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产物性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第三节: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第三节: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的内脏是()A.脾B.心C.肺D.肾E.膀胱2.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A.热者为痰,寒者为饮B.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C.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D.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E.痰量多者为痰,少者为饮3.神昏、痴呆、癫证是由于()A.痰浊上蒙清窍B.痰迷心窍C.痰火扰心D.饮逆于上E.痰浊内动4.下列哪一项属于痰饮的致病特点()A.症状复杂,变幻多端B.生风动血,易致疮痈C.善动数变,百病之长D.耗气伤津,易扰心神E.气血凝滞,筋脉挛急5.具有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处不至特征的致病因素为()A.痰饮B.瘀血C.结石D.疠气E.风邪6.下列哪项是饮邪为害()A.癫狂B.眩晕C.流注D.水肿E.瘰疬7.梅核气为痰气结于()A.心B.咽喉C.肠胃D.肺E.皮肤8.瘀血引起的出血特点是()A.血色鲜红B.伴有血块C.色淡质清稀D.出血量多E.出血量少9.下列哪项是瘀血致病的特征()A.腹痛,痛随利减B.形成肿胀,时聚时减C.胁痛且胀,随情绪波动而增减D.胸闷咳嗽,不能平卧E.疼痛如针刺,位置不移。
10.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别名()A.恶血B.败血C.蓄血D.�[血E.离经之血11.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的病因()A.气虚B.气滞C.血寒D.外伤E.过劳12.下列哪项不是结石的多发部位()A.大肠B.胃C.胆D.膀胱E.肾13.下列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A.多发于六腑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C.在体内形成�Y块D.病程较长,症状不固定E.可发生绞痛14.下列那项不是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A.刺痛B.胀痛C.痛处不移D.压痛E.疼痛夜间加重15.下列哪项不属于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的共同致病特点()A.与气滞有关B.致病广泛C.病程较长D.导致疼痛E.为有形之病理产物16.少腹疼痛,痛经闭经,经血紫色成块,或见崩漏,为瘀血阻于()A.肝B.三焦C.胃肠D.冲任E.胞宫17.空腹进食大量未成熟的柿子或黑枣,易形成()A.肝结石B.肾结石C.胃石D.膀胱结石E.胆结石18.下列哪项不是结石形成的原因()A.嗜食辛辣B.嗜酒过度C.恣食生冷D.服药不当E.生活习惯(二)A2型题1.某人经常情志抑郁,且嗜酒,时有右胁隐痛,脘腹胀闷,食欲不振。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病理产物性病因涂亚丽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此称为病理产物性病因,也称继发性病因。
常见的病理产物性病因有“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
一、痰饮(一)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阻滞经络,阻碍气血,影响脏腑功能,继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导致各种新的病证出现。
痰饮可分为痰和饮两大类,两者同源而异流,都是人体的津液在输布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就形质而言,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
由于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因而许多情况下,痰与饮并不能截然分开,故常常统称为“痰饮”。
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而言,如咳嗽而出之痰液,呕恶而出之痰涎,触之有形之痰核。
无形之痰,是指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而言。
无形之痰虽隐伏难见,但可通过病理反应来确定。
饮,则指大量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的清稀水液。
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病证,《金匮要略》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饮。
(二)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脏腑中,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肾主水液,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
故凡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致津液代谢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腹腔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造成各种复杂的病变。
病理性因素

病理性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
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都是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它们滞留体内而不去,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因其常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故又称“继发性病因”。
一、痰饮(一)痰饮的基本概念1.痰饮的病因学含义: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痰饮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痰饮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结果的统一体。
一般说来,痰得阳气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粘;饮得阴气凝聚而成,聚水为饮,浓度较小,其质清稀。
故有“积水为饮,饮凝为痰”,“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痰热而饮寒”之说。
在传统上,痰饮有有形和无形、狭义和广义之分。
(1)有形的痰饮: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而言。
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呕泄而出之水饮痰浊等。
(2)无形的痰饮:无形的痰饮是指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性的痰饮,因无形可征,故称无形之痰饮。
其作用于人体,可表现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恶心呕吐、神昏谵狂等,多以苔腻、脉滑为重要临床特征。
(3)狭义的痰饮:狭义的痰饮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易于被人们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外痰。
(4)广义的痰饮:广义的痰饮泛指由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不易被人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内痰。
总之,痰饮不仅指从呼吸道咳出来的痰液,更重要的是指痰饮作用于机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
这两方面,前者易于领会而后者却难以理解,但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的运行、输布、传化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动因。
7-病因

课堂思考
• 夏日炎炎,一男生在烈日下军训时突然
晕倒,请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3、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 感没有内生。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可出现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 多汗→口渴、尿少、心烦。 耗气→肢倦、无力、气短→甚至突然昏倒。 • ③暑多挟湿。
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 ①气候因素; 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措施不当;④社会因素。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教学要求
• • • • • 1、熟悉七情的概念。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掌握饮食适宜的几种情况。 4、掌握过劳的危害。 5、了解过逸的危害。
• ⑴五味偏嗜 • ⑵寒热偏嗜 ⑶偏嗜饮酒、肥甘厚味
• 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 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⑴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筋伤骨。
⑵劳神过度则伤心脾
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2.过逸 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和全身虚弱。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恐:恐惧、畏惧。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惊:惊吓、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 (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 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
• 2.七情致病的特点
• ⑴直接伤及内脏 心、肝、脾功能失调 为多见。 • ⑵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病理产物性病因课件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2. 阻滞气机
痰饮停滞,阻滞气机,脏腑气机不畅 — 痞、闷、胀、满
痰饮停肺,肺失宣降 ——胸闷、咳嗽、气喘,甚则不能平卧 饮停肠胃,传导异常 ——恶心、呕吐、腹胀肠鸣,饮食减少 饮停胁下 ——胸胁胀满、咳而引痛 痰结咽喉,气道不利(梅核气) ——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胸膈满闷,时太息等
寒痰:
寒盛兼痰凝
热痰:
热盛兼痰凝
饮
水液停留在人体某一局部(胸胁、肠胃、皮肤)之中。 如 痰饮 ——饮停肠胃 悬饮 ——饮停胁下 支饮 ——饮停胸膈 溢饮 ——饮停皮肤
(三)痰饮的形成
中心环节
六淫疠气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劳逸过度 瘀血结石
肺、脾、肾等脏及三焦 主司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
(二)痰饮的分类 1. 痰 (1)从形质分类
有形之痰:
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痰浊。
如痰停于肺—咳嗽咯痰 痰停于胃—呕吐痰涎 喉中痰鸣 痰停皮肤经络—痰核瘰疬
无形之痰:
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病。 由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 临床表现。
如眩晕、癫狂、梅核气等(二)痰饮的分类Fra bibliotek1. 痰
风痰:
痰盛兼动风
(1)从形质分类 (2)从生成与形状分类
眩晕昏仆、喉中痰鸣、口吐涎沫 燥痰: 抽搐、震颤、口眼喎斜 燥热兼痰凝 口鼻干燥、舌红少津 干咳少痰、胶黏难咳 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 湿痰: 咳嗽胸闷、痰白清稀 湿邪兼痰凝 身重、胸闷、舌苔厚腻 咳嗽痰多、色白易咳 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 咳喘、痰黄黏稠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临床表现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又称为继发性病因一、痰饮水湿(一)、痰饮水湿的概念:痰饮水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1、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2、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气弥散的状态3、痰的分别:(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2)、无形之痰:痰饮病理变化所引起的临床表现而言(二)、痰饮水湿的形成:1、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是形成痰饮水湿的初始病因2、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痰饮水湿形成的中心环节(三)、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1、阻碍气血运行:痰饮水湿多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则常阻碍气血的运行,日久可致瘀血形成,故多挟瘀为病2、影响脏腑气机:3、易蒙窍扰神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二、瘀血(一)、瘀血的概念:又称为恶血、败血、蓄血,既包括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二)、瘀血的形成:气血运行失调是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1、气虚致瘀:气能行血、摄血,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迟缓涩滞;固摄无权则血溢脉外2、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3、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4、血热致瘀:外感火热之邪,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煎熬津液则血液黏稠,血行不利,灼伤脉络则血溢脉外,停机体内而成瘀血5、血虚致瘀:阴血亏虚,脉道失于充盈柔养,经脉不能滑利通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瘀血6、出血致瘀:(1)、各种内外伤、撞击挤压伤,致脉道损伤,可使血离经脉(2)、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血溢脉外(三)、瘀血的致病特点:1、瘀血致病的病机特点:阻滞气机瘀阻经脉病位固定病症繁多2、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1)、疼痛:瘀血所致的病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痛势尤甚(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按之有形,质地较硬,位置固定不移(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漆(4)、发绀:面色紫暗,爪甲、肌肤、口唇青紫(5)、舌象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6)、血脉异常:脉细涩、沉弦、或结代,或无脉(四)、常见的瘀血病症:1、瘀阻于脑,脑络不通2、瘀阻于心3、瘀阻于肺4、瘀阻于肝5、瘀阻胃肠6、瘀阻胞宫7、瘀阻肢体经脉三、结石:(一)、结石的概念: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常见于肝、胆、肾、膀胱和胃。
中医基础理论-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又称为继发性病因一、痰饮水湿(一)、痰饮水湿的概念:痰饮水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1、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2、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气弥散的状态3、痰的分别:(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2)、无形之痰:痰饮病理变化所引起的临床表现而言(二)、痰饮水湿的形成:1、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是形成痰饮水湿的初始病因2、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痰饮水湿形成的中心环节(三)、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1、阻碍气血运行:痰饮水湿多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则常阻碍气血的运行,日久可致瘀血形成,故多挟瘀为病2、影响脏腑气机:3、易蒙窍扰神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二、瘀血(一)、瘀血的概念:又称为恶血、败血、蓄血,既包括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二)、瘀血的形成:气血运行失调是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1、气虚致瘀:气能行血、摄血,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迟缓涩滞;固摄无权则血溢脉外2、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3、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4、血热致瘀:外感火热之邪,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煎熬津液则血液黏稠,血行不利,灼伤脉络则血溢脉外,停机体内而成瘀血5、血虚致瘀:阴血亏虚,脉道失于充盈柔养,经脉不能滑利通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瘀血6、出血致瘀:(1)、各种内外伤、撞击挤压伤,致脉道损伤,可使血离经脉(2)、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血溢脉外(三)、瘀血的致病特点:1、瘀血致病的病机特点:阻滞气机瘀阻经脉病位固定病症繁多2、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1)、疼痛:瘀血所致的病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痛势尤甚(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按之有形,质地较硬,位置固定不移(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漆(4)、发绀:面色紫暗,爪甲、肌肤、口唇青紫(5)、舌象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6)、血脉异常:脉细涩、沉弦、或结代,或无脉(四)、常见的瘀血病症:1、瘀阻于脑,脑络不通2、瘀阻于心3、瘀阻于肺4、瘀阻于肝5、瘀阻胃肠6、瘀阻胞宫7、瘀阻肢体经脉三、结石:(一)、结石的概念: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常见于肝、胆、肾、膀胱和胃。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病理产物性病因涂亚丽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交替与相互转化。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得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得病证发生得病因,此称为病理产物性病因,也称继发性病因。
常见得病理产物性病因有“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
一、痰饮(一)痰饮得基本概念4 痰饮就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得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阻滞经络,阻碍气血,影响脏腑功能,继而引起各种复杂得病理变化,导致各种新得病证岀现。
痰饮可分为痰与饮两大类,两者同源而异流,都就是人体得津液在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就形质而言,稠浊者称为痰,淸稀者称为饮。
由于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因而许多情况下,痰与饮并不能截然分开,故常常统称为"痰饮”.痰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得痰而言,如咳嗽而出之痰液,呕恶而出之痰涎,触之有形之痰核.无形之痰,就是指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苴症,不见英形得痰而言•无形之痰虽隐伏难见,但可通过病理反应来确左。
饮,则指大量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得清稀水液。
因其所停留得部位不同, 而表现出不同得病证,《金匮要略》耙饮i正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饮。
(二)痰饮得形成痰饮得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脏腑中,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肾主水液,主持与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运行得通道。
故凡肺、朋!、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致津液代谢失常, 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产物性病因涂亚丽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交替与相互转化。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得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得病证发生得病因,此称为病理产物性病因,也称继发性病因。
常见得病理产物性病因有“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
一、痰饮(一)痰饮得基本概念ﻫ痰饮就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得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阻滞经络,阻碍气血,影响脏腑功能,继而引起各种复杂得病理变化,导致各种新得病证出现。
痰饮可分为痰与饮两大类,两者同源而异流,都就是人体得津液在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就形质而言,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
由于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因而许多情况下,痰与饮并不能截然分开,故常常统称为“痰饮”.痰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得痰而言,如咳嗽而出之痰液,呕恶而出之痰涎,触之有形之痰核.无形之痰,就是指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得痰而言.无形之痰虽隐伏难见,但可通过病理反应来确定。
饮,则指大量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得清稀水液。
因其所停留得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得病证,《金匮要略》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饮。
(二)痰饮得形成痰饮得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脏腑中,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肾主水液,主持与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运行得通道。
故凡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致津液代谢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ﻫ(三)痰饮得致病特点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腹腔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造成各种复杂得病变。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说:“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饮为有形之病理产物,一旦痰饮得致病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ﻫ形成,既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之气得升降,又可以流注经络,阻碍气血得运行。
如痰饮停留于肺,使肺失宣降,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水湿困阻中焦脾胃,则可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
痰浊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
痰若结聚于局部,则形成痰核、瘰疬,或阴疽流痰等。
2。
易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得病理产物,但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三脏得功能,使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
如寒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道不通;痰湿阻脾,可致水湿不化;饮停下焦,阻遏肾阳,可致水液停蓄等.ﻫ3.易于蒙蔽神明心主神明,痰饮为浊物,若痰饮内停,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得病证.如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或呆或癫;痰火扰心则见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等症.(四)痰饮得病证特点1.病证复杂,变幻多端痰饮乃水湿停聚所成,可随着气得升降,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所不至,引起许许多多得病证。
如饮逆于上,可见眩晕;水注于下,则见足肿;湿在肌表,可见身重;湿停中焦,则影响脾胃得运化。
尤其就是痰所致得病证更为广泛,如咳、喘、悸、眩、呕、膈、积、癫、狂、痫、痛、痹、瘰、疽、瘿等。
这些病证上达于头,下至于足,内至脏腑,外达肌肤,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ﻫ2.病情缠绵,病程较长痰饮皆由体内水湿积聚而成,具有重浊黏滞得特性,且由于其致病有变幻多端得特点,3。
舌象与脉象特点痰故临床上所见痰饮为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较为困难。
ﻫ饮为病,其临床症状各异,其舌象、脉象表现多样。
但其典型舌象为腻苔或滑苔,典型脉象为滑脉或弦脉.临证时须四诊合参,审证求因.(五)常见得痰饮病证痰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故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
痰浊可犯于心、肺、胃、胆等脏腑。
也可阻于头、咽喉、胸胁、肌肤、筋骨、经络等部位。
临床上形成得病证繁多,症状表现也错综复杂.ﻫ痰证,因兼挟不同,则表现各异,常见有风痰、寒痰、热痰、湿痰、燥痰等。
饮证,因其停留部位得不同,可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种。
(图6一1)ﻫ二、瘀血(一)瘀血得基本概念ﻫ瘀血就是指体内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得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得离经之血,以及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得血液。
中医文献中,称其为“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瘀血既就是疾病过程中形成得病理产物。
又可能成为某些疾病得致病因素.“瘀血”与“血瘀”得概念有所不同。
血瘀就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得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而瘀血就是指能继发新病变得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二)瘀血得形成ﻫ血液得正常运行,主要与心、肺、肝、脾等脏得功能,气得推动与固摄作用,脉道得通利,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得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得形成.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ﻫ1。
气滞致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若外邪闭阻,或情志郁结,致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滞体内,阻遏脉络,都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停蓄成瘀。
ﻫ 2.气虚致瘀血液得正常循行依靠气得推动与统摄。
气虚,一方面无力推动血液得运行,导致血行迟滞而形成瘀血;另一方面,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导致血溢脉外为瘀.3。
因寒致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
若外感寒邪,人于脉内,或阴寒内盛,脉道挛缩,则血液凝涩,运行不畅而致瘀。
正如《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4.血热致瘀外感火热之邪,或体内阳盛化火,入于营血,血与热互结,煎灼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而迫血妄行,留于体内,导致瘀血形成。
如《医林改错》所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5。
血出致瘀各种外伤,如跌打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成为离经之血;或血热妄行、气不摄血等各种原因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未能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而成瘀血。
ﻫ(三)瘀血得致病特点ﻫ1.易于阻滞气机气舍于血中,赖血得运载而达全身。
瘀血形成之后,不但失去濡养作用,反而阻滞于局部,影响气得运行,故说“血瘀必兼气滞”。
气能行血,气机郁滞,又可导致血行不畅,因此常形成血瘀气滞、气滞血瘀得恶性循环。
ﻫ2.阻碍血脉运行瘀血为有形实邪,无论就是瘀滞于脉内,还就是留积于脉外,均可导致局部与全身得血液运行失常,使脏腑功能发生障碍,如瘀阻心脉,可致胸痹心痛;瘀积于肝,可致胁痛癥积;瘀阻胞宫,可致痛经闭经等。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阻滞体内,失去了对机体得濡养与滋润作用.若日久不散,就会严重影响气血得运行,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得生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
久瘀之人,常可表现出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即就是瘀血内阻,血虚不荣皮毛所致。
(四)瘀血得病证特点ﻫ瘀血形成之后,停积于体内,不仅失去血液得濡养作用,而且可导致新得病变发生。
瘀血得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ﻫ1。
疼痛一般表现为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且多夜间更甚,或久痛不愈,反复发作。
ﻫ 2.肿块积于体表者则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者则成癥块,按之有形而质硬,推之而不移,或有压痛.ﻫ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或夹有瘀血块.ﻫ4。
望诊特点面色、口唇、肌肤、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络脉曲张青紫等。
久瘀者则可见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或红丝赤缕,或腹壁青筋暴露.ﻫ5。
脉象特点常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
(五)常见得瘀血病证ﻫ瘀血致病,病证繁多。
按病因分类,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津亏血瘀、湿滞血瘀、瘀热互结等。
按部位分类,有血瘀于脑、血瘀于心、血瘀于肺、血瘀于肝、血瘀胃脘、瘀阻胞宫及瘀积肢体等(图6—2)。
三、结石(一)结石得基本概念结石就是指在身体得某一部位,由多种因素作用而形成得坚硬如砂石样得物质。
可发生于身体得多个部位,常见得有肝胆结石、胃结石、膀胱结石与肾结石等.一般而言,结石小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易于排出;而结石大者,则难于排出,留滞体内而致病,成为继发性病因.ﻫ(二)结石得形成1.饮食不当饮食偏嗜结石得成因较为复杂,有些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常见得因素有:ﻫ肥甘厚味,日久而蕴热于内,影响脾胃运化,湿热蕴积于肝胆者,发为肝胆结石;湿热下注,蕴结于下焦,使气机不利,而发为膀胱结石或肾结石。
若空腹过食柿子等,可影响胃得受纳与通降,发为胃结石.此外,某些地域得水质中,可能含有某种过量得矿物质或杂质,也就是促进结石形成得原因之一。
ﻫ2。
情志内伤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致胆气不达,胆汁排泄不畅,日久而煎熬成胆结石。
3。
服药不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钙、镁、铋等,与浊物、水湿、热邪相合,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或药物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结石。
ﻫ4.体质差异先天禀赋差异,或久病虚弱,对某些物质代谢异常,而形成易患结石病变得体质。
5.寄生虫感染虫体或虫卵往往成为结石得核心,尤其就是蛔虫,常侵入胆道,而促进胆道结石得形成。
(三)结石得致病特点ﻫ 1.多发于空腔性脏器结石多发生在脏器得管腔内,如胆囊、胆管、肝管、肾盂、输尿管、膀胱与胃腔等。
因为这些空腔性器官,主传导水谷与化物,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若传导失常,浊物内停,阻滞气机,则易酿成结石。
2。
易阻碍气机结石为有形病理产物,停留在脏腑器官内,多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水谷、水液等运行与排泄。
如胃内结石,阻滞气机,影响水谷得腐熟与传输。
胆内结石。
影响肝胆气机疏泄以及胆汁得正常排泄。
肾与膀胱结石则致气化不利,影响尿液排泄。
由于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结石病证常常发生疼痛.3。
易损伤脉络结石阻于肾、输尿管与膀胱,常可损伤脉络,导致血溢脉外,而出现血尿。
(四)结石得病证特点1。
疼痛结石阻滞气机,故常常导致疼痛。
结石性疼痛具有阵发性、间歇性发作得特点,发作时剧痛难忍,甚则绞痛,而缓解时一如常人。
亦可呈持续性疼痛,或为隐痛、胀痛、钝痛等.疼痛部位常固定不移,亦可随结石得移动而发生部位得改变.ﻫ2。
病程较长结石多为湿热蕴结,日渐煎熬而成,故大多数结石得形成过程缓慢而漫长。
结石一旦形成后,常一时难以消除,故易反复发作。
3.病情轻重不一由于结石得大小不等,所停留得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差异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