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2020年整理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12.结合两文内容,简述岳飞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13.下列选项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类似驳论文,开篇摆出张仪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相近。
译文: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河北,(他)派遣人去求访(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喂药一定要亲自来。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装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主上天未亮就穿起衣服,天很晚才吃饭,难道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推却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才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C.甲文中的“丈夫之冠”为对比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举例论证。
D.甲文用排比增强孟子话语的说服力,乙文则用反问表现岳飞话语的咄咄逼人之势。
[甲]《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2020中考人教版 注释翻译问答题及对比阅读篇目整理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①选自《孟子・膝文公下)(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淫,惑乱。
②[景春]战国时人,与孟子同时.③[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文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公孙衍,战国时魏国人,提倡联合抗秦,曾身佩、韩、赵、燕、楚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任秦相时,游说各国服从秦国、诚,确实。
大丈夫、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4[熄]这里指战火熄灭,[○5[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⑥[冠( guan)]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7[命]训导.○8[女]同“汝”,你.○9[必敬必戒]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10[无违夫子]不要违背丈夫。
无,同“毋”,不要。
夫子,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古代男尊女卑,妻子要服从丈夫,所以母亲告诚女儿“无违夫子”。
○1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家连循的道理。
孟子的言外之意,是把公孙衍和张仪比作妾妇,讽刺他们一味顺从诸候,算不上大丈夫。
○12[广居]宽大的住宅,比喻“仁”。
○13[正位]正确的位置,比喻“礼”。
○14[大道]大路,比喻“义”。
畎○15[得志,与民由之]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正道.由,遵从。
之,代词,指儒家提倡的正道。
○16[移]改变。
○17[威武]这里指权势。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及答案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从容就义》)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见闻者无不流涕A.命B. 涕奉命于危难之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得志,与民由之天祥将出狱C. 志D. 狱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小大之狱2.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B.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C.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D.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3. 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通过比喻、道理两种方法来论证,严谨,科学,雄辩有力。
B. 【乙】文中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视死如归,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C. 【甲】文中“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句式,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文章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追求、人格精神、道德观念。
D. 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就能做到大丈夫之道,【甲】【乙】两文都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
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
贫贱不能移(移动) B。
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
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13。
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完整word版)《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
独行其道B。
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
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
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
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1。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中考真题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富贵不能淫

中考真题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富贵不能淫考点1实词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每词1分)1. (2020河南,2分)(1)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2. (2020通辽,4分)(1)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___________ (2)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3)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_____ (4)遂.自投汨罗以死 ____________3. (2020滨州)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实是.欲界之仙都B.富贵不能淫.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C.让之死固.忠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及.观斩衣三跃及.鲁肃过寻阳考点2 虚词(2020滨州)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怒而.诸侯惧溪深而.鱼肥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C.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D.观其.漆身吞炭其.真无马邪?考点3断句(2020滨州)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2分)谆谆然而告之曰考点4句子翻译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2分)1. (2020河南,2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关键词:怒、惧)2. (2020滨州,4分)(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关键词:由、道)(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关键词:以、待、报)3. (2020通辽,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关键词:怒、惧)(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关键词:者、与)考点5文意理解1. (2020滨州)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
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富贵不能淫》共12篇 2020年整理1.【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
②艺:种植。
③曩:从前。
④发:打开。
⑤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是B.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C.御史诣学宫诣:到D.属吏咸伏谒咸:都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倒悬之/父命之B.独行其道/其迁淳安知县C.谒当以属礼/以顺为正者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为母寿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答案:1. A (诚:真正、确实) 2. A (A.相同,均为代词; B.不同,其:自己/其:他; C.不同,以:用/以:把; D.不同,为:是/为:给。
)3. B (甲中孟子运用反问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不是对比。
)【乙】翻译: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乡试中举。
(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
”(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
(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
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2.【甲】孟子《富贵不能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1.B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译为“岂,难道”。
) 2.A (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 3.D (D项,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乙】翻译: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3.【甲】孟子《富贵不能淫》【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1处)。
(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4分)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②是亦不可以已.乎?③往之女.家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4分)5.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4分)答案: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①得:通“德”,感激②停止③通“汝”,你④顺从 3.①优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
4.甲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乙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
5.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甲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乙】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4.【甲】孟子《富贵不能淫》【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牧羊》【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公羊。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往之.女家②武既.至海上③与民由之④白单于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④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3.用原文语句填空。
(4分)①“是焉得为大丈夫”的“是”指的是 , 。
②“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的是 , ,。
4.【甲】文中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5.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到……去②已经③遵从④告诉2.①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②天下着大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
③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
④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仙,就把苏武迁逐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3.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5.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
乙文中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匈奴人将他放逐到北海牧羊,没有粮食和水,但他仍没有投降,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
【乙】翻译:卫律知道终究不可胁迫苏武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更加想要使他投降。
于是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和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
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仙,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