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复习题
高中语文2024高考诗歌复习宋词专项练习(共九首,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宋词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观词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秦观词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宋〕叶梦得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①。
(注)①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抗击匈奴。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B.起首句写寒霜遍地,碧天清肃。
风声一响而过,戛然而止。
诗人漫步梧桐树下,为下文设置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C.“寥落”意为冷落,衰败。
既写出关河深秋景象,也表现诗人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内心无比沉痛,只好借酒消愁,与客同醉。
D.词中上片言“回望”江山壮美,结句说“回首”云中郡许多感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4.词中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

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宋词鉴赏100题(10)(有题有答案)四⼗六、阅读下⾯⼀⾸宋词,回答问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点风⾊。
⽟鉴琼⽥三万顷,著我扁⾈⼀叶。
素⽉分辉,明河共映,表⾥俱澄澈。
悠然⼼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①经年,孤光⾃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何⼣!【注】①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
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年。
1、下⾯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秋草⽆⾊,秋⽔⽆波,画⾯的空灵使中天的⼀轮皓⽉、湖上的⼀叶扁⾈分外突出。
B.“素⽉分辉,明河共映,表⾥俱澄澈”的景与“孤光⾃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独以⼀颗⼼⾯对浩瀚⽔天,欣然领受⼤⾃然的慰藉,⾃信⼼怀坦荡,⽆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
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了模糊表达的⽅式。
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分)3、这⾸词和我们学过的《前⾚壁赋》写的都是⽉下泛⾈时的所见与所感,抛开⽂体的因素,你更喜欢哪部作品?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法的⾓度阐释。
(10分)参考答案1、D(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
)2、①扩⼤词句的内涵。
②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两点4分,⼀点2分。
)3、明确喜欢哪⼀部作品,简要说明原因,联系相关的诗句,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法的⾓度具体阐释。
四⼗七、阅读下⾯⼀⾸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①⼭⽔郎②,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露⽀风券,累奏留云借⽉章。
诗万⾸,酒千觞,⼏曾着眼看侯王?⽟楼⾦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词⼈简介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
早有声名,但不愿为官。
⾼宗绍兴⼆年(1132),始应召⼊朝,赐进⼠出⾝,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宋词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2)【答案】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
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
这样表述也可以: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
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析】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表意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完成的。
宋词导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宋词导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哪位词人的哪首词?A.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C. 李清照《如梦令》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A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煜D. 李清照答案:A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哪位词人的作品?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C4.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首词?A.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B.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C. 李清照《如梦令》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B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李煜C. 辛弃疾D. 李清照答案:B6.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出自哪位词人的词?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C7.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D8.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出自哪首词?A.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C. 李清照《如梦令》D.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B9.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哪位词人的名句?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C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哪位词人的词?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词人属于豪放派?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A B2. 下列哪些词句出自苏轼的作品?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D.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答案:A B D3. 下列哪些词句出自辛弃疾的作品?A.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答案:A D4. 下列哪些词句出自李清照的作品?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B.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C.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D.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词句出自柳永的作品?A.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C.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D.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小学生宋词鉴赏竞赛题库

小学生宋词鉴赏竞赛题库题目一:理解词意
请阅读以下宋词,回答问题。
题目:《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题:请简述这首词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题目二:词牌知识
请根据以下词牌提示,填写相应的宋词。
词牌:《水调歌头》
提示:描写春天景色的词句。
{content}
题目三:作者背景
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词人?他的词风特点是什么?题目四:词句解析
请分析以下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目五:词歌演唱
请选择一首你熟悉的宋词,进行演唱。
要求:准确、富有感情。
题目六:创作宋词
请根据以下主题,创作一首宋词。
主题:春天的傍晚
要求:使用宋词的写作手法和格式,描绘春天的傍晚景色和氛围。
---
希望这份题库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宋词,提高你的鉴赏
能力。
祝你竞赛取得好成绩!。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宋词备考锦集(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宋词备考锦集(含答案)9.《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主题:描写了太守打猎时热烈、壮观的场面,表现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10.《如梦令》李清照宋词人号易安居士主题: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春、惜花的细腻感情。
11.《诉衷情》陆游宋诗人放翁主题:描写了词人慷慨从军和离职闲居两个场景,抒发了词人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宋词人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1.本词的作者是宋代苏轼(人名),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豪放的词风。
2.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西北的人都看着我射下天狼星。
B.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向西北看过地区,射下天狼星。
C.学会拉圆月般的雕花的弓箭,在西北地区,射杀敌人。
D.将要把好弓拉得同圆月一样,瞄准西北的侵略者,射杀打败他们。
.二1.词作描写的主要事件是太守出猎2.下列对词句理解,不妥当...的项是( B )A.“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笼罩全篇,抒写了作者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描写作者跟随孙权射虎的壮举场面。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虽有身世之感慨,实际上乃是渴望得到朝廷重用。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冯唐持节出使云中郡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信任,为国献身,效力边疆的愿望。
宋词鉴赏100题(1)(有题有答案)

宋词鉴赏100题(1)(有题有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3分)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思想?(3分)3.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梅。
(1分)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颜色、香气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
(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2分)2.用对比的手法。
(1分)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
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表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2分)3.梅花。
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的香味。
4.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
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四犯令侯寘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
莫听《阳关》牵离绪。
拚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
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1.词的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分析其中原因。
(4分)2.试结合诗句分析本词蕴含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手法手法,以虚写实。
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
这样写用语新奇,别出心裁,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
2.这首词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
“莫听《阳关》牵离绪”句点出“无语”的原因,表达深重的离愁。
“拚酩酊花深处”句,“酩酊”已是大醉不已,更着一“拚”字,形象地刻画出人物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拚命痛饮的狂态,透露诗人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1-2023高考语文宋词鉴赏真题汇编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
“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必修四期中宋词鉴赏复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4分)(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父子、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1分)
(2)上片描绘的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经“逐”、“拍”等的点化,顿使形象呼之欲出。
请分析“逐”、“拍”的艺术效果。
(3分)
(3)有人说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3分)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
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
(2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
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3分)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3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苏轼,字子瞻,号,宋代著名文学家。
“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名。
(2分)
(2)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3分)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析“吹皱一池春水”中“皱”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分)
(2)诗评家认为,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请从这一角度做简要分析。
(4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从词的格式看,“武陵春”是这首词的。
李清照是(朝代)婉约派词人。
(2分)
⑵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3分)
⑶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
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3分)
9.阅读下列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8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地名,在江西万安。
②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
愁予:使我发愁。
①本词作者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的代表作家;另一大流派是。
代表作家有、(填两个)(3分)
②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刑。
其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人们称道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境。
(5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衿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流派),这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2分)(2)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2分)
答: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