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 介绍
Anne's diary

安妮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奥 托· 弗兰克(Otto Frank)一家的小女儿, 家中还有母亲艾迪斯· 弗兰克(Eddis Frank)姐姐玛格特(Margot Frank)。 由于当时纳粹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 父亲 奥托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 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过着较为 平顺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后,荷兰 为德国攻占之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 特也将排犹法律于荷兰执行,1941年夏 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 这段期间安妮开始写日记。但是在1944 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密告的原 因而被德国警察逮捕。
7、I smile. In any I sad or happy, I only left over with a smile 我微笑。在任何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 8、Loving, do not loving. Has been in the farewell 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 9、But the happiness is too pure, so easily broken 但快乐太单纯,所以容易破碎 10、People always need some warm. Even if is bumptious commemorate. 人们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即使是自以为是的纪念。
一个15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 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 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 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 及对性的好奇。 1942年7月,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 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 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 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读书分享《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作者安妮·弗兰克的日记。
安妮是德国籍犹太人。
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这本书是安妮为了躲避纳粹的残酷迫害,同家人一起逃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藏身于一幢楼房的“后屋”时写的。
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也就是安妮十三岁到十五岁,真实地记述了安妮的忧虑、欢乐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最终,年仅十五岁的安妮未能逃脱纳粹的魔爪,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她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将她的日记整理出版。
很多人看过之后,都感受到了日记中展现的惊人勇气和毅力。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有两点,第一点是,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小姑娘的胸怀与气度。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每当一个人特别忧伤的时候,她的建议总是(这个她指的是安妮的妈妈):“想想这世上所有的不幸吧,要感谢老天那还没有轮到你头上!”而我的忠告是:“走出去,到田野里去,享受自然和阳光,去重新捕捉你自己和上帝心中的幸福。
想想一切还残留在你心中和你周围的美,你就会快乐的!”在生活中,面对不顺心事情的,我们确实很容易有这样的思维:想想比你过得差的,比你更不幸的,瞬间就平衡了。
至少我觉得我容易有这样的阿Q思想。
而安妮,年仅十五岁,却质疑这种处事思维,想到要追求自己内心的快乐,展现出了比很多成年人都坦荡的胸襟。
第二点,令我颇为感慨,也是与教育息息相关的一个方面——孩子的阅读量。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多都非常聪明,从这本书里能看出来他们的聪明和爱读书是分不开了。
我给大家念一段书中有关这方面的描写。
看完这一段,感觉自己、还有有些学生的读书量真的还是太少,非常有必要开展书香润校园等各种读书活动。
书中不仅安妮爱读书,她的父母,姐姐,还有和她们一起避难的人,都把读书看作是理所应当,必不可少的事情。
而显然我们处的社会大环境没有把读书放在这么高的位置,或许,这也是我们需要去进步的地方吧。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的成长之路的见证,也是二战时期犹太人困境的真实记录。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呈现,记录了安妮在隐居阿姆斯特丹的藏身之所——阿纳·弗兰克的办公楼后阁楼上的生活。
通过安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自由和人性的无尽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那段黑暗岁月中人们的坚强和抗争。
以下是对《安妮日记》的细致解读。
一、日记的背景与意义《安妮日记》的背景是二战这个充满痛苦与骚动的年代。
安妮和她的家人因为是犹太人而被迫躲藏起来,以逃避纳粹的迫害。
落地窗后的未知世界成为教室,在日记里,安妮表达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她的日记记录了躲藏在阁楼上的每一天,同时向读者揭示了困境中家人之间的冲突和团结。
《安妮日记》的意义在于通过安妮的亲身经历,向世人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并对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提出了警示。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日记的作者,安妮是整个故事的主角,她善于表达与思考。
在日记中,她对父母、姐姐玛格特以及与她们共同躲避的另一家人——范·丹·平家的成员有着透彻的观察和分析。
安妮自省而敏感,她记录和分析了自己的情感、成长、幻想和矛盾心理,这些成为了她独特的见解和智慧的源泉。
此外,她还通过描绘她所处的情境和观察到的人物行为将其他人物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犹太困境与人性的折射《安妮日记》的核心是对犹太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安妮的眼中,她不仅感受到自己作为犹太人的无奈,也意识到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可能受到压迫和伤害。
她通过自己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安妮希望人们能够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界限,共同追求和平与正义。
四、勇气与希望的追求虽然生活在困境之中,但安妮在日记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她渴望自由和独立,积极地学习和不断进步。
她通过阅读,写作和思考来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将希望和勇气传递给了同样身处困境中的读者。
《安妮日记》

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
纳粹德国
安妮日记写于1942年至1944年,正值纳粹德国统治欧洲的时期。
大屠杀
安妮日记中提到犹太人被捕和送往集中营的情况,反映了纳粹大屠杀的历史背景 。
《安妮日记》与纳粹时期的历史联系
见证历史
安妮的日记记录了纳粹时期的日常生活和犹太人的困境,成 为见证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
揭示人性的黑暗面
《安妮日记》的翻译情况与版本差异
《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中文、英文、法文、德文等。不同的语言版本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读者需求等方面的不同。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所有版本的《安妮日记》都保持了原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它们共同记录了安妮·弗兰克在隐居期 间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以及她对纳粹统治的反抗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些日记不仅展现了安妮的个人成长和内心世界,也反映了 当时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的困境和苦难。
文学价值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安妮日记》以其真实、细腻的写作风格,深刻反映了二战 时期犹太人的生活困境和内心世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社会意义
通过安妮的日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的苦难和抗争,对于促进 社会公正和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安妮日记》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影响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安妮日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成为了反映二战时期犹太人生存状况的重要文献。
写作风格与技巧
真实记录
以一个少女的视角,真实记录了安妮在隐居生活下的所见所闻, 情感真挚,内容贴近生活。
细腻描绘
安妮的写作风格细腻入微,对人物情感、心理活动的描绘十分深 入,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叙事手法
安妮日记的主要内容

安妮日记的主要内容《安妮日记》是一部由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成的日记,记录了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隐居生活。
这部日记以其真实、深刻的描写,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安妮以她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展现了一个少女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从安妮日记的主要内容入手,为大家介绍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安妮日记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安妮在隐居期间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展开。
她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对家人、朋友和自己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感受。
在这部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妮对自己成长、对家庭矛盾、对战争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期许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安妮日记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自身成长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安妮在日记中对自己的成长变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描述了自己对身体、心理和情感的变化,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她以一个少女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对自我认知和成长的思考,这些内容无疑是这部日记最为珍贵的部分之一。
其次,安妮日记中还记录了她对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的感悟。
在隐居期间,安妮与家人在狭小的空间中相处,她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她对家庭成员的情感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进行了真挚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少女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最后,安妮日记中也记录了她对战争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战争的阴影下,安妮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她对战争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渴望进行了真挚的表达。
她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人们能够和平相处,展现了一个少女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总之,安妮日记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少女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外部世界的感悟。
她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记录了自己在隐居期间的生活和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无疑为这部日记增添了珍贵的文学价值。
安妮日记的主要内容不仅是对一个少女成长历程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人性、家庭、战争和和平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个少女对世界的深情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3篇)

2024年《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安妮日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犹太人安妮一家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在安妮十三岁生日时,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记本,随后开始写日记。
这本日记陪伴了她人生最后自由的2年1个月零21天,最终她在集中营因斑疹伤寒而去世。
日记的开头和结局气氛截然不同。
开头写了她收到日记本的喜悦以及她和朋友们之间的交往,写出她自由、快乐的心。
结尾是他们听到了好消息。
但结局是在3天后,他们躲藏的秘密被告发,8人均被送往集中营。
有两个保护人也受到了连累。
8人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安妮的父亲,他帮安妮发表了这本日记,同时告诉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安妮在日记中,多次写出她对和平的渴望,当好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激动,当坏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恐惧,也痛恨那些残忍的德国兵。
德国军队伤害了无数无辜的犹太人,用残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剥夺了别人生活的权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
她的姐姐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儿子彼得都比较内向,大人们都比较喜欢他们。
但安妮的性格活泼,不是很细腻,所以总被大人们指责。
但她内心很懂事,为了密室的平静和安全,她不发泄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大人们因她而伤心。
她感受到了不公,却会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大局为重。
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她好的一面。
我们应该学习她的性格,忍住自己的小性子,学会理解别人。
战争的结局是死亡,和平的意义是美好。
为什么要选择战争呢?那么多犹太人就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死亡,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让他们没有生活的权利。
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了达成我们共同的宿愿,停止战争吧!和平!2024年《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2)犹太人的命运太惨了,让我们不禁为他们但忧。
为什么有民族歧视?为什么犹太人的命运如此?这本书是经典的二战实例。
一是讲二战期间,人民受到的灾难大。
二是讲安妮一家,范丹先生一家和彼得的藏匿者生活,这些人每天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天天枪弹雨林。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
标题:《安妮日记》的深度解读
一、引言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位名叫安妮·弗兰克的犹太少女在躲避纳粹迫害时所写的日记。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二、主要内容
《安妮日记》记述了1942年到1944年间,安妮一家和其他几位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的秘密避难所生活的情况。
在这段时间里,安妮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她的内心世界,包括她对友情、爱情、家庭、自由和人性的理解。
三、主题思想
《安妮日记》的主题思想主要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自由的渴望。
安妮在日记中表达了她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同时,她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的道德选择。
四、艺术特色
《安妮日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真实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心理描写上。
安妮的文字朴实而真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她的心理描写深入而细腻,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她在战争中的恐惧、困惑和孤独。
五、社会影响
《安妮日记》出版后,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它不仅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苦难,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德的深思。
此外,安妮的形象也成为了抵抗压迫、追求自由的象征。
六、结语
《安妮日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提醒我们要珍视和平,尊重生命,追求自由。
《安妮日记》故事梗概

《安妮日记》故事梗概《安妮日记》是由犹太裔德国女孩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在二战期间写下的一本日记。
这本日记记录了她与家人和其他人在阿姆斯特丹的藏匿地度过两年时间的经历。
以下是《安妮日记》故事的梗概:第一部分:安妮的生活与藏匿安妮·法兰克是一个13岁的犹太女孩,她的家庭为了逃避纳粹德国的迫害,决定躲藏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幢办公楼里。
在这个被称为“楼上藏身处”的地方,安妮与她的家人、朋友一起生活。
她详细记录了她的日常生活、情感和对隐藏在地下的恐惧。
第二部分:藏匿生活中的挑战在楼上藏身处,安妮和其他居住者必须保持安静,以免被外面的人发现。
他们必须尽量不发出声音,避免使用日光灯和声音大的电器。
此外,安妮时常受到与她同龄的朋友玛吉的困扰,两人之间的关系时而友好,时而紧张。
尽管如此,安妮仍然坚持写下她的日记,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第三部分:安妮的内心成长在藏匿的时间里,安妮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她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美好,并逐渐展现出对人类宽容和智慧的成熟态度。
她还表达了对她的母亲和父亲的感激之情,在困难的时刻他们一直支持着她。
第四部分:最后的日记和结局《安妮日记》的最后几个月记录了安妮对她日记未来命运的担忧,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出版这本日记,并向世界传达她的思想。
然而,在1944年8月4日,藏身的地方被德国警察发现,安妮和其他人被逮捕并送往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篇条目是在1944年8月1日写的。
安妮在集中营中度过了几个月,最终于1945年死于伯根-贝尔森集中营。
结论:《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的一本珍贵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与梦想,同时也反映了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的悲惨遭遇。
这本日记以真实的笔触和不朽的情感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成为了战争史中的经典之作。
安妮·法兰克的精神将继续在人们心中传颂,她对自由、宽容和希望的追求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30年,与姐姐父亲。 安妮崇拜父亲奥托,她亲切的称呼他为“皮姆”。 (事实上在战后奥托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仍然不 知道女儿为何如此称呼他) 在安妮的心中,父亲一直都是最伟大的人物。 他公平且和蔼可亲,对待小孩子总是充满耐心 和爱心——“将来我长大一定要成为象父亲那样的人!” ——安妮在日记里不止一次的如此下决心。 她渴望得到父亲完全的爱,因此相当不满他对玛各也 有同样的爱——她这种想法相当错误——奥托认为他 实际上把大部分的爱都给了安妮——“玛各更多时候都 与母亲亲近而不是我”奥托说道。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 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 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 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可 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 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 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像安妮一样,在法西斯 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永远 无法忘记安妮赤裸身体被削发的空洞眼神,永 远……
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 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 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白天他们不能 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 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 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 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 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 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 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医治恐惧、孤独或者抑郁 的最好办法是走出去,走 到能独自和太空、大自然、 上帝接近的地方去,因为 只有在大自然的朴实的美 中,才能感觉到一切依然 是正常的,因为上帝希望 人们幸福。
有信仰的人是快乐的,因为并 不是人人生来都能相信崇高事 物
抬起头,挺起胸,美好的日子 一定会来临!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 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 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 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 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 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安妮 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 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 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 着战争与迫害。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 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 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地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而安妮则相反。她依然在过着她的好日子:上学,放学,玩圈圈,和朋友们去上街。 对她来说,假期仍是那么充满着吸引力。 她的世界仍然还是如此的美好与和平,没出什么事儿。当然,她也乐于没出事儿。 安妮很享受现在的新生活,这里有很多可爱的荷兰小孩子与她一起玩耍,当然也有 很多可爱的德国犹太移民的小孩儿。——奥托在1933年迫于德国境内的政治局势而 举家移民荷兰,随后便在其首都阿姆斯特丹定居。
逃她 想在 心安 此 在 逃 藏珊 过所 着日 。妮 同 到 脱 起妮 纳熟 她记 她也 时 达 纳 来曾 粹识 那里 还学 正 集 粹 后是 的的 些, 是函 是 中 的 ,安 魔每 好她 把授 安 营 魔 她妮 掌一 朋回 心课 妮 的 掌 们的 。个 友想 思程 为 当 没最 人 的着 放, 她 天 了好 祈 境曾 在但 祈 便 她 联的 祷 况经 日学 祷 被 和 系朋 , 遭有 记得 的 投 父 。友 祈 遇过 上不 时 入 母 珊, 祷 的 。如 候 焚 亲 妮在 他 美 玛 。 尸 及 最安 们 她好 各 炉 兄 终妮 最 开童 那 。 弟 也一 终 始年 般 而 姐 没家 能 为, 尽 与 妹 能躲
着通 者‘ 下世 识的 我 一为 人 里 莫 我 随正 安 灵过 ,你 去前 我夙 把 事。 们 , 大 无 处义 妮 魂她 然早 ,一 的愿 安 无有 带 她 遗 法 可战 弗 面的 后知 即年 人。 妮 成所 来 写 憾 拯 见胜 兰 对日 当道 便, 带‘ 的 。作 了 了 。 救 她邪 克 罪记 一我 在安 去我 日 为 希 日 但 安 的恶 , 恶, 个最 去妮 快想 记 未 望 记 是 妮 纪的 这 与安 著大 世在 乐成 保 必 。 , 我 的 念象 位 死妮 名的 之日 ,为 存 有 这 呼 帮 生 雕征 犹 亡的 的心 后记 ’有 下 好 印 吁 助 命 塑, 太 的的 作愿 !中 用 来 的 证 理 她 , 在 小 胜确 家就 ’写 的 , 结 了 解 多 这 西 女 利确 。是 到 年人 因 果 我 和 活 是 方 孩 。仍 将 月。 , 而 , 的 宽 了 我 国 子 ”然 来 ‘ 月或 可 但 信 容 两 久 家 , 活 做 日我 者 以 无 念 , 年 久 , 如 着 一 她希 日给 实 所 : 给 。 不 特 今 。 个 又望 ,周 现 作 有 全 在 能 别 已 她 新 写永 大围 她 为 为 世 这 释 是 经 象 闻 道远 约不 最 只 胜 界 两 怀 荷 成 征 记 :活 在认 大 能 无 的 年 的 兰 为 去 , · 1944 3 25
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 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 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 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 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 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很少能见到 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躲在秘密的 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 陌生人眼里。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 活,她终于在16岁那年离开了,因为,盖世 太保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
—— ……
这个红色的方格本子便是安妮在1942年她13岁生日时收到 的生日礼物。 她把它一同带进了“密室”,并成为了她最要好的“朋友”
安妮在日记里面时不时会贴上些从前在“自 由生活”时的自己或是亲朋好友家人的照片。
她的日记里记载着各式各样的东西,当 然也有不错的“图片”相附。 安妮把她的一切放进了日记里面——她 相当重视她的日记,基本上, 没有她的许可,谁都不可以动,更别说 看了。 (凡· 丹太太在这方面碰了好几次钉子)
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
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 尊处优。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 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 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 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这 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 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 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 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 持的一个泉源。”
……
5 11
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 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 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 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 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 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 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 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 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 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 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 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 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无私的帮助者奥托· 弗兰克和蜜普· 吉斯,1935年。
蜜普,这位从小在荷兰长大的奥地利女人,是安妮父亲奥托在移民荷兰后,最大的收获。 在弗兰克家躲藏起来以前,蜜普是奥托公司的秘书,他业务上的得力助手,而在他们一 家 躲起来之后,她则成了他们最可靠的帮助者。(就连安妮的日记也是由她保存起来直到 战 后交还给奥托)。她与其他帮助者一样每日不辞辛苦的帮助密室中的可怜人们,冒着生 命 危险保护着他们的安全——除了密室中的人,她还与自己的丈夫在自家藏了一个犹太年 轻 人……蜜普生于1909年,战后至今,她作为仍然在世的帮助者,受到了欧洲各国政府及 和 平组织的奖彰,除此之外,她还与人合作了关于安妮的电影及书籍,均获得巨大成 功。 以下是安妮日记里那四位伟大的帮助者在战后与奥托· 弗兰克的合影——正直、勇气与善 良 最终打倒了自私、狭隘与邪恶!(前排左一为蜜普,中为奥托,右为贝普,她已于上世 纪8 0年代去世。后排左为“患有严重胃病的克莱门先生”,他于上世纪60年代去世——“他 的到 来就如同给密室带来一缕充满希望的阳光”——安妮在日记中写道。后排右是库格勒先 生, 他的聪明曾帮助密室中的人解决不少问题。他已于1980年在加拿大去世。
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安妮和其 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经历不断恶化的苦难: 艰苦的工作、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面临的 被送进焚尸炉的威胁!巨大的焚尸炉的烟囱总冒 着浓浓的黑烟,安妮们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进 去,还要时刻关注着那里面是否会飘出自己挚爱 的人的灰烬。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 和姐姐玛各最终被转移到伯根-伯森集中营,在 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 安妮年仅16岁
他将头搁在双臂上,闭起眼睛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他和猫儿 玩的时候,好有爱心;他提马铃薯或扛其他重物的时候,好强壮; 他去观看炮火或走过黑暗去寻找窃贼的时候,好勇敢;他局促而 笨拙的时候,手足无措的模样又那么惹人怜爱。这位害羞的男孩 就是安妮日记中著名的彼得· · 凡 丹Peter van Pels)。安妮在她这 一辈子唯一“爱”过的异性。 在躲藏于密室的最初几年,安妮并 没有怎么注意到他,尽管他比她大上3岁。——安妮认为他反应迟 钝又无趣,而他则认为她吵闹咋呼烦死人——两个年轻人谁也不 看好谁. 但一切从1944年年初安妮的一个梦后发生改变——他们两个通过 无意中与对方相交汇的目光,重新发现了对方。 夜晚,他们在阁 楼的窗台前相互依偎,有时是交流思想,有时则干脆一言不发, 静静地享受这只有他们两人懂得的心安快乐。 白天,他们互相帮 忙学习。彼得教安妮地理,安妮则甜甜的教回彼得英语。不学习 的时候,安妮就会在楼顶看彼得劈柴,而这时,这位害羞的小伙 子则乐于让意中人看看自己的力气。彼得十分欣赏安妮的酒窝, 他甚至称她为他的“黄金宝藏。 彼得最终在1945年死于纳粹的“死亡行军”——在他死后的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