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某尼《悟道诗》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美德。

2、“自然”精神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衡的卓越思想。

3、“奇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从“无音”、“五色”“五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专项300练】哈尔滨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

【专项300练】哈尔滨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唐)温庭筠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①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

摩,一作“磨”。

又名《泛兰丛》。

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

③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

(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

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1)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

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

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解析】【分析】(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当作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诗人所题 之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 图》) 文学赏析 “满眼长江水, 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
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 “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 出。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 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 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 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 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 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 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北京卷
⑼造化:创造,化育;也指天地,自然界。秋兔毫:指笔。秋天 的兔毛极细,称为秋毫,适于制笔.这句是说在画家笔下,成功地 再现了大自然。 ⑽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介 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 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使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就 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 分不清楚,怎么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 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注意的是马的‘天机’,看到 的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匹 了不起的好马。(见《列于·说符》)这句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 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宋诗鉴赏40例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宋诗鉴赏40例

2021古诗词鉴赏:宋诗鉴赏40例目录1.魏收《寻隐者不见》2.寇准《书河上亭壁》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4.欧阳修《画眉鸟》5.欧阳修《别滁》6.苏舜钦《夏意》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8.周敦颐《题春晚》9.曾巩《西楼》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11.王安石《江上》12.刘攽《雨后池上》13. 张舜民《村居》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15.苏轼《东坡》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17. 【北宋】董颖《江上》18.陈与义《早行》19.杨万里《小池》20.徐玑《新凉》21.罗与之《看叶》22.陈与义《襄邑道中》23.陆游《梅花绝句》24.翁卷《山雨》25.某尼《悟道诗》26.文同《北斋雨后》27.范成大《横塘》28.叶绍翁《夜书所见》29.王安石《梅花》30.李唐《题画》31.陆游《禹迹寺南……》32.程俱《豁然阁》33.唐庚《春归》34.梅尧臣《东溪》35.陆游《幽居初夏》36.文天祥《夜坐》37.欧阳修《戏答元珍》38. 吴锡畴《春日》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40.刘克庄《戊辰即事》寻隐者不见【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芝,灵芝。

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感化?答案1. 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 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标题问题。

书河上亭壁【宋】寇准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感情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答案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高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岸上,一片辽阔。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④擘开:冲开。

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

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某尼《悟道诗》鉴赏试题答案及赏

(宋)某尼《悟道诗》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悟道诗(宋)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

(2分)
2.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

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

3.有人说,“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最为传神,请加以评说。

(4分)
【参考答案】
1.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
要善于发现。

(2分)
2.D(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出寻春悟道的体验。

2分。


3.“嗅”字一方面写出了梅花的风神,梅花暗香浮动的特征显现了出来;(2分)另一方面,“嗅”字的动作,又传达出诗人会心的喜悦,还展现了她赏玩不已的
痴迷情态。

(2分)
《某尼悟道诗》-作品简析
全诗描述主人公虽历经千辛万苦,寻春而不得,最
后却又偶然得到的经过,借以说明悟道的经历。

作者描绘这一寻春的过程,意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

越是执着不放,就越发
南辕北辙。

要善于变换思维角度,这样才能体悟到其中
的禅机妙理。

早上蹬东时看佛诗,偶尔看到宋尼的一首悟道诗: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回头笑拈梅花笑,
枝头春意已十分。

试想,一个宋代尼姑踏破芒鞋,终日寻春不得,回
家见梅花绽放,春意昂然,自觉得其所哉,原来春在眼前,春在家里,春在枝头,春在手上,十分春意,不用
找寻,随处可见,只是没有在意而已。

尼姑寻春,有点意思,尼姑踏破芒鞋寻春,有点意思,尼姑寻春不得,有意思,寻春不得没有失意,有意思,见梅悟春,终于得春有意思。

不知那尼姑是否寻春不得,见梅思春,以梅为春,
从而化意枝头梅,进而得道悟空。

一首诗三度用到那个“春”字,不知尼姑的经念得
好不好,每天的功课做得怎么样。

我不想深究这些,只
是从诗中看出那尼姑爱春、爱梅。

这样的尼姑不管能否
悟得什么妙道,我都觉得很可爱。

尼姑也是红尘女辈,
寻春是否思凡我们姑且不下定论,思凡是否太俗我们也
不用追究,纵使尼姑思凡念俗,但那诗很脱俗,很高雅。

其实,我等标准俗人见此也想“回头笑拈梅花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