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汽车变速器汽车变速器概括
我国汽车变速器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

我国汽车变速器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就国内汽车变速器发展层面来看,势必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不管是哪类变速器,均存在着优缺点,因此要支持多元化技术的发展,综合各方力量,加大自动变速器的研发,推动该高新技术朝着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走出与国情相符的自主创新之路。
鉴于此,本文对我国汽车变速器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汽车;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趋势一、各类汽车变速器简述1、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是对过去干式离合器和手动齿轮变速器的一种改进,主要是对手动换挡操作部分进行了改造。
虽然AMT的整体构造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可以利用电子控制来进行自动换挡。
AMT对电子控制单元(ECU)的信号输入进行控制,其中的内容有驾驶员的操作(加速踏板的位置和档位选择)和汽车运行状况(包括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车速等)。
ECU依据换挡的变化规律、离合器把控规律、发动机节气门自动转化规律等内容,进行信号的传递,对驾驶员的起步和换挡等内容进行模拟控制,使得汽车各个部件能够有效的调节。
因为AMT是以MT为基础构建的,生產空间比较大,资金投入较少,所以受到了厂家的信赖。
ATM的主要技术就是电子控制,电子技术和质量与ATM的特性和运行质量密切相关。
2、手动变速器手动变速器(MT)从全球第一辆汽车成功研究制备之日起,便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运用。
目前,就MT的结构而言,包括了三部分,一是壳体,二是操纵件,三是传动件。
工作原理具体如下:对同步器进行拨动从而使不同挡位的齿轮传递动力,让传动比得以变更,通过这种方式,对驱动轮的转动速度及转矩进行改变。
就手动变速器来说,其有着结构复杂程度低、成本小、技术成熟以及能够有效进行动力传递等诸多优点,一直以来都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不过,其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要求驾驶员有很强的驾驶水平,同时在出现特殊工况时,或者是长时间进行驾驶时,极有可能导致驾驶员出现疲劳感等,使得驾驶风险进一步加大。
汽车变速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汽车变速器发展现状及趋势汽车变速器作为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变速器的设计与制造也经历了多年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汽车变速器的历史演进、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汽车变速器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使用的是手动机械变速箱。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汽车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对汽车变速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世纪上半叶,自动变速器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手动变速器在高档车型中的地位。
自动变速器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驾驶员的驾驶操作,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变速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手动和自动变速器之外,还出现了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DSG(Direct-Shift Gearbox)等新型变速器。
这些新型变速器在传动效率、响应速度、经济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成为了汽车行业的新宠。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也在逐渐增加。
这种新型汽车对变速器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更高效、更轻量、更紧凑的变速器系统。
因此,汽车变速器行业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调整,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
在当前汽车变速器市场上,自动变速器依然占主导地位,但CVT和DSG等新型变速器也有着较快的增长势头。
不同类型的汽车变速器在不同车型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可以根据车辆的性能需求和价格定位来选择合适的变速器系统。
未来,随着汽车行业的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汽车变速器行业也将继续朝着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技术方面,未来汽车变速器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汽车变速器将更加智能化,可以实现自动学习和优化调整,提升驾驶体验。
二是轻量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汽车变速器需要更轻量的设计,以满足电动汽车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
汽车行业的英文缩写(中文含义)对应表

汽车行业的英文缩写(中文含义)对应表 APQP 产品先期质量策划 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系统 Tiptronic-轻触子-自动变速器Multitronic-多极子-无级自动变速器 ABC-车身主动控制系统 D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 V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 TRC-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ASR-加速防滑系统 BAS-制动辅助系统 DCS-车身动态控制系统 E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 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EDS-电子差速锁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 HBA-液压刹车辅助系统 HDC-坡道控制系统 HAC-坡道起车控制系统 DAC-下坡行车辅助控制系统 A-TRC--车身主动循迹控制系统 SRS-双安全气囊 SAHR-主动性头枕GPS-车载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i-Drive--智能集成化操作系统 Dynamic.Drive-主动式稳定杆 R-直列多缸排列发动机 V-V 型汽缸排列发动机B-水平对置式排列多缸发动机 WA-汪克尔转子发动机 W-W 型汽缸排列发动机 Fi-前置发动机(纵向) Fq-前置发动机(横向) Mi-中置发动机(纵向) Mq-中置发动机(横向) Hi-后置发动机(纵向) Hq-后置发动机(横向) OHV-顶置气门,侧置凸轮轴 OHC-顶置气门,上置凸轮轴 DOHC-顶置气门,双上置凸轮轴 CVTC-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VVT-i--气门正时机构Un Re gi st er edVVTL-i--气门正时机构 V-化油器ES-单点喷射汽油发动机 EM-多点喷射汽油发动机SDi-自然吸气式超柴油发动机 TDi-Turbo 直喷式柴油发动机 ED-缸内直喷式汽油发动机 PD-泵喷嘴D-柴油发动机(共轨) DD-缸内直喷式柴油发动机 TA-Turbo(涡轮增压) NOS-氧化氮气增压系统 MA-机械增压 FF-前轮驱动 FR-后轮驱动 Ap-恒时全轮驱动 Az-接通式全轮驱动 ASM 动态稳定系统 AYC 主动偏行系统 ST-无级自动变速器 AS-转向臂 QL-横向摆臂 DQL-双横向摆臂 LL-纵向摆臂 SL-斜置摆臂 ML-多导向轴 SA-整体式车桥DD-德迪戎式独立悬架后桥 VL-复合稳定杆式悬架后桥 FB-弹性支柱DB-减震器支柱 BF-钢板弹簧悬挂 SF-螺旋弹簧悬挂 DS-扭力杆GF-橡胶弹簧悬挂 LF-空气弹簧悬挂 HP-液气悬架阻尼 HF-液压悬架 QS-横向稳定杆 S-盘式制动Si-内通风盘式制动 T-鼓式制动Un Re gi st er edSFI-连续多点燃油喷射发动机 FSI-直喷式汽油发动机 PCM - 动力控制模块~ EGR -废气循环再利用 BCM - 车身控制模块~ ICM - 点火控制模块~ MAP - 空气流量计 ST-无级自动变速器FF-“前置引擎前轮驱动” FR-“前置引擎后轮驱动” RR-“后置引擎后轮驱动”AA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gineers 美国工程师协会 AB air bag 安全气囊ABS anti-lock brake system 防抱死制动系统 AC alternating current 交流电 air conditioner 空调器 automobile club 汽车俱乐部ADL automatic door clock 自动门锁AEC automobile emission control 汽车排放控制AIM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IA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utomobile engineers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 A/M automatic/manual 自动/手动AMT automatic machincal transmission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APC automatic performance control 爆震自动控制系统 ASC anti-slip control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 A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自动变速器 ATA anti-thief alarm 防盗报警ATC automatic temperature control 自动温度控制 ATS anti-thief system 防盗系统 AWD all-wheel drive 全轮驱动AWS all-wheel steering 全轮转向 BWI body in white 白车身CAD computer-aid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 computer-aided management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控制器区域网络 CCS cruise control system 巡航控制系统 CNG compressed natural gas 压缩天然气CIM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VT continuously variable (belt) transmission (带式)无级变速器 CR-V comfortable recreational vehicle(本田)舒适休闲车 DC drag coefficient 风阻系数 digital control 数字控制l direct current 直流电Un Re gi st er edDCI direct cylinder injection 直接喷入汽缸 DCS deceleration control system 减速控制系统DEFI digital 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 数字式电子控制燃油喷射 D-EFI 压力计量空气流量的电控燃油系统 DFI digital fuel injection 数字式燃油喷射 Direct fuel injection 直接燃油喷射 DCM diagnostic control mode 诊断控制模块 DI direct injection 直接喷射 DI diesel engine 直喷式柴油发动机 DI gasoline engine 直喷式汽油发动机 DOHC double overhead camshaft 双顶置凸轮轴 DPB dual power brake 双回路助力制动 DTC diagnostic trouble code 诊断故障码EAT electronic automatic transmission 电控自动变速器 EAS electronic (control) air suspension 电子控制空气悬架 EBS electronic brake system 电子制动系EBTC electronic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制动和牵引力电子控制 ECD electronic control diesel 电子控制柴油机 ECI electronic control injection 电子控制喷射ECI-turbo electronic control injection turbo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涡轮增压发动机 ECS Engine Control System 发动机控制系统Electronic control suspension 电子控制悬架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电子控制系统 ECU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电子控制模块EFI 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 EGR exhaust-gas recirculation 废气再循环EHPS electronic hydrostatic power steering 电子液压蛀力转向 EHV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 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ECVT eletro-continuously variable (belt) transmission 电子控制(带式)无级变速器EGI electronic gasoline injection 电子汽油喷射 EPI electronic petrol injection 电子汽油喷射 ESC electronic spark control 电子点火控制electric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电子控制悬架电子控制悬架 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电子稳定程序ESCS electronic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电子悬架控制系统 ETC electronic traction control 电子牵引力控制装置 ETS exhaust-gas-turbo-supercharger 废气涡轮增压器 Euro 2 欧洲第二阶段排放限制标准EEC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欧共体ETCC European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 欧洲房(旅游、高性能)车锦标赛 F1 Formula 1 一级方程式(汽车赛)FES Federal emission standard (美)联邦排放标准 FF front front(发动机)前置前驱动Un Re gi st er edFM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柔性制造系统 FR front rear(发动机)前置后驱动 FWD four wheel drive 四轮驱动 Front wheel drive 前轮驱动 FWS four-wheel steering 四轮转向GT grand touring(轿车分类)高性能类,房车类,旅游类 GTCC German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 德国房车冠军赛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HTV hybrid test vehicle 混合动力试验车HUD head up display 抬头显示,前窗玻璃映像显示 HV hybrid vehicle 混合动力车 HC hydrocarbon 碳氢化合物IC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内燃机 ICS intercooler system 中冷系统IDI indirect fuel injection 间接燃油喷射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FS independent front suspension 前轮独立悬架 INFLATABLE RESTRAINT (仪表板字符)安全气囊指示灯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液晶显示 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液化天然气 LP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液化石油气 LMG liquefied mathane gas 液化甲烷气 MAN manual 手动的MT manual transmission 手动变速器MIL malfunction indicator lamp 故障指示灯 MPFI multi port fuel injection 多点燃油喷射 MPI multi point injection 多点喷射 MPV multipurpose vehicle 多用途车NCAP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新型汽车鉴定程序 NG netural gas 天然气NOX nitrogen oxide 氮氧化和物OBD system on-board diagnostic system 车载诊断装置 PCV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曲轴箱强制通风 PS power steering 动力转向PUC pickup car 客货两用小汽车,皮卡 PU foam polyurethane foam 聚氨酯泡沫塑料 PVC polyvinyl chloride 聚氯乙烯RC engine rotary combustion engine 转子发动机 RR rear rear(发动机)后置后驱动 RV recreational vehicle 休闲车 RWD rear-wheel drive 后轮驱动Un Re gi st er edSA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Inc. (美)汽车工程师学会 SAMT semi-automatical transmission 半自动机械式变速器 SFI sequential fuel injection 顺序式燃油喷射SEPFI sequential electronic port fuel injection 顺序电子燃油喷射 SLV sport luxury vehicle 运动型豪华多用途车 SLS sport luxury sedan 运动型豪华轿车 ST sport touring car 运动型旅行车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 运动型多用途车 SRD spin resistant differential 防滑差速器SRS 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 辅助约束装置(又称安全气囊) SRT street racing technology 公路赛车技术TBI throttle body fuel injection 节气门体燃油喷射 TC technical center 技术中心 Traffic control 交通控制 Turbo charger 涡轮增压器Turbocharged coupe 涡轮增压双门跑车TCC transaxle converter clutch 变矩器离合器,变速驱动桥 TCCS Toyota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 丰田计算机控制系统 TCS traction control system 牵引力控制系统 TD turbo diesel 涡轮增压柴油机 TDI turbo-DI 涡轮增压柴油机TFT 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液晶管TUV Toyota universal vehicle 丰田多用途车T-VIS Toyota variable induction system 丰田可变进气系统 TWC three-way catalyst 三元催化转换器 TWD two-wheel drive 两轮驱动UTCS urban traffic control system 城市公交管理系统 VSC vehicle speed control 车辆速度控制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 车辆稳定控制装置VTSS vehicle theft security system 车辆防盗安全系统 VIVT variable inlet-valve timing 可变进气门正时V-TCS viscous traction control system 粘性牵引力控制系统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 防抱死制动系统 ASR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 加速防滑转调节(控制)系统AT(ATM)automatic transmission 自动变速器Un Re gi st er edABVair bypass valve 旁通空气阀 CCScruise control switch(system) 巡航控制开关(系统) CDMchassis dynamometer 底盘测功仪 CKPcrankshaft position 曲轴位置 CMPcamshaft position sensor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CCMcentral control module 中央控制模块 EBDelectronic brake(force)distribution 电子控制的制动力分配(系统) ECMengine control module 发动机控制模块ECTSengine coolant temperature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 电子控制单元 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废气再循环Un Re gi st er edEFI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 EPIelectronic petrol injection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EVAPevaporativ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 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电控稳定系统EVAP-CPCSEVAP-canister purge control solenoid EVAP 碳罐净化控制电磁阀EVAP-TPCVEVAP-tank pressure control valve EVAP 油箱压力控制阀 FPRfuel pump relay 燃油泵继电器HO2Sheated oxygen sensor 加热型氧传感器 IACidle air control 怠速空气控制 IDLidle throttle position sensor 怠速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IGTignitor(primary frigger) 点火装置(初级触发器)Un Re gi st er edISCidle speed control 怠速控制 IATintake air temperature 进气温度 KNKknock sensor 爆震传感器 MAFmass air flow 质量空气流量 MAPmanifold absolute pressure 进气歧管绝对压力 MATmanifold air temperature 进气歧管空气温度 MFImultiport fuel injection 多点燃油喷射 PCV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曲轴箱强制通风 PFIport fuel injected(system)进气道燃油喷射系统(即多点喷射) PSPpower steering pressure 动力转向压力 P/Spower steering 动力转向Un Re gi st er edSPDvehicle speed sensor 车速传感器 SIRsupplemen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辅助充气式气囊保护(约束)装置 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 牵引力控制系统TP(TPS)throttle position (sensor)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TVVthermal vacuum valve 热力真空阀 THAintake air temperature sensor 进气温度传感器 THWcoolant temperature sensor 冷却水温度传感器 TBIthrottle body fuel injection 节气门体燃油喷射(单点喷射) TWCthree way catalyst converter 三元催化转换器 VSVvacuum solenoid valve 真空电磁阀 VCVvaccum control valve 真空控制阀Un Re gi st er edVTAthrottle position sensor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VSSvehicle speed sensor 车速传感器变速器M(Manual):手动变速器A(Automatic):自动变速器A4:四速自动变速器发动机LLengtn:气缸排列法,代表直列。
车辆认知实习报告变速器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车辆认知实习,旨在让我对汽车变速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变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拆装方法以及维护保养知识。
同时,通过实习,培养我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我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知。
二、实习内容1. 变速器概述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轮,实现汽车的加速、减速、停车等功能。
变速器分为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和无级变速器三种类型。
2. 手动变速器手动变速器是通过驾驶员的操作,通过换挡杆控制离合器、齿轮的接合与分离,实现汽车的加速、减速、停车等功能。
手动变速器主要由齿轮、轴、离合器、同步器、壳体等部件组成。
3. 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是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自动控制液压系统,实现汽车的加速、减速、停车等功能。
自动变速器主要由行星齿轮机构、液压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部件组成。
4. 无级变速器无级变速器是一种连续变化的变速器,通过控制钢带和两个锥形轮的直径,实现汽车的加速、减速、停车等功能。
无级变速器主要由锥形轮、钢带、驱动轴等部件组成。
5. 变速器拆装与维护保养(1)拆装步骤1)卸下变速器与发动机的连接部件;2)拆卸变速器与驱动桥的连接部件;3)拆卸变速器与车身的连接部件;4)拆下变速器内部零件;5)装配步骤与拆卸步骤相反。
(2)维护保养1)定期更换变速器油;2)检查变速器各部件的磨损情况;3)检查液压系统密封性;4)检查电子控制系统工作情况。
三、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汽车变速器有了全面的认识,了解了变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拆装方法以及维护保养知识。
2. 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的拆装技巧,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 通过实习,我对汽车维修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实习体会1. 变速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复杂,工作原理繁多,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
2.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汽车五大变速箱工作原理、发展前景解析

时间:2010-11-03 10:15来源: 作者:维修保养点击:129次汽车五大变速箱工作原理、发展前景解析汽车五大变速箱工作原理、发展前景解析MT、AT、AMT、DCT、CVT介绍内容导读:汽车CVT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工作原理解析汽车AT自动变速箱工作原理解析汽车MT手动变速箱工作原理解析汽车AMT机械式自动变速箱工作原理解析汽车DCT双离合器变速箱工作原理解析一,汽车CVT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工作原理解析CVT 的英文全称是Continuous Variable Transmission,中文意思是“机械式无级变速器”。
CVT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德国奔驰公司是在汽车上采用CVT技术的鼻祖,早在1886年就将V型橡胶带式CVT安装在该公司生产的汽油机汽车上。
但是由于橡胶带式CVT存在一系列的缺陷:功率有限(转矩局限于135Nm以下),离合器工作不稳定,液压泵、传动带和夹紧机构的能量损失较大,因而没有被汽车行业普遍接受。
现在,将液力变矩器集成到CVT系统中,主、从动轮的夹紧力实现电子化控制,在CVT中采用节能泵,传动带用金属带代替传统的橡胶带。
新的技术进步克服了CVT系统原有的技术缺陷,导致了传递转矩容量更大、性能更优良CVT 的面世,汽车界对CVT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重视。
CVT能实现无级变速,因此能根据车辆和路面实际情况,改变传动系统的传动比,使发动机在功率和燃油消耗率都在最佳范围内工作。
因此相比较有级变速器,CVT变速器的动力性。
同时,CVT通过改变主、从动轮工作半径实行无级变速,比起目前国内市场上常用的AT自动变速器通过液力变矩器实行无级变速,CVT的传动效率和燃油经济性都大大提高。
CVT无级变速器是采用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配合传递动力。
可以使传动系与发动机工况实现最佳匹配。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系统主要包括主动轮组、从动轮组、金属带和液压泵等基本部件。
主动轮组和从动轮组都由可动盘和固定盘组成,与油缸靠近的一侧带轮可以在轴上滑动,另一侧则固定。
汽车变速器工作原理

汽车变速器工作原理汽车变速器是一种能够改变汽车发动机输出功率和扭矩曲线形状,并将其输出到车辆的轮胎上的装置。
它是汽车传动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使车辆在不同的速度和负载条件下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汽车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首先,汽车变速器主要由齿轮系统、离合器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齿轮系统是变速器的核心部分,通过齿轮的不同组合,能够实现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运行。
离合器系统用于连接或断开发动机和变速器间的动力传递,以实现换挡操作。
控制系统根据车速、发动机转速等信息,自动或手动调整变速器齿轮的位置,以满足车辆的需求。
其次,汽车变速器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行驶和停车。
在起步阶段,驾驶员踩下离合器踏板,并将变速器档位放到一档,然后缓慢松开离合器踏板,使离合器片与变速器的齿轮系统逐渐接触,传递动力到车辆的传动轴。
同时,发动机转速逐渐增加,车辆开始前进。
在行驶过程中,当车速逐渐增加,转速逐渐上升时,驾驶员可以通过换挡操作调整变速器齿轮的位置,以使发动机保持在较高的功率和扭矩输出点。
这使车辆在不同速度下能够充分发挥发动机的性能,并且提供适当的驾驶力量。
换挡时,驾驶员必须踩下离合器踏板,并将变速器档位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再松开离合器踏板,将离合器片与变速器的齿轮系统逐渐接触,完成换挡操作。
最后,在停车过程中,驾驶员会踩下离合器踏板,并将变速器档位放到空档,然后松开离合器踏板,将离合器片与变速器的齿轮系统完全断开,从而停止车辆的前进动力传递。
除了基本的工作过程之外,汽车变速器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和特点。
例如,自动变速器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需求和行驶条件自动选择适当的齿轮比,提供更加舒适和节能的驾驶感受;手动变速器可以由驾驶员自行选择档位,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驾驶方式;一些高性能汽车可能配备了双离合器变速器,使换挡更加快速平顺。
总的来说,汽车变速器通过齿轮和离合器系统的配合,实现了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辆的传动轴上,以使车辆以不同的速度行驶。
汽车变速工作原理

汽车变速工作原理
汽车变速工作原理是指由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变速器传递到车轮,以适应不同速度和负载条件的需要。
变速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离合器、齿轮机构和控制系统。
首先,离合器是连接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装置,用于在换挡时暂时中断动力传递。
当踩下离合器踏板时,离合器片与飞轮分离,发动机动力不再传递到变速器。
这时,可以换挡并释放离合器来重新建立动力传递。
其次,变速器的齿轮机构控制不同转速和扭矩的传递比例。
常见的传动方式有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
手动变速器通过操作换挡杆来改变齿轮的配对,从而实现不同速度范围的传动比。
而自动变速器则通过液压或电子系统感知车速、转速和驾驶需求,自动选择最佳换挡时机。
最后,为了实现精确的换挡控制,汽车变速工作原理还依赖于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驾驶需求和行驶条件来控制离合器的释放和变速器的换挡。
在手动变速器中,驾驶员需要通过换挡杆来进行人工换挡。
而在自动变速器中,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信号和内置程序来自动调节离合器和换挡机构。
总的来说,汽车变速工作原理通过离合器、齿轮机构和控制系统的配合来实现发动机动力的传递和换挡操作,从而满足不同速度和负载条件下的行驶需求。
[汽车行业分析]汽车变速器设计理论与方法
![[汽车行业分析]汽车变速器设计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d2453b524de518964b7de4.png)
(汽车行业)汽车变速器设计理论与方法4.3汽车变速箱设计理论和方法现代汽车的动力装置,几乎都采用往复活塞式内燃机。
它具有相当多的优点,如体积小,质量轻,工作可靠,使用方便等。
但其性能和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如在坡道上行驶时,所需的牵引力往往是发动机所能提供的牵引力的数倍。
而且壹般发动机如果直接和车轮相连,其输出转速换算到对应的汽车车速上,将达到现代汽车极限速度的数倍。
上述发动机牵引力、转速和汽车牵引力、车速要求之间的矛盾,单靠现代汽车内燃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就出现了车用变速箱和主减速器。
它们的共同努力使驱动轮的扭矩增大到发动机扭矩的若干倍,同时又可使其转速减小到发动机转速的几分之壹。
另外,现代汽车的使用条件极为复杂,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要求。
往往要受到如载运量、道路坡度、路面好坏及交通是否通畅等条件的影响。
这就要求汽车的牵引力和车速能在较大范围内变化,以适应使用的要求。
在条件良好的平直路面上要能以高速行驶,而在路面不平和有较大坡度时能提供较大的扭矩。
变速箱的多档位选择就能满足这些需求。
此外,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燃油的消耗量也是不壹样的。
驾驶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变速箱的某壹档位,来减少燃油的消耗。
在某些情况下,汽车仍需要能倒向行驶。
发动机本身是不可能倒转的,只有靠变速箱的倒档齿轮来实现。
在车辆中途暂停行驶或变速箱是由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组成。
根据前进档数的不同,变速箱有三、四、五和多档几种。
根据轴的不同类型,分为固定轴式和旋转轴式俩大类。
而前者又分为俩轴式、中间轴式和多中间轴式变速箱。
4.3.1俩轴式和三轴式变速箱:现代汽车大多数都采用三轴式变速箱,而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轿车,若变速箱传动比小,则常采用俩轴式变速箱。
在设计时,究竟采用哪壹种方案,除了汽车总布置的要求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结构工艺性:俩轴式变速箱输出轴和主减速器主动齿轮做成壹体且当发动机纵置时,主减速器可用螺旋圆锥齿轮或准双曲面齿轮,而发动机横置时用圆柱齿轮,因而简化了制造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行业)汽车变速器汽车变速器概括汽车变速器汽车变速器概括在前面已经了解到,目前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活塞式内燃机,其转矩和转速变化范围较小,而复杂的使用条件则要求汽车的牵引力和车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
为解决这壹矛盾在传动系中设置了变速器。
它具有这样几个功用:①改变传动比,扩大驱动轮转矩和转速的变化范围,以适应经常变化的行驶条件,同时使发动机在有利(功率较高而油耗较低)的工况下工作;②在发动机旋转方向不变情况下,是汽车能倒退行驶;③利用空挡,中断动力传递,以发动机能够起动、怠速,且便于变速器换档或进行动力输出。
变速器是由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组成,需要时,仍能够加装动力输出器。
在分类上有俩种方式:按传动比变化方式和按操纵方式的不同来分。
按传动比变化方式来分:有级式变速器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壹种。
它采用齿轮传动,具有若干个定值传动比。
按所用轮系型式不同,有轴线固定式变速器(普通变速器)和轴线旋转式变速器(行星齿轮变速器)俩种。
目前,轿车和轻、中型货车变速器的传动比通常有3-5个前进档和壹个倒档,在重型货车用的组合式变速器中,则有更多档位。
所谓变速器档数即指其前进档位数。
无级式变速器其的传动比在壹定的数值范围内可按无限多级变化,常见的有电力式和液力式(动液式)俩种。
电力式无级变速器的变速传动部件为直流串激电动机,除在无轨电车上应用外,在超重型自卸车传动系中也有广泛采用的趋势。
动液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部件为液力变矩器,综合式变速器是指由液力变矩器和齿轮式有级变速器组成的液力机械式变速器,其传动比可在最大指和最小值之间的几个间断的范围内作无级变化,目前应用较多。
按操纵方式来分:强制操纵式变速器是靠驾驶员直接操纵变速杆换档。
自动操纵式变速器其传动比选择和换档是自动进行的,所谓“自动”,是指机械变速器每个档位的变换是借助反映发动机负荷和车速的信号系统来控制换档系统的执行元件而实现的。
驾驶员只需操纵加速踏板以控制车速。
半自动操纵式变速器有俩种型式:壹种是常用的几个档位自动操纵,其余档位则由驾驶员操纵;另壹种是预选式,即驾驶员预先用按钮选定档位,在踩下离合器踏板或松开加速踏板时,接通壹个电磁装置或液压装置来进行换档。
下壹代的变速器HyperCVTCVT(ContinuouslyVariableTransmission)即无级变速器,是能在保持发动机的低油耗和低转速的同时连续无级改变速比的变速器。
CVT技术目前只能用在小排量汽车上的,而各个汽车厂商针对CVT都有了不同的叫法,当然也会根据他们自己情况作出改动啦,比如本田就叫eCVT,而日产日产则称为HyperCVT。
人们平时乖车时所关心的是油耗、动力以及车的驾驶性能。
可是对发动机来说,油耗、动力、驾驶性能有其各自最佳转数范围。
发动机的最佳运转试范围是扭矩曲线的峰值部分,通常也是指发动机的高速领域。
但另壹方面,油耗也是有其最佳围的。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合理油耗驾驶"壹词。
当车在高速路上以时速80km行驶时且且发动机转速保持在2500转左右,半油门状态时,即维持了最小限度的马力又不浪费汽油的高效率发挥,此时发动机处於最佳运转状态。
如果以此状态在壹般路面上行驶的油耗也能令人满意,可是,对於装配了只有4、5档变速器的汽车来说,这是相当困难的问题。
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CVT(无级变速器)。
CVT能够在维持最佳油耗下的发动机转速的同时实现无变档的连续变速。
而且,CVT在提高发动机的转数达到发挥最佳功率的围时,能够选择全功率状态下的行驶。
普通车在倾斜路面上行驶,会发生3档时发动机转数过高,4档时马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而自动变速的车辆,变速箱会在3档4档之间往返,车子的变速处於不稳定的状态。
安装了CVT的话,在保持发动机的最佳动力领域的同时可实现无级变速,使驾驶者能够真正享受轻松驾驶的感受。
只有在提高发动机动力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全动力的驾驶。
例如在盘山路上,就会出现用3档发动机转数过高,用4档动力不足的现象。
这就是使用自动变速器(AT)的车辆自动改变档位而处於不稳定的状态。
CVT能够在保持发动机输出动力的整个范围内实现动力的无级传递,从而实现顺畅驾驶。
通常的自动变速器是有档变速,通过几个齿轮来决定变速比。
CVT是通过改变2个滑轮的槽的宽度而实现变速比的无级次改变,从而能够按驾驶的状况得到最佳驱动力。
通常这2个滑轮受到的力量非常大,以前只能用在小排量的车辆上。
而当下,日产最先推出了能够用在2升排量的汽车上,这就是HyperCVT。
通过改变2个滑轮的槽的宽度,使加在滑轮上的钢带的输入轴/输出轴的各直径间实现无级连续变化,按各种状况选择最佳的变速比行驶,就像带有变速器的自行车的齿轮变成无级变速齿轮壹样。
由於是无级变速,在换档时完全没有变速的冲击,行驶非常平稳。
通常的4档AT轿车是将4个档的齿轮按行驶状态进行变速。
而CVT是无级变速,所以不会出现上坡时档位在3档、4档之间来回变化的情况。
这种无齿的变速器,实现了扭矩的零损失传递,可实现平稳有力的行驶,对於汽车工业是壹个巨大的贡献。
全电子控制提高了驾驶性能且同时降低了油耗。
壹般CVT的变速控制、油压控制、固定控制全部由电子控制,从而实现了按驾驶情况选择速比的最佳选择。
由於传统的CVT采用的是没有增大扭矩作用的电磁离合器,在起步时缺乏强有力的扭矩,所以起步加速性较差。
HyperCVT采用了液压变矩器,其增加扭矩的作用使起步加速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液压变矩器的超低扭力使传统CVT所不擅长的斜坡起步、倒车入库等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HyperCVT它能够使车辆在完全没有自动变速器换档冲击的同时获得强有力的加速性,且比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减少20%的油耗,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由於CVT 首次使用了能增大发动机扭矩的传动装置--液压变矩器,能使车辆强有力的起步,加速且平稳的行驶。
即使在斜坡起步、超低速行驶,倒车入库和纵向停车时也能够获得和AT车辆同样的驾驶感受。
最后介绍壹款比较经典的CVT,就是日产的HyperCVT-M6,它采用了运动高扭矩的高强度钢带及高油压齿轮控制,是在世界上首款应用在2000cc级别车辆上的CVT。
HyperCVT-M6的CVT的性能且加上随意换档的6档变速器。
壹般的手动变速器在减档时要首先回油门,接着踩下离合器,随後将档,踩油门的动作必须迅速。
职业赛车选手能够做到。
HyperCVT-M6变速器和F1赛车使用的顺序变速器壹样,只需将变速杆卡嚓移动壹下就能够简单地完成变速工作。
HyperCVT-M6的特性:1.完全没有自动档车辆换档时冲击的平稳行驶。
(由於是无级变速,在换档时完全没有变速的冲击。
)2.和自动变速器车辆相比可降低20%的油耗。
(由於是无电子控制,使用最佳的变速比,在市区道路大幅度降低了耗油量。
10-15种工况)3.由於使用了液压变速器,提高了加速性和超低速行驶性能。
(斜坡起步、超低速行驶和倒车入库时也能够获得和AT车辆同样的驾驶感受。
)4.使用"HyperCVT-M6"档变速器能够充分享受驾驶乐趣。
(和自动变速器的手动方式不同,使用"HyperCVT-M6"6档变速器能够充分享受驾驶乐趣。
)自动变速箱自动波(自动变速器)的汽车,能根据路面状况自动变速变矩,驾驶者能够全神贯地注视路面交通而不会被换档搞得手忙脚乱。
自动波对于行外人士颇显神秘,要详细剖析自动波涉及不少专业知识,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壹个初步的印象。
汽车自动波常见的有三种型式,分别是液力自动波(简称AT)、机械无级自动波(简称CVT)、电控机械自动波(简称AMT)。
目前轿车普遍使用的是AT,AT几乎成为自动波的代名词。
本文先着重介绍AT。
AT结构和手动波相比,液力自动波(AT)在结构和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
手动波主要由齿轮和轴组成,通过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矩;而AT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
其中液力变扭器是AT最具特点的部件,它由泵轮、涡轮和导轮等构件组成,直接输入发动机动力传递扭矩和离合作用。
原理泵轮和涡轮是壹对工作组合,它们就好似相对放置的俩台风扇,壹台风扇吹出的风力会带动另壹台风扇的叶片旋转,风力成了动能传递的媒介,如果用液体代替空气成为传递动能的媒介,泵轮就会通过液体带动涡轮旋转,再在泵轮和涡轮之间加上导轮,通过反作用力使泵轮和涡轮之间实现转速差就能够实现变速变矩了。
由于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变矩范围不够大,因此在涡轮后面再串联几排行星齿轮提高效率,液压操纵系统会随发动机工作变化自行操纵行星齿轮,从而实现自动变速变矩。
辅助机构自动换档不能满足行驶上的多种需要,例如停泊、后退等,所以仍设有干预装置即手动拨杆,标志P(停泊)、R(后档)、N(空档)、D(前进),另在前进档中仍设有\"2\"和\"1\"的附加档位,用以起步或上斜坡之用。
由于将其变速区域分成若干个变速比区段,只有在规定的变速区段内才是无级的,因此AT实际上是壹种介于有级和无级之间的自动变速器。
优缺点AT不用离合器换档,档位少变化大,连接平稳,因此操作容易,既给开车人带来方便,也给坐车人带来舒适。
但缺点也多,壹是对速度变化反应较慢,没有手动波灵敏,因此许多玩车人士喜欢开手动波车;二是费油不经济,传动效率低变矩范围有限,近年引入电子控制技术改善了这方面的问题;三是机构复杂,修理困难。
在液力变扭器内高速循环流动的液压油会产生高温,所以要用指定的耐高温液压油。
另外,如果汽车因蓄电池缺电不能启动,不能用推车或拖车的方法启动。
如果拖运故障车,要注意使驱动轮脱离地面,以保护自动波齿轮不受损害。
CVTCVT采用传动带和可变槽宽的棘轮进行动力传递,即当棘轮变化槽宽肘,相应改变驱动轮和从动轮上传动带的接触半径进行变速,传动带壹般用橡胶带、金属带和金属链等。
CVT是真正无级化了,它的优点是重量轻,体积小,零件少,和AT比较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油耗较低。
但CVT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传动带很容易损坏,不能承受较大的载荷,只能限用于在1升排量左右的低功率和低扭矩汽车,因此在自动变速器占有率约4%以下。
AMTAMT在机械变速器(手动波)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主要改变手动换档操纵部分。
即在总体传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装微机控制的自动操纵系统来实现换挡的自动化。
因此AMT实际上是由壹个机器人系统来完成操作离合器和选档的俩个动作。
由于AMT能在现生产的手动波基础上进行改造,生产继承性好,投入的责用也较低,容易被生产厂接受。
AMT的核心技术是微机控制,电子技术及质量将直接决定AMT的性能和运行质量。
据悉我国今后的汽车自动波国产化将重点发展A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