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一、填空题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登高、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解析:A 。

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

故A错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行军九日“表明作者正处于连续九天的行军路途中,暗指军情紧急。

B.“强”字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送酒”则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本诗中的“怜”与“仍怜故乡水"中的“怜意思分别是“怜惜“和“喜爱”。

D.“遥怜故园菊”与“采菊东篱下“中的“菊”,分别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解析:A 。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023-2024学年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03(含答案)

2023-2024学年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03(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时练一、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②战场开。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长安”是现今西安城的旧称。

②傍:靠近、接近1.(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押_______韵;(2)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二、(2023·湖北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①强②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②强,勉强。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B.甲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C.乙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一个“强”字,表明重阳佳节来临作者情不自禁去登高远眺故园。

D.乙诗是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5.两首诗都有“菊”这一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练习及答案诗歌鉴赏诗歌背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七律。

岑参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唐玄宗的侍御史,后来被贬为边境地区的州长,后回到长安,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描述了长安市的繁华景象、自然景观、与朋友们团聚的场景等,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此篇诗歌的主人公是岑参自己,描述了他九天行军回到长安后的感受。

诗歌分析本首诗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四句一组的七律组成的。

以下是对本试题的分析和练习。

第一节行宫南固多佳景,花开不同咏古人。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本节通过描写行宫南固的美景,把读者的思维引入到长安市的美景之中。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花开”,让人们联想到与古人有关的事物。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夜半时倘若听风听雨,在梦中也能闻到铁马和冰河的味道。

这个情景心理交替的描写是比较妙的,能够增强读者的感受。

第二节月旦风急如律令,与郎相拥十行行。

长亭横古驿,汴水曲回弯。

这一节是描述了与朋友相聚的情景。

月亮升起之后,诗人与一位好友走在路上,感受到了风的急速。

两人相互拥抱,共同前行。

其中“长亭横古驿,汴水曲回弯”是非常典型的古典诗歌的写法。

这个场景也被认为是唐代诗歌经典场景之一。

第三节此地青山可自知,老人乘黄牛渡过。

往来曾是客,道路骑还书。

这一节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还利用了情景描写抨击了流离之人的命运。

诗人在这里突出了青山,由此可以得知作者在环境美丽的故乡生长,思念故乡的母亲,以及所爱的人。

其中,老人乘黄牛渡耐等情景,描写了一个常出现在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第四节高楼望尽峨嵋山,泪滴阑干不知何处。

桃花江上杨舜舞,羽扇纶巾谈冯唐。

这一节也是本诗歌的高潮,描绘了图像的画面。

难得停留在楼下,俯瞰远处的峨嵋山,看着山的美好。

哀欲的泪水滑落在千里之外,是号寄恋乡的顽疾。

隔江相望的桃花,可见要不绝于耳,杨舜和舞,备受关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参考答案】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附答案(2017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附答案(2017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附答案(2017年浙江省衢州
市中考)
古诗阅读(3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还没有光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甚么不同?(3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
17.(3分)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故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想;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糊口饶富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糊口的爱好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班级:姓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习题】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分析:C 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分析:C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所以C最接近。

3、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