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东西方差异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
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
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 ;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 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
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
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
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 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祖国2019.1.下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跨文化交际就显得越发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来阐明跨文化交际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使国家间更好的在交流中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其文化,从而促使交流达到双方目的,避免交际尴尬,旨在提升人们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理解,使人们交际更加轻松,对其他国家文化理解加深,既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蔡安迪斯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张渝欣一、背景介绍(一)跨文化交际学简介跨文化交际学家陈国明曾提出“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由于政治、文化、贸易的影响,国与国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成功交际事件以及避免双方交际的禁忌或产生尴尬,跨文化交际学也就孕育而生。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出现较晚,但如今涉及区域广泛,影响范围大。
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注重增加,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也就更为成功完美。
(二)蔡安迪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简介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抗。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对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研究,蔡安迪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不同国家个体对自身的定义、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的相对重要性、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别。
二、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分析霍夫斯泰德所提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极端值,也就是两者必会互相波及影响,一方高则另一方低;反之,他的结论就显得比较片面。
不同于霍夫斯泰德,蔡安迪斯所提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两者处在不同维度,并不会相互影响。
在此基础上,蔡安迪斯提出了五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著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
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
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
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
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
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
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
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
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
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
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
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
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
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
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
跨文化交际第四章_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3. Impact upon individual-oriented societies
Individualism, as described above, refers to the attitude of valuing ourselves as separate individuals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our own destinies and our own actions. Proponents (支持 者) of individualism believe that self-interest is an appropriate goal. Therefore, the individualcollective dimension plays out in the individualoriented societies in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ideal of the individual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uch societies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The individual is the source of moral power, totally competent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his or her own actions, and is expect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ose actions.
2) Family ties tend to be relatively unimportant. That is not to say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amily is unimportant in any absolute sense, for the family remains the primary group to which most Americans have their strongest loyalties. Nevertheless,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cultures, Americans divide their time and emotional energy between family and a wider variety of social groupings, including church, school, labor union, workplace, and a host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分析

| 中外互鉴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分析□蒋海如/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重要。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决好跨文化交流问题,首先应看到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他们将自己熟悉的、习惯性的做法,视为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凌驾于其他的文化模式之上。
这一文化的认识偏见,往往导致跨文化交流困难重重,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应先搞清楚文化的差异性给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堵点在哪里,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1 价值观念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矛盾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最深层的文化,它由人们的行为导向和对事物的态度所体现,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
所谓价值观,通俗来讲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
价值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自己行动好坏、对错的看法。
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同一文化价值观下,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相似的态度,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遇到了一些问题,通常是由于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起的。
一般而言,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上。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从国家到民族到集体,再到个人,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要服从集体的利益。
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人的独立性是最为重要的,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自主,强调自我的支配与自我控制,不受外界的制约,反对权力支配个体。
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作用下,中国人之间形成了往往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关系,口中较多说的也是“我们”;而西方人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以个体竞争、以个体经验为主,他们的文化是以“我”为主的。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方式,因而更认同集体主义,每个人既依赖和顺从于集体,同时又从集体中获得安全与关照。中国的很多谚语都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人们不愿意发表不同的意见,维护融洽、避免分歧,凡做事前都要考虑别人的看法,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复兴,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的利益。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西方人注重独立自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价值的实现,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强调“自我”,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自我的色彩,这种肯定的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敢说敢为,敢于表现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不习惯公开个人观点,是因为中国人分不清“对事”与“对人”的区别。西方人发表个人见解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争议双方心里都清楚,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会后可能还是一对好朋友。此外,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也主要是传统群体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遗迹。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如询问别人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而在西方对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信仰等隐私的种种禁忌,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因他们身体力行个体主义,个体化意识根深蒂固的缘故。
参考文献:
1.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
2.韦芝兰 :《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西方人注重独立自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价值的实现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强调自我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自我的色彩这种肯定的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敢说敢为敢于表现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
跨文化交际案例--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Case Analysis
Her responses towards compliments are unquestionably appropriated between collectivists. Unlike Wang Lin, Lindon Jackson places great value on assertiveness and is encouraged to express personal thoughts and feelings freely.
Case Analysis
Wang Lin, who wore a newly bought coat, met Lindon Jackson on her way to work. When Lindon Jackson complimented Wang Lin on her coat, Wang Lin reacted by saying that her coat was not so beautiful since she, as a collectivist, is accustomed to belittle(轻视) everything related to her.
Relative Case
Case
Wang Lin wore a newly bought coat to work. On the way, she met with a former customer from the U.K, Lindon Jackson.
Lindon complimented her for her beautiful clothes:
To avoid miscommunication, Wang Lin and Lindon Jackson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each other’s culture and adjust their behaviors accordingly. Lindon Jackson could repeat his compliment by saying “it really looks marvelous” and then turn to another topic. He should also understand that selfdenigration is one of the key values in collectivism.
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作者:张渝欣来源:《祖国》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跨文化交际就显得越发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来阐明跨文化交际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使国家间更好的在交流中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其文化,从而促使交流达到双方目的,避免交际尴尬,旨在提升人们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理解,使人们交际更加轻松,对其他国家文化理解加深,既而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蔡安迪斯一、背景介绍(一)跨文化交际学简介跨文化交际学家陈国明曾提出“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由于政治、文化、贸易的影响,国与国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成功交际事件以及避免双方交际的禁忌或产生尴尬,跨文化交际学也就孕育而生。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出现较晚,但如今涉及区域广泛,影响范围大。
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注重增加,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也就更为成功完美。
(二)蔡安迪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简介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抗。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对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研究,蔡安迪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不同国家个体对自身的定义、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的相对重要性、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别。
二、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分析霍夫斯泰德所提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极端值,也就是两者必会互相波及影响,一方高则另一方低;反之,他的结论就显得比较片面。
不同于霍夫斯泰德,蔡安迪斯所提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两者处在不同维度,并不会相互影响。
在此基础上,蔡安迪斯提出了五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key Works
结语
综合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 主义的比较,无论是从法治、道德和古 代教育,还是从家庭生活方面看,中国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都呈现出 很多不同的特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 巨大差异。
Arkey Works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
——西方
Arkey Works
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与其他所有人完 全不同的、唯一的、特殊的“自然的基本单位”。 在个人主义思想中,人们的个人目标优于集体的 目标,缺乏对集体的忠诚,集体观念淡漠。在生 活中人们更重视“我”而不是“我们”。英美人 的名字位于姓氏乊前。英语中有一百多个用自己 构成的复合词,如“self-centered”(自我为中 心的)、“self-confidence”(自信)、“selfre-liance”(自立)等。Arkey WorksArkey Works
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做事情时,首 先考虑别人怎么看。这样在人际交往中重视面子和 面子功夫,追求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人们 见面时常说“你吃饭了吗” ,目的不是要探求对方 的隐私,只是想拉近距离,营造一种亲密关系而已。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观点、需要、目标,强调社会 觃范、责任而不是个人享乐,强调集体内部的共同 信仰和共同合作。个人的情感依赖于集体,通过对 集体的绝对忠诚,人们期盼得到集体的帮助。
Arkey Works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古代教育上的差异
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所有学校 办学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和选拔治理国家的 人才。尽管如此,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 个体主义在古代教育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性。
Arkey Works
首先,第一个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上。 在中国的古代,由于处在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等朝 代的教育都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所有学校都由国 家来开办,因此,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学在官府” 的局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学也兴盛起来, 但私学并没有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维护封建秩序,对教育采取了 更为严格的控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甚至还出现 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官吏来管理教育。而在西 方的古代,公学和私学都曾一度非常兴盛,尤其是私 学。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制定 出一个统一的、相对稳定的文教政策来对教育迚行管 理。学校可以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随性发展,所 以各式各样的公学、私学都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Arkey Works
其次,第二个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在中 国,学校始终把“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摆在核心 地位,而其他教育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可有可 无。因此,中国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综合 能力的发展不够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局面不 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到了封建社会末 期,学校的教育就只限于“四书”“五经”等狭窄 的范围了。另外,那一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逐渐腐 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就愈加空虚,形同 虚设。总乊,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都只 重视以儒家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忽视和排斥自然 科学的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中国 国民的整体素质。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比较重视德、 智、体的全面发展,因而学校既有人文学科也有体 育和美育等科目。
Arkey Works
而在西方,国家统治的手段就大不相同 了。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 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并希望可以充分地 享受到他们所享有的自由与权力,因此,为 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西方的统治者就必 须制定较为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公民的行为, 从而使整个社会不至于因为某个人过度膨胀 的自由而受到妨碍。为了避免个体与整体的 冲突,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精密的法律是 必不可少的,所以他们统治的法宝就是法律。
Arkey Works
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 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Arkey Works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如国 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 牺牲。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先天下乊忧 而忧,后天下乊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的境界。 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尊卑等人伦觃矩, 自我受到抑制。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 识缺乏或丧失。
Collectivistic
集 体 主 义
or
东西方文化探讨乊二
个 人 主 义
Arkey Works
individualistic
集体主义
——中国
Arkey Works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 础乊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 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 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 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 体。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 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 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的思 想影响下,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 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Arkey Works
独立是个人主义的一个主要特点。孩 子出生后,父母往往要把他安排在一 个单独的房间,让他从小学会自立。 孩子长到18岁后,往往要离开家,谋 求经济和精神的独立。
Arkey Works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有其积极的一面,英美 人坦诚、率直、自助、追求个人成就,强 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具有创造精神; 其消极方面则是人际关系冷漠,缺少合作 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薄弱。
Arkey Works
二者比较
Arkey Works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法治上的差异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 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 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 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 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 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 德——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 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 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 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张,那么国家 就有可能会面临灭亡。就这样,当这些传统的礼俗 弥漫于整个社会上空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 会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乊下。
Arkey Works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生活上的差异
在中国,无论什么筵席,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只 会有一种形式——团圆式。团圆式就是整个家族和所有 朋友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同时,筵席上一般都要用圆 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营造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 和谐氛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团圆式完全符合我们 国家“大一统”的普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哲 学——“和”对中国的影响。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强调的是个人价值至高无上, 是为了实现自我满足而努力奋斗的成就感。所以,他们 的家庭结构往往比较简单。因为他们的子女一旦结婚就 得搬出去住,在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去 资助他们,避免了 “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 等寄生虫的出现。
Arkey Works
集体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后果。
Arkey Works
积极方面:中国人谦虚、谨慎,相互合 作,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功乊 时把功劳归于集体、环境和他人帮助。 消极方面:缺乏个人迚取精神,缺乏个人 竞争意识,缺乏创造精神,过于看重“关 系”。
Arkey Works
个人主义
Arkey Works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道德上的差异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以“人伦”为本的,而“荣辱与 共”、“休戚相关”则是这种人伦道德的基本精神。这主 要体现在中国社会对伦理生活的一贯重视。另外,中国社 会比较注重人与人乊间那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一直以来, 中国强调的都是“和谐 大一统”的思想。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 所以他们眼中的道德是以不侵犯别人的权益为准则的。即 只要你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哪怕你再胡作非为,也没有什 么道德丧失可言,更不会有人拿道德来约束你。另外,因 为受到国家极端流行的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非常重视个 人的权益和自由,并抓住机会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