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doc

合集下载

西式和东方商务文化的礼仪差异

西式和东方商务文化的礼仪差异
尊重他人
在讨论中,应尊重他人的观点,避免打断他 人发言,以促进有效沟通。
东方商务会议礼仪
提前到达
参加东方商务会议,最好提前 几分钟到达,以示尊重。
穿着得体
男士需穿着整洁的衬衫和西装 ,女士则需穿着得体的职业装 。
保持谦虚和谨慎
在会议中,应保持谦虚的态度 ,避免过于张扬,同时要谨慎 发言,避免发表过于绝对的言 论。
在西方商务文化中,合同契约是非常重要 的,双方会明确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保 商业合作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通常遵循一定的商 业礼仪,如着装要求、称呼方式等,以表 达尊重和专业性。
东方商务谈判礼仪
委婉表达
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 突和尴尬。
时间观念
正式邀请
西式商务宴请通常以正式的邀请函形 式发出,注明时间、地点、目的等详 细信息。
着装要求
西式商务宴请的着装要求较为严格, 男士需着西装、领带,女士则需着正 式晚礼服或套装。
准时到达
参加西式商务宴请时,客人应准时到 达,以示尊重主人和活动。
餐桌礼仪
西式商务宴请中,餐桌礼仪十分重要 ,如刀叉使用、座位安排等需遵循一 定规则。
重视关系
在东方商务文化中,建立和维 护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应
积极参与交流和互动。
02
商务谈判礼仪
西式商务谈判礼仪
直接表达
时间观念
西式商务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强调透明和开放的沟 通。
西方人通常非常重视时间,谈判计划和日 程安排通常需要提前确定并严格遵守。
合同契约
商业礼仪
东方商务宴请礼仪
01
02
03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商务交流日益增多。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导致了中西方商务礼仪存在一定差异。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商务礼仪,能够提高商务合作的效果。

以下将对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进行详细分析。

1.会议礼仪在中西方商务会议中,礼貌和态度很重要。

西方会议通常开始和结束前会有握手的仪式,而中国会议则可能会开始和结束前进行鞠躬和问候。

在会议上,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中国人可能会更倾向于进行细致的辩论和协商。

2.礼品交换在商务交往中,礼品交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西方人通常会在特殊场合或者重大的商务成果上送礼,例如,在公司成立周年、合作成功等时候,或者在节假日送礼。

而在中国,送礼更加普遍,无论是生日、结婚还是其他特殊日子,都会给予礼物。

3.商务餐宴餐桌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用餐时候常常会使用刀、叉、勺等餐具,而在中国则偏爱使用筷子。

此外,在西方,面对面交谈时被吃东西的行为会被视为不礼貌,而在中国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4.礼貌称呼商务交往中,称呼也是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西方,人们倾向于直呼对方的姓名,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敬称,例如“先生”、“女士”等。

尤其是在第一次见面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称呼以显示尊敬。

5.交谈方式中西方文化中的交谈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更习惯于直接而开放的交谈方式,在商务交流中很常见。

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在商务交流中常常使用隐喻和比喻。

6.商务礼仪细节在商务交往中的一些小的礼仪细节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礼貌地对待等候服务的人,而中国人可能会显得更加急迫,并试图争取先机。

另外,在商务交往中的礼仪细节上,时间观念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人通常十分注重准时,而中国人可能会更加灵活。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商务礼仪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商务礼仪,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进行中西方商务交流时,应注意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传统,并相互理解和包容,为商务交流搭建良好的桥梁。

(精)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

(精)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

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发布时间:2020-05-02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以及语言习惯等造成了商务礼仪差异。

那么现在宝岛优品小编就来说一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

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中西方交际语言的差异打招呼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就是这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大差异。

在我国,熟人碰了面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不用上班呀?这本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最平常的打招呼的方式,但如果你拿这些套话与西方人打招呼,外国人一定会感到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

因为这些套话对于西方人来说全部是期待对方给与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称谓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务会议是指带有商业性质的会议形式。

一般包括:新产品推广会、上市公司年会、项目竞标会、行业峰会、答谢宴等等。

会议是做生意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是召开还是出席会议的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商务礼仪。

1 商务会议中见面礼仪的差异1.1 称谓的差异中国人对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年轻人通常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他们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而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相对模糊,而且指称宽泛,对于他们除了区分辈分之外,什么都不那么重要。

例如,一个单词“aunt”,就相当于中国的“阿姨”、“姑姑”、“婶婶”、“舅妈”这4个词。

因为西方人倡导的是人格平等,不必太在意年龄,可以直呼其名,对话时无论辈位多高直接称呼为you。

因此,在英语中亲属称谓根本没有汉语那样多与复杂,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在会议人员初次见面时的称谓尤为商务礼仪的展现,作为中方的代表要称外方的代表中的女士为Miss or Mrs.而男士为Mr.其实中国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的职位,而特别在称呼时一定要叫什么经理什么部长;相反地,中国人则很在乎职位,外方要常将其职位挂在对中方的称谓后面。

只有这样的称谓才会让双方都舒服且合理的接受。

1.2 问候的差异在召开商务会议前的打招呼,主要用以向对方询问安好、表示关切,或者致以敬意。

常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汉语是说一声:“您好!”。

但是西方人更愿意说“Nice to meet you”。

除此之外,中国人问候的同时习惯于与对方握手,而西方人甚至有时候会热情的拥抱,中方一定要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并同样热情的拥抱对方。

有时见面简单的问候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寒暄,即人们在平日问候他人时所讲的一些应酬话。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商务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

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体现尤为显著。

下面将从交际礼仪、商务谈判、商务宴会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交际礼仪在交际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交际方式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直接、主动的沟通方式,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喜欢与他人进行开放、坦率的对话交流。

而在中国,人们则注重礼貌、谨慎,善于含蓄表达自己的意见,注重面子和礼貌,通常不愿意直接拒绝他人的提议或要求。

2. 礼貌称呼在西方国家,人们在商务场合一般使用姓名直呼对方,较少使用敬语或尊称,认为直呼姓名更直接、更亲切。

而在中国,人们在商务场合更注重使用尊称或敬语,如“先生”、“女士”等,尤其是与长辈或上级的交往,更要注重称呼的礼貌和尊重。

3. 交际距离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生活,在交往时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靠近交谈,喜欢通过亲近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亲近和和谐,身体接触并不会被看作不礼貌。

二、商务谈判在西方国家,商务谈判注重效率和结果,注重逻辑和理性,喜欢直接陈述自己的诉求和要求,强调双方在谈判中的平等地位。

而在中国,商务谈判更注重人情关系,强调妥协和和谐,善于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通过交际手段化解矛盾。

2. 谈判风格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喜欢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妥协,善于通过灵活的方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喜欢通过合作来获取共赢的局面。

3. 谈判技巧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逻辑辩证和说服力,善于通过事实和数据来说服对方,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磋商和妥协,善于通过委婉和圆滑的方式来达成共识,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风度和涵养。

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国人一向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以家族为本位,每个人作为家族中的一员,视家族利益为根本,可以说除了家族的利益外并无个人独立的礼仪。

重视家族观念,还表现在许多流落海外的中国人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的建设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观念则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信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夫妻关系不过是男女订立契约的结果,当事人双方各自为个体,保持着独立的活动,双方一般都不干涉对方的社交自由。

即使父子关系也界限划分明确,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要给儿子报酬的事例并不鲜见。

2、看重人情与讲求功利由于中国人十分重视人伦亲情,中国实是一个人情的社会。

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了中国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

每逢节庆,亲友之间总要走动走动,相互致意问候。

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亲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支持和周济。

同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必然的了。

西方人办事交际都功利和实际效益。

各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利益,决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对别人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决不姑息。

这种务实的精神,一方面激发了人们自我奋斗的激情,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时常感到内心的孤独。

3、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中国的礼仪历来就强调一个“分”字。

“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

到了现代,中国人“官本位”的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拿到行政官员的级别上套一套,以此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

另外,在夫妻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模式。

西方社会的阶级、阶层的对立和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交圈子。

但是,在日常交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尊严,不喜欢打听对方的身份,一些带有浓重等级色彩的礼仪形式己越来越不受人欢迎。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商务交流日益频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的日益剧烈,中西方国家的商务文化差异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话语交往、餐桌礼仪和社交活动礼仪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在商务礼仪上的差异。

一、话语交往中西方在商务交流上的话语交往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对话往往注重互相尊重和谦虚。

比如,在商务会议上,中国人往往不喜欢对别人的意见进行直接的反驳,而是通过委婉的表达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观点。

同时,在中国,人们常常使用一些敬语和称谓来表达尊重和关心。

比如,“先生”、“女士”、“老师”等称谓都是常用的。

而在西方国家,话语交往更加注重效率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商务会议上,西方人往往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直接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寻求其他人的意见。

此外,在西方国家中,人们不太注重对称谓的使用,相对来说更注重对话双方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二、餐桌礼仪在商务活动中,餐桌礼仪是十分重要的。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也很大。

在中国,人们用餐时常常会将自己的最好的食物送给别人,并注重随时为别人倒茶。

此外,在中国的餐桌上,人们通常不会直接使用自己的筷子去夹别人的食物,而是使用公用筷子。

这些举动都是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心。

三、社交活动礼仪在商务社交活动中,礼仪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中西方在礼仪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商务社交活动中通常会以拜访和礼品等方式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尊重。

同时,在给别人赠送礼物时,通常慎重考虑礼物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并选择价格适中的礼物。

而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在商务社交活动中注重的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此外,在礼物送礼方面,西方人通常不会过于注重礼物的含义和象征意义,而是以实用性为主要考量。

综上所述,中西方在商务礼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我们在商务活动中与外国人交流时,应该注意到这些差异,尊重并适应文化差异,以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

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与分析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与分析

Part 03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见面礼节差异
中方:握手是 常见的礼节, 同时会互相介 绍,使用敬语

西方:握手同 样是常见的礼 节,但通常会 交换名片,行
吻面礼等
中方:在商务 场合中,地位 高的人先伸手, 而西方则是女
士优先
西方:在正式 场合中,行吻 手礼,而在非 正式场合中, 则可以行拥抱

Part 05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融合与借鉴
中西方商务礼仪融合的必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 中西方商务礼 仪融合有助于 跨国企业更好 地融入当地市 场,提高竞争
力。
中西方商务礼 仪融合有助于 消除文化隔阂, 促进国际商务
合作。
中西方商务礼 仪融合有助于 提高个人职业 素养,提升国
际形象。
中西方商务礼 仪融合有助于 推动不同文化 间的交流与理 解,促进世界 文化多样性的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西方商务礼仪的发展:从古至今,西方 的商务礼仪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包 括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和现代商务礼仪。
添加 标题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 加速,中西方商务礼仪也在相互影响和 融合,形成了具有国际特色的商务礼仪。
添加 标题
中国商务礼仪的发展:中国的商务礼仪 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礼制演变 到现代的商务礼仪,经历了数千年的发 展和演变。
商务礼仪规范:中西方商务礼仪都有自己的规范和惯例,双方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和 借鉴,以促进商务合作。
礼仪教育:中西方商务礼仪教育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个人的商务礼仪 素养和水平。
Part 06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发展趋势与 展望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
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以及语言习惯等造成了商务礼仪差异。

那么现在我就来说一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

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中西方交际语言的差异
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就是这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大差异。

在我国,熟人碰了面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不用上班呀?"这本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最平常的打招呼的方式,但如果你拿这些"套话"与西方人打招呼,外国人一定会感到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

因为这些"套话"对于西方人来说全部是期待对方给与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称谓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
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相互交谈
在社交场合难免要交谈,在我国,人们在一起聊天多半会谈到
家庭,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家常,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有亲切感。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忌讳谈论诸如家庭婚姻经济收入等话题,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私人问题,是privacy"不足与外人道也"。

在和西方人交谈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能随便问及对方的年龄。

我们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当你问你的外国朋友"How old are you ? 时,他或她可能会面色不悦的告诉你:
It’s a secret . 而在中国你可以问年长者的"高龄"也可以问
年轻姑娘的"芳龄",人们不太在意年龄问题。

西方人喜欢赞美别人,对人的感谢和赞美不离口,而令西方人
费解的是,中国人对给予的赞美过分谦虚,总是:"过奖了,过奖了,"哪里,哪里,还不够"。

似乎不想接受他们的赞赏。

倘若一位西方人到一位家里装修豪华的中国朋友家做客,中国人却把大受西方朋友赞美的豪宅称为"寒舍";明明准备了一桌美味佳肴,却说"没什么好吃的",这是因为中国人遵循儒家的文化传统,谦虚是美德,接受赞美就是不谦
虚的表现。

西方人恰恰相反,对赞美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

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中西餐桌礼仪的对比
座次安排
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

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

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
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

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

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块热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抹脸。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中西着装礼仪的对比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

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
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

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

穿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

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

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
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中西见面礼仪的对比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中西送礼礼仪的对比
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

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推荐阅读:商务传真的礼仪技巧韩国商务礼仪知识精选置业顾问商务礼仪商务礼仪走姿实训商务用花的指南出席商务活动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