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3(墙壁)1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
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
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
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
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
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
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故宫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古建筑山墙》课件

演变:从简单的墙垣到复杂的山墙,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特点:中国古建筑山墙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建筑 技艺
不同历史时期的山墙特点
秦汉时期:山墙多为单层,造型简单,装饰较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墙开始出现多层结构,装饰逐渐丰富 隋唐时期:山墙造型更加复杂,装饰更加华丽,出现了斗拱、飞檐等元素 宋元时期:山墙造型更加简洁,装饰更加注重实用性 明清时期:山墙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华丽,出现了砖雕、石雕等元素
创新设计手法:运 用现代设计手法对 传统山墙进行创新 改造
功能与美学结合: 在满足现代建筑功 能的同时,保持传 统山墙的美学价值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中国古建筑山墙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PPT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概述
Part Three.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演变历程
Part Four.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艺术特色
Part Five.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材料和技术
Part Six.
中国古建筑山墙 的实例分析
山墙的建造技术和工艺
材料:砖、瓦、木材、石材等 技术:砌筑、雕刻、彩绘等 工艺: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等 特点: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富有艺术价值
山墙的维护和修缮
定期检查:定期对山墙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 防水处理:对山墙进行防水处理,防止雨水渗入墙体 加固措施:对山墙进行加固,提高其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著名古建筑中的山墙介绍
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 山墙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墙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墙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墙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影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
“玉砌雕阑”系列将针对园林建筑类型,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带您走进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
墙
园林中的墙多用来分割空间、衬托景物或遮蔽不良景物。
这里所要介绍的墙是指园林中单独建置的墙体,建筑匠师们采取多种方式建造形态各异、通透而又富于装饰美的墙,如云墙、花墙、漏窗墙等等。
云墙
云墙也就是波形墙,它的特点就是墙体上部呈波浪形,即墙顶部不是水平的,而是波浪形的,远观有如水波纹,又像流云,非常优美而有动感。
上海朱家角课植园波形粉墙
花墙
花墙简单来说,就是建筑形式与装饰比较美的墙,除了具有一般园墙的遮挡、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更具有一种不凡的艺术性与美感,是园林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上海豫园龙墙
漏窗墙
漏窗墙是带有漏窗的墙体,漏窗往往成排设置,让人贴墙行走时,可以透过不同的漏窗看到不同的景致,并连成连续不断的画面。
扬州瘦西湖白塔晴云粉墙
北京颐和园水木自亲什锦窗装饰的粉墙
江苏常熟兴福寺粉墙
北京颐和园砖花墙
江苏苏州怡园碧梧栖凤波形墙。
中国古建筑图解

第一章屋顶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总起说来,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
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
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总之,我国古代屋檐的式样丰富多彩,屋顶的装饰也是各式各样。
屋顶的式样有等级高低之分,屋顶的装饰也同样有等级的区别。
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 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
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
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硬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的地方。
悬山式屋顶在山墙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標)挑于山墙之外。
I从外观上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
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起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丨E It]r. B i i rrriTiTrfrri 悬山式屋顶重檐歇山顶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廈两头造”等不同名称。
中国古建筑中最最常见的“山墙”都有哪几种样子

中国古建筑中最最常见的“山墙”都有哪几种样子昨天,宫殿君给各位讲了咱中国古建筑一个最基本的构件——山墙,这东西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宫殿、寺院和坛庙中,正因为它太常见,也长的太“普通”,所以经常被人们忽视;今天,小君我还想继续给大家讲讲它的故事。
讲啥呢?就聊聊它的长相吧。
山墙可以说是古代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没办法,它粗看起来就是一面墙,毫无特色,和它的其他兄弟,比如斗拱、屋顶、梁柱比起来,它实在是太普通。
可越普通的东西就越是有“大文化”,在它的身上就凝聚了古代建筑师们精湛的技艺和对于建筑美学的感悟。
上面这幅图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山墙,即两条屋檐边下面的墙面部分。
那么,山墙就只有这种造型吗?NO,NO,NO!“小山山”可是位特别爱打扮的小姑娘,结合她过往的“打扮史”,我们会发现,她最喜欢扮成三种模样:一:素颜型,不化妆这是山墙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即“人字形”(如下图)这种样子是最常见的,用料也最少,基本就是两条交叉成人字形的屋檐作为它的“发型”就完事,因为它简单大方,也不需要花太多的人力财力,故民间的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形式。
二:剪个锅盖头比“人字形”稍复杂点的就是下面这种样子的:这种山墙,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顶上是圆弧形的,像极了铁锅的两个锅耳,所以人们习惯于称它为“锅耳墙”,当然,也有人觉得它是仿照官帽来做的,有官运亨通之意。
不过小君我还是怎么看都觉得它像个大锅盖,特别像给屋顶剪了个“锅盖头”。
三:烫个大波浪很多大户人家或者官宦之家的山墙都是做成下面这种“波浪形”:它们一般做成两至三个楼梯的样子,寓意做官“连升三级”,步步高升。
比起“锅耳形”山墙来说,小君觉得这种波浪形山墙更像古代的官帽。
上面这三种是山墙的基本形式,由它们出发,古代工匠们又想出了很多“奇葩”造型的山墙,比如:这五个小屋檐像极了五座山峰,故人们将它称作“五岳朝天式”山墙,名字够霸气吧!。
古建筑知识点总结

古建筑知识点总结一、古建筑的分类古建筑可以根据其历史和功能分类为宫殿、寺庙、陵墓、园林、城墙、民居等。
根据其建筑结构和样式可以分为木构建筑、砖瓦建筑、石构建筑等。
古建筑也可以按照地域特点划分为中国古建筑、古希腊古建筑、古罗马建筑等。
1. 中国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特色。
中国古建筑主要包括木构建筑和砖瓦建筑两种类型。
木构建筑以榫卯结构和斗拱为特色,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代表作品有故宫、颐和园等;砖瓦建筑以青砖和黄瓦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简洁大方,代表作品有长城、秦始皇陵等。
2. 古希腊古建筑古希腊古建筑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遗产,其典型建筑包括帕台农神庙、雅典卫城等。
古希腊古建筑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简洁、优雅,代表了古希腊人的建筑理念和审美情趣,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罗马古建筑古罗马古建筑是古罗马文明的杰出成就,其典型建筑包括斗兽场、巴西利卡等。
古罗马古建筑以大理石、花岗岩和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宏伟、气势磅礴,代表了古罗马人的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水平,对后世建筑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古建筑的特点1. 建筑结构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承重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
承重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包括柱、梁、墙和柱础等,其承载了整个建筑物的自重和外部荷载;空间结构是指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形式,包括平面布局和立面形式两个方面,其反映了建筑物的功能和审美特点。
2. 建筑材料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砖瓦、泥土等。
木材由于其轻巧和易加工的特性,常用于古建筑的承重结构和装饰构件;石材由于其坚硬和耐久的特性,常用于古建筑的墙体和地基;砖瓦由于其易制作和耐火的特性,常用于古建筑的墙体和屋面;泥土由于其丰富和廉价的特性,常用于古建筑的填充和涂料。
3. 装饰手法古建筑的装饰手法主要包括雕刻、彩绘、铸造、镶嵌等。
雕刻是指用刻刀在建筑构件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常见于古建筑的柱头、门楣和扇骨等部位;彩绘是指用颜料在建筑构件上绘制各种图案和色彩,常见于古建筑的壁画、彩绘瓦当和木构件等部位;铸造是指用铜、铁、铝等材料制作各种铸铜器、铸铁器和浇铝器,常见于古建筑的门环、扣钮和灯架等部位;镶嵌是指用玉石、琉璃、贝壳等材料镶嵌在建筑构件上,常见于古建筑的宫殿、寝宫和庙宇等部位。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构架)中国古建筑从造型上看⼀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个部分。
⼀、下分——基础、台基、地⾯⼆、中分——屋⾝墙体、⽊构架、⽃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上篇介绍了古建筑的下分,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由墙体、⽊构架、⽃栱(仅在⾼等级建筑中使⽤)等部分组成。
屋⾝构造按照受⼒⽅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1)承载作⽤,主要应⽤于砖⽊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于传统⽊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式⽊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堂⼆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作⽤,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坯、⽯等,其防⽕性能远⾼于⽊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发⽣⽕灾后⽕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出屋顶设置,形成防⽕⼭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砖⽯结构来替代⽊结构,也是利⽤了砖⽯结构良好的防⽕性能。
还有⼀些⼤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多的墙体专门⽤作防⽕墙。
(4)装饰作⽤,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艺要求,不同的墙⾯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 墙 檐 墙 细 部 一
第四节、屋顶
考证:硬山首先在宋代出现。 明代、清代大量使用于我国居住建筑。 (五)攒尖:(宋称斗尖) 1.概念:屋面无正脊,屋面较陡,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 适用于面积不大建筑。 2.形式:平面形状:方、圆、三角、六角、八角等 立面形状:单檐、重檐、三重檐 3.考证:最旱见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 实物:北魏嵩岳寺塔,隋代神通寺四门塔,以及以后宋画,明清实 物较多。 (六)单坡:适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一切较复杂的斜屋面都由它组 成。 (七)平顶:适用少雨地区,古代少见,但有种绿顶屋面出现在宋、明、 清建筑中。做法:在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屋顶形式
屋顶形式
山 墙 檐 墙 细 部
二
河 北 隆 兴 寺
宋 式 屋 顶 式 样
第四节、屋顶
(三)悬山 概念:是两坡顶一种,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称挑山或出山)是古代 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考证:间接:汉画像石,明器,仅见于民间建筑。 实物:汉郭巨石祠(山东肥城),北魏宁懋石室。 南北朝到唐代石刻,壁画和建筑实物中都表现出不重要建筑,宋代常用于 店肆及民居。 形式:一般有正脊,四条垂脊。 简单仅施正脊,或无正脊(卷棚) 山墙处:常露出木构架的柱、梁或枋,下部围以土,砖墙,上部山尖部 分多作成五花山墙。 (四)硬山 概念: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 高出屋面,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曲线的形式或不高出屋面。 山面做出搏风板,墀头等。
第三节、 墙 壁
三、木墙 形式:井干式:林区 木板墙:南方 四、编条夹泥墙: 1、做法: 是在柱与穿枋间以竹条, 树枝等编成壁体,两面涂泥, 再施粉刷。 2、特点: 取材容易,施工方便,墙体轻薄,外观美观。 3、应用: 气候温暖地区。
第四节、屋顶
一、种类 (一)庑殿(宋称四阿顶) 在商代甲骨文 1.考古发现(1)间接发现 周代铜器 (2)实物 汉阙 汉代画像石,明器 唐佛光寺大殿 北朝石窟 (3)屋顶中先于歇山,成为古代建筑最高级的屋顶形式。 (4)应用:皇宫,庙宇中大殿。 (5)类型:单檐,五脊顶;重檐,又加四条搏脊,四条角脊。 (二)歇山(宋称九脊殿) 1.概念: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 2.考证:间接发现:汉代明器, 北朝石窟的壁画和石刻。 实物发现:最早五台南禅寺大殿。 3.形式: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背、四角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加二 条搏脊,共十一脊。除单檐,重檐外,还有卷棚顶(无正背),十字脊,丁字脊; 山面有搏风板,悬鱼,一般山花面与搏风板间有一定距离,可形成阴影。山花上 常钉有护缝条之垂直木板。由两个九脊殿作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 盛行于宋代。
古建筑设计原理3
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
第三节、 墙 壁
基本概念:分类 用途:宫墙、宅墙、城墙、界墙 单体:檐墙、山墙、槛墙,八字墙屏风墙、照壁等。 材料:土墙、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 受力:承重和非承重。 一、土墙: 1、最原始墙,一般为夯土墙,也叫版筑墙。 2、做法:以木板做模具,于其中置土,再以杵(chu)分层捣实,一般 用粘土或灰土。 3、营造法式:尺寸,和明清变化。 4、功能:隔热,隔声好,施工简易,但不耐久。 二、砖墙:一般青灰色陶砖 形式:(一)空心砖墙, (二)条屋顶做法 (一)屋面曲线 组成:檐口、屋脊和屋面的曲线。 1.檐口曲线 考证:汉代石建筑及明器中没有发现,屋角也没有起翘。 北魏,北齐,檐口虽然平直,但屋角已有起翘表示。 唐代佛光寺大殿有很明显的檐口曲线。 宋《法式》中有详细阐述。 元代檐口又渐回复平直,仅末间至屋角才有起翘。 明清也如此。 做法:是由于檐柱逐接升起的结果,宋代升柱尺寸,如前所述, 同时,为使角部升得更高,使用由昂和仔角梁外,在檐檩 下端垫生头木。
屋 顶 装 饰
第四节、屋顶
第四节、屋顶
(四)屋脊和屋面装饰 1、屋脊考证:周代早期:陶瓦仅盖草顶的屋脊,主要从防水、防风; 秦代:有陶脊瓦断面; 汉石阙,石祠,画像石,明器;屋脊平直或二端隆起,脊头以多枚 筒瓦垒叠(功能要求),见P252 图8-4 鸱尾(西汉武帝时) 北魏、隋、唐屋脊装饰反映在壁画、雕刻中; 宋《法式》中有详细记载;明清,有较多实物; 2、戗脊考证:汉代:近端处已有两重做法; 宋(法式)有详细规定; 清代规定,(9枚仙人走兽); 屋脊做法:一般做法,瓦条叠砌,砖瓦叠砌,空花砌筑,脊筒子(元) 搏脊或屋顶转角处,用合角吻;
第四节、屋顶
(二)屋角 考证:汉代建筑还没有屋角起翘的形象 北朝北魏可以看到有明显起翘 唐、宋建筑起翘已成定规,明清则更是如此 形式: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 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做法:水戗发戗和 嫩戗发戗
南 方 发 戗
(三)屋面材料 类型 民间:茅草、泥土、石版、陶小瓦 官式:陶筒、板瓦、琉璃瓦 混合使用:剪边做法 1、陶瓦: 形式考证:最早为西周陶瓦,形式上有盖瓦,仰瓦,人字形断面脊瓦,大 小头,有瓦环,瓦钉。 秦代起,瓦当由半圆形开始演变为圆形。 战国后发现有滴水(带形、齿形);唐、宋出现尖形。 宋《法式》有七等 瓦柱与瓦环(西周)功能:固定; 2、琉璃瓦 (1)概念:在陶瓦坯 (明以后用瓷土制作)表面涂上一层釉,烧制后能在 瓦表面形成坚实且色泽鲜丽的覆盖层,作用提高抗水性,增加美观,属 高级建筑材料。 (2)考证:汉墓明器有涂黄绿釉,南北朝正式使用琉璃瓦,宋代广泛使用 于官式建筑,明代为高潮。 (3)形式:筒板瓦、鹅尾、垂兽、吻兽、仙人走兽等,正吻,正脊,色彩 丰富。
第四节、屋顶
2、屋面曲线 形式:纵向曲线 横向曲线(具体介绍宋代横向曲线做法) 考证:文献,汉代,“反宇向阳”,表明已有横向曲线,实 物,唐南禅寺大殿为最早,其曲线平缓,宋以后举高增加, 明清更高,其横向曲线更峻。 纵向曲线:在宋代较明显,明清很少见。 优点:功能:宣泄,采光; 造型:优美 3、屋脊曲线 考证:汉代:石建筑和明器中的正脊已有生起,但屋架上端平 直,唐、宋、元正脊起翘比较生动,明清恢复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