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及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及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复古思潮就像海上的浪涛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数量之多,难以数计。
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以下三次:(1)中唐古文运动①从初唐以来,就不断有人对骈体文风提出批评,陈子昂还明确提出要继承“汉魏风骨”。
天宝中期以后,元结、李华、萧颖士和继之而起的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等人,或友朋游从,或师生相继,形成了若干个文人群落。
他们以复古宗经相号召,以古文创作为旨归,从文体的角度倡导改革。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有: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由此出发,他们进一步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四俪六”,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在韩愈、柳宗元倡导文体文风改革并从事散体文创作的同时,中唐文坛还活跃着一大批古文作家。
他们或自出机杼,或受韩、柳影响,纷纷投入散体文的写作。
如刘禹锡、白居易等。
②韩愈、柳宗元在散文文体文风改革上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为散文的表现领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
这就使它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
二是它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
它不仅吸收秦汉各家散体文之所长,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骈文的成就。
“韩、柳文实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
这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①宋初,王禹偁首先站出来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但是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则首推柳开,他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的观点,对后来的古文家和理学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尽管他大声疾呼,却应者寥寥,没有对文坛产生实际的影响。
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1

目录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古文运动的发展古文运动的成就编辑本段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编辑本段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韩愈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论唐代韩柳古文运动

论唐代韩柳古文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一些作家为代表而发起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文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
他所谓的古文,是和骈文相对而言的,它以散句单行、不拘格式为特征,不同于骈文的讲究声律、辞藻、用典和对偶。
由于这种文体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传统,所以称之为“古文”。
古文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一)韩柳古文运动的起因古文运动兴起于唐德宗贞元(785—805)至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
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现状密切相关。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党争纷起,宦官专权,藩镇称雄,佛道盛行,边患频繁,经济萧条,中央政府的统治松弛,至贞元、元和年间,开始由衰落走向中兴。
安史之乱导致的社会动荡,以及动乱平定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激发起士人阶层关注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自觉意识,特别是激发起他们的文化正统意识和忧患意识。
出于文化正统的自觉意识,以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的许多文人认为佛。
道两教是思想异端,应该予以排斥。
所以中唐的古文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文学革新运动,它还肩负着提倡儒学,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反对佛道的使命。
在政治文化领域,他们主张通过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促进经济发展,巩固中兴局面;在散文写作领域,主张通过文体改革,形成一种自由抒写的文体和文风。
在韩、柳的影响下,逐渐掀起了这场由众多作家参与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得以兴起并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韩愈和柳宗元坚持了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他们不仅提出了较系统的创作理论,而且取得了杰出的创作成就。
他们的散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多能密切的联系现实,注重表达个人的真实感情;从艺术形式上看,文气通畅,行文错落有致,令人耳目一新。
韩愈和柳宗元正是以其文质兼美的文章,吸引了众多人士投入到古文写作的行列。
(二)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为了革新文体和文风,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一系列古文创作的理论。
白居易古文运动(3篇)

第1篇自唐以来,文风多变,各派争鸣,其中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古文运动,更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古文运动,以诗歌为基础,倡导文学变革,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白居易古文运动的背景1. 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都有所发展。
然而,在唐代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文学创作逐渐脱离现实,形式主义、华丽辞藻之风盛行,导致文学作品质量下降,难以反映社会现实。
2. 文学背景在唐代文学领域,诗歌尤为繁荣,尤其是李白、杜甫、王之涣等人的诗作,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诗歌创作的日益成熟,诗歌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风格,使得诗歌创作陷入僵化,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3.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白居易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作品应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反对形式主义和华丽辞藻。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以“诗言志”为宗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白居易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1. 反对形式主义和华丽辞藻白居易认为,唐代文学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华丽辞藻,使得文学作品失去了生命力,难以反映社会现实。
因此,他主张文学作品应以真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白居易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作品应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提倡“诗言志”白居易提倡“诗言志”,认为诗歌是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反对虚假的华丽辞藻。
4. 创作手法上的变革白居易在创作手法上,主张运用白话文,使文学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广大民众都能理解。
三、白居易古文运动的影响1. 诗歌创作的繁荣白居易的古文运动,推动了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
【VIP专享】1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
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的诗歌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
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
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
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
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
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
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
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
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
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
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2、艺术精湛 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
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
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1章上古神话第2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第3章《诗经》第4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第5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6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1章秦与西汉散文第2章西汉辞赋第3章司马迀与《史记》第4章东汉辞赋第5章《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第6章汉代乐府诗第7章汉代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1章三国文学第2章两晋文学第3章陶渊明第4章南朝文学第5章北朝文学第6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1章隋及初唐文学第2章盛唐诗歌第3章李白第4章杜甫第5章中唐诗坛第6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第7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第8章传奇与敦煌文学第9章晩唐五代诗坛第10章词的兴起与晩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1章北宋初期文学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3章北宋前期词坛第4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第5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6章北宋后期诗词第7章南宋前期文学第8章陆游与中兴诗坛第9章辛弃疾第10章南宋后期的文学第11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绪论第1章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第2章元代诗词散文第3章说唱艺术与诸宫调第4章元代前期杂剧第5章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6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7章元代后期杂剧第8章元代散曲第9章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1章明前中期诗文第2章明代文言小说第3章《三国志演义》第4章《水浒传》第5章明代戏曲第6章汤显祖第7章《西游记》第8章《金瓶梅》第9章晩明诗文第10章明代话本小说第11章明代词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第2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3章清初白话小说第4章《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第5章《儒林外史》第6章《红楼梦》第7章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第九编晚清文学绪论第1章龚自珍的诗文第2章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第3章宋诗派的兴起与桐城派的承变第4章古典小说的畸变第5章光、宣、民初的诗文第6章“小说界革命”与晩清戏曲第7章藏、蒙古、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誉为“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中,具有丰富多样的作品类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思想成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体现在作品类型的多样性上。
唐代文学不仅涌现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还有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类型。
其中,以诗歌最为著名。
唐代的诗人包括家喻户晓的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人,他们的诗歌犹如清泉般流淌,巧妙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抱负。
此外,唐代还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骆宾王行》等。
这些作品广泛地反映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还体现在文化底蕴的深厚上。
在唐朝,文化繁荣的氛围卓越,文人墨客们纷纷涌入长安,成为文化中心。
当时,士人们崇尚“文以载道”的观念,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蓬勃发展。
许多文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学造诣深厚,并以此为傲。
他们追求精神上的追求和审美的享受,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还得益于社会变革的推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庶繁荣的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工作机会,例如商人、农民等,他们的生活也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更多的题材和素材。
与此同时,唐朝社会经历了玄宗盛世、安史之乱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社会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最后,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还受到了政治扶持的支持。
唐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对文人墨客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李世民时期就提倡文人相轻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
他们在政治、军事之余也追求文学艺术,许多皇帝本身也是文学家,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
政治的扶持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在作品类型的多样性、文化底蕴的深厚、社会变革的推动和政治扶持的支持等方面都有体现。
唐代文学概况知识点总结

唐代文学概况知识点总结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成就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学的创作风貌多姿多彩,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涌现了许多文学巨匠,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对唐代文学的概况进行总结。
一、唐诗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以其辉煌的成就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唐诗在形式上多样而完美,有律诗和绝句两种主要形式。
其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为典型,其作品《青溪》、《相思》等均堪称佳作。
李白的豪放与飘逸、杜甫的写实与豪放、白居易的清新与婉约,各具特色,丰富了唐诗的艺术表现力。
唐代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方面也有深刻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唐散文唐代散文在文学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唐代散文的特点是自由、灵活,篇幅较长,写人、事、物皆有,代表作有韩愈的《师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
唐代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唐小说唐代小说的兴盛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牡丹亭》、《李娃传》等。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小说的题材多元,包括传奇故事、爱情故事、历史故事等,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唐代文学的特色唐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彩的题材:唐代文学的作品题材多元,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又有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还有对历史事件的述说,这些丰富多彩的题材为唐代文学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
2. 表现形式的完善:唐代文学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诗歌的律绝和散文的自由灵活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文学在艺术风格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有的作品豪放奔放,有的作品清新婉约,有的作品写实真挚,这些特色都形成了唐代文学的独特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体而言,初、盛唐为律赋的初始阶段,盛唐开元年间,律赋的 创作技巧得到很大发展。到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律赋的体制渐 趋固定,科举试赋成为定例。
论学之文有《送孟东野序》《答李翊书》《送高闲 上人序》等
▪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 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 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 雷霆霹 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 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 后世。
论政之文有《论淮西事宜状》《论佛骨表》等
▪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 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 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 岂宜令入宫禁?
二、陆龟蒙
▪ 陆龟蒙(?—881?),字 鲁望,姑苏(今江苏苏州)人。 举进士不第,隐居松江甫里。 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 与皮日休唱和,人称“皮 陆”。朝廷以高士征召,不 至。躬耕勤劳,喜好泛舟太 湖。
三、罗隐
▪ 罗隐(833—909),字昭谏, 馀杭(今属浙江)人,十举进士 而不第,懿宗咸通十一年(870) 始为衡阳主簿,后依镇海军节度 使钱镠,历任钱塘令、著作郎等 职。
二、唐文的高度
▪ 唐代文章体裁繁多,在继承前代诸多文体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 发展和变化,并产生了一批大家、名家。除了韩、柳,初唐有王、 杨、卢、骆等,盛唐有燕、许大手笔,擅写策论的陆贽、李德裕 等,晚唐有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等的“三十六体”,小品文 家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牢骚之文有《进学解》《送穷文》《送李愿归盘谷 序》等
▪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 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 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 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 誉盛德,入耳而不烦……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 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 所为也。
士有斗心,人无虚额,使之侦候,咸亦闻知。尚未能率厉骁雄,揣摩锋 镝,远收麻垒,直取艾亭,成大朝经武之威,毕微臣报主之分。可书竹
援据鞍,尚能矍铄;而班超揽镜,不觉萧衰。恐无以早就大功,久当重 任,自思已熟,求退为宜。
第四节 晚唐小品文
一、皮日休
▪ 皮日休(834?—883?),字 逸少,后改字袭美;复州竟陵 (今湖北天门)人。他出身贫寒, 早年隐居襄阳鹿门。懿宗咸通八 年(867)以榜末登进士第。曾 入朝为太常博士,复出任毗陵 (江苏武进)副使。乾符末年,参 加黄巢起义军。僖宗广明元年 (880),黄巢入长安称帝,他被 任为翰林学士。后黄巢兵败,不 知所终
韩愈的杂文主要有《杂说一·说龙》《杂说四·说 马》《获麟解》《伯夷颂》等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玄宗开元时期的苏颋、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们的创 作还是以骈体为主。
▪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文章却出现繁荣的局面。元 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作者继起,产生 了许多忧时伤世之文。残酷的现实逼迫他们不断思考、寻找 挽救衰世的方案。他们普遍认为社会颓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儒 家传统的缺失,这种缺失造成了社会失序,礼义沦丧,道德 水准不断下降。而解决的方案是重建儒学的权威地位,清除 六朝以来文坛上的萎靡颓败之风。他们以宗经复古为号召, 创作了大量散体文,积极探讨文体与文风改革的理论。
▪ 对中兴的企盼造就了儒学的复兴,而儒学的复兴促发了政治 上的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文体文风改革的出现就顺理成章 了。
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理论
▪ 以韩愈为首的复古主义思潮,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 思想运动。他们打着复古的旗帜,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反对佛、道二教,藉以整饬社会风气,从而阻止 统一帝国走向衰落和崩溃。
▪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 邑。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逼,万品失序,九 庙震惊,上辱于祖宗,下负于黎庶。
唐代骈文,至晚唐李商隐始集大成
▪ 李商隐所作骈文不同他人之处在于其瑰丽奇古而又清切典丽的风格。 ▪ 《为濮阳公陈情表》 ▪ 臣自受命以来,为日斯久,未尝一日不修战格,未尝一日不数军储。使
▪ 初唐四杰均精于骈体文的创作,他们虽然倡导文风改革,但 为文仍带六朝馀色。他们的骈文较六朝作者多了些清新刚健 之气
▪ 盛唐骈文以张说、苏颋最为杰出
中唐以后,骈文在陆贽手中达到了变化的极致
▪ 《奉天改元大赦制》
▪ 肆子小子,获缵鸿业,惧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 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 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 已,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 斋居送,众庶劳止。
论道之文,有《原道》《原性》《师说》等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七章 古文思 潮
与唐文的成就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背景与韩柳的散文理论 ▪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 第三节 骈文的新发展 ▪ 第四节 晚唐小品文 ▪ 第五节 唐文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背景与 韩柳的散文理论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
▪ 隋及唐初,文学尚有六朝馀色,骈俪风习仍占上风。至初唐 时期,高祖和太宗出于施政的需要,提倡公文奏疏,实录切 用。当时所修史书和魏征、马周等人的奏议中,已能嗅到散 体的味道。
▪ 啖助、赵匡、陆质的新《春秋》学考核三传,取长补短,不 拘泥于一经,采兼收并蓄之途。与汉儒章句之学截然不同。 新《春秋》学派为中唐的政治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显示了革新派经世致用的理论特色。
▪ 韩愈、李翱及其同道倡导和推动的儒学复古,又把经学研究 的重心转向心性问题,经学学风又为之一变。韩愈志在重建 儒家道统,以孔孟之道的承继者和保卫者自居,试图“适于 时,救其弊”。
▪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 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 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 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 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 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 再次,标举重道而不轻文的观念。 ▪ 此外,他重视作家个人修养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也承认作家
个人情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柳宗元的文学理论大体上与韩愈接近
▪ “文者以明道” ▪ 不过柳宗元对文章的经世致用功能特别关注 ▪ 柳宗元在阐述“文者以明道”的同时,也能充分认识到“文”
的功用。主张广泛学习前人,高扬人性情感。
柳宗元的论说文和传记文也很精彩
▪ 《捕蛇者说》
▪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 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 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 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杂文
▪ 柳宗元擅长写山水游记,他 往往在描写景物时,融入个 人的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 山水在他的笔下有了精神、 有了人格,山水帮助他获得 暂时的心理平衡和灵魂的超 越。他在游记中再现的山水 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柳宗元还擅长写寓言,结构短小而哲理性十足, 《三戒》是其代表作
▪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 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 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 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三节 骈文的新发展
一、文赋与律赋
▪ 散文赋事实上在唐末就已见雏形。文赋之所以在唐末生成, 与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有关。唐末文赋的代表作有杜牧的 《阿房宫赋》、皮日休的《霍山赋》《忧赋》《河桥赋》等, 开始变整齐的四六骈句为骈散间行。
唐赋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中唐时期出现了律赋
▪ 律赋的产生,首先是科举考试的需要,同时也受到齐梁声律之学 的重要影响。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 的散文
一、韩愈的论说文、杂文
▪ 韩愈的散文,体裁多样,风格特异,奔放流畅,情感充沛。 ▪ 韩愈的论说文结合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四类: ▪ 一是论道之文,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 ▪ 一是论政之文,多指摘朝政阙失; ▪ 一是论学之文,阐述其文学思想及创作理念; ▪ 一是牢骚之文,多针砭时弊,宣泄愤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