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历史的态度做新闻——读《中国的西北角》
浅谈《中国的西北角》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主义侵略的危机作 了淋漓尽致的披露。同时 , 首次 向全 国人 民公开报道 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 些通讯谈古论今 , 意趣横生 , 并涉及宗教 、 民族关系
等广泛 问题 , 把叙事 、 议论 、 抒情结合在一起 , 思 熔
这些通讯谈古论今意趣横生并涉及宗教民族关系等广泛问题把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熔思想知识趣味于一炉先在大公报上陆续发表后汇集成书出版数月之内连印七版社会影响巨大样星遗是广要想明里也感在秀的的新闻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
探
讨
浅谈《 中国的西北角》 当代记者 的启示 对
。赵 婷
与 争 鸣
( 北师 范 大学 文 史学 院 西
绍 加 人 中 国共 产党 。抗 战 期 间 , 不 顾 个人 安 危 多 他 次 奔 赴 抗 日前线 采 访 , 还 组 织 领 导 了“ 国青 年 他 中
新 闻记者学会 ” “ 、国新社 ” , 等 带领一大批人投入新 闻战 线 , 动 了新 闻事 业 的 发 展 , 推 为抗 战 的胜 利《 中的通讯文章受到 广大读者的欢迎 的最根本 的原 因就是它在第一时 间 回答 了读 者最 关 心 的 问题 。众所 周 知 , 记者 的首 要职责就是凭借高度 的新 闻敏感将读者最关心最 想知道 的新 闻报道 出来 。 海明威 曾以“ 冰山理论” 说 明文学作 品如何做到简洁 ,如何把道理隐匿在海 里 , 作 品只 是 露 出海 面 的冰 山小 小 的顶端 。新 闻 而 也是一样 , 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 闻敏 感发现“ 出海面的冰山之巅 ”进而挖掘 出“ 露 , 隐匿 在 海里 的” 正有 意 义 的 内涵 。范 长江作 为 一 名优 真 秀 的记者 , 凭借高度的新 闻敏感 , 挖掘出一些细小 的普通的不足为奇 的信息背后意义重大民心所 向 的新 闻, 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 13 94年 1 0月到 13 年 7月 ,这期 间中央红 95 军突然从一切新闻媒介中销声 匿迹 了, 这是 因为一 方面 中央红 军撤 离 江 西瑞 金根 据 地 时 , 了行军 轻 为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作者:贾随平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1期【摘要】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为了更好地弘扬长江精神,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
【关键词】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一、研究的背景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自1978年起,我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研究范长江的文章。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范长江的文章数量更是达到了空前,有大量的文章见诸于众多学术刊物,并且有一批学术专著面世。
研究者将范长江及其作品放在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层面进行剖析,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和细化,形成了较为开阔且合理的学术格局。
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近三十年来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
二、国内研究范长江的现状1、范长江纪念活动推动了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1987年,中国记协设立范长江新闻奖基金,1991年,由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这一奖项的设立鼓励了广大新闻人员,也使关于范长江的研究的对象扩大到了其他新闻工作者及该奖项本身,将二者有机结合了起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刘保全的《向获奖者学习做范长江式的记者》(《新闻知识》,1996年03期)、郑亚楠的《范长江新闻奖的精神寻找》(《新闻大学》,2008年02期)等文章,可以说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此项研究。
纪念范长江诞辰百年座谈会的召开,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对范长江的研究,产生了大量怀念性的文章,如慕素娟的《一个人的百年——写在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百年之际》(《新闻三昧》,2009年11期),以及在《新闻三昧》上,连续刊发了5篇王大龙与王玲写作的题名为《千古风范映长江——为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95周年而作》的文章。
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还出版了一批有关研究范长江的专著,如蓝鸿文著《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面向新闻界》,于友著《解读范长江:记者要坚持真理说真话》等一系列著作。
浅析《中国的西北角》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浅析《 中国的西北角》 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辛 皎佼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 陕 西 西安 7 1 0 1 1 9)
摘 要:《 中国的 西北 角》 不仅是 范 长江先 生的一本通 讯 合集 , 也是 中国新 闻史的一部 经典之作 。它不仅 在思想 上 具有 鲜明的人 文、 仁 爱精神 , 专业的新 闻素养 和卓越 的采 写 技能, 而且对现今新 闻界 、 学界的指导意义仍在。整体 写作 风 格行云流水 、 浑然一体 , 语 言 上 大量 运 用反 语 俗 语 , 且 善 用 数 字计 算的方 法 , 行 文安排 上叙议 结合 , 将 所 观 所 感 所 思 有 机 结合起 来。范长江视 自己生命如草芥 的勇气 、 平等的观 念和 谦虚谨慎 、 不盲从 的精神都值得 当代 记者学 习。
洗, 越 来 越 低 的成 为 谷 , 剩 下 的部 分 所谓 “ 山” 。第 二 种 是 地 壳 运动的结果。 “ 事实上所谓 山脉 ,不过若 干高低彼 此巧遇相
连” , 结成 一线 之分水岭 , 遂姑 以之 为 ‘ 脉’ 耳。他在 《 渭 水上 游》 一文 中还 提 到了陕甘 两省从海 拔高度看 是高原 , 从 地势
古等省份。他把一路上 的见 闻和思考 写成 了《 中国的西北角》
书 。 作 者 在 书 中对 国 民 党 对 西 北 地 区 的黑 暗 统 治 、 人 民 的 劳苦等作 了深刻的披露和思考。作 为旅行游记报告 文学 , 《 中 国的西北角》 在中 国新 闻史 上具 有非常重要 的地 位。 它凭借 深刻 的思想性 、 可读性和趣 味性 , 历经 漫漫历史长河 , 成为了 中 国 新 闻传 播 史 上 的 经 典 著 作 。 究 其 原 因 , 这 与 作 者 运 用 多 种修辞手法并且流露 出的深沉厚重 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关 系。 这本旅 行通讯 《 中国的西北角》 , 没有一 丝矫 揉造作 的痕 迹, 好像 是一个 归来 的行 者在娓 娓道来他 一路 的旅行 , 讲 述 他的所见所 闻, 所 感所 思 , 让 我 们 目不 暇 接 、 唏 嘘 不 已。 《 中国的西北 角》 虽然著成 已经 近 8 0多年 了, 但仍 然在 新 闻 史 上 有 极 其 重 要 的地 位 ,写 作 行 文 特 色 至 今 令 人 称 道 , 范长 江 的新闻专业 主义精 神现在也 值得 新闻从业 者悉 心学
读《中国的西北角》

王钰湲:读《中国的西北角》王钰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刻,对祖国抱有强烈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范长江踏上了去中国西北采访的路途。
范长江旅行的目的很明确,如他在《中国的西北角》的开头写道:“……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面表现现实的中国。
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
自然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静,即使有一些安乐的现象,他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酸。
”他在书中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现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北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社会黑暗。
因为他,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的我们,才能了解当时处于中国西北部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老百姓的艰苦生活。
范长江,成功的用他的方式,运用他笔头的文字给他的读者带来了西北地区最真实的一面。
也正是他的文字,成为了最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
作者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条西北历史画廊。
读这本书,就如同读一部三十年代中国大西北的百科全书一般。
范长江对历史的熟知度令人惊叹。
一个个事件,每一个人物,他都为读者尽可能真真实实地描写出来。
在这些篇章里,范长江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条西北历史画廊。
比如,在《西夏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里,可以看到范长江对宁夏的历史如同专家一般。
他如同在讲故事一样的给读者描绘了西夏在宁夏建都以及走向灭亡的历史。
范长江每到达一个地方,他都会为读者介绍当地的一些人文背景情况等:比如在西北地区既有诸葛亮走过的崎岖的山路,又有姜维种麦的故地;既有古代繁荣昌盛的商埠,又有刀剑撕杀的古战场;既有左宗棠修建的大道,又有邓艾父子所筑的桥梁;既有刘备住过的山寨,又有唐肃宗登极的地方。
我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不止是名人,每每当范长江回忆起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他描绘的情景总会让我想到那活在当下的平民百姓呢,看到古人在山路上仰望天空,感叹着世界的千奇百态,或许他还是个诗人,低头马上跑回家,把他刚刚在天空上突然找寻到的灵感或者感触变化成为流传千古的诗歌,说到这,仿佛又好像闻到了战争的硝烟味,一个个已经满脸炮灰的士兵们从地上爬起来,毫不犹豫地拿起他身边的弓箭射向了在他旁边向他跑来的敌人。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首先,书中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史铁生以独特的笔法,将大自然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祁连山、沙漠、湖泊等美景,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尤其是对沙漠的描写,史铁生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的刻板印象,他描述了沙漠中的奇特生物和迷人景色,让我深深地被沙漠所吸引。
通过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大自然的奇妙和无穷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书中还揭示了西北地区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西北地区,这里曾经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史铁生通过介绍敦煌石窟、兰州的历史故事等,向读者展示了这里的丰富文化底蕴。
在他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古代西北地区的繁华和荣光,也能感受到西北人民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读完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和尊重了这里的文化遗产。
同时,书中还生动刻画了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西北人民的描写,史铁生展示了他们面对苦难和困境的勇气和乐观精神。
他向读者揭示了西北地区人民的朴实和善良,展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智慧和勤劳精神。
这些描写让我更加敬佩西北人民的坚韧和乐观,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和关爱他人的思考。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对西北地区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了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史铁生用一种真挚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北地区的美丽与魅力,也通过他的旅行经历给予我思考人生的启示。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西北地区充满了好奇心,希望有一天能亲身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
我相信西北地区的美丽与独特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收获。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自然和人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
总之,《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令人陶醉的作品,它让我领略到了西北地区的壮美景色、厚重文化和善良人民。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
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
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
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
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
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
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
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
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範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新聞事業史的不斷向前發展離不開那些才華橫溢又熱愛新聞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們。
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使新聞事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
在新聞史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總有一個名字讓大家肅然起敬,他就是範長江。
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的西北角》這一新聞著作,曾震撼全國,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之作。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
他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
1990年設立的“範長江新聞獎”是新聞類的最高獎項。
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名非常優秀的記者,而且範長江在年輕時就才華出眾,並且心系著國家民族的安危。
《中》就是在抗日戰爭即將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敵人將要佔據我們的若干大城市,這時的西北、西南地區作為抗戰後方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範長江非常關注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和西北、西南地區的情況。
於是,1935年7月中旬,年僅26歲的範長江,隻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採訪,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翻過雪山、爬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西達敦煌,北至包頭,跋山涉水上千裏,歷時10個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區;其西北旅行考察線路,與紅軍長征過程或重疊、或交錯。
他的69篇旅行通訊,真實的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時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情況,既有真切見聞,又有深切議論,既有廣博知識,又有人間情懷,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公報》上陸續發表後,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映;隨後結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
範長江在艱險困苦的西北地區做考察採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期而然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
一个时代,两部经典——读《中国的西北角》《红星照耀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做历史的态度做新闻——读《中国的西北角》
钮晨琳
本学期在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的同时,还随人文学院仲伟民老师学习《史学概论》一课,课后聊天时得知仲老师曾为《人民日报》记者,愈发感觉到新闻与历史间微妙的交融关系。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在若干年来经典流传的话语中领会到的是新闻所应具备的厚重感与传承感,这些似与当今社会快餐式、浮光掠影式新闻(或者更准确地应该成为信息)颇有不符,或者说很难想象如今一些充斥世面的、良莠不齐的记者在批量化“生产”新闻时会有丝毫想到自己的职业和“产品”将与历史发生关系。
我想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生一度倾向于接受做新闻是个“技术活”而很难从中找到有关理想、使命、责任等职业归属感的原因之一。
新闻记者不是“技术工人”,而是“文化传播者”,我想这是我读《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的核心感动。
在这本书之前恰巧看了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所以很多想法难免受这本小书的影响,书中在谈历史的客观性时颇有见地地指出了历史学家作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在史料的筛选、整理中都深深受到所在时空、社会背景的影响。
“它们(历史)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们总是通过记载历史事实的人的头脑折射出来。
”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所以,如果可以将《中国的西北角》作为一本历史作品的话,“首先关心的不是里面的事实,而是写这部著作的历史学家。
”范长江当然从未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著称过,但是我想至少从这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他对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的熟稔,他值得以这个身份获得敬意。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出生自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卒于1970年,《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写于1935至1936年红军长征初期,1937年2月之后成为一名共
产主义者,1939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即在成书之后),在此之前曾加
入国民党。
之所以这样截取其生平简介实为引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对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描述,有两段分别出自《陕北甘东边境上》和《过大峡》引用如下:
“此次毛泽东以不及万人之疲惫的徒步之师,服装褴褛,有如乞丐。
截击与追击之者,不下数万人,如跟踪以入陕北,不但毛泽东一路将散亡大半,即刘志丹之
老家,已将大受影响。
然而政府军追过环县以北后,此寥若晨星之民众,皆避不见
面,使政府军之饮水粮秣,皆无法解决,道路亦无人引导,限于进退失据之苦境中。
彭德怀洞悉此种情况后,乃集结其饥疲欲倒的红军约五千之中,于陕北边境上作猛
烈反攻,追击军乃不得不相继退下,未敢再行深入。
”
“毛泽东与朱德他们在农村中拼命将近十年,至今还没有把中国政权争夺到手,就是他们还没有力量把支配中国的几个大都市把握得着!”
类似与我们通常所受教育及阅读不符的段落在书中零星分布,对此尹韵公先生在一篇名为《范长江与红军长征》的文章中评价为:
“范长江还未能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只能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他是进步的,但不是革命的;他有很成熟的民族觉悟,但没有起码的阶级觉悟;他的世界观完全是资产阶级的,而不是无产阶级的;他观察问题,分析事物的立场、方法,是借助于三民主义和唯心论,而不是依赖于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这样的世界观和思想立场支配下,范长江不可能带着主动的和真正求实的态度去报道红军长征,因而更谈不上用这些报道来增进人们对红军的‘正确了解’。
”
对于这段评价范先生的话,我大抵是不赞同的。
首先“客观”一词本身并不含阶级性,如果只有持无产阶级立场方法的人才能给与客观评价的话,那么这个评价大概也是不客观的。
退一步来讲,关于如何理解新闻的客观性,如果结合前文所引卡尔的历史观,怕是也不能以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
因为从记者筛选材料、撰写材料的过程来看,与历史学家并无本质区别。
“绝对的”客观等同于一种完美,而我们从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中即可得知“完美”只是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此路不通,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理解。
我想新闻的客观性不仅来自记者所传播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到达读者后是否产生相对客观的认识,也就是不仅包括范先生“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不避艰险地努力探索真理,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指导社会视听”的追求,也包括读者是否能客观的阅读、理解范先生的新闻文本,从中了解到事实原貌。
就像我们在看广告的时候即便广告内容并不客观也并不妨碍我们正确认识产品,因为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已经对其中夸大性内容有所预期。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的西北角》并不缺失客观。
对沿途所见所感的描述引人入胜,常常给读者营造身临其境之感。
譬如《平武谷底中》一篇对江水之冰的描写“记者亦曾以足部试之,下水数分钟,即失足部知觉,急提出水,必经五六分钟,使能回复原状。
”如此种种,记者将自己作为读者之眼耳口鼻,将所获感觉悉数交与分辨;更为可爱的如《过大板山》一篇中有“五日,记行一百一十里,惟此种里数。
多为随便估计,可靠性小
...........。
”明明白白将主观臆断信息结论处说明,公正自在读者心中。
受过西方倒金字塔式训练的记者大多被“无评论”“无带感情色彩形容词”等等“去主观化”的理念浸润过,但是《中国的西北角》最感人之处恰恰在入情入理的描述和画龙点睛的片末评论。
比起冰冷的数据信息堆砌来说,范先生的新闻给人更多“温情”之感,而非置身事外的冷冰冰的客观。
我想这也是CCTV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汶川地震不禁泪下时不但未遭诟病反而给观众带来深深感动的原因所在。
读者未必不想听到记者的声音,既然绝对的客观本不存在,反不如明示读者给其自我判断的机会。
但是话说回来,把信息一股脑扔给读者美其名曰“给读者判断机会”毕竟是不负责任的,不过总归新闻不应是一种灌输,而应是“说服”“引导”,将推理过程清晰呈现,《中国的西北角》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所谓典范,必是有章可循,由历
史事件或人物引发,以现实民生为主,辅以地理、诗词俗语,风化民情,最终由记者足迹贯穿,范先生在短短十几万字中带我们深入中国西北4000多公里土地的国际民族关系、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各类现实问题,丝丝入扣、有理有据,让我在阅读中常有比对司马迁《史记》、《徐霞客游记》等作品的冲动。
能娴熟驾驭如此宏大内容,难怪范先生夫人沈谱在前言中说“长江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新闻记者,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产物。
”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世界他国所不能比拟的优秀历史传统,虽然总有人不能理解一代代史官以生命捍卫真实的信仰,但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历史责任感、价值观薪火相传。
传统与历史的力量,也体现在《中国的西北角》中。
设使中国将来人人有如此一间住室,月白风清之夕,大家听听无线电广播的新闻和音乐,不是届时大家的心情,将会如何的快乐!——《宁夏赴青铜峡》我们应该痛彻铲除过去传统的民族歧视思想,重新以民族平等的精神,切切实实辅助国内各民族之经济、政治、文化的向上,使各民族的力量充实而坚强,大家彼此信赖,互相团结以捍卫我们大家的国家。
——《磴口和宁阿之争》
读至此我们再也不能以无产阶级抑或资产阶级的身份来妄论范先生兼济天下、富国强民的胸襟与普遍关怀。
而掩卷自思,又仿佛听到遥远的历史长河上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深回响……
因未作系统的阅读学习,文中难免有主观臆断、脱离逻辑或有失公正之处,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