穷。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 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 ,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 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 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 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 ”,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 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 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 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西江月【注】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呜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苏轼的这首词写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
“人生几度新凉”中“新凉”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①“新凉”照应“中秋”,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②“新凉”亦指诗人因“乌台诗案”被系入狱,备受凌辱,后侥幸不死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③“几度新凉”表达了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④同时也表达了含冤被贬后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之情。
“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
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
“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
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示例二: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
“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
“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
示例三: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
“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奸佞小人。
“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鉴赏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西江月苏轼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苏轼苏轼《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
(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
(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二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 参考答案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15.A(3分)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3分)三:1.请结合文本,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惠州梅花的神韵的。
(5分)2.有人说这首词“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请结合全词谈谈“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美。
(2分)起首两句说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是正面描写;后两句写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是从美 * 着笔来写美本身,是侧面描写。
(3分)2.表达了作者对超尘脱俗的岭南梅花的挚爱;抒发了作者对有着岭南梅花一般风姿神韵的侍妾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蕴含着作者内心郁结不散的怅惘之情。
简析:《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阅读理解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3分)3.《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
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3分)4.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1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以及怀念亲人、孤寂落寞的无限忧愁。
(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情感,“复杂情感”说明不是一种情感,这一点在审题时要清楚。
此题考查对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把握能力。
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
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1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分)3.“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去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一」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9.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8.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3分)9.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3分)《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二」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①,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涴:污,弄脏。
简要分析两首词描写梅花时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苏轼的词正面描写梅花的风姿、神韵等,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描写梅花时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梅心惊破”来表现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表现了词人情感上的波澜;用“一枝折得”表达折梅无人寄达的悲凉之情。
解析:苏轼的`词是正面描写梅花的各个特点,以此塑造梅花的形象,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的词涉及梅花的仅有两句“梅心惊破”“一枝折得”,第一句写了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第二句写词人折梅无人寄的悲凉。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西江月①【宋】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⑥枕绿杨桥,杜宇⑦一声春晓。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弥弥:水盛的样子。
③横:广远。
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
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
玉骢(cōng):青白色的马。
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
⑥欹(qī:歪,斜。
⑦杜宇:杜鹃鸟书杨朴事【宋】苏轼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③,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④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
②杞:地名。
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
②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及觉已晓()(2)书此语桥柱上()(3)妻子送余出门()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15.用/给《西江月》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2分)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16.《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
(2分)17.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
(3分)A.爱惜B.惋惜C .吝惜18.《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3分)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