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读书目《安妮日记》读后感优秀示例

合集下载

《安妮日记》读后感(10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10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10篇)《安妮日记》读后感(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巷中,走过的人们相视一笑,互问你好;凉荫底下,互相依偎着的老人嘴上挂着一丝笑意;和平上,和平鸽拥揽着一缕金色的阳光……这些安然的场景却不能让我忘记了《安妮日记》……初涉《安妮日记》在上个学期,我花了很长时间在这本书上。

好奇的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上的沟通。

正式这番不寻常的沟通是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与触动……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安妮的小女孩,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安妮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这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女孩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那么悲惨的遭遇。

二战爆发后,布拉特便对波兰突袭,便对犹太人进行大肆……安妮一家人躲到一个密室里,但是这有用吗?敌人发现他们后便把他们关进令人窒息的集中营。

但小安妮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

每天她都在发黄的床榻上悄悄记录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坚信,这么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小女孩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出色。

无奈的她还是喊着热泪倒在血泊中。

但她的精神并没有倒塌,直到倒台了,他们才获得了重生……读完这本书,我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敬佩,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更多的是对黑暗统治的憎恨,不屑与鄙视。

我悲愤,人要制造那么多不必要的不幸,难道物质文明飞速开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百般不解、惆怅……文明不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像蒙大奇一样,像也罢,至少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里,怎们就不能呢?是的,或许我觉得可能。

因此,我希望,希望时间停止战争,希望白色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放下橄榄枝,希望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知道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恶战,一场可怕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心裂肺的痛苦,不要让我想起那些人们不幸的眼泪,不要看到他们绝望无助的眼神,不要看到他们孤苦无依的身影。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精选7篇)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精选7篇)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精选7篇)安妮日记的读后感(精选7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收集的安妮的读后感(精选7篇),欢送阅读与收藏。

《安妮日记》是犹太人在二战时期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

讲述了一名叫安妮的小女孩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因为二战期间在盖世太保的“召集令”下,他们为了防止被纳粹士兵发现躲进了一间狭小的密室,在密室的这段时间里,她通过写日记记录下了她与家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看完这本小说,我非常同情安妮,也憎恨那些德国士兵。

安妮是个活泼开朗,乐观的小女孩,并没有在如此恶劣的生活中变得气馁,虽然被迫生活在狭小的密室里,但她仍然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用精神食粮充实着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安妮让我很敬佩。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善良、乐观、勤奋好学和勇敢。

在她1944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满了对解放的期盼,对和平的向往,对课堂的思念。

可是谁又能想到呢?安妮在解放前的两个月被害了,她终究没有等到解放的那天,想到这,我不禁深深感到惋惜。

看到安妮坚持读书学习,我感到很惭愧,说实话,一到放假,我一心就只想着怎么玩,去哪玩,把学习抛在脑后,没想过假期要好好看书学习,或许,我应该要改变一下学习态度了,向安妮学习。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

但是安妮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

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

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

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

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的权利了!”“但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成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读到此处,我不禁感慨,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20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20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20篇)安妮日记读后感篇1安妮的笑容很美,她的笑容中包含了乐观与希望。

威尔科克斯说过:“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欢快流畅时,笑容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乐观的人。

”人生中总会有挫折,会带来痛苦,但你只要用乐观的心态微笑着,正确地面对它,它就会化为你走下去的动力,让我们用微笑来面对挫折,用心中的太阳化解挫折这块坚冰。

记住让笑常住在你的脸上!安妮日记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完安妮的日记了,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我今天才动笔,是最晚一个写的。

安妮的日记里写了她的生活和经历,我非常同情她,但是战乱时期同情是没有用的,因为她已经过世了。

战乱真的非常不幸,因为战乱使安妮和他人成了要被捕的人,他们四处逃走,他们找了一个十分安宁的地方住了下来。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3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发泄,倾诉!她渴望自由,快乐。

在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

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毅力!中间也有许多的人鼓励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地感动!建议大家也去看吧——你们会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乐。

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阅读愉快!安妮日记读后感篇4有位哲人说:蝴蝶之所以能破茧而出,是因为它在束缚中不断拼搏。

茧,就好比一种苦难,在茧中不断拼搏,才会挣脱出来;如果蝴蝶不拼搏、不努力,只会作茧自缚,呆在那狭小的空间里,永世得不到挣脱。

所以说,面对苦难,不能望而怯步,要不断拼搏,在苦难中破茧而出,敢于直视人生的愉悦和惨淡。

要学会像安妮一样,虽然苦难数不胜数,但她从未放弃过,对和平的渴望,对大自然的渴望,不都是她笑对苦难的表明吗?安妮日记读后感篇5大家可能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2024年《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六篇)

2024年《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六篇)

2024年《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周日爸爸回来时,给我带回来一本书。

名叫《安妮日记》。

刚拿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

这是一本她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

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两家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艰苦生活。

这本书表达了安妮对战争的深思。

安妮是个多么坚强乐观的人呀!她是我们多少孩子的榜样!可惜,安妮并没有亲眼看见战争的胜利,不然,她一定会很开心吧!虽然,安妮并没有看见战争的胜利,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了人们深刻反思那场人类悲剧的珍贵教材。

《安妮日记》这个故事人人皆知。

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传奇,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

安妮,你是我的榜样!2024年《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二)《安妮日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犹太人安妮一家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在安妮十三岁生日时,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记本,随后开始写日记。

这本日记陪伴了她人生最后自由的2年1个月零21天,最终她在集中营因斑疹伤寒而去世。

日记的开头和结局气氛截然不同。

开头写了她收到日记本的喜悦以及她和朋友们之间的交往,写出她自由、快乐的心。

结尾是他们听到了好消息。

但结局是在3天后,他们躲藏的秘密被告发,8人均被送往集中营。

有两个保护人也受到了连累。

8人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安妮的父亲,他帮安妮发表了这本日记,同时告诉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安妮在日记中,多次写出她对和平的渴望,当好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激动,当坏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恐惧,也痛恨那些残忍的德国兵。

德国军队伤害了无数无辜的犹太人,用残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剥夺了别人生活的权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

她的姐姐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儿子彼得都比较内向,大人们都比较喜欢他们。

但安妮的性格活泼,不是很细腻,所以总被大人们指责。

但她内心很懂事,为了密室的平静和安全,她不发泄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大人们因她而伤心。

《安妮日记》读后感(优秀6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优秀6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优秀6篇)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一安妮是一位普通的犹太少女,本应该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但当时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1933年,父亲奥图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安妮便在那里上学,暂时有一段平静的时光。

但是1940年5月后,荷兰为德国攻占之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将排犹法律于荷兰执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

这段期间安妮开始写日记。

1942年,由于纳粹捕捉犹太人的行为日益严重,安妮一家决定搬到更隐蔽且安全的地方,那年的7月9 日,安妮一家与范丹一家搬入奥图公司的三楼与四楼,以书柜挡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过着隐蔽的生活。

应还可以住一个人,所以后来他们的伙伴又多了一位牙牙医杜赛尔。

在”密室“中,安妮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她在密室中的生活。

安妮自从搬到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只能打开一点点窗户透透气,但立刻就要关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为隔壁会听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气暴躁,经常大吵大闹,克莱尔的体弱多病,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被杀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在密室生活的两年里,正处于花季少女时期的安妮,在极度的恐慌与不愉快下,在暗淡无光的密室里,度过了少女成长的关键时期。

然而她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是走到处处都会受到德国人歧视的犹太人。

战争的残酷令我们无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来到的时刻,纳粹分子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这些犹太人,结束了他们两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妈妈,凡丹夫妇一家,杜瑟尔都惨死在集中营里。

克莱尔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安妮死的时候,年仅15岁,因伤寒而死去,她本来应有一个美好的生活,但由于战争,她失去了生命。

但从她的日记里看出,她渴望和平,渴望光明。

她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渐渐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少女。

所以,我们要远离战争,减少战争对我们的伤害,让和平永驻人间。

读《安妮日记》有感(通用9篇)

读《安妮日记》有感(通用9篇)

读《安妮日记》有感读《安妮日记》有感(通用9篇)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将结束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日记了。

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安妮日记》有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安妮日记》有感1《安妮日记》是一本述说了勇气与希望的书。

78年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世界的上空,挡住了阳光,横扫了欢笑,夺去了快乐,有的只是恐怖与死寂。

更是让一个种族承受了灭族之灾。

这一场场战役似乎焚烧了生活的希望。

但偏偏有一个女孩儿,总是用自己不灭的天真与善良来充当那时仅有的一束阳光,一次又一次温暖着他人和我。

她,就是安妮。

我们从未亲身体会战争,更不能体会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恐惧,但电视报纸上那一双双惊恐无助的眼睛,也足以体会战争的恐怖。

可安妮何来的勇气希望去反抗呢?又是用何等的信心来支持那一束阳光的温暖?反复在书中寻找答案,良久,我明白。

是生活,生活带给她希望,安妮的精神世界总是充满了阳光,鲜花,自身的魅力在无声地浸染着每一个人。

她用自身芬芳着危机四伏的环境,就算身处逆境,就算面临危险,也决不妥协!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回想现在,我们生活在安定的社会,也不会遭受生命的迫害,不用成天提心吊胆,应该庆幸。

换做我们若在当时谁能拥有安妮一般的勇气?我不自诩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我也曾因遭受困难挫折而停滞不前,诱惑处处存在,当灰心时我也想放弃一走了之。

现在我有些许明白,这样做是错的,也许我不该走的这么快,而忽略生命的快乐,面临困难提提脚,迈过去,会是另外一番感受。

不管生活如何,它依然芬芳,大千世界依然精彩。

用生命和力量去搏击天空,就算失败也要有爬起来的勇气!安妮的结局虽然悲惨,可她诗一般的心灵依然不老,它是不死的。

不管怎样,大步的向前迈吧,生活依然芬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读《安妮日记》有感2《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个犹太女孩儿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记作品。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6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6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周日爸爸回来时,给我带回来一本书。

名叫《安妮日记》。

刚拿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

这是一本她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

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两家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艰苦生活。

这本书表达了安妮对战争的深思。

安妮是个多么坚强乐观的人呀!她是我们多少孩子的榜样!可惜,安妮并没有亲眼看见战争的胜利,不然,她一定会很开心吧!虽然,安妮并没有看见战争的胜利,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了人们深刻反思那场人类悲剧的珍贵教材。

《安妮日记》这个故事人人皆知。

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传奇,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

安妮,你是我的榜样!《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2)最近我很热衷于世界名著。

后来品德书里有《安妮日记》资料,我便顺便把《安妮日记》找来读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没什么感觉。

唯一的感触也就是觉得,安妮是个很朴素很认真的女孩,她偶尔受了委屈,也能默默地忍着,但面对自己觉得不正确的现象就会勇敢地反驳。

我认为安妮是个很不错的少女。

尽管她也有自己的小脾气,但也正好反映了一个花季少女的倔强、纯真与可爱。

而在搬进密室后,她变得更加成熟了。

当然,这是后话。

后来继承自己奇怪的读书习惯,直接翻了结尾。

看到“后记”,我简直是义愤填膺,气愤不已。

在当时纳粹的侵略下,住在密室里的8人,7人死于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监狱等。

而那几位帮助密室住户的几个好心人,也被加害,或是心力交瘁而死去。

安妮执着的立场,认真的叙述,尽管只是一本普通的日记,但还是深深感动了我。

“生活最真实的就是背叛。

”没有谁背叛了犹太人,他们却被命运所背弃。

安妮心中所向往的正义、公平之所以是一个奢望,终究在于这个满目疮痍的社会。

在当时的世界,公平啦、正直啦,即使有人怀着这样的情感,但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犹太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可惜智慧无法改变命运,这正可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安妮日记读后感(共8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共8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共8篇)本文是关于安妮日记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同时安妮在日记里阐述着自己对彼得的爱意,这是每个少女都会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达夫妇的儿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安妮受不了母亲的封建思想是就会去找彼得获得思想上的宽慰.在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可怕的,因为日记搁笔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发现送往集中营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里受了多少的虐待……总之从她在密室的日记中也大可看出战争的残忍.从此我比从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恶的希特勒,那个连一只老鼠死了都会掉眼泪的人竟对自己对犹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感觉的人也配在这世界上存活过吗?如果当初隆美尔暗杀死了希特勒,那么百姓的苦难也会提前收尾!“密室里一阵强烈的骚动,大家苦盼已久、谈了又谈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话的解放,真的变成现实了吗?今年,1944年,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我们还不知道。

不过,希望已经在我们心中复活了,这股希望给了我们新的勇气,使我们再一次坚强起来。

我们必须勇敢地忍受这所有的恐惧、穷困和苦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保持镇静和坚定。

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紧牙关不叫苦。

”这是安妮日记里的一小篇,让我看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对困难那样,再坏的事情,再不安的过程也总有结束的时候.安妮弗兰克,她给了我充满信心活下去的动力,给了我阳光,给了我少女的共鸣!松江一中八年级读后感:读安妮日记后的感想最近读了一本书,《安妮日记》,它是一本世界名着。

虽然作者只是和我年纪差不了多少的女孩,但我读过之后,思绪万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

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小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

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深刻感悟的人。

安妮的勇敢让我非常敬佩,在死亡面前,人们都表现出畏惧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必读书目《安妮日记》读后感优秀示例《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一这几天终于把《安妮日记》这本书看完了,我被安妮的一则则日记所震撼,无法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折磨。

因为战争,原本过着富裕、安逸生活的一家人和范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以及杜瑟尔医生,这八个人在狭小的完全封闭的后屋里,胆颤心惊地生活了两年多。

他们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得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说话的自由。

他们每天还要忍受着恐惧、饥饿、病痛,这让我们想都不敢想。

我们是幸福的,生在一个和平远离战争的中国,每天过着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玩电脑、看电视、画画……在学校里,也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书、跳绳、踢毽子……双休日还可以约上小伙伴一起溜冰,看电影、打羽毛球……可是我们却经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抱怨作业太多,没时间玩,晚饭一吃好就要写作业。

有时多做几道课外题,就会一百个不愿意。

想想真是不应该。

《安妮日记》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许多孩子的肚子空空,啃着一根胡萝卜,从冰冷的家里跑出来,跑到风吹雨淋的街上,进到一间潮湿的、没有生火的教室里。

孩子们为了一块面包,向街上的行人乞讨。

多么令人心痛的画面。

想想这些孩子,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感到羞愧。

每天我们不是嫌妈妈做的饭不好吃,就是嫌爸爸做的菜不合胃口,还挑肥拣瘦。

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安妮日记》让我反省了自己,让我学会了思考。

它像一盏明灯,将指引着我们前进。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二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

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

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

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

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

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

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

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

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

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三《安妮日记》是妈妈推荐给我读的一本书,据妈妈说她小时候读完这本书很受震撼。

我在寒假期间也阅读了这本书,读了之后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还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

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

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

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四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

由一个年轻的。

勇于揭露事实的女孩子所写。

是我所读过的有关战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中最明智感人的一本书。

安妮。

弗兰克介绍了纳粹期间,即荷兰被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躲在密室中的八个人的各种变化。

他们生活在恐惧,与世界隔离以及被监禁中,而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他们自身。

这让我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战争造成的巨大邪恶——人类的精神的坠落。

同时,安妮在日记中尖锐而清晰地写到了人类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贵的闪光点。

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与羞辱,但这些人都没有放弃。

安妮自己的个性在这本书中也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她在两年的时间里快速的成熟起来,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青春期时改变,那么迅速而艰难。

凭借她自身的热情和智慧。

她的聪明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很长的时间里,安妮都在思索着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敏感问题。

她还写道了与父母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成长中的问题。

这些就是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少女的思想与感情,她的日记更多地向我们讲述了我们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感到我们与安妮的经历如此贴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暂的一生以及整个世界里。

《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五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人,虽然十分富裕,但是自由却被严格限制,不能骑自行车、不能坐电车、晚上八点犹太人不准在大街上或在花园里——最终,安妮必须躲藏起来——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和朋友等8名犹太人躲进了安妮的父亲准备好的密室,从此开始了暗无天日的生活。

6月12日,也就是安妮13岁生日的那一天,她收到了一本粉红色的日记本,安妮对它爱不释手。

从这天起,安妮开始写日记,也从这天起,安妮爱上了写日记,并给日记本取了个名字——凯蒂。

安妮的外婆去世了,父亲为了让她坚强起来,鼓励她:“无论活在哪里或怎么活,只要生命还在,就有希望。

”从躲进密室的第一天开始,整个世界对于弱小的安妮来说,似乎都要翻过来了。

从每天快快乐乐地上学到每天睡上整个早晨;从每天开开心心地在厕所里打水仗到每天小心翼翼的,直到晚上9点半才能上厕所;从每天一大堆男生围过来企图讨自己喜欢到被全家人讨厌,像看待一样看着她——日子越来越难过,密室里避难的人越来越多,安妮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坏消息越来越多,盟军也没有一点进展——原来各自生活的两家人在如此令人紧张和烦躁的情况下被强行扯到一起,生活越来越困难。

一天中,那一个晚上,安妮梦见了彼得。

一个她孩提时爱慕的人。

这个梦让安妮对同住密室的、比她要大3岁的彼得·凡·达恩产生了特殊的情意。

初见彼得·凡·达恩时,她觉得他是个又乏味又愚蠢的家伙。

可是,过了大约一年半,安妮两人走得越来越近了——安妮是个天生的作家,她生动的勾勒出几间毫无舒适可言的房间,房间里的气氛和夜里不断传来的枪炮声,八个人同住一室的尴尬。

这都参透出她天性里的活泼和漫不经心的从容。

安妮虽然被别人骂,被别人说时不会哭,不会脸红,也经常装傻。

但是,她把这些都放到心里去,就好像来日无多,必须抓紧一样,一路狂奔。

就这样,安妮在无人赞许的环境下学会了为人处事,学会了坚强。

在仅仅一两年内,她就在内心成长的路上走了那么远,并在日记里将自己的成长这么丰富地展现了出来。

安妮认为到秋天或许可以离开这里。

在秋天来临之前,她真的离开了那里——但去的是集中营。

就在前四个月,安妮在日记中写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

”安妮在1929年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1933年迁往荷兰阿姆斯特丹,1942年7月6日躲入密室,1944年8月4日遭受背叛和逮捕,1945年3月初死于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就这样,她,这位天生的作家永远闭上了眼睛——通过《安妮日记》,我们能看到一位花季少女在青春期的自我成长和人生定位,了解了一位犹太少女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的恐惧、谴责与坚强,也见证了纳粹反动势力的残忍手段与卑劣行径。

这是一本赐予人们希望的坚强天使,安妮说,“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蔚蓝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