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疗常识

合集下载

足疗养生小知识简短

足疗养生小知识简短

足疗养生小知识简短版如下:
1.泡脚水温不宜过高,保持在38°~43°为宜。

2.泡脚时长以30~45分钟为宜,每天或隔天泡一次即可。

3.足疗按摩后,要注意双足保温,避免受凉。

4.足部有外伤、疮疖时,应避开或另选相似或相关对称的同名反射区代替。

5.女性妊娠期慎用足疗,月经期间禁止按摩刺激生殖腺反射区。

6.泡脚后不宜马上进行足部按摩,以免影响效果。

7.一些特殊人群和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宜泡脚,需注意。

8.足疗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破损或淤血。

9.足疗养生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0.足部反射区的刺激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使新陈代谢功能提高。

足疗养生三大常识

足疗养生三大常识

足疗养生三大常识*导读:现在很多人都爱去做足疗,足疗保健效果非常好,不过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足疗?怎样做足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盘点了一些足疗常识和足疗按摩手法,快去看看了解下吧。

足疗养生三大必知常识一、什么是足疗?即足部按摩治疗,一种非药物疗法。

是通过对足部各个反射区的刺激使体内的生理机能得到调整(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达到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调节神经反射,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起到保健的作用,强身的目的二、怎做足疗?通过对足底部、足内侧、足外侧、足背及踝部反射区的按摩治疗,这种按摩治疗可以为自我按摩治疗、他人按摩治疗及器械按摩治疗。

足部按摩好处多,老中青少都适合,强身健体防病痛,解除疲劳最有用。

三、足疗起源于古代,发展于近代,盛行于现代。

足疗是中国中医的宝贵遗产,最古老的中医经典,古人类在地上赤足跳舞后足底部发热、发胀、舒服,既解除疲劳,又振奋精神,还能缓解病痛。

《黄帝内经》中就有涌泉穴的记载,它与人体保健密切相关。

《史记》中有上古黄帝时代名医摸脚治病的记录。

古埃及也有按摩足部的记载,东汉华佗的《五禽戏》中也很重视足部导引术。

日本学者考证,汉唐时代的《华佗和籍》中就有足心道这门研究脚部按摩的学问,此术在日本至今不衰。

2000年前释加人留下了佛都的佛足石,在这个足印上就有人体与足部相关联的图,瑜伽术就保留和发展了脚部按摩的养生特点。

足疗在当今社会非常盛行,在全国各地深受欢迎。

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保健方法使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们感受神奇的魅力。

足部保健的保健标准一、足部保健:人体有许多器官,在脚上有相对应的反射区(穴位),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这些反射区,可达到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的作用。

足部保健是我国中医按摩的一部分,古书记载:人之有脚,犹如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才能脚先衰因此人们应该非常重视对双脚的保健和锻炼。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保健意识的增加,强调健康以人为本,无损医疗。

足浴行业知识点总结大全

足浴行业知识点总结大全

足浴行业知识点总结大全足浴是一种通过水浸泡脚部,利用水的按摩和刺激作用,达到放松身心,改善健康的一种养生保健方式。

足浴行业近年来正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足浴行业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本文将为大家总结足浴行业的相关知识点。

1.足浴的起源和发展足浴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足浴的养生方式。

足浴以其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应用。

现代足浴行业逐渐兴起,发展至今足浴已经成为一种集休闲、养生、保健、治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养生方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2.足浴的功效和作用足浴通过刺激足底穴位,提高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足浴还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调理神经系统,增强体质,改善睡眠等多种功效。

此外,足浴还能起到清热解毒、排毒养颜、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病症、亚健康人群和需要保健的人群具有显著的疗效。

3.足浴的适用人群足浴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适合长期站立、行走、久坐不动的上班族,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和儿童等。

对于一些亚健康人群、患有不同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失眠、便秘等,也适合进行足浴以调养身体。

4.足浴的禁忌足浴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养生方式,但是也有一些人群需要注意足浴的禁忌。

比如在月经期间、饱餐之后、酗酒、患有皮肤病、流感、发热和感冒等状况下,最好不要进行足浴。

此外,孕妇、心血管疾病患者、重症肾脏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等人群也应慎重足浴。

5.足浴的方式和步骤足浴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选择在家中用浴桶加热水自行泡脚,也可以选择到足浴店进行足浴护理。

无论哪种方式,足浴的步骤都大致相同,首先是用温水浸泡双脚,然后按摩足底穴位,最后干燥双脚,并涂抹一些滋润乳液。

6.足浴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足浴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是在选择足浴店时,要选择正规、专业的足浴店,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其次是要在足浴前进行饭后一个小时以后或者两小时以后进行足浴,避免牵动消化系统;最后是注意水的温度,以舒适的温度为宜,避免用过冷或者过热的水进行足浴。

足疗常识

足疗常识

足底保健基本常识1、足底按摩的发展历程诸多原因,足部按摩一直未能像针灸、中药等疗法一样登上大雅之堂,而更多地在民间流传。

但在医书或其他古书中多有文字记载,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

但足底按摩的发展和传播经历了很长的进程:(1)中国式足部按摩在唐代传入日本、朝鲜。

元朝以后又传入欧洲;(2)20世纪初,美国医生威廉·菲茨杰拉德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疗法的成果,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Zone Therapy)一书。

(3)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传教的瑞士神父吴若石先生用“中国古代的足部按摩术”治好了他多年的风湿关节炎,并发表了《若石健康法——足部反射自学手册》一书。

1982年台湾成立了“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4)1985年英国现代医学协会将足部推拿法定为现代医学“足部反射区疗法”;(5)1989年在美国加州召开了足反射疗法会议。

(6)199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国际若石健康法学术研讨会,使足部健康反射疗法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7)20世纪90年代初,足部按摩健康法在国内亦得到了重视,各种学术团体的成立以及专门的足疗按摩院等逐渐兴起,这种不用吃药、打针的非药物保健法日益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8)目前目前国内的足部按摩主要以保健为目的,大多在按摩院、专门足疗院、浴池等进行。

足疗目前已作为一种劳动技能而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承认,并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

2、足底按摩为什么能治病强身?通过我们对很多客户的调查,就足底保健大家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顾虑与问题,特聘请中医专家给大家介绍足底按摩功效的运作机制原理。

问题一:现在许多数人反映忙完工作之后做一做足部按摩,感觉挺舒服的,但也有人认为足保健没什么用,那只是一时之快,而且可能还不利于健康,目前人们对足疗的认识还很模糊,那么到底足疗对我们有没有好处?答:足保健的说法是近些年提出的,但是足底治疗的历史是悠久的,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就发现用自己的双手或者其它工具来按摩自己的一定部位就可以起到止疼和缓解疲劳的作用,久而久之就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随后就在足部发现了很多穴位是可以治疗疾病的,之后又总结了很多的相关知识。

足浴需要注意些什么

足浴需要注意些什么

足浴需要注意些什么足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浸泡、按摩和刺激足部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预防疾病等。

当我们进行足浴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我们注意,以确保我们的足浴过程安全有效。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足浴方式。

常见的足浴方式有泡脚和热敷两种,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泡脚适合于身体疲劳、血液循环不畅、睡眠质量差等情况,而热敷适合于脚部关节疼痛、关节炎等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足浴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控制水温和时间。

足浴时水温推荐在37-42之间,并根据自己的耐受能力调整水温。

水温过高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水温过低则可能达不到足浴的效果。

每次足浴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过长时间泡脚可能会导致过度疲劳。

第三,保持足部卫生。

在进行足浴前,要先清洗双脚,将脚部的污垢清除干净。

另外,在选择足浴容器时,要确保容器内部清洁,避免细菌的滋生。

可以使用一些消毒液进行清洁。

第四,按摩双脚。

足浴的同时可以进行按摩,以增加足部的刺激和舒适感。

可以用手指轻轻按摩足底和脚背,促进穴位的刺激,可以达到放松身心,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第五,注意饮食。

足浴后,由于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也会更容易排出,此时应该避免食用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可以多喝些温水,保持水分平衡。

第六,避免过度使用足浴。

每周进行1-2次足浴比较适宜,过度使用足浴可能会导致脚部皮肤干燥、角质增厚等问题。

患有足部疾病的人士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足浴。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足浴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在足浴过程中,可以听些轻音乐,进行冥想,让自己放松下来,享受足浴带来的愉悦和舒适。

总之,足浴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医疗法,但我们在进行足浴时要注意水温、时间、足部卫生等因素,以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良好的心态也是足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要以放松和享受的心态进行足浴。

希望以上的建议对您有所帮助。

足疗行业基本知识点

足疗行业基本知识点

足疗行业基本知识点足疗是一种通过按摩和刺激脚部来促进身体健康和放松的疗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足疗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康养生方式。

本文将介绍足疗行业的基本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行业。

1.足疗的起源和历史足疗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理论,根据中医学说,脚底有很多经络和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和身体功能。

足疗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健康疗法,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中。

2.足疗的分类和技术足疗可以分为传统足疗和现代足疗两大类。

传统足疗主要侧重于按摩和推拿,通过手法和按摩油来刺激脚部的穴位和经络。

现代足疗则结合了现代科技和理论,引入了一些电子仪器和设备,如足浴盆、按摩椅等,以提高足疗的效果和舒适度。

3.足疗的好处和作用足疗被认为有许多好处和作用。

首先,足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

其次,足疗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足疗还可以缓解疲劳和舒缓肌肉酸痛,对于经常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来说尤为适用。

4.足疗的注意事项和禁忌尽管足疗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和禁忌需要遵守。

首先,足疗不适合在饭后或酒后进行,以免影响消化和吸收。

其次,孕妇、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足疗,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避免在皮肤有破损或感染的情况下进行足疗,以免加重症状或引发传染。

5.足疗行业的发展和前景足疗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和养生观念的普及,足疗行业有望继续蓬勃发展。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足疗技术和设备也将不断提升和更新,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效果。

在总结中,足疗作为一种传统的健康疗法,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适当的按摩和刺激脚部,足疗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放松身心,并具有多种好处和作用。

然而,足疗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和禁忌需要遵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足疗有什么注意事项

足疗有什么注意事项

足疗有什么注意事项足疗是一种通过按摩、敲打、揉捏等手法来刺激人体脚部穴位的保健方法。

足疗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等作用。

然而,在享受足疗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最大效果。

以下是足疗的注意事项:1.选择正规机构:在进行足疗时,选择正规的机构或足疗店非常重要。

确保机构有资质和合法经营许可证,并有专业的足疗师进行服务。

在选择机构时,可以参考别人的评价和口碑,选择信誉度高的机构。

3.注重卫生:足疗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按摩工具。

确保按摩工具是经过消毒的。

同时,也要确保足疗师在为你进行足疗之前洗手并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4.避免饱食和空腹进行:在进行足疗之前,避免食用过多食物或过于饥饿。

过饱或过饥的状态会影响足疗的效果和舒适度。

5.避免在酒精或药物影响下进行:酒精或药物会影响人的感官和神经反应,可能会对足疗的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在足疗之前,避免酒精或药物的干扰。

6.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力度:人体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程度都不同,所以在进行足疗时,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舒适度来选择合适的力度。

如果感到疼痛或不适,应及时告知足疗师。

7.注意保暖:足疗过程中,由于脚部暴露在外,容易受凉。

在进行足疗时,穿上一双袜子或薄鞋以保持足部温暖。

8.避免在感冒或发烧时进行:当身体处于感冒或发烧的状态时,应避免进行足疗。

这是因为足疗会刺激身体的穴位,增加气血循环,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感冒或发烧的症状。

9.避免过度疲劳:如果身体处于过度疲劳或虚弱状态,应避免进行深层或过度按摩。

选择轻柔按摩,以避免进一步损伤身体。

10.留意身体反应:在进行足疗时,应留意身体的反应。

如果感到头晕、恶心、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足疗并通知足疗师。

足疗保健 教材

足疗保健 教材

足疗保健教材一、足疗保健的基本知识足疗保健是一种以足部按摩为主的保健方式,通过刺激足部的特定穴位,从而调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达到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足疗保健的基本知识。

1. 足部穴位:足疗保健主要依靠刺激足部的穴位来达到保健效果。

足部有很多穴位,常用的有太冲穴、涌泉穴、昆仑穴等。

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身体器官和功能,因此在进行足疗时需要针对性地选用特定的穴位。

2. 足部按摩手法:足疗保健的核心是足部按摩,而足部按摩的手法有许多种。

比较常见的手法有揉捏、推拿、点按等。

揉捏是指用手指沿着足部肌肉的方向进行揉动,推拿是用手掌在足底施加适当的力量进行推动,点按则是按摩师用力按压特定的穴位。

3. 足疗保健的效果:足疗保健可以带来多种效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缓解疲劳:足疗可以舒缓因长时间站立或走路所带来的疲劳感,使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

- 促进血液循环:足部按摩可以刺激足部的经络,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血氧供应能力。

- 排毒养颜:足部穴位与身体的内脏器官有关联,通过按摩足部,可以帮助身体排除废物、积聚和毒素。

- 改善睡眠:足疗保健可以舒缓身体的紧张和压力,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问题。

二、足疗保健的注意事项尽管足疗保健有很多好处,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保健的效果和安全。

1. 选择正规的足疗场所:要选择信誉好、具备相关证书的正规足疗场所,避免去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地方进行足疗,避免受到伤害。

2. 遵循医生建议:如果有特殊健康问题,比如血压异常、心脏疾病等,最好在进行足疗前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的建议。

3. 注意卫生和清洁:选择足疗保健场所时,要确保场所的卫生和清洁状况良好,以避免受到传染疾病的感染。

4. 避免过度按摩:足疗保健时,按摩师的力道和时间不能过度,应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进行调节,避免因过度按摩而导致损伤。

5. 适当休息:足疗之后,身体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不要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以免造成身体不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疗常识问答1、什么叫足疗?足疗就是运用物理疗法〈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施以按、压、刮等手法,就能调节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物理疗法称为足部按摩疗法,简称足疗。

2、什么叫反射区?反射区就是人体的双足合起来像人体的整体缩影,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在人体双足有相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

3、足部按摩的作用?1、改善血液循环。

2、调节各脏腑器官功能。

3、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4、提高自我防御能力,免疫功能。

5、消除疲劳,紧张状态,使身心得到放松。

4、在按摩时发生的痛感了解。

1、痛感有:酸、麻、胀、刺痛,酸痛一般与肌肉有关,胀、麻一般与经络有关,刺痛一般与骨骼有关。

2、要用均衡的力度、即触感。

还要用手感观察客人表情,了解客人的疼痛程度,综合判断。

3、双脚对照,排除外伤,位置必须准确,避免手法不当引起的疼痛。

5、足部按摩的原理?(1)整体平衡原理(2)经络原理(3)血液循环原理(4)神经反射原理(5)全息胚原理(6)免疫功能调解原理(7)心理调解原理6、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1)上下分布(2)对称分布(3)对应分布(4)共有分布(5)交叉分布三、足部重要反射区定位及功效足部总共有73个反射区,分布在足背、足内侧、足外侧和足背,分别对应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按摩一定的反射区,就可以调节相对应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1、腹腔神经丛部位:双足足底中心,第二、三、四跖骨中段。

主治:腰背酸痛、胸闷、打嗝、胃痉挛、腹胀。

诊断:若有气感说明可能患有神经性呕吐、打嗝、腹胀、严重消化不良等症;若有颗粒,可能患有肾脏疾病。

2、脾部位:左足足底第四、五跖骨下端。

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热、各种炎症、贫血。

诊断:如果遇到较多颗粒,多见于严重消化不良,贫血、免疫力低下等,有时也可能是结肠的问题。

3、肾上腺部位: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体之间,距离第二、三跖骨小头约一拇指宽的幅度,在肾反射区的远心端。

主治:肾脏病、风湿病、高血压、气喘、过敏、心律不齐、尤其对关节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作用。

诊断:此反射区一般不用作诊断,主要用于治疗。

4、肾部位: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体之间,距离第二、三跖骨底部约一拇指宽的幅度(向脚趾方向)。

主治:高血压、风湿病、关节疾患、泌尿系严重、结石、肾积水、动脉硬化、浮肿、湿疹等。

诊断:如遇气感,多见于肾虚。

尿频、尿急、排尿不畅等症;如遇气感,多见于肾炎、肾结石、泌尿系统感染等症。

5、输尿管部位:位于双足底肾反射区斜向内后至舟骨内下方,呈一弧形的带状区域。

主治:输尿管的炎症、结石、高血压、风湿病、关节疾患、动脉硬化肾积水、过敏、湿疹等。

诊断:此反射区不作诊断,主要用于治疗。

6、膀胱定位:位于双足底跟骨内侧前缘凹陷区域,舟骨的下方。

主治:肾炎、输尿管炎、膀胱炎、结石、高血压、风湿病、关节疾患、过敏、哮喘、前列腺肥大、尿道综合征、动脉硬化等。

诊断:如有敏感的压痛,多见于痔疮、肛裂,也有可能是膀胱异常。

7、额窦定位:位于双足大脚趾肉球的顶端以及其他8个脚趾肉球部分。

主治:脑血管病变,脑血栓、脑出血后遗症、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发热,眼、耳、鼻、口疾病等。

诊断:若出现气感并感觉此处明显疼,多见于感冒、头痛、头晕或神经衰弱等症;触摸此处不易出现颗粒感。

8、脑垂体定位:位于双足底大脚趾指腹肉球中央偏内侧一点的区域。

主治:内分泌功能失调、遗尿症、小儿发育不良等。

诊断:如果触摸到有颗粒感,表示生长技能发生变化,应及早进行检查;如果此处有凹陷,表示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

9、小脑、脑干定位:位于双足大脚趾第2跖骨底部的外侧,与趾腹交界的45°处所形成的区域。

主治:脑血管病变,高血压等。

诊断:如触摸到颗粒,可见于运动性损伤。

语言障碍、脑震荡后遗症等;如遇有气感,多见于痴呆症早期。

小脑萎缩、头晕等病症。

10、三叉神经部位:位于双足大脚趾的外侧,在大脚趾肉球的边上,小脑、脑干反射区的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主治:偏头痛、神经衰弱、失眠、面神经麻痹、面部痉挛、腮腺炎、腮部肿大、耳病、面颊部诱发的神经痛。

诊断:出现气感或颗粒时,都表示可能患有牙痛。

感冒、偏头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

11、鼻部位:位于双足大脚趾第二节趾骨内侧,以及转向大脚趾甲近心端延伸的部分,形成一个近似“L”形区域。

主治:急慢性鼻炎、鼻出血及其他各种鼻部疾病。

诊断:如果触摸到气感,多见于感冒、鼻炎等症;如果触摸到颗粒时,多见于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症。

12、大脑部位:双足大脚趾腹肉球的全部,右侧大脑反射区在左脚趾,左侧大脑反射区在右脚趾。

主治:脑血管病变后遗症、脑积水、脑性麻痹、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以及其它的神经性疾病诊断:若有气感,多见于感冒失眠,头晕头痛,高血压或者低血压,若有颗粒,多见于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癫痫等。

13、颈项部位:位于双脚大趾头第一关节的近心端,相当于大脚趾肉球近心端的横纹处,所形成的带状区域主治:落枕、头痛失眠、颈椎病、颈肩综合症状、脑供血不足等诊断:在此反射区若发现气感,多见于落枕、脖子受风或椎管狭窄,若出现颗粒或者条索,多见于颈椎增生,或者外伤、手术所致。

14、颈椎部位:位于双足大脚趾第一趾关节的内侧,相当于大脚趾肉球近心端横纹的内侧尽头所形成的区域主治:落枕、头痛脑供血不足、颈肩部软组织损伤等诊断:此反射区不做诊断,主要用于治疗,但有时通过观察有颗粒可以辅助诊断,有无颈椎增生。

15、降压点部位:大脚趾根部第二横纹间的中点所形成的区域主治:高血压、低血压此反射区不做诊断16、甲状旁腺部位: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处,在足底与足内侧交界的45度角所形成的区域主治:过敏、失眠、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状、恶心呕吐、妇科疾病等诊断:遇颗粒表示钙磷代谢失调,多见于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癫痫等17、甲状腺部位:第一跖趾关节的尽心端以及大脚趾第一节跖骨后外侧,相当于大脚趾肉球近心端及外侧所形成的L形带状区域主治:甲状腺囊肿、失眠、神经衰弱、甲亢、甲低、月经不调、闭经、内分泌失调等诊断:见气感多为心率不齐,见颗粒多为甲状腺肥大、甲状腺功能严重低下等18、眼睛部位:第二、三脚趾额窦反射区的近心端至趾根部,以及双足背第二三脚趾缝根部靠脚趾所形成的区域主治:眼睛的屈光不正及各种眼部疾病诊断:若摸到粗糙,表示视力疲劳,若有颗粒,表示器官性病变,如白内障、青光眼等19、耳朵部位:第四、五脚趾额窦反射区的近心端至趾根部,以及双足背第四、五脚趾缝根部靠脚趾所形成的区域主治:眩晕、耳鸣、炎症等诊断:若有粗糙感,多见于耳鸣、重听。

若有气感,多见于感冒、外耳道湿疹,若有颗粒,多为中耳炎、耳聋、耳朵外伤。

20、斜方肌部位:位于双足耳、眼反射区近心端约一拇指宽的幅度,自甲状腺反射区到肩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主治:落枕、肩背部的软组织损伤、上肢麻木无力等诊断:若摸到气感,多见于背受风、颈椎病,若有颗粒感,多见于背部肌肉损伤21、肺及支气管【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一拇指宽处。

支气管敏感带自肺反射区的中部向第3脚趾延伸。

【适应症】肺气肿、气管炎、哮喘、便秘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

22、心【反射区位置】位于左脚底第4、5跖骨间,在肺脏反射区后方(向脚跟方向)。

【适应症】心律不齐、心区疼痛、冠心病、血脂高、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心肌炎等循环系统疾病。

23、胃【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掌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宽。

【适应症】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胃酸过多、厌食、消化不良、胃下垂。

24、胰【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底第一跖趾关节,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

【适应症】糖尿病、胰腺炎、胰腺囊肿、消化不良。

25、十二指肠【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胰腺反射区后方。

【适应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糖尿病。

26、小肠【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掌中部凹入区域,被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等反射区所包围。

【适应症】胃肠胀气、腹泻、便秘、急慢性结肠炎、心脏病,并能增强吸收功能。

27、横结肠【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中间,横越足掌成横带状。

【适应症】腹痛、腹泻、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28、降结肠【反射区位置】位于左脚脚底第5跖骨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与脚外侧平行的竖条状区。

【适应症】腹痛、腹泻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29、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位置】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呈一横带。

【适应症】腹泻、便秘、便血、痔疮、乙状结肠及直肠炎症、息肉等消化系统疾病。

30、肛门【反射区位置】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的末端,拇展肌外侧缘。

【适应症】便秘、痔疮、瘘管、脱肛、痔疮手术后的恢复。

31、肝【反射区位置】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

【适应症】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肝瘀血、胆石症、肝气郁结所至的胁痛、视力低下、口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32、胆囊【反射区位置】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

肝脏反射区的内下方。

【适应症】消化不良、胆结石、胆囊炎、肝炎、胃肠功能紊乱。

33、升结肠【反射区位置】位于右脚脚底,从跟骨前缘起,沿骰骨外侧第5跖骨底,大小肠反射区外侧,与脚外侧平行的带状区。

【适应症】腹痛、腹泻、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34、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底第1-4跖骨体处,分布在肾脏反射区附近的椭圆形区域。

【适应症】腹泻、腹胀、胸闷、呃逆(打嗝)、胃肠痉挛、安神。

35、生殖腺【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掌足跟中央处;双脚外踝后方跟骨腱前方的三角形区域(与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位置相对应),睾丸、卵巢的敏感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附近。

【适应症】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睾丸炎、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36、胸椎【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跖骨头下方到第1楔骨前。

【适应症】胸椎疾病、肩背酸痛、颈肩综合症、心脏病、胃病、肺部疾病等。

37、腰椎【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骶骨反射区。

【适应症】急性腰扭伤、腰背酸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等。

38、骶骨【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起于舟状骨后方经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缘。

【适应症】骶骨骨质增生、骶椎受伤、坐骨神经痛、失眠、骶尾部软组织损伤、颈椎病变。

39、尾骨【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跟骨内侧和外侧,沿跟骨结节后内侧和外侧呈“L”形区域。

【适应症】坐骨神经痛、骶尾骨软组织损伤、神经衰弱、失眠、头痛、骶尾受伤后遗症、痔疮、生殖系统疾病。

40、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跟骨内侧,内踝后下方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前列腺敏感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附近;子宫颈的敏感点在三角形斜边的上段,尿道及阴道反射区的尽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