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孙期传》对比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样例5]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样例5]](https://img.taocdn.com/s3/m/88eb4c3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4.png)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样例5]第一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题。
(12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小题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
(2分)①不见曦月()②湖中人鸟声俱绝()【小题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孥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小题3】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小题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末句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
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小题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小题1】①日光,这里指太阳。
专题17 湖心亭看雪(九上)(解析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17 湖心亭看雪(九上)一、文言文阅读(共9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雾凇沆砀________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2)选出与“山之僧曰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D.属予作文以记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
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茂盛的样子(2)C(3)①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4)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 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2分)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3)辄.复不遂辄:(4)鲁直所谓.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2分)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13、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写景散文,作者常常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来表达情感。
本文作者通过对醉翁亭秀丽环境、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当然,用来作比较的文言选段,也可能不止两篇(段),可能将古代诗词,甚至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起来考查。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仍以字词为主,也涉及对内容的理解。
【技法点拨】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解题的基本步骤:1.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
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如在回答词义、句义及用法时,要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和试题的考查点入手,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项、寻找突破口。
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答时只要努力回忆和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题目是能迎刃而解的。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课内阅读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拿一小船(3)上下一白(4)焉得更有此人2、翻译下面各句(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我的理解是:6、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1、(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5、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注]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_____________(3)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____(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两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两篇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袗(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
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
③趺(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mínɡ)饮:饮茶。
⑤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ɡ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
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批注:文中有画)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1)裹、围(2)以为2.)示例一:我选(1)。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24.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痴情【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古游记大多较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9.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
(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
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答:
12.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
(2分)
答:
13.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
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
②里落: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⑤辟:召,征召。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
答:
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
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 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10分)
9. 张岱文学(共1分,每空0.5分)
10. ①“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或“指初更以后”;或“晚上八点左右”②今作“拿”,牵引;或“牵引”③一种毛制的衣服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或“酒杯”(共2分,每小题0.5分)
11. 围绕“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回答。
(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共2分,答出一句即可)
13. 第一问围绕“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独自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回答。
第二问围绕“侧面描写(侧面)”回答。
(共3分,第一问2分,作者和金陵人“痴”的表现各1分;第二问1分)(乙)(5分)
14. ①持;或“拿”;或“握”②回头;或“回头看”;或“转过头看”;或“看”(共1分,每小题0.5分)
15.“牧豕于大泽”目的围绕“奉养母亲”回答;“驱豕入草”目的围绕“拒绝做官”回答。
(共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 围绕“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回答。
(共2分,结合原文1分,质1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