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分类及常用手法、感情 (1)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1、田园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田园杂兴》)常见风格:冲淡宁静、平实质朴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庄稼、家禽、家畜常见思想感情: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往往会用对比、白描手法)常用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即景抒情,白描,烘托,虚实结合2、山水景物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常见风格:清新优美常用意象:山水景物、自然景象、花鸟虫鱼常见思想感情:热爱山水,倾心自然,惜春悲秋,寂寞伤感而意欲归隐常用表现手法:即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喻拟人,渲染烘托3、咏史(怀古)诗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常见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常用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迹常见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4、咏物诗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常见风格:含蓄隐晦常用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等各种物象,题画诗也属于这一类。

常见思想感情:或褒或贬,影射人事,愤世嫉俗,寄寓理想、彰显个人品格。

常用表现手法:比拟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借物抒情5、咏怀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常见风格:或含蓄深沉,或慷慨激越常用意象:香草美人,流水清风,烟云明月,花开叶落,常用典故。

常见思想感情:表爱国进取,思建功立业,恨年华易逝,叹壮志未酬常用表现手法:联想象征,抑扬对比,直抒胸臆,起兴,用典6、羁旅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看。

古代诗歌的分类高考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的分类高考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的鉴赏古诗鉴赏0401 0836古代诗歌的鉴赏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鉴赏及方法(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从1994年开始,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即1997年和1999年。

1、写景抒情诗,要注意从四方面入手:①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一点尤其重要;④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知识梳理提要(一)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知识梳理提要(一)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古代诗歌分类解析(精品)

古代诗歌分类解析(精品)

15
古代诗歌的分类
二、按内容题材分 2【“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鉴赏示例】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 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 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16
古代诗歌的分类
一、按体裁分:诗、词、曲 二、按内容题材分—1 1、怀人思乡诗 2、赠友送别诗 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 5、咏史怀古诗 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 8、建功报国诗 9、人生际遇诗 10、闲适隐逸诗 11、哲理感悟诗 12、即景抒情诗(往往与田园山水同)
按内容题材分—2 1、思乡诗 2、送别诗 3、怀人诗 4、怀古诗 5、咏怀诗 6、咏物诗 7、边塞诗 8、登高诗 9、田园诗 10、悼亡诗 11、闺怨诗 12、哲理诗
1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说理诗
2
古代诗歌的分类
一、按体裁分:诗、词、曲 词:按风格分为婉约词、豪放词 / 按长短分为小令、中调、 长调 曲:散曲(分为小令、套曲)、杂剧(又称剧曲、戏曲) 诗: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 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 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 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 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 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 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 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 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3

古典诗歌内容分类

古典诗歌内容分类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 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 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 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 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 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 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江阴浮远堂
【南宋·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诗中最具 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面对国土 沦丧内心愁苦之情。一反常人登高希望极目远 望的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 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 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
编辑ppt
3、尾联“总为浮去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含 义是什么?结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浮 云”比喻奸邪小人,以“日”比喻帝王, 诗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蒙蔽,自己报国 无门,十分沉痛。“愁”字体现了作者忧 君忧国,才能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编辑ppt
编辑ppt
(五)抒发感情: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 2、感慨于个人遭遇,表达得不到重用、才能不得施 展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3、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4、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5、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编辑ppt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编辑ppt 诗人感情
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达了为 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 决心。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1.思乡怀人诗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

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

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

例1.《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

2.写景咏物诗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

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

例3.《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例4.《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托物寓意,借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诗歌分类

诗歌分类

诗歌分类问题一、古代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2.按题材分类:(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2爱情3哲理4送别5风景6抱负7想像8故事9思想3.按体裁分类:古诗:古体诗近体诗:绝句:4句1、2、4句最后一字押韵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言,七字称七言律诗:8句,4联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颔联、颈联对仗)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组成:词牌名、题目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风格:婉约派、豪放派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4.按国家分类: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5.按形式分类: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这个不太确定)二、现代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分:叙事诗和抒情诗2.按形式分类: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3..按国家分类: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高考中常见古代诗歌题材分类1、思乡怀人2、写景咏物3、忧国伤时4、咏史怀古5、赠友送别6、羁旅行役7、山水田园 8、边塞征战9、生活杂感 10、爱情11、建功立业12、悼亡游仙1.思乡怀人诗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咏史怀古 诗, 从形式上看,又是一首 七言律 诗。
2、有人说,首联中“凤去台空江自流”中的“流” 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说说好在哪里?
答: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而长江却仍然 不停在奔流,一个“流”字突出了自然的永 恒,营造了一幅阔大、辽远的意境。作者不 禁感慨万千,感叹人世的变迁。
形式,看又属于 七言绝句 诗。
2、这首诗的长处在于诗人用最普通、最常见的情 景,揭示了人生深刻的道理,请简要分析诗人通过 吟蜂,赞美和批判了什么样的人?
答:诗人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刻画了蜜 蜂辛苦采花酿蜜形象,结尾用反问的形式, 即赞美了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高尚品 格,又对不劳而获者进行了批判。
四、边塞征戍诗
(一)常用意象: 大漠、长河落日、边城、金戈铁马、黄沙、羌笛、 兵器、玉门关、青海、燕然。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烘托、用典
(三)常用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
(四)营造的意境:
1、洋溢着阳刚之气,境界阔大,壮美,气势 雄伟,情调激昂。
2、苍凉悲壮,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 抑,意绪低落。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前两句和
后两句在风格上有什么手不法同。
诗句解读
答: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落日黄云,北 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体现的是一种漂泊 的苍凉孤独之感;而第三句突然一转,借对朋友的 慰藉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情感,鼓励朋友充满信心和 力量,格调高昂豪壮。
景物特点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悼 亡 词,从体裁
上看,它属于 中 调 (小令、中调、长调)
2、上阕为什么要在“自难忘”前面加上“不思 量”,这不是很矛盾吗?请说说的你的理解。
答:首联叙述为怕他人打扰自己而不愿意打开 柴门,表现了诗人与世隔绝,亲近自然生活的 情趣。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希望小园能 再宽敞一些,就能过上真正的田园生活的愿 望。
2、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结
合全词加以赏析。
解读诗句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 浩荡荡东去的景象,暗指当年繁华的六朝被历史 长河无情地淘汰,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一去不复 返了。“空”字是“白白的”、“徒然”的意思, 突出了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当空高挂,警 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诗人感情
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达了为 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 决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南宋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 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 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诗句解读
答:虽然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了,而台城柳却依旧 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 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诗人以台城柳的繁荣茂盛与 台城的荒凉破败、六朝繁华转瞬即逝形成鲜明的对 比,因此说它“无情”。
手法运用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
答:①以乐景衬哀情,以洛阳城内美丽热闹的春天 景象,反衬出离别的痛苦。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写“游丝”、“垂柳”“苦相 萦”、“争赠别”,表达出离情的深厚。 ③融情于景,通过对洛阳春天的美景、游丝与垂柳 的描写,使惜别之情表达得充分而又含蓄。
二、送别悼亡诗
(一)常用意象: 1、长亭、短亭、南浦、青枫浦、灞桥、杨柳、 酒。 2、亡者生前的生活空间、使用过的物品。
感情
一、咏史怀古诗
(一)常用意象: 1、前代的京都、古迹。 2、古代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帝王与名 人居住过的地方。 3、重要的历史人物(正面、反面)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用典、拟人、对比、反衬
(三)常用表现手法:
借古讽今 以景衬情 怀人伤己
(四)营造的意境: 1、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 2、景象壮美阔大; 3、环境荒凉、凄清
3、尾联“总为浮去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含 义是什么?结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浮 云”比喻奸邪小人,以“日”比喻帝王, 诗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蒙蔽,自己报国 无门,十分沉痛。“愁”字体现了作者忧 君忧国,才能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现场练兵
玉楼春 欧阳修
闲意
南宋 陆游
柴门虽设不曾开,为怕人行损绿苔。 妍日渐催春意动,好风时卷市声来。 学经妻问生疏字,尝酒儿斟潋滟杯。 安得小园宽半亩,黄梅绿李一时栽。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哪些意象 反映了这一特征?
答: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中柴门、绿苔、 小园、黄梅绿李等意象反映了这一特征。
2、首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借物抒怀 即事抒怀 直抒胸臆 象征 联想
(四)营造的意境: 1、严酷环境中的清幽 2、景象壮阔、雄伟
(五)抒发感情:
1、不媚俗、不愿意同流合污,坚持个性独立,保 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2、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1、诗人在这首诗中具体写到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答:诗中具体写到了天山雪、笛、金鼓、玉鞍、腰 下剑。这些意象有的突出边关气候和景色的,有的 描写战争场面,有的表达报国之志。
(二)常用修辞手法: 拟人、衬托、烘托
(三)常用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虚实相生 睹物思人、伤情 以乐景衬哀情
(四)营造的意境: 1、悲凉、冷落;孤独、失落; 2、景象空阔、凄惨; 3、环境的荒凉、凄清、冷寂、黯淡。
(五)抒发感情: 1、分别的离愁别绪,惆怅与悲伤; 2、为友人的前途担忧,依依不舍。 3、感慨于物是人非的痛楚与哀伤之情。 4、诗人豁达的胸襟与豪放的气度。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结合“杨花”这一意象的特点,分析其在表 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杨花纷繁杂乱,更添离人剪不断、理还乱的 离愁别绪;杨花飘荡不定,勾起离人无尽的天涯 漂泊之感。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抒发感情: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 2、感慨于个人遭遇,表达得不到重用、才能不得 施展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3、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4、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5、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 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 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 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 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 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 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三、咏物抒怀诗
(一)常用意象:
植物:生命力旺盛的,如松竹梅、菊花、荷花等; 杂乱惹人厌烦的,如飞絮、杨花、杏花等。
动物:吃苦耐劳,给人奋发向上之感,催人奋进, 如雄鹰、马、牛等。比喻忠贞或归家之念的,如杜 鹃。描写阴森、悲凉环境的,如虎、猿、鸦等。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反衬、烘托
(三)常用表现手法:
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
答:同意。诗人身处晚唐,唐王朝由盛而衰,诗人 凭吊古迹,回顾六朝旧事,联想到唐王朝的衰落, 怀古伤今。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者感情
江阴浮远堂
【南宋·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诗中最具 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解分读析诗句。
答:本句是写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面对国土 沦丧内心愁苦之情。一反常人登高希望极目远 望的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 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 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
1、这首诗写了不同人对菊的两种不同态度,诗中 写了哪两种人的什么态度?
答:诗中写了王孙与普通人对菊的态度。王孙 把菊视如蓬蒿,而就能人却对它非常喜爱和尊 重。
2、诗中“湿”“满”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 全诗的思想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
结合诗句解读
答:“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 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 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 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 产生的魅力。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 的思想品质。
2、诗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直”字,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 表达了诗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五月天山雪,无花只 有寒”的艰苦环境,反衬出将士驻守边关的英勇精 神。采用了用典的手法,以“笛中闻折柳 ”反映了 将士们家乡的春色未曾看到,仍然在边关奋勇杀敌, 表现了忠勇之心。尾联直把胸臆,气势豪迈,表达 了誓死杀敌,为国建功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