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诗歌客观选择.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答案】C【解析】“以动衬静”错。

“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

可以说是“动静结合”手法。

【赏析】《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

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高考满分作文诗歌范文(全国卷):选择

高考满分作文诗歌范文(全国卷):选择

⾼考满分作⽂诗歌范⽂(全国卷):选择
⾼考满分作⽂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就像是⼀层神秘的⾯纱。

其实满分作⽂并不是那么⾼不可攀,掌握好了⾼考作⽂写作技巧,积累了⾜够的素材,有好的范⽂例⼦可以参考,同学们在参加⾼考的时候同样有机会拿到满分的。

下⾯是店铺⾼考栏⽬为您搜集的2013年⾼考满分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考满分作⽂诗歌范⽂(全国卷):选择
如果我是⼀⽚云,
我会放弃⾼⾼在上,
我选择化作⼀滴滴⼩⾬飘落⼈间。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郁郁葱葱的⽣命,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河流,
我会放弃奔流到海,
我选择化为⽢泉流⼊麦⽥。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听听农民伯伯喜悦的笑声,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株灵芝,
我会放弃长命百岁,
我选择化为⼀滴滴药汤灌⼊⼈⼝中。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位康复病⼈的笑脸,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块矿⽯,
我会放弃平静安逸,
我选择熔⼊炉中化为滚烫的钢⽔。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座座的⾼楼⼤厦,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只⽩鸽,
我会放弃⾃由嬉戏,
我选择永不停息地把橄榄枝衔到
战争的国度。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饱受战争痛苦的⼉童
正在快乐地玩耍,
那,就是我的答案。

⼈⽣,是⼀篇做不完的选择题,
向前?向后?往左?往右?
如果你已迷失⽅向,瞧瞧你⼼灵中的真、善、美吧, 那,就是你的答案。

⾼考满分作⽂频道。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真题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真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 诗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D. 诗歌整体上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A. AB. BC. CD. D2. 下列诗句中,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似的是()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AB. BC. CD. D(二)简答题3. 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了怎样的意境?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海上日出和江水春天的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4. 诗中“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将归雁人格化,使归雁具有了情感,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选择题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壮阔的景象。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黄河的壮美。

C. 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D. 诗歌整体上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壮阔河山的热爱。

()A. AB. BC. CD. D6. 下列诗句中,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意境相似的是()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三高考试卷语文诗歌题

高三高考试卷语文诗歌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悠然自得(yōu yuán zì dé)B.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C.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D. 融会贯通(róng huì gòu tōng)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青年学生。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任务。

D.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4. 下列对联中,符合对联格律要求的一组是:A. 春风化雨润万物,桃李芬芳满园香。

B. 雨打芭蕉心已伤,月照梅花倍思乡。

C.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的“作客”指的是______。

7.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8.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中的“一岁一枯荣”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9.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高中语文诗歌选择题

高中语文诗歌选择题

到满足。
主旨情感
A.“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 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 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 故选A。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D.尾联将笔锋转向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回味无穷。
语言风格
回顾考题,熟知陷阱
常见的设误角度: 1.意象意境概括不准 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内容) 3.手法分析有失精准 4.主旨情感分析不当 5.语言风格分析不当
细循对策,提升几率
1、尽量有效读懂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 注释、关键词句、选项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注意常 设的陷阱,回到原文寻找对应点。) 4、正选排除巧妙用。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 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
比较困难。
词句(内容)概括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
主旨情感分析不当对策
如何准确分析情感主旨: ①明确抓手(意象词、情感词、修饰词),整体把 握。不要只关注答题点的选项,导致脱离文本的跳 读,断章取义,最终理解偏差。 ②寻找诗眼,把握感情总基调。 ③探究典故,分析典故背后的深层用意。
(2020·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近五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30题精练

近五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30题精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十、(2018年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 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八、(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二、(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 (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 口衔山石细, 渺渺功难见, 人皆讥造次, 岂计休无日, 何惭刺客传, 终年抱寸诚。

心望海波平。

区区命己轻。

我独赏专精。

惟应尽此生。

不著报睡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 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 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 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纽1日”的举动与“海波 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 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总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 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而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 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客观题”复习笔记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客观题”复习笔记整理

客观题一、现代诗歌选择题考查角度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立的意象融入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阅读新诗,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高考客观题常考的角度有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等。

如:二、现代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合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意象有三类:1.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

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

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别。

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

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

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

所谓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

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闻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2.象征性意象。

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

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现代诗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8.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c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d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 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1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c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9.对下列古诗句中红字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10.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传统节令是( c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A.重阳B.七夕C.中秋D.元宵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

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

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b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10.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8-9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9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会触发的怀乡之情。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