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解读,鹧鸪天苏轼阅读赏析

合集下载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篇一: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苏轼《鹧鸪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鹧鸪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2题,共11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做。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6.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一方面简要分析。

(5分)
7.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试着赏析这两句。

(6分)
6.【参考答案】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

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7.【参考答案】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细细品评,在“殷勤”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鹧鸪天

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鹧鸪天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3.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6分)14.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选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欢愉的意境。

B.三、四句起过渡作用,在自问自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已由欢欣转为失落。

C.“漫浩浩”写出了路途的绵延无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D.诗人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8分)(1)《涉江采芙蓉》中运用“对写法”(曲笔)想象游子思乡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阅读答案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鹧鸪天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鹧鸪天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鹧鸪天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鹧鸪天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

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作品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作品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作品鉴赏: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鹧鸪天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③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④一日凉。

[注释]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③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④浮生:出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

(1) 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2)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
(1)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2)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大意对即可)。

《鹧鸪天》古诗词翻译赏析

《鹧鸪天》古诗词翻译赏析

《鹧鸪天》古诗词翻译赏析●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浮生”二字,化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解读,鹧鸪天苏轼阅读赏析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

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

“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4分)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

(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1分)或答闲适、自得其乐。

(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

(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态度明确,1分。

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

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7、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2分)答:从视觉和嗅觉写景,(1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拟人;(1分)“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

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

(1分)二:[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

(6分)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参考答案:1.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三:(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2)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②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四:(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

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

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

(每问1分)(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形象1分,分析2分)五(1)词的上片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

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4分)(2)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1)(4分)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2分);远近结合(由远而近)(1分);仰看俯察(1分)。

(2)(6分)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

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2分),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

(意思对即可)简析: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

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

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

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

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赏析: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