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重文号用法新探

合集下载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是指在考古挖掘过程中,从古代遗址中发现的各种古代文书、碑刻、牌匾、器物等物品。

这些出土文献是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揭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作为古代文字的实物,可以提供珍贵的语言材料。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文字的使用情况、发展演变和语言习惯等。

在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最早的中国文字形态和用法,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出土文献也可以提供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出土文献通过记载了古代历史事件、人物和事物等信息,为研究古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竹简和木简中,记载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史料,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而在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马俑坑图录》等文献,则展示了秦始皇时期的巨大军事力量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研究秦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出土文献还能够提供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实物和文物,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物质证据。

在商代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造诣,还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而在秦汉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的金银器、玉器和宝石等,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层和地位差异,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奢华和繁荣程度。

出土文献还能够提供古代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的线索。

通过对不同时期出土文献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演变。

在秦汉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的《黄帝内经素问》等医学文献,反映了秦汉时期医学的发展和成就,为研究古代医学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出土文献研究

出土文献研究

出土文献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是指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各类古代文物,如铭文、书籍、器物、绘画等进行的研究。

这些出土文献是古代人们的实物记录,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首先,出土文献研究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比如,出土的铭文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学者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出土的书籍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帮助学者研究古代文化的演变过程;出土的器物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等,帮助学者还原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

其次,出土文献研究对于验证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与史书中的记载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差异与联系。

例如,出土文献中的特定地名、人名等可以与史书中的记载相对应,从而验证史书的真实性。

此外,出土文献还可以填补史书中的遗漏,提供新的历史信息,完善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

再次,出土文献研究对于研究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出土文献,可以了解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情况。

例如,出土的汉代文物在日本的发现,证明了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

出土文献中的文字、图案等可以比较各个地域、各个历史时期的异同,从而揭示不同文化的交融、融合过程。

最后,出土文献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也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文物的起源、年代、制作技术等,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确保文献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总之,出土文献研究在揭示古代历史、验证历史记载、研究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细致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与社会,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历史提供坚实的基础。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是指通过考古发现的古代书信、碑铭、契约、绘画、器物等实物材料的记录,对于研究古史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资料,帮助学者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揭示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推动古代史的研究和理论建构。

下面将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可以验证和修正现存文献的内容。

由于历史上的书面记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删节、篡改、谎报等情况。

而出土文献作为直接的实物材料,不容易被篡改,因此具有较高的真实度。

通过对比现存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和解读。

出土文献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帮助学者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

出土文献中的书信、契约等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可以为学者提供关于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详实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资料,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探讨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出土文献能够揭示古代人们的意识与思想。

出土文献中的碑铭、绘画、器物等可以反映出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人民对于宗教神话、自然界、人类命运等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出土的《尧典天书》是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记录了古代中国人对神话、仪式等方面的认识,对研究古代中国人的宗教思想有重要价值。

出土文献对于推动古代史的研究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出土文献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者填补现有史书的空白,还可以提供新的证据和视角,对于推动古代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96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家发掘了一大批周代的墓葬和器物,这些出土文献为对周代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资料,推动了对于周代历史和文化的新认识。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验证和修正现存文献的内容,提供详实的史料,揭示古代人们的意识与思想,推动古代史的研究和理论建构,出土文献为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揭示古人生活和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究(2)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究(2)

同时资料和后时资料

太田辰夫提出“同时资料”和“后时资料” 两个概念,同时资料就是资料的外形与内 容是同一时代产生的,例如甲骨、金石, 后时资料既资料的外形产生的时代晚于内 容,即经过转写转刊的资料。汉语史研究 中该以同时资料为主,以后时资料为辅。
张家山汉简 奏谳书

异时狱□曰:为君、夫人治食不谨,罪死。今宰人 大夫说进炙君,炙中有发长三寸;夫人养婢媚进食 夫人,饭中有蔡长半寸,君及夫人皆怒,劾,史猷 治,曰:说无罪,媚当赐衣。君曰:问史猷治狱非 是。史猷曰:臣谨案说所以切肉刀新磨甚利,其置 庖〔俎〕。夫以利刀切牛肉庖俎上,筋 尽斩,炙 膞(zhuan3)大不过寸,而发长三寸独不斩,不类切 肉者罪。臣又诊炙肉具,桑炭甚美,铁炉甚 。夫 以桑炭之 铗 □而肉颇焦,发长三寸独不焦,又 不类炙者之罪。臣又诊夫人食室,徐 甚谨,张帷 幕甚具,食室中无蔡,而□无道入。臣又诊视媚卧, 莞席敝而经绝,其莞碎,媚衣衰有敝而絮出,碎莞 席丽其絮,长半寸者六枚。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究
1.导言

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中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20 世纪初斯坦因发现汉简,以后不断有新的战国秦 汉简牍帛书出土。近三四十年来,尤其是上世纪 80年代以后,简帛文献出土量非常大,经过学者 们考释,多数已经可以通读。在此基础上,学者 们开始利用这些材料研究语法问题。
清华简 皇门
异文例示:同义替换


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今本《晏子春 秋〃内篇谏上第三》) 故男不群乐以【□】事,女不群乐□……觞五献 ,过者死。(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
异文例示:词语增减


诵诗三百,受之政。(定州汉简《论语· 子路》)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今本《论语》)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隋 ,恒也。( 帛书《老子》甲本)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老子》王弼注本)

出土文献研究与使用方式

出土文献研究与使用方式

出土文献研究与使用方式
出土文献研究通常涉及古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文献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以下是一些关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常见使用方式:
1.文献整理与分类:对出土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建立起系统的
档案。

这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来源、时代背景等。

2.历史研究:出土文献可用于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历史。

通过分析文献中的文字、图案等信息,还原过
去的生活和社会制度。

3.语言学研究:出土文献中的文字有助于语言学家研究古代文字、
语言演变等问题。

4.考古学配合:出土文献与考古学相辅相成,通过文物与遗址的
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还原古代文化和生活。

5.学科交叉研究:出土文献的研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等。

6.数字化处理与保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出土文献进行数字化
处理,以确保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7.学术出版:通过研究出土文献的成果,可以发表学术论文、专
著,为学术界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使用出土文献时,研究者需要注重保护文献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同时要遵循研究伦理和文物保护的原则。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_读_二年_省略_奏谳书_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_读_二年_省略_奏谳书_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

第28卷第4期2010年7月政法论坛Tri bune o f Po liti ca l Sc i ence a nd Law Vol .28,No .4 Jul .2010作者简介:徐世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院重大课题“秦汉法律研究”(课题编号07JJD820173)的成果之一。

本文写作过程中承李力教授多次提供资料与信息,亦得课题组成员李力教授、邬文玲副研究员、张忠炜博士切磋之益,在此谨致谢意。

① 日文名为“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を読む”。

② 日文名为“張家山第二四七号漢墓竹簡訳注”。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3———读《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徐世虹 摘 要:近30年来,秦汉法律文献伴随着考古发现而数量大为增加,各种整理、释读成果相继产生。

在出土秦汉法律文献的整理研究中,红外线影像技术的运用日益为人所重,成为提高释文质量的有效手段,近出《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为其较有影响者。

将散乱的册书编联复原是出土秦汉法律文献重要的基础研究之一。

编联既应着眼于出土位置,亦当注重对律文的贯通把握。

在律篇的归属上,汉魏、汉唐律传承背景下的非单一对应关系不可忽视。

解明出土法律文献中的法律概念与重要词汇,对正确理解当时的制度具有关键作用,对其做出简明规范而又“网罗法意”的解释,仍是需要研读者逐步推进的长期工作。

关键词: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武大《释读》;红外线影像技术;编联;注释近30余年来,秦汉法律文献有两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上世纪70年代面世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堪称是划时代的发现,其丰富的内容大豁阅者之目,使人们对秦律的认识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此后80年代发掘所得的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不仅使出土秦汉法律文献的数量大为增加,亦使秦汉法律的研究承前而跃上一个新台阶。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是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源,其对于揭示古代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

出土文献的分布时间跨越了从晚期古代到近代的几千年历史时期,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历史记录、法律文书、经济账单、诗歌歌谣、书信等。

下面将从研究古代历史的不同方面对出土文献的作用进行分析。

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决策机构、统治者的执政策略等方面的情况。

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的政治制度和宗庙祭祀制度,揭示了当时国家的政治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

出土的古代王陵墓葬中的刻石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官员职称,为研究古代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经济状况和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出土的古代经济文献中记载了商业贸易、土地流转、税收情况等经济活动的细节,揭示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商品交换模式以及社会财富的分配情况。

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铭文中,记载了当时的贡品征发、工艺生产的细节,为研究商代经济提供了重要真实材料。

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出土文献中的祭祀记录、宗教仪式等内容,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的具体内容。

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了殷商时期的祭祀神仪、神祀手续等,对于了解古代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出土的文献中还记载了古代的文学作品、诗歌歌谣等,为研究古代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出土文献对于填补史书不完整的空白和验证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历史记载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资料没有得以保存或传世,导致历史史书的内容不完整。

而出土文献的发现,可以将这些缺失的内容加以补充,从而使得对古代历史的研究更加全面。

通过对出土文献与史书记载进行比较和验证,可以进一步确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出土文献在研究古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通过记录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状况、农业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从汉语史角度对吐鲁番出土契券进行定名和断代新探

从汉语史角度对吐鲁番出土契券进行定名和断代新探

从汉语史角度对吐鲁番出土契券进行定名和断代新探王启涛【摘要】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signate the description and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date of the unearthed deeds in Turpan by applying linguistic methods. Up to now, there have been some related issues to be solve. By applying means of philology, this paper re-designated the description and determined the historical division of those deeds that had doubts. It generalized four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date by observing the ordinary words, terminologie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names of persons and places, and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in the deeds.%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定名及断代极为重要,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文书的使用价值.但是, 直到目前, 这一方面还有一些疑难公案没有解决.文章从汉语史角度切入, 通过语言文字学手段, 对迄今为止尚存疑惑的吐鲁番出土契券进行重新定名和断代, 同时归纳出四种方法:一是据文书的普通词语进行定名和断代;二是据文书的术语、套语和句式进行定名和断代;三是据文书的人名和地名进行定名和断代;四是据文书的书法风格进行定名和断代.【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7)002【总页数】10页(P83-92)【关键词】汉语史;吐鲁番;出土契券【作者】王启涛【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8一百余年来,在吐鲁番出土了大量的契券,这些契券对研究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生活以及丝绸之路各民族的交往互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文献重文用法新探(首发)杨锡全(西南大学文献所08级硕士)摘要:通过考察,发现在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统定义的重文用法,此种重文用法重文号重复代替的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

这种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出土文献材料。

关键词:出土文献重文重文号承前重文承上重文字、词、句重复叠用,重出者用省略符号表示之,此种文法学界称之为“重文”,用以表示代替文字的符号称为“重文号”,或称“重文符”、“叠字(词、句)符”。

①重文用法肇端于上古,中经秦汉,又历中古,在出土文献尤其敦煌及简帛文献中大量存在。

重文号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书写符号,但有指示替代文字的作用。

其位置在上一字、词或句子的下一字格右边,或者正中。

关于重文符号的书写形式可参郭在贻、黄征、张涌泉三位先生的《敦煌写本书写特例发微》一文,这里不作赘述(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年版)。

出土文献中的重文可以是单字重文、单个词重文,或是整句重文。

其共同特征是重文号紧随它所重复的文字出现。

此种重文可以称之为“承前重文”。

考察发现,除了此种“承前重文”,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重文形式,即重文号代替的文字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

基于此,使得我们对重文用法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承前重文”的用法,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从略。

我们主要探讨“承上重文”的用法,并以此对简帛文献中个别至今存在争议的重文用法作粗浅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承上重文”考察发现,在出土简帛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①张涌泉《敦煌写本重文号研究》,《文史》(第1辑),中华书局,2010年。

统定义的重文形式,此种重文用法重文号替代的文字不是其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

同“承前重文”用法一样,“承上重文”亦可分为单字承上重文和多字承上重文两种情况。

(一)单字承上重文所谓单字承上重文,即单个重文号重复替代上文中出现过的某个字。

如:(1)管辂语颜子曰:“北坐人是北斗,南坐人是南斗。

〓斗好生;北斗处死,见煞人即喜。

”(《英藏敦煌文献》卷二第1页S﹒525/1《搜神记》一卷)“〓斗”是“南斗”的省书,重文号“〓”即是对上文中“南”字的代替。

这是“承前重文”AB,〓〓(AB)型的变例。

又如:(2)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谓至〓者也。

(《英藏敦煌文献》卷二第148页S﹒777/18《列子张湛注(杨朱)》)“至〓”即“至人”,重文号“〓”即是对上文中“人”字的代替。

注文接正文用重文符号,此类重文用法亦有属于“承上重文”者。

如:(注文内容用方括号表示之)(3)稷〔黍〓〕;匐〔匍〓〕(《英藏敦煌文献》卷十第30页S﹒6013V《切韵》)(4)榭〔台〓〕;射〔仆〓〕;装〔行〓〕(《英藏敦煌文献》卷十第147页S﹒6176V《切韵》)上述两组例子,方括号中的重文号同样是对上文(即正文中被释的词)的重复代替。

再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有这样一组句子(单句用编号,成组句子编号省略,下同):是胃(谓)白灌,见五日而去,邦有亡者。

(6/18)是胃(谓)赤灌,大将军有死者。

(6/19)是胃(谓)秆慧,兵起,有年。

(6/22)是〓帚慧,有内兵,年大孰(熟)。

(6/24)是〓竹慧,人主有死者。

(6/26)是〓蒿慧,兵起,军几(饥)。

(6/28)是〓苫慧,天下兵起;若在外,归。

(6/30)是〓苫茇慧,兵起,几(饥)。

(6/33)①“是〓”实际上亦属于承上重文,当释读为“是谓”,重文号“〓”即是对上文出现过的“是谓”中的“谓”字的重复代替。

②(二)多字承上重文所谓多字承上重文,即多个重文号连用表示对上文中出现过的某几个连用的字的重复代替。

多字承上重文的用法在出土文献中亦不乏其例。

如:是故经中广扬万般一切由心识信心喻似水精珠□水偏能直使流泉染浬时方知珠宝功□□还须念〓□精□莫遣颐〓□游智惠愚□咫尺间万般一切〓〓〓众生烦被□溥生死泥中久涉我□□□□信心为□引接令□出便令□得□□身拖却形躯□□□是故来∨□广扬万般一切〓〓〓如人泛海欲□舟万里波澜□咫尺有手方能避□□□□时必□□沉溺能将机橹□边揉解橖来往□喻似门佳起信心万般一切〓〓〓如人□到宝山中百种珠珎遍寻觅有手方能探得他无时空法终无□经文深妙理难过无上菩提□□出只要门佳□信根万般一切〓〓〓……(《英藏敦煌文献》卷六147页S﹒4571/18《维摩诘经讲经文》)“万般一切〓〓〓”一句中,后面连用的三个重文号即是对上文中出现过的“由心识”三字的重文。

此即多字承上重文。

又如:①刘乐贤《马王堆天文书考释》,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陈松长、刘绍刚、王树金《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再补》,《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②魏宜辉《再论马王堆帛书中的“是〓”句》,东南文化,2008年第4期;另,参看拙文《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出土文献“是〓”句浅析〉补证一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11月3日、12月2日。

□□我□□真经各□懦诚来礼拜尽向空中散□花一时惣到薗会就中更有梵天王相□巍〓多自在各〓抛离妙宝宫人〓略到娑婆界皆持花果是威光尽是神通无□□闻仏欲说七□经一时惣到〓〓〓阿□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止住须弥福德强平□日月威神㬠可扵意地□精虔只是心田与姤当日遥闻法义开一时惣到薗会□婆众亦归依歌乐长扵心□爱每向□前奏五音恰如□得真三味琵琶弦上韵春羯□杖头敲玉□当日遥闻法义开一时惣到〓〓〓请天人众莫□涯各向空中持□盖百宝冠中□瑞六□衣上□光彩皆陈异宝表□□尽□香花申□□当日遥闻欲说经一时惣到〓〓〓白千□梵贤圣是咸具□咸仪皆广一志终行绝四流□罗割断枕三界住山中居窟内或即坐禅或嗼呗知佂欲说大乘经一时惣到〓〓〓久□因兼奉戒苦㔹谏么心不退誓出烦笼生死何已远智惠真如海能持三掇入王城解执六□他界□知佂欲说大乘经一时惣到〓〓〓……(《英藏敦煌文献》卷六151、152页S﹒4571/27《维摩诘经讲经文》)“一时惣到〓〓〓”一句后面连用的三个重文号用法同上。

亦属多字承上重文。

又如:□悲繋在心恰如父母忧怜病为儿□□色媚攀湪逐□为万种歌中恱爱情三春境上迷真性人间恣傱悟心田地狱如何□业镜□悲与药医恰如父母〓〓〓□毫多诤□善乃闻时都不□设使回心只暂时不曾贮意能长死赎香分减两三文买□银潘七八栕□悲与药医恰如父母〓〓〓……(《英藏敦煌文献》卷六154页S﹒4571/32《维摩诘经讲经文》)“恰如父母〓〓〓”一句中,后面连用的三个重文号用法亦属于多字承上重文。

再举一组例子:〓排仵瞻礼法轮王无限围众争捻□器行琵琶弦上急捛皷杖头□□奏箫笛齐□笙与篁〓排仵瞻礼〓〓〓无限□罗众皆□日月光嗔心回跃〓喜□改锵〓旋须弥畔趋臻字坐傍〓排仵瞻礼〓〓〓无限迦楼众雄〓气□长毒龙由□吃猛□等闲伤口眼喊哈觔拳怒□刚〓排仵瞻礼〓〓〓无限□罗众神通□□□乾坤推吸□日月手阑彰尽欲薗□皆焚海岸香〓排仵瞻礼〓〓〓人与非人等……(《英藏敦煌文献》卷六156页S﹒4571/37《维摩诘经讲经文》)“瞻礼〓〓〓”一句中三个重文号连用,用法同上。

邓文宽先生《敦煌吐鲁番文献重文符号释读举隅》①一文引用《日本国现在书目录》一书的例子,其中几组句子亦属于“承上重文”的用法,此处引用如下,以见一斑(按邓文原文,重文号所代替的文字放在重文号后的括号内):(5)十九刑法家(目录五百八十卷,私略之)。

(6)唐永徽律十二卷,〓〓〓〓(唐永徽律)疏卅卷(伏无忌等撰)、(7)(前略)唐永(8)徽格五卷、垂拱格二卷、〓〓(垂拱)后常行格十五卷、〓〓(垂拱)留司(9)格二卷、开元格十卷、〓〓〓(开元格)私记一卷、〓〓(开元)新格五卷、(10)(前略)开元皇口敕一卷、(11)〓〓(开元)后格九卷(后略)。

上面一组句子,或两个重文号连用、或三个、四个连用。

重文号所重复代替的文字,均不是其前面的文字,而是上句中与之相关的某几个文字。

再举邓文中的一组句子:(12)“一易家,二尚书〓,三诗〓……十一正史〓……卅一小说〓……”(13)“九异说家”列有“礼纬三卷郑玄注,〓〓三卷宋均注。

”(14)“十小学家”列有“文章体九卷、〓〓〓例一卷、〓〓〓抄一卷。

”不难看出,句(12)中的重文号重复代替“家”字(此句属单字承上重文,为叙述方便列于此)。

句(13)连用的两个重文号当为上文“礼纬”之重文。

句(14)两组重文号重复代替上文的“文章体”。

此三句均为“承上重文”。

综上,相对于传统对重文用法的定义,在出土各类文献中有一种特殊的重文形式,即“承上重文”。

从此,重文定义得以扩大,重文当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承前重文”;二是“承上重文”。

名称正确与否可以商榷,然而这种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出土文献材料。

二 从承上重文释读出土简帛文献对于“承上重文”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出土文献材料。

兹举两个例① 邓文宽《敦煌吐鲁番文献重文符号释读举隅》,《文献》,1994年第1期。

子。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景公疟》简9:(15)今内宠有会谴,外〓有梁丘据营枉。

“外”后之重文符号“〓”,濮茅左先生释作“外,外”;何有祖先生把“外〓”看作“外夕”的合文,读作“外亦”;陈伟先生把“外〓”看作“外间”的合文,读为“外奸”;张崇礼先生释为“外卜”,读为“外仆”。

除了“外,外”之说外,“外亦”、“外奸”、“外仆”之说似乎都能成立,但于文意上都有障碍。

刘信芳先生提出,“外〓”或许可以释为“外宠”,盖承上文“内宠”而以重文符代替“宠”字。

《晏子春秋》“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章:“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

”从校勘的角度看,释“外〓”为“外宠”是可资参考的。

①实际上“外〓”即属于“承上重文”。

“外宠”正与上句之“内宠”相对应,刘说当为是。

又《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本》简15,原简为:(16)喿(燥)(胜)苍(),青(清)(胜)然(热),清〓为天下定(正)。

裘锡圭先生按:“‘清〓’似当读为‘清青(静)’或‘青(清)清(静)’。

”②侯才先生《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③、李零先生《郭店楚简校读记》均认为“清〓”当读为“清静”。

④尹振环先生则释读为“清清”。

⑤这里“清〓”释读为“清静”没有问题。

想要说的是“清〓”读为“清静”的理由。

我们认为“清〓”即为“承上重文”。

看原简文字:喿苍,青然,清〓为天下定。

重文号即是对上文“青”的重复代替,而非重复其前面的“清”字。

这样理解应当是科学的。

因此,裘锡圭先生所说“清〓”似当读为“清青(静)”(即第一种释读)是正确的。

综上,重文用法除了传统定义的“承前重文”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重文形式,即“承上重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